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接受史

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学锴  页数:49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部《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是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唐代大诗人接受史系列”的一个子项目。根据统一的构想,每个大诗人的接受史大体上分为“历代接受概况”、“阐释史”、“影响史”三个部分。结合每个诗人的不同特点,在具体设置各部分及章节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就李商隐这个具体接受对象而言,最引人注目的和发人深思的莫过于其诗歌阐释史上所产生的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的纷歧阐释,因此“阐释史”将成为这部接受史的一个侧重点。篇幅看,“历代接概况”部分由于要论述一千一百余年的接受历程,内容既多,跨度又大,因此,在全书中仍占有主体的位置。

书籍目录

弁言  一个特殊的接受对象上编  李商隐诗的历代接受概况  第一章  晚唐五代时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一节  同时代人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二节  唐末五代对李商隐诗的按受  第二章  两宋时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一节  北宋前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二节  北宋中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三节  北宋后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四节  南宋前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五节  南宋后期对顾商隐诗的接受    第六节  两宋总集选本所选李商隐诗  第三章   金元时期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一节  金代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二节  元代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四章  明代对李商隐的接受    第一节  明代前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二节  明代中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三节  明代后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五章  清代前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一节  顺治时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二节  康熙时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三节  雍正时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第六章  清代中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上)    第一节  姚培谦的《李义山诗集笺注》    第二节  屈复的《玉谿生诗意义》    第三节  程梦星的《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第四节  姜炳璋的《选玉谿生诗补说》    第五节  诗话选本中对李商隐诗的品评  第七章 清代中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下)    第一节  汉浩的《玉谿生诗笺注》    第二节  纪昀的《玉谿生诗诗说》及其他有关李商隐诗的评论……中编  李商隐诗的阐释史下编  李商隐诗对前代的接受及对后世的影响

章节摘录

  第二节北宋中期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这一节论述北宋仁宗、英宗、神宗王朝(1023—1085)六十余年问的李商隐诗接受情况。  “杨、刘风采,耸动天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引欧阳修语),西昆派独领诗坛风骚二三十年。就在《西昆酬唱集》结集的第二年(真宗大中祥符二年),真宗就因杨、刘所撰的一组题为《宣曲》的诗疑其影射掖庭而下诏指斥“属辞浮靡”之风(见《宋史·真宗纪》),但当时西昆体正盛,这道诏书并没有起到多少阻遏西昆诗风的作用。但据刘教《中山诗话》所载,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已有伶人扮演穿着破烂衣衫的李商隐,说:“我为诸馆职(按,指西昆派主要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等馆阁学士)捋扯至此!”可见,其时对西昆派单纯模仿义山诗的外表、割裂袭取义山诗句的不满。这虽不是对李商隐诗的直接批评,但已可窥见诗坛宗尚变化的消息。  宋仁宗在天圣至庆历年问,先后三次下诏斥责浮靡文风,标志着西昆派文风已受到官方的严厉批评。石介时任国子监直讲,作《怪说》三篇,对西昆派发起猛烈攻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商隐诗歌接受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刘学锴也算是我师祖吧,在李商隐诗歌方面有着权威的话语权。本书层次清晰,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史的分析比较全面……
  •   我很喜欢李商隐,这本书非常好。
  •   喜欢李商隐诗的人可以一看。
  •   一生都在研究李义山,其书当然没话说。分三编,内容全面扎实。可以作为接受史或研究史类课题的参考范本。
  •   用接受美学理论作手术刀,来解剖义山这具“美学干尸”,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的研究创新。现在有人来总结这成果了。
  •     
       李商隐生前十分寂寞,他同时代的诗人酬赠以及哭吊他的诗只有八首,分别来自喻凫、薛逢、李郢、温庭筠和崔珏。他为杜牧写下“刻意伤春复伤别”的七绝名作,后者的诗集中却看不见任何认识他的痕迹。有的时候他因骈文而为人所知,熟悉他骈文的人甚至并不知道他写诗。
       李商隐的骈文有可能是有唐一代写得最好的,师承自骈文的一代圣手令狐楚而青出于蓝。关于骈文与诗歌的关系,林庚认为“把骈文心得用之于诗,唐人律诗渊源此”,以及,“律诗的成熟,骈文便变得不重要”,这大概可以说明李商隐何以在杜甫之后开辟出诗歌的另一番天地。真正了解他的人说他“咽噱于任、范、徐、庾之间”,文字血脉与齐梁相接,然而他在获得这样的知音之前,一代代读者给予他的是误读和遮蔽的茫茫黑夜。
       他殁后百年内,北宋初年,便拥有了第一批极忠诚的粉丝,出于对李商隐诗歌的笃爱和摹仿,他们常在一起唱和,并结成一本《西昆酬唱集》。他们极端地发展着李商隐“雕章丽句”的一面,尽管有人已意识到商隐事实上不止于此,但在这些馆阁学士的笔下,“清峭感怆”丢失散尽,仅余“华美绮艳”。这样的文风引起了上层的警惕。天圣至庆历年间,仁宗三次下诏,严厉批评西昆派的浮靡,从此商隐在朴实平易的宋代文坛再无立足之地。唯有一次例外,王安石盛赞“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王安石是出了名的拗相公,公开宣称“人言不足畏”,当时新旧唐书都挑剔商隐的人品,讥其背恩无行,文人多将商隐“西昆化”,谓其“用事僻涩”、“文章一厄”,能别具手眼,透过浮议看到商隐高情远义的,也只有这个人能做到。
       钱谦益本来对义山诗评价并不高,他像他那些不开眼的先辈一样,给他下了“纵横谲诡”的四字评语。然而入清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朝代更迭、战祸频仍的年岁容易令人的心灵贴近杜甫,从而意识到商隐诗“深情绵邈”的一面,透过艳诗别调的清辞丽句,体会“义山风骨千不得一”。在他的倡仪和指导下,顺治时期的短短十八年中,中国批评史终于敞开胸襟接纳这位大诗人。
       然而从来就不乏为商隐诗而感动的人,无论是西昆体,香奁体还是江西诗派,都从义山“沉博绝丽”中挑选了一个侧面作为他们奉行之师。他只是一直被认为“不高级”,甚至被归入某种“不光彩”的文学传统,以致“八百年来,有如长夜”。这影响了康熙年间写成的小说《红楼梦》(我个人认为《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应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早一个甲子)。《红楼梦》中,黛玉说“最不喜欢李商隐”。贾宝玉被脂砚斋认为是“香奁正体”的诗人,黛玉的诗格高于宝玉,因为构成黛玉诗魂的两个关键人物是王维和杜甫。史湘云论诗“李义山之隐僻”,指义山旨意隐晦,用事生僻,是明初《唐诗品汇》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否定性看法,后来,赞成李义山的人将之修正为“深僻”。
       至于我,童年时曾认为李商隐是古代最好的诗人。去年,有一位秦姓诗人把他新写好的文章《锦瑟无端》给我看,他说解开了《锦瑟》千古诗迷。当年晓珠明而不定,而当李商隐从“蓝山宝肆不可入,玉中仍是青琅轩”的卢弘止幕府回到长安家中,他的妻子王氏这块暖玉已经生烟。在垂老之时追忆华年,“党局嫌猜,一生坎癝”,晓梦易醒,杜鹃悲啼,读到此处,为之泪下数行。
      
  •   赞同。李商隐,刘学锴,绝好。
    秦老师的新解有趣啊,愿闻其祥。
  •   呵呵,请水生兄参考《读书》2011年第3期……
  •   多谢,多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