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专业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张弘、 林吕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01出版)  作者:张弘,等 编  页数:192  

内容概要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专业:中国民俗旅游》共九章,《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专业:中国民俗旅游》针对旅游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以民族学、民俗学、旅游学为理论基础,以民俗旅游活动为切入点,探讨民俗的旅游应用。以民俗文化为纲,也就是把民俗文化定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旅游资源这个基点上,展开理论抽象与概括。注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特性分析,并从诸方面探讨、把握民俗文化与旅游的本质联系。兼顾整体与局部,既考虑全书结构的统一,又顾及各章的相对独立,以便读者各取所需。主要阐述中国民族的概况、民俗的起源和发展、汉族的形成及各民族的特色风俗习惯、民俗旅游的基本理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并着重介绍了我国的生活民俗、交通民俗、礼仪节日民俗、农业民俗的内容和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专业:中国民俗旅游》内容丰富,案例生动活泼,适合作为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三年中专+两年大专)、成人高校以及民办高校的相关专业的通用教材,也可以作为有关人员的岗位培训教材或作为社会读者的自学读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族概况 第一节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二、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 第二节 灿烂的各民族文化 一、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 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 第三节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简况 一、语言文字基本知识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分类 三、中国民族的文字概况 第四节 关于民族理论 一、民族概念和民族的形成 二、民族的发展和消亡 第二章 民俗学概况 第一节 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 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二、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 第二节 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民俗学的性质 二、民俗学的任务 第三节 民俗的主要特征 一、民俗的内部特征 二、民俗的外部特征 第四节 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民族与民俗的区别 第三章 汉族的形成及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第一节 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一、汉族的形成和发展 二、汉民族的不断壮大 第二节 中国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一、饮食 二、婚俗 三、节日 第四章 民俗旅游概述 第一节 民俗旅游的基本理论 一、民俗旅游的涵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旅游与民俗的关系 第二节 民俗旅游的架构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章 生活民俗旅游 第一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民俗概述 二、民俗服饰的流变 三、民族服饰巡礼 四、服饰民俗与旅游 第二节 饮食民俗 一、饮食民俗概述 二、茶俗 三、饮酒的习尚 四、饮食民俗与旅游 第三节 居住民俗 一、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 二、民居的建筑习俗与居住惯例 三、居住民俗的旅游开发 第六章 节日礼仪民俗旅游 第一节 节日民俗 一、节日民俗概说 二、民俗节日的分类 第二节 礼仪民俗 一、传统婚姻民俗 二、传统寿庆礼俗 三、丧葬礼俗 第三节 节日、礼仪民俗与旅游 一、节日民俗与旅游 二、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 第七章 生产民俗旅游 第一节 农业民俗的基本原理 一、农业民俗的定义 二、农业民俗区 三、农业民俗的特征 第二节 稻作生产民俗 一、稻种的选留与储藏 二、稻禾的栽种与田间管理 三、稻作生产工具 四、稻作的民俗信仰 第三节 小麦玉米生产民俗 一、小麦生产布局 二、小麦生产惯制 三、玉米生产民俗 第四节 蚕桑生产民俗 一、桑蚕业的历史 二、桑树 三、育蚕程式 四、蚕事禁忌 第五节 农业民俗与旅游 一、农业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天地 二、农业民俗旅游的开发 三、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 第八章 交通民俗旅游 第一节 交通民俗概述 一、什么是交通民俗 二、交通民俗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陆路交通民俗 一、交通设施 二、交通工具 三、陆路交通信仰与习惯 第三节 水路交通民俗 一、水道及其他交通设施 二、舟船、筏 三、水路交通信仰 第四节交通民俗与旅游 一、交通民俗与旅游交通 二、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三、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九章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出发点 二、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 三、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丰体民族,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_占总人口的91.59%。汉族是以古代的华夏族为核心,长时期内同周邻的许多民族混血而成,其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后逐渐发展到长江、珠江流域,东北平原和边疆各地。汉族因汉朝得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 汉族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明清时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汉族人民同国内其他民族一样,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丰义的压迫、统治,新中国建立后汉族与各兄弟民族一道发展为社会丰义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祖国实现现代化和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汉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给国内各民族以深刻的影响,推动各兄弟民族的发展,同时又吸收他们的优秀传统,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近百年来的激烈革命斗争中,汉族人民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主力军,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发挥着主体民族的鼋要作用。 一、汉族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汉民族的形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形成于秦汉时期,另一种认为形成于明清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形成的理论,本教程赞同第一种观点,即汉族形成于秦汉时期,当时的汉族为古代民族,已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牛活和共同文化诸方面的特征。 (一)先秦及秦朝时期 据古文献记载,夏、商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部落,其中以活动在今陕西一带的黄帝和炎帝部落最强大,公元前27世纪,其他部落均为黄帝部落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中原周邻的广阔地区居住着戎、夷、蛮、狄等许许多多的大小部落,一直延续剑周代。“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理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淮南为群舒,秦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浑、伊雒之戎,京东有莱、牟介、莒,皆夷也,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邾近于鲁,亦日夷。”史料反映,这些部落到春秋之际,大都先后为华夏族同化,成为汉族先民。从先秦的历史、文学等著作来看,华夏族的共同语言已在形成之中,还存在着各种方言。华夏族的活动范围大体在今天的河南、山东西部、河北、山西南部,共同地域虽不很稳定,但已具雏形。为了保农业的收获,已有治水、灌溉等水利管理措施,说明当时已有一定的经济联系。在社会生活中,夏有共同的神话传说,殷时信鬼,周代崇尚礼,还有当时流行的社会风气,都反映在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已在慢慢形成。春秋战国时代是汉民族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萌芽的时期。

编辑推荐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专业:中国民俗旅游》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全书内容丰富,案例生动活泼,适合作为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三年中专+两年大专)、成人高校以及民办高校的相关专业的通用教材,也可以作为有关人员的岗位培训教材或作为社会读者的自学读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旅游服务与饭店管理专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