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焦培民,刘春雨,贺予新 著  页数:440  字数:59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主要介绍了我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各种自然灾害状况及与之相关的灾害思想和救灾措施。本卷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有关 秦汉灾害史的研究状况和本书的构想;第二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水、旱、蝗、震、疫、风、雹、寒、火等各种灾害时空分布状况及其防救措施;第三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灾害发生的总体特征及成因;第四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流行的几种灾害思想;第五章介绍了秦汉 时期的灾害防救措施;第六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救灾体制,包括 相关政府机构及其运行、监督制度。本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灾害史料进行了重新分析、整理和统计,尤其是对灾害思想、救灾措施、救灾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秦汉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  第二节  秦汉灾害研究综述  第三节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的研究内容第二章  秦汉各种灾害及其防救  第一节  秦汉水灾及其防救  第二节  秦汉旱灾及其防救  第三节  秦汉蝗灾及其防救  第四节  秦汉震灾及其防救  第五节  秦汉疫灾及其防救  第六节  秦汉风灾及其防救  第七节  秦汉雹灾及其防救  第八节  秦汉寒灾及其防救  第九节  秦汉火灾及其防救第三章  秦汉灾害总体特征及成因  第一节  秦汉灾害总体特征  第二节  秦汉灾害成因的自然因素  第三节  秦汉灾害成因的社会因素第四章  秦汉灾害思想  第一节  秦汉失德天谴思想  第二节  秦汉天文示变思想  第三节  秦汉时令失序思想  第四节  秦汉五行八卦思想  第五节  秦汉自然积贮思想第五章  秦汉救灾措施  第一节  秦汉祈禳救灾  第二节  秦汉修德救灾  第三节  秦汉赈济救灾  第四节  秦汉常平救灾  第五节  秦汉人力救灾第六章  秦汉救灾体制  第一节  秦汉救灾机构  第二节  秦汉救灾程序  第三节  秦汉救灾监察附录  附录一秦汉帝王年号表  附录二秦汉灾害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命、财产及生产、生活等方面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界的异常变化。自然灾害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然灾害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具有时空分布的规律。时间性表现为年际、季节和月份等方面的规律性。例如,水灾常常发生于夏秋季节,这与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关。由于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海陆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关系极其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因而各种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时有发生;正是由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因而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与旱灾。空间性表现为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分布方面的规律。例如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区,这与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有关。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③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类社会。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只有作用于人类社会,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损害,才会发生自然灾害。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对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反作用。如果说人类社会组织能力强,物质资源储备丰富,工程技术水平较高,这对于防灾、救灾是十分有利的,能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和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反之,如果开发自然不当,吏治腐败,物资匮乏,工程技术水平低,则会人为导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增多,灾害破坏程度加大。也就是说灾害的次数和破坏程度与自然变异成正比,与人类防灾救灾能力成反比。因此,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特征,历史上,天灾总是与人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只是存在何者为主,孰轻孰重,不存在纯粹的自然灾害,人类要在抗灾救灾实践中不断反省自身各个方面的不足与失误,提高认识灾害、防救灾害的能力。三是绝对性与相对性。人类源于自然界,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影响。虽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但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不能达到自由王国的境界,达不到完全控制自然界的程度。因此,自然灾害永远不能消除,这就是自然灾害的绝对性。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人类识灾、防灾、抗灾能力的增强,自然界对人类危害的程度、类型会随之改变。有些灾种可能减少或消失,比如古代常见的水、旱、蝗灾,随着人类水利技术和防病虫害技术的发展,现在这类灾害多数情况下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已经很小。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对自然影响程度的加深,新的灾种又会不断出现。比如滥砍滥伐造成的土地沙化,“三废”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引发新的自然灾害。