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创新,毋宁死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伟志  页数:331  

内容概要

  邓伟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海内外媒体称为“思想界的男子汉”。当时这位男子汉正处于四十多岁的壮年时期,现在已经奔七旬了。可是他秋竹有节,仍然在春诵夏弦,朝斯夕斯地思呀想呀!《不创新,毋宁死》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他为理论创新而呐喊的文字;第二部分是他继《和谐社会笔记》之后,对和谐社会问题的最新思考;第三部分是他近年撰写的杂文随笔,被人称为“思想辣椒”;第四部分是他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态度,边走边想的成果以及他的学术经历、思想脉络。

作者简介

  邓伟志,1938年生,安徽省萧县人。1960年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研究室、中国大百科全书上海分社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协委员、上海市作协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著有:《我的社会观》、《我的家庭观》、《家庭社会学》、《伪科学批判记》、《思想之旅》、《人比雀儿累》、《邓伟志杂文集》、《和谐社会笔记》等20余部著作。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林放杂文奖。曾多次赴欧美讲学,曾为北京、上海、武汉多家报刊以及东方网、新华网专栏作家。

书籍目录

理论创新篇不创新,毋宁死论“敢”书为民所写为真理而探索,为学术而争鸣敏感点往往是生长点理论的源泉问题也说脱离实际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讨论是创新的前提——庆贺《广东社会科学》出版100期改进学风,净化学风党史研究“十忌”学会识才岂有“半夜鸡叫”? 社会和谐篇继承与超越: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和谐社会解读“28个字”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要用两条腿走路“和谐”古今谈如何建构一个和谐社会——在浙江省委党校的讲演“最大的不足”及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广州南方理论前沿论坛的讲演和谐社会十五题——在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讲演村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5年5月29日在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执委会上的讲话政协运用社会协商为和谐社会服务——2005年7月10日在成都论坛上的发言和谐社会是多元社会和谐社会是知识社会和谐社会是公平社会提高信度破除迷信:推进政治文明发展政党文化,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电子政府”之我见统战工作方法三十条社会组织是政府的伙伴人当以爱为本考评有据指导有方我这书是哭出来的穷与富缩小贫富差距难不难?要像控制物价那样控制犯罪率北京世妇会的意义在世妇会以外要有“第四道德”何谓现代家庭?宗教是社会资源,教规是社会规范再谈“淡化当官心理”试论两岸十缘让世界分享上海文化“德治”的重心在哪里?说长道短篇国家兴则杂文兴对三个习惯语的质疑调查研究:打假的铁拳头说“直”公仆,还是“私仆”? 科学家为什么也有搞伪科学的?有老新闻为证说弄潮精神如何争取人心理性地对待老外撒野事件培养蔡祖泉的启示留心一个“威胁词”回忆录的楷模小平说“老”“我们万众一心昆剧《班昭》的震撼力谁不说俺家乡好腿是第二心脏论鼓掌文怀沙的“用进废退说”营养讲平衡越不怕死越不死抬杠絮语谒陈独秀墓足迹不灭,走向未来记者要有“三不怕”为“杂”字叫好!走近“走近” 为杨白劳一辩思前想后篇与世有争,与人无争家住小山村阅读“无字书”关于抗战的琐忆白茆纪事三十年前的婚礼社联是我的大学委员眼中的记者简单是福愿母校青山不老坐墩成了发电机家住里里杨永直给我一支“冲锋枪”先睹为快——回忆在迎接毛选四卷的日子里重读夏征农同志两篇论民主的文章生产上赛农民,学术上胜教授——纪念刘瑞龙同志诞辰95周年在当评委的日子里嘉兴的二比一西施故里再闻虎啸苏州不能忘记的两个人瑞金花园与张锡瑗萧山人的手和脚萧县:乡间自有大书家书院正在复兴和谐在金山松江:志愿者的热土曾希圣的人才观后记

