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金炳镐  页数:780  

前言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社会安危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族实际相结合,找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依据这些基本经验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创立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的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的不断实现和加强,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国家统一的不断巩固,都与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目前我国建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还建立了1200多个民族乡。  民族自治州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中区域较大,分布较广的单位。建立自治州的民族较多(18个民族)。因此,民族自治州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占有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

内容概要

  《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总结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和推动民族自治州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社会安危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族实际相结合,找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依据这些基本经验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创立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的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的不断实现和加强,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国家统一的不断巩固,都与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民族区域自治,就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目前我国建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还建立了1200多个民族乡。

作者简介

  金炳镐:男,黑龙江延寿人,朝鲜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列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1993年开始享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两次(1989、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3年获首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成为全国民族院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004年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首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32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论著中获国家部委级奖17项。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绪论第一章延边地区民族关系历史沿革(1945年以前)第一节清末时期延边地区的民族关系第二节民国时期延边地区的民族关系第三节伪满洲国时期延边地区的民族关系第二章从解放到自治州成立之前延边地区的民族关系(1945一1952年)第一节从解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延边地区的民族关系第二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前的民族关系第三节从解放到自治州成立之前延边地区的民族关系特点第三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五年来的民族关系(1952-1957年)第一节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到“整风运动”前期的民族关系第二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五年来的民族关系特点第四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58-1966年)第一节“整风运动”、“大跃进”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曲折发展第二节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第三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特点第五章“文化大革命”时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66-1976年)第一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关系遭到破坏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特点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76年一现在)第一节“拨乱反正”时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恢复发展第二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第三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第七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与展望第一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二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展望第二编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绪论第一章凉山地区民族关系历史沿革(1949年以前)第一节郡国并存时期凉山地区的民族及民族关系第二节藩国并存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三节流官与土司并存时期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第四节从辛亥革命到全国解放时期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第五节历史上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特点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49一1956年)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凉山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和措施第二节新中国建立初期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第三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56-一1966年)第一节党的“八大”路线指导下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第二节“左”的指导思想下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第三节调整国民经济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第四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特点第四章“文化大革命”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66-1976年)第一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遭到破坏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特点第五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76年一现在)第一节“拨乱反正”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第二节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给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带来新变化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特点第六章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发展特点和展望第一节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发展特点第二节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第三节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中的正、负作用因素第四节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展望第三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绪论第一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历史沿革(1949年以前)第一节元代之前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关系第二节元明清时期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关系第三节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关系第四节历史上西双版纳民族关系特点第四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第五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第六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第七编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第八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第九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第一编参考书目第二编参考书目第三编参考书目第四编参考书目第五编参考书目第六编参考书目第七编参考书目第八编参考书目第九编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一般清政府官吏也让会说汉语的朝鲜人去传达政府规定、帮助清政府征收税费。因此当时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是在统治民族的满、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朝鲜人之间。  三、清朝边疆政策与延边地区民族关系  清政府废除对东北的封禁以后,朝鲜北部的难民大量越境迁人中国东北地区。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移民成为摆在清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清政府对朝鲜族移民的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综观清政府对朝鲜的移民政策,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默许政策时期、安抚政策时期、怀柔与同化政策时期、强硬政策时期。①恩威兼施的怀柔与同化是封建王朝惯用的统治手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为多用。清朝继承了历代封建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经验,对于迁入到中国东北边疆地区的朝鲜族移民同样实施了“恩威兼施”的怀柔与同化政策。清政府之所以对朝鲜移民施以“怀柔政策”,完全是为其统治利益服务的,并非真正“存一视同仁之心”。具体言之,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直接出于“实边”的目的,接纳朝鲜移民,开垦荒地,以改变边疆地区人烟稀少,千里荒芜的状况。其次,借“招民垦荒”以达到“筹款”的目的。清政府要守边御外必须驻扎兵丁(如清边军),要管理朝鲜移民和汉族垦民又必须设官置吏(如越垦局及后来的厅县等行政机构),这就需要大量的财政开支。于是,通过“清丈升科”、“归化人籍”及发放“清票”(类似土地执照)等手段勒索和盘剥朝鲜移民,以扩大“饷源”。再次,出于对外交涉的需要。因朝鲜移民越垦而引发的边务争端,对于清政府来说是一件颇为棘手的外交课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