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出版时间:1997-04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作者:王振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1版)》共6章,包括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新闻评论的要素和基本类型等。

作者简介

王振业,北京广播学院 新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1936年生于福建省石狮 市农村,1957年毕业于复旦 大学新闻系本科。1957-1981 年先后在青海日报、新华社 青海分社、共青团青海省委 任记者、编辑,长期从事农村 报道和撰写新闻评论。1981 年以来,在现岗位从事新闻 教学工作,主讲《新闻评论写 作》、《新闻评论研究》、《新闻 广播节目学》等课程,著有 《新闻评论写作》、《广播评 论》等教材,主编《广播新闻 与电视新闻》自学考试教材。

书籍目录

目 录第一章 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界说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附录:保护耕地,刻不容缓(人民日报社论)评朱毓芬之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学习安珂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论)大瓷盘为什么走俏?(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述评)真假王蒙(林放)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和基本类型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要素及其关系第二节 论点第三节 论据第四节 论证第五节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附录:硬吞香蕉皮(韬奋)包公与伯乐(林放)假如都像徐永山(《中国农民报》社论)美国决定退出教科文组织说明了什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分析”)第三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个性第一节 新闻评论与新闻媒介第二节 广播评论的相对特点附录:从中小学教师的呼声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述评)第三节 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附录:让我们伸出双手(中央电视台)第四节 广播、电视评论完善和发展个性的途径第四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第一节 谈话体评论附录:庄户人也要讲究语言美(山西人民广播电台)致富路上说养猪(吉林梨树县广播站)第二节 评论员评论第三节 录音评论第四节 图像评论第五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和立论第一节 选题、立论及其思维过程附录:微笑的美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附录:拜金主义要不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述评)和平:使沙漠变绿洲(中央电视台)第三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立论附录: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扫除形式主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六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写作和制作第一节 融理、事、情于一体第二节 坚持说理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善于夹叙夹议