章节摘录

  论 “敢”  敢,是知识分子必备的重要素质。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开拓,首先要敢于开拓;传播,首先要敢于传播。不敢开拓,便谈不上开拓者;不敢传播,就不能成其为传播者。  敢,是理论勇气的表现。一位伟人说:“抓住真理,所向披靡。”“所向披靡”,源于理论的力量。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的力量与物质的力量的合力是“敢”的力量源泉。  敢,来自于对科学事业的责任心,来自于对人民的爱、对国家的爱。责任心越强,越勇敢。爱得越深,胆量越大。  敢,是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格魅力。畏难苟安、畏葸不前的精神状态是没有人瞧得起的,是不会有出息的。胆小如鼠的人很容易被人视为鼠,哪里谈得上人的魅力?“敢为天下先”的人,精神焕发,斗志昂扬,魅力无穷。  敢,是探索真理的前提。通向真理之路不是上海南京东路的人行道,真理之路布满了荆棘,只有勇于披荆斩棘的人才能取到真经。  谁都知道,人体解剖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课,可是,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维萨里在1538年出版《解剖图谱六种》后,却遭到一批只讲动物解剖的加伦主义者的强烈攻击。思想家布鲁诺因反对罗马教会的腐朽制度,被视为“异端”,于1600年烧死在繁花广场。还有,为伽利略所证实的“地动说”,这在今天已是常识,可是1633年罗马宗教裁判所却判处他终身监禁。直到三百多年以后,1979年10月罗马教皇才宣布过去对他的审判是不公正的——这是历史。现在呢?宗教裁判所没有了,可是,“帽子”公司还有人经营。曾记否?在真理标准讨论时,有人斥之为“砍旗”;在生产目的讨论时,有人下令“停止”讨论;在市场经济讨论时,“姓‘资’还是姓‘社’”。这些都说明在学术上还有艰险,还会有牺牲,还需要勇气。因此,必须继续大声疾呼一个“敢”字。  敢的对立面是“怕”。怕三怕四的人,真理到了手边不敢去抓;即使真理抓到手以后,人家一吼,就会吓得松开手把真理放掉。人身上都长有胆,为什么要怕呢?怕什么呢?对有些啃书本的知识分子来讲,最大的一怕是:怕书。书上讲的,在他们眼里都是经典,都是纲领,生怕触犯了书本上的天条,不敢越雷池一步。传统的知识分子本来是不怕“上”的,不知怎么后来有些知识分子也怕起“上”来。其实,对书、对上,都应该一分为二,都不能迷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对伟大的秦皇、英明的汉武都敢批评了,还有哪个“上”值得五体投地呢?迷信是枷锁,迷信使人恐惧。因此,陈云同志有针对性地讲:“不唯上,不唯书。”  敢,敢想、敢说、敢写、敢做,决不是说可以胡想、胡说、胡写、胡做 。蛮干是有破坏性的。上了年纪的人在1958年都吃过名日“敢想、敢说、敢做”,实为“胡想、胡说、胡做”的苦头。尽管胡想、胡说、胡写、胡做的事比比皆是,但在舆论上很少有人公开鼓吹胡来的。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一次。1958年秋,康生来上海参观上海教育大革命展览会,遇到一位大学校长。  这位大学校长是康生几十年前的熟人。多年不见了,彼此说说笑笑。康生赞扬校长工作搞得好。校长自谦说:“我在胡搞。”康生便说:“可以胡搞!可以胡搞!”哪知有家报纸第二天就在第一版中间位置上发了篇小言论,题曰:《可以胡搞》。《可以胡搞》实在是胡搞,简直是胡闹!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都是十分有害的。  敢,不仅是不要胡搞,而且是要“严”字当头。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上面提到过“敢写”,这里就不能不相应地再加一条:严谨的学风。现在有些学风很不严谨。文章充斥老话、套话。  把老掉牙的观点说成“创新”。不看人家的全文就批人家。上头说这书“不很好”,他就跟着加码说人家“很不好”。如今论坛上也有浮躁风、炒作风和官本位。严是敢的支柱,有严则有敢。敢于发表和敢于坚持的理论,应该是经过实践严格检验过的理论,经过严格证实过的颠扑不破的理论。敢字当头,严在其中;严字当头,必然勇敢。  有些学人胆量不足,也不能全怪他们自身。在客观上还有一个学术生态环境问题。你左一个“不许”,右一个“不可”,人家能不感到左右为难吗?你对创作横加干涉,竖加干预,人家能不觉得横写不是,竖写也不是吗?  宋人苏轼说:“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只要管学术的“喜为异说”,千百万学者就“敢为高论”,并且是敢为高论而不顾你的眼色,不顾你的口径。20世纪50年代,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读过书。我清楚地记得上海社会科学院曾有一段光荣历史:人人都是神枪手,在全民皆兵时被奖过2万发子弹,并且获高教部表扬。为了争到“人人”,我这个近视眼要比别人多打几百发小口径步枪子弹才能过关。因此,我深知口径太小,射程不远。  同样的,学术上的口径太小,其作品也是射程不远,读者不多,寿命不长。  就是一些拿大奖的作品,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把作品发给人家,人家也只是“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你对他放心,他就会放胆。你在政策上放宽,他写起来就会放手。“下笔如有神”,出新思想;“下笔如有‘绳”’,拼凑套话。可以相信:只要管学术的干部学习邓小平甘当“后勤部长”的精神,真正贯彻“百家争鸣”方针,上下左右都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建设一个宽厚、宽容、宽松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自由度,学者就会勇敢地投身于学术事业,全社会的学术气氛就会马上活跃起来。  “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管子》)一部中外学术史告诉我们:要想写大著、做大业、成大器,就一定少不了大胆。  学术成就永远属于勇敢的人。  ……

编辑推荐

  《不创新,毋宁死》“上海大学人思想文苑”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理论创新而呐喊的文字;第二部分是继《和谐社会笔记》之后,对和谐社会问题的最新思考;第三部分是近年撰写的杂文随笔,被人称为“思想辣椒”;第四部分是作者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态度,边走边想的成果以及他的学术经历、思想脉络。文章轻松、休闲、贴近百姓生活,是一本不错的社会科学读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不创新,毋宁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