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之魅性-艺术美学新论

出版时间:2006-12-01  出版社:内蒙古大学  作者:宋生贵  页数:200  

内容概要

  “艺术”一词,人皆熟知。然而,当进一步追问何为艺术时,问题便显得复杂了起来。当然,有人也许会毫不犹疑地讲到众多的艺术门类,诸如雕刻、舞蹈、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等,甚至许多更细的分支形态,或一大串具体的艺术作品。可这显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回答。事实上,自从有了关于艺术的理论自觉之时起,先哲们即格外注重艺术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与讨论,可是,直到今日,虽著述丰硕,但却依然是众说纷纭,仁智相殊。这除了“依靠概念的逻辑语言,不可能充分表现(穷尽)特殊的、个别的事物”①的局限性之外,还因为,艺术的存在本身即是开放而多元的,而关于艺术的感知与认识又是与主体性(包括主体差异性)密切相关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难下定义,言说不尽,或许正是“艺术”的特性所在。

书籍目录

1艺术的谐美之缘1.1 原始形态中艺术与美感的同一性1.2 原始神话表达的美感意味1.3 艺术与美感: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承诺1.4 美感与艺术表达的自在机缘2 艺术的审美特质2.1 艺术活动:人类生命情调中的绿色命题2.2 审美发现的生命张力2.3 审美体验的精神指向2.4 属于人类的美的“建造”2.5 生存实践活动与艺术审美活动的相谐而行3 艺术的价值取向3.1 精神之约3.2 绿色之洲3.3 品质之辨3.4 拒绝屈就4 艺术情境的意味4.1 有“意味”的情境4.2 -个“情境”就是一个艺术世界4.3 情境与“解”4.4 入境与美感5 艺术的想象之要5.1 想象力与主体精神的张扬5.2 想象力与灵感冲动及创造潜能5.3 想象力与心理世界及生存境界的调适5.4 想象力与审美发现及独特的审美体验5.5 想象力萎缩及生命情调缺失的现象分析5.6 想象力萎缩原因探略6 艺术的人文内涵6.1 艺术活动与文化心理结构6.2 关于“法天贵真”6.3 关于“中和”为美6.4 关于“团圆”轨迹6.5 关于“虚静”“恬淡”6.6 关于“虚实相生”7 艺术的地域涵养7.1 人地关系中的美学之质与艺术体现……8 艺术的接受之维9 艺术批评的意义10 艺术的审美教育

章节摘录

  那么,当人类的生存背景与生活状态发生巨大变化之后,以上所述艺术价值的判定以及相应的艺术家所应用的资质,是否也会改变呢?应该说,在某些方面的“变”是必然的,但其内核(或日本质精神)则是不变的。亦即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那种与人类理想一致性的品格,以及以此激活人超越既存现实的创造力,或在某种自由状态中给人以精神托寓与滋养这一点不会变:对于艺术家的要求来说,其应有的人类良知、自由心灵、超拔精神等重要资质不会变。  有理论家指出:“阅读科学史使我们产生一种犹如登山般的振奋之情。相反,艺术史则是一片冰天雪地,在这块平地上,参差不齐地散布着许多小山、大山。你可以攀登这些山峰中的一座,并达到极点--但却不能继续登高,而只得下山回到平地,不断重新开始,再造起属于自己的山峰。因为科学是不断更新的,其成果往往不能经久持年,或迟或早注定要被更新的成果所取代,而成为博物馆展柜中的东西。与此相反,由于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关于这一点,1923年毕加索如此评论说:‘对我来说,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如果某件艺术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虑它。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①优秀艺术品穿越时空的活力,也正是人类艺术堪称“绿色之洲”的一种见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诗性之魅性-艺术美学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