章节摘录

书摘保护耕地,人人有责。我们要加强全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土地国情国策教育,形成全社会人人节约土地、人人爱护耕地的风气。要把祖先垦殖五千年的土地保护好。建设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只有这样,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現代化的建设事业。才能在可靠的基础上顺利进行;面对国际上“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咄咄逼问,中国才能响亮地回答:在未来的持续发展中,我们完全能够靠自己的土地来养活中国建设中国!(199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评朱毓芬之死人民日报评论员我们还没有从蒋筑荚、罗健夫病逝后的痛惜中平静下来,又惊悉四十八岁的女工程师朱毓芬菔毒身亡。她死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死在委屈和悲愤中。蒋筑英、罗健夫死于不可治愈的疾病,人们尚且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在生前给他们提供好一些的条件。以延长他们的生命;朱毓芬死于非命,人们更有理由提问:是谁迫她走上绝路?应该怎样避免这样的悲剧?把束毓芬生前的情况和许多同龄的知识分子相比,有理由认为她曾经是幸运的,她是工程师,四年前就当了分管技术的副厂长,受到过信任和重用,她还有个美满的家庭,如果朱毓芬只追求地位、职称和舒舒服菔过日子,她满可以混下去,不会有什么煩恼、郁闷,更不会走上这条绝路!然而,我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很大特点,正在于他们绝大多数不甘碌碌无为。特别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蒋筑英、罗健夫、朱毓芬这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热爱竞,热爱自己的事业,愿意为祖国的四化献身。从关于朱毓芬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毕生的追求和抱负:她要为祖国的化工事业的发展作貢献,她要入党,做1人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名战士。这种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入党的愿望,深刻地反映了经过十年动乱,特别是经过拨乱反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新觉醒,这是多么值得党和人民引以为骄傲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啊!不幸的是。我们造就了一代新人,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思考之后,终于突破了论资排辈等等旧現念,把他们推上了领导岗住,委以重任。却没有同时给他们的工作以充分的支持。朱毓芬之死’应验了一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她有过忍耐。有过等待,有过抗争。但她终于做了嫉贤妒能这种恶习的牺牲者。在我们的周围。确实能看到这样的“頂头上司”。他们工作无能。整人有术。水平低偏不爱学习,本事小偏能揽大权,明明是嫉贤妒能却又冠冕堂皇,明明是排斥刁难却又理由十足。他们把改革者的进取視为对自己权力的威胁,把创业者的成就视为自己进身的障碍。党中央三令五申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他们难以公开反对,却会暗中刁难,出难题,给“玻璃小鞋”穿,花样多得很。“唉!难死了!”“说不定哪一天我就顶不住了!”朱毓芬生前的呼喊和最后的一死,正是一个信号,它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是把优秀知识分子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而且还要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特别是要支持他们同种种歪风邪气作斗争。《水浒》中有个大家都讨厌的人物——白衣秀士王伦,此人是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先是刁难林冲,后又排斥晁盖,梁山泊指望他是兴旺不起来的。历史上有无王.伦其人,我们禾作考证,但王伦式的“小人”总是有的。不幸我们有些干部也沾染了王伦的恶习。一年多前,本报曾扳道过北京化工学院一名副教授为嫉妒者的流言中伤而得精神病的事实;如今又出现了朱毓芬被迫死去的事件。这固然与某些责任者的个人品格有关,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他们能够得逞?这同长期以来党內对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思想,不能说没有关系。这种“左”的错误思想,把知识分子視为异己力量。視为改造对象。这种思想不彻底清除,很容易孳生各种歧視知识分子的病毒。给嫉贤妒能者以可乘之机。可見,肃清“左”的影响。仍然是当务之急。中共北京市经委党组和化工局党组已经对来毓芬死亡事件作了严肃处理,并要求所属单位“吸取教调,改进工作”。这是完全正确的。朱毓芬的死。令人痛心。她走运条路是不足取的,現在。有大批申青年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处境,支持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擤除工作中的干扰和困难。但是,尽管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却很雄保证他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就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希望这些同志都能从未毓芬的死吸取教训:不要以为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党和人民相信你们,也会支持你们的斗争!这样,类似朱毓芬的悲剧,就不会重演了。(1983年4月13日)学习安珂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珂烈士的事迹广播以后,本台收到大批听众来信,热情赞扬安珂同志为维护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伟大精神,表示要向安珂同志学习。同时,来信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安珂同歹徒搏斗的时候,那么多图观的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助他一臂之力呢?为什么凶手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遣之天天了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在围现的人当中,有几个人見义勇为,挺身相助,安珂同志不致于被害牺牲。这再一次暴露出当前社会风气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少人害了一种恐惧症,面对行凶作恶的歹徒,不是挺身而出,英勇斗争,而是麻木不仁,袖手旁观,有的人甚至吓破了胆,歹徒钔正是利用了某些人的这种恐惧症,才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打出手,行凶杀人。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不正常现象后来又在武汉重演了:共产党员扬威一面同歹徒搏斗,一面大声疾呼:“共产党员、革命同志帮我抓坏蛋!”当时,餐馆的十几名职工在场围观,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相助。恐惧症到了这等地步,令人愤慨!在我们的社会上,有几个害群之马并不奇怪,也不可怕,可怕的倒是某些人的这种明哲保身的思想。党中央提出力争在五年內实現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而敢不敢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就是检验社会风气转变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我们有必要大力表彰和宣传安珂、扬威这样的先进人物,大力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高贵品德,谴责那种明哲保身、見死不救的丑恶行径。这不仅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需要,也是转变杜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在转变社会风气的斗争申,共产党员要以身作則,起模范作用,党章规定:“支持好人好事,反对坏人坏事”,是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共产党员要学习安珂同志、杨威同志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带领广大群众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如果在坏人坏事面前畏缩不前,袖手旁現,那就沾污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我们相信,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其他先进分子带头,群众就会跟上来,极少数坏人就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正如安珂的母亲胡莘华同志说的,我们希望这一惨痛的代价,能够唤醒、震动那些麻木了的灵魂。(1983年4月15日播出)大瓷盘为什么走俏?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在很多地方都买不下这本书,终于在卓越买下了很不错呢,关键是对考研用处很大,谢谢卓越啦
  •   挺好的,对考试有帮助
  •   这本书总体还行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