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与流程研究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李晓慧  页数:330  

前言

自从公元前3 000年古巴比伦时期出现有记录的审计活动以来,审计实践活动就如同任何社会活动一样,富有哲理和逻辑,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发现擅长于数字游戏的“数豆者(bean-counter,是英语中对会计师的俗称)”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程序化工作中,在大量繁琐的数字中逐步迷失,安然、世界通信、施乐、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公司会计造假事件背后,都衍生出一系列发人深思的审计问题。如何让“数豆者”在“数豆”之余,关注背后的事实和风险,并睿智地分清“豆子”的属性及其影响呢?每个审计师都应当学会运用哲学的思辨和逻辑来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我阅读《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与流程研究》后,理解作者通过描述审计流程和分析审计技术方法向审计师传递了以下的审计哲理和逻辑:1.企业需要年报审计,不仅仅在于企业需要依法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更在于企业在整体风险管理中需要借助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意见来发现、识别和应对风险(这是注册会计师与企业协调的基点,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为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当凸现专业性(科学的专业判断、具有效益的审计策略选择等),并在审计中通过审计小组讨论、利用头脑风暴以及向相关人员沟通来获取更多方面的信息和判断,最后由注册会计师达成共识或选择由众多信息和判断支持下合理的专业结论,来支持年报审计意见,以减少审计中个人专业判断的片面性,增进年报审计的可信度。2.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判断贯穿始终。

内容概要

  随着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和滞后已经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瓶颈”效应。这对于广大会计研究人员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说它是“挑战”,主要是强调相关理论研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因为许多实践问题急需相应的理论指导,而这些实践和理论在我国又都是新生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理论可资借鉴;说它是“机遇”,主要是强调在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时期,往往最有可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昌明景象,步入“名家辈出,名作纷呈”的理论研究繁荣期和活跃期。  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是每一个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与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原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联合创办了一个非营利的学术研究机构——三友会计研究所,力求实现学术团体、教学单位、出版机构三方的优势互补,密切联系老、申、青三代会计工作者,发挥理论界,实务界、教育界三方面的积极性,致力于会计,财务、审计三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服务,以期为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李晓慧,女,1967年12月生人,河南省南召县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审计委员会委员,曾在会计师事务所、国有资产管理局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部工作。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政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中国注册会计师》、《上海会计》、《中国财经报》和《中国证券报》等报刊上发表近百篇专业论文,近年来主要的论著有《现代审计精要》(1999)、《审计实验室——审计实务个案分析》(2000)、《审计实验室——主要会计事项的相关法规及其审计案例》(2002)、《实用审计英语》(2002)、《审计实验室3——风险审计的技术和方法》(2003)、《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个案》(2003)、《审计实验室4——其他鉴证业务的风险控制》(2004)、《会计与资本市场案例研究》(2006),《审计学:实务与案例》(2008)、《审计学实务与案例学习指导书》(2008)。

书籍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1.2 研究的内容、特色与观点2 风险管理框架下现代审计的新变化 2.1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2.2 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的变化 2.3 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实务流程的变化3 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策略 3.1 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策略的起点与总体思路 3.2 审计范围和方向的确定 3.3 审计资源的配置4 风险评估 4.1 风险评估的总框架 4.2 企业战略风险分析 4.3 企业流程风险分析 4.4 企业绩效评价风险分析 4.5 企业信息风险分析5 进一步的审计测试 5.1 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的总体要求 5.2 控制测试 5.3 实质性测试 5.4 追加审计程序的实例分析6 风险管理框架下终结审计及其报告 6.1 终结审计 6.2 审计报告 6.3 一些事项对审计报告影响的实例分析7 风险管理框架下提高审计效率的路径选择 7.1 改进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7.2 健全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控制机制 7.3 建立审计与市场经济的协调机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实质上,自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急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审计职业界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审计失败引发的诉讼事件日益剧增,仅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八大”会计公司提出的诉讼就达300多起,“美国大陆自动售货机公司”的案件更首开注册会计师承担刑事责任的先例,涉及的注册会计师在已经赔偿200多万美元与受害人达成赔偿协议后,3名注册会计师最后还被处以6个月的有期徒刑和总计17000美元的罚款(文硕,1996)。80年代末席卷美国的储贷危机中,涉及的注册会计师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普华会计公司在亚利桑那州一个州就被判3.38亿美元的赔款,当时全球排名第七的拉文索(Laventhol和Horwath)会计师事务所倒闭(Marvin,1994)。为了应对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对审计职业的挑战,改变审计职业界所面临的不利处境,审计职业界开始探索新的审计方法。1997年,毕马威研究小组出版了研究报告《以战略系统观组织审计——KPMG业务测试程序》,提出了毕马威的BMP(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审计模式,构建了一个关于战略分析(strategic analysis)、过程分析(process analysis)、经营评价(business measurement)、风险评估(risk analysis)以及持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风险审计流程(Bellet,1997)。此后,安永开发了“全球审计方法(global audit methodology)”,普华永道开发出“普华永道审计方法(Pricewaterhouse Cooper's methodology)”,安达信开发了以“经营审计(business auditing,BA)”为名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牛津大学教授Power(2003)则指出:“基于审计风险模型的审计方法与大事务所围绕‘战略’模型重新塑造的审计方法之间的经济区别是:前者支持降低成本,后者支持增加投入,从而使审计收费提高合理化。简而言之,审计业务的成本重心被收入重心所取代。

后记

我从1993年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以来,与审计也打了十五六年的交道了。我从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助理人员,成长为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会计师,并参加审计准则的制定和研究,成为中央财经大学主讲“审计学”的教授。这期间既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完成了从“实务界——政策界——理论界”的转变。我对审计理论和实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2005年,我主持研究“风险基础审计”时,几乎翻阅了国内外所有关于审计的著作和文献,也到北京、上海、福州、石家庄、长沙、沈阳、大连等地20家会计师事务所作了实地调研;  2006年,我主持研究“中财121人才工程博士发展基金”项目“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与流程研究”(立项批准号GBG0606)时,更是密切关注现代审计前沿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利用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为注册会计师后续培训班授课的机会,与近3 000名注册会计师讨论风险审计,并向他们征集他们在执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实例,收集整理了上百个问题和案例。本书正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几易其稿,历时3年而完成。由于从国际到国内风险审计准则已经日趋完善,因此我在研究中对于一些审计程序、审计底稿的内容直接借鉴《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内容,目的是研究注册会计师如何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运用审计准则,规避风险。为此,我感谢所有为制定审计准则做出努力的人员。我到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以后,是会计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会计学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平台,为我持续关注和研究现代风险审计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我感谢中央财经大学和会计学院。

编辑推荐

《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与流程研究》:三友会计论丛·第10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与流程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书很多,新准则也出台试行三年多了,但是就这方面系统介绍的书并不多,这本书写作风格独特,大胆,很多观点很新,对于想在这方面研究的读者一定要读一读,会有很多启发性思维涌出,强烈推荐!
  •   对于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审计思路
  •   当当网的送货速度还可以,书的包装也不错,挺好的。
  •   很好,是在职研的教材
  •   一般般吧,还行,对于扩充知识面还是挺好的
  •   近年来风险控制是热门话题,国内也越来越重视起来,出台了几个重要的举措也都与风险管控有关。不过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简单看了一下,感觉还可以。其实考试也没怎么用上
  •   不错,很适合写相关论文
  •   李教授的书 扎根于实践 还是挺有用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