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美学阐释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孙伟科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孙伟科  页数:268  

前言

2000年9月,历史将我推到了云南艺术学院院长的位置上。深感责任重大的我,首先想到的事情是:一所边疆综合艺术院校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可能是什么。如何不辜负上级组织和广大教职工的厚望,在自己的任期里达到新的发展高度,获得新的办学收成。在我上任前一年,1999年,我们刚刚开展过一次活动,就是云南艺术学院的建设发展40周年校庆。那一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悠长的思索:云南艺术学院在历届领导班子努力、一代又一代教职工奋斗和学生们的热情簇拥下走过了40年的艰辛道路,取得了桃李满天下的巨大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历史高度和前进起点。在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成为新班子新生代的历史任务。在总结经验,盘点家当,为成绩骄傲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本科教育办学有较长历史,但没有研究生教育层次;实践型队伍创作能力强,但理论成果少;历史的错综与道路的曲折,体现在校园建筑的犬牙交错状态与后院因为缺少投资而闲置荒芜的情况当中;规模小、社会影响力不够而被提议“合并”的悬剑仍在项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迫切性,成为新里程途中首先遇到的关隘。勒紧裤带,创造条件建设校园。我们设法获得政府的支持,废除了穿过校园、将校园一分为三的不合理的城市规划道路,从而获得了校园被占用的近20亩土地;建成了美观、现代、受人交口称赞的12000平方米的四号教学楼;购买了后门外4 300余平方米的楼房成为五号教学楼。

内容概要

  2000年9月,历史将我推到了云南艺术学院院长的位置上。深感责任重大的我,首先想到的事情是:一所边疆综合艺术院校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可能是什么。如何不辜负上级组织和广大教职工的厚望,在自己的任期里达到新的发展高度,获得新的办学收成。

作者简介

孙伟科,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历任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等,曾有《艺术与审美——艺术美学论集》、《艺术美学导论》出版,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艺术学、美学、现代文学、红学等。多次荣获各种社会科学科研奖与文学评论奖。

书籍目录

杏坛拈花(总序)导论一、趋向于宏观的美学分析二、美学分析与文学分析的关系三、不断发展着的美学,为红学开辟着无限广阔的道路四、如何对待西方理论在《红楼梦》研究上的运用第一章 叙事张力与对话主题小引一、主题研究中所发现的矛盾二、多层次主题还是循环主题三、“一击两鸣”与复调小说四、复调小说与双声性五、多声部小说与对话性六、张力性与对话性概念提出的意义本章小结第二章 审美判断与“大旨谈情”小引一、《红楼梦》与审美判断二、审美判断在《红楼梦》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三、审美判断的本质四、从审美判断看“钗黛合一”本章小结第三章 悲剧艺术与美感目的小引一、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性二、《红楼梦》悲剧定位的文化背景三、《红楼梦》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普遍性四、五四前后《红楼梦》的悲剧定位与评论五、《红楼梦》悲剧的内涵六、《红楼梦》悲剧的美感特征(悲剧效果的分析)本章小结第四章 艺术体验与审美表达小引一、《红楼梦》的自传性问题与审美体验的真实性二、《红楼梦》艺术表达对审美体验的超越三、《红楼梦》的审美表现力本章小结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作者在红学研究方面发表的论文与成果辑目后记

章节摘录

审美分析往往涉及审美价值的评定与审美效果的分析,而文学分析则主要是对主题、题材、内容与形式、文学风格的定性和分类研究等。与文学分析的具体性相比,美学的分析更加强调对艺术整体性质的把握和对既成艺术观念的校正。对《红楼梦》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特点予以关注,是美学分析的重点。因此,美学的阐释所使用的概念与方法属于更高的一个层次,它统摄了一些具体的文学分析法,如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构分析、情节分析等,但追求对这些分析的超越。即在新的观念统摄下解说《红楼梦》,包括《红楼梦》的情节、人物、意象、结构、主题等。重复的研究是不必要的。因此,笔者为本书论题所设定的美学分析任务也是:将那些尚未完全进入人们美学视线的文本现象予以关注和研究,而此前人们关注较多的《红楼梦》中的美学问题,不予重复。比如论文的第一部分,《红楼梦》的主题问题研究较多,我们的重点在于不同主题之间关系的研究,即两个主题(执著与解脱)之间的张力关系的研究,以及这种张力结构给《红楼梦》造成的美感属性:对话性。比如论文的第二部分,《红楼梦》中审美判断的特殊性问题,它对认知判断的超越和包含,它对道德判断的超越和包含等。比如论文的第三部分,《红楼梦》作为悲剧艺术,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作为悲剧性十分充分的《红楼梦》,它的美感效果是如何造成的则较少分析。它在给人们充分的悲伤体验时,是怎样转化为艺术上的美感的,这是本书讨论的重点。比如论文第四部分,《红楼梦》的自传性特征,艺术传达得之于审美体验,但是审美体验不等于亲历亲为,这里最值得研究的是审美体验的真实性问题,而不是因此相信《红楼梦》就是作者严格写实的自传。阿

后记

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2007年4月,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就已结束。但是,我的写作还没有结束,为了使自己的论文更加完善,我不停地修改着。直到当它要拿出去出版时,修改还没有中止。这篇论文的完成,得到了许多老师、朋友的指点和建议。自1998年写作有关红学的论文以来,我就不断得到张庆善研究员、孙玉明研究员等的指导和鼓励。2004年入校以来,接触机会更多一些,不管是正式场合还是闲谈漫聊,我都潜心记下他们的红学感言和风趣笑谈,寻找背后的方法和观念,以及他们对于《红楼梦》艺术魅力的捕捉。论文初稿完成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研究员曾对目录章节设置、标题用词等提出了良好的建议——所有建议均被我采用。我的导师傅谨也曾给我许多反向的提示,犹如一个论辩的对手,使我的论文更趋完善与严谨。论文写作期间,胡文彬研究员、田本相研究员、杜春耕先生、吴卫民教授、沈治钧教授、曹立波教授、宋宝珍研究员、段江丽教授、俞晓红教授、赵建忠教授、宋子俊教授、静轩先生、薛海燕博士等的理论专著、红学专著的慷慨惠赠为我提供了写作支持。我曾与浙江师大的梅新林教授、青海师大、的赖振寅教授、厦门集美大学的王人恩教授、《文艺报》的张陵副总编交流过,他们的谈话使我受益匪浅。

编辑推荐

《《红楼梦》美学阐释》是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楼梦》美学阐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美哉红楼,美哉此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