因此,从这方面讲,自然灾害是发生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其内容和形式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我们要说的是,中国历史不仅是一部灾荒史,更是一部人民识灾、防灾与抗灾的历史。最初人类由于不能正确了解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产生了灾害天谴和阴阳失调等不科学的观念,因此,在防灾抗灾的过程中顺应天人感应观念,采取了许多迷信巫术的措施,如因灾理政、因灾恤刑、祈祷神灵消灾等。整个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灾害理论都沉浸在这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之下,大大降低了人民防灾抗灾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减灾方针政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兴建了大批减灾工程项目,使我国减灾工作具备了一定的科学与技术基础。1989年4月,我国政府成立了由国务院20多个部委负责同志组成的减灾委员会,以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减灾工作,并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少数多灾国家之一,在社会经济获得迅速、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灾害问题也日趋严重。如自然灾害的危害范围在蔓延扩大,人为灾害与环境灾害不断显现,重发展、轻减灾的现象普遍存在,减灾工程建设还落后于经济建设的进程,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灾害学研究方兴未艾,许多学者纷纷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有自然科学学者,也有社会科学学者,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于我国的灾害史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综观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多数研究集中于现代或者近代灾害,对古代灾害的研究相对来说显得较为薄弱。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往往是历史演化的结果。探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发生演变规律和人类社会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深刻地认识中国灾情,正确地制定防灾、救灾政策都大有裨益。秦汉时期(前221—220年)作为中国统一的郡县社会的开端,尤其应当受到重视。先秦时期,中国是一个松散的邦国联合体,国家权力分散,救灾基本上是诸侯国各自为战,中央的作用较小。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封建制度向郡县制度的转变,从此,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郡县官僚社会_直延续到明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在这种社会里,中央在救灾过程中的权力明显增强,并形成了系统的灾害思想和救灾制度。作为郡县制社会的开端,秦汉王朝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保存了丰富的灾害史料,并对先秦灾害思想进行了继承和总结,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灾害理论和防灾、救灾制度,这些理论和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加强秦汉时期灾害状况和灾害思想、救灾措施的研究,将给我们提供许多宝贵而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第一节 秦汉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古代灾害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是灾害史研究的必由之路。这项工作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史学研究者利用大量的古代史志、笔记、杂录、档案、文集资料,对中国古代的灾害史料逐一统计,计算出灾害发生的频次。其中以邓云特的统计最有影响力,至今仍为灾害史研究者所引用。他对历史上发生的各种灾害按照次数来统计,水、旱、蝗、震、风、疫、霜、雪、饥灾等总计5258次,其中汉代灾害次数即达上百次之多。许多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灾害史研究应肇始于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这应是我国灾害历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本有一份《中国历代救荒大事年表》,其中包括秦汉时期的灾害史料,可惜付印时未能全部刊出,仅以一份简表代之。之后,著名学者陈高佣编成《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②此外,记载两汉灾害史料的还有李秦初的《汉朝以来中国灾荒年表》和王龙章的《中国历代灾况与赈济政策》④两项研究成果,但它们对汉代灾害史料的辑录都过于简略。新中国成立后,灾害史的辑录工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不但有多种大型的全国性灾害史料集相继问世,地方性灾害史料集的编写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有《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①。此外,王嘉荫②、宋正海③、顾功叙④、张波⑤都做了自然灾害的史料整理工作。张立生主持编绘的《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⑥对我国多种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予以了图示,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马宗晋主编的《自然灾害与减灾600问答》⑦把灾害集中频发的时段概括为“灾害群发期”,也叫灾害发生的宇宙期,其中大禹宇宙期、两汉宇宙期就是我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灾害群发期。黄今言、温乐平的《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赈灾行迹年表》⑧也对东汉自然灾害史料进行了辑录。中国古代灾害史的研究,在具体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定量研究的程度不够,表现在灾害史料的搜集、具体灾次的分等定级、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这势必会影响到定性研究的工作,比如灾害的后果与影响、灾害的危害程度、赈灾的具体措施、灾害思想的梳理等,这方面的许多文章常常各执一词,其根源正在于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