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爱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小聪  页数:270  字数:32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一本兼顾国别、时代而面面俱到的外国美文集粹。编者认为,心灵的馨香是属于全人类的,它能够轻易地超越国界而沟通彼此,因此作者是什么国籍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心灵的馨香也是超时代的,那些温暖人心的伟大话语既然不会被地域阻隔也就不会为岁月阻隔。心灵的馨香事实上还不依赖于权威的点评和赏析,它会悄然打动一颗又一颗心灵。因此,本书的编选旨在向读者奉献这样的美文,而非为文学教科书提供某种作品选。家喻户晓的篇章一般就不再选入了,而注重推介新的佳篇与大家共享。编者认为,世界生活及文化是绵延发展的,精彩之作自会不断涌现,需要的是发现的慧眼。    本书在编选思路上将入选作品有机地分成几个主题,使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在相关主题线索的串连下,具有某种整体感,既方便读者阅读,也体现选本内在的主旨和情怀。本书共收入64篇文章,分为七个专辑:第一辑“故乡与远方”展现人生之爱与美;第二辑“心灵的馨香”展示人生意义与心灵的高贵;第三辑“远处的青山”表达了对和平生活与和谐世界的理想追求;第四辑“世界正变得单调”体现了对现代精神、大众文化及环保意识的关切与反思;第五辑“永久的刹那”是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中;第六辑“在我们前面的大师,要爱他们”刻画出文化大师的风采;第七辑“报考人名单”则让我们以从容幽默的心情面对生活。    本书的编选或许还证明了,每颗心灵所感受的馨香是有所不同的。有一百个编者,就会有一百个选本,但不管怎样,每一个好的选本总是先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别人的。事实上,正是在与编者的心灵契合中,那些本来各自零散的篇章才能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地展现其永恒的人文魅力。    本书得以奉献给读者,毫无疑问要感谢各位译者的创造性工作。编者认为,译者首先也是读者,他总是先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原作,当自己有所感悟的时候,才会有冲动尽量以完美的本民族语言把它还原出来,传达给别人,而在这过程中,原作不可能不藉着译者的创造精神而焕发新的生命。最后,编者还要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正是在他们的热忱支持和帮助下,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编者真诚希望本书也能为他们带来应有的回报。

作者简介

  郭小聪,1955年出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发表演讲,出版有学术著作《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学术随笔《说什么怎么说》等著述。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故乡与远方  故乡与远方   生之爱  在城市上空  阿德里安娜  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 大教堂  半张纸  父子情  水上人家  阿尔及尔之夏  树林和草原 第二辑  心灵的馨香 心灵的馨香 巴旦杏树 纪念尤•彼•伏列芙斯卡娅  我的信念 悼念玛丽•居里  幸福的真谛  论真理  论善与性善  论显赫之令人不快 饥饿的灵魂第三辑  远处的青山 远处的青山 大战前的星期天 空袭中的沉思  占领下的巴黎  在柏林  阿尔巴诺的渔夫  绞刑  民族偏见  爱国心 第四辑  世界正变得单调 世界正变得单调  精神的危机  闯进20世纪的几匹白马 永别了,茂密的森林  毛皮兽  敬畏生命  一位妇女的睿智与勇气  电视中的荒原  海滩上的看台 第五辑  永久的刹那 永久的刹那  首次观剧印象  观舞  天才的局限性  为丢掉一文钱而愤怒  遗嘱  颂扬拙劣的音乐  生命的惊奇感  平庸的鉴赏力  美国学者  致青年诗人 第六辑  在我们前面的大师,要爱他们 在我们前面的大师,要爱他们  纪念普希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史推方•茨威格 忆亚历山大•勃洛克  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  穿着拖鞋出走第七辑  报考人名单 报考人名单  上帝颂  跳蚤  别人的荣誉  独处时的人们  人不知鬼不觉 旅游者的祈祷

章节摘录

  故乡在远方  不管人的出生地是多么的偶然,它毕竟是人同星球第一次接触的地方,也就是提出下列问题最亲切的地方:为什么我在这里?我在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我是我以及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生活在困苦环境中的个人和弱小民族总在为维护自己的主体和被外界承认而奋斗,他们就像那些在一个燃烧的房子里寻找自己出生证的人。故乡是生命向自己提出挑战的地方,是人确认自己和他的世界的地方,是人提出要求时可以援引的小地方,不,应该说大地方。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好的文学肯定是国际性的,当然它的根源总是民族的,就是说靠故乡培育的。这也是这个星球之所以五彩缤纷的原因。  我是在中欧的一个奇特的交叉口南蒂罗尔出生的。这是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部的一个小国,靠农业和畜牧业等为生。强烈的对照是冰川和棕榈并存,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并存。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一个自治的地方政府,但这个政府的立法职能是有限的。我是25万说德语的意大利公民中的一个,我是拥有意大利旅游护照的用德语写作的作家。当我4岁时,父母带着我和兄弟姐妹离开了故乡。自那以后我生活在异地并把那儿看做是故乡,当时我感觉不到任何区别,就连我一进家门便用与学校不同的另一种语言说话也没有觉察。我在国外开始写作。这些诗像是一张进入我的出生地、我祖先的那些被遗忘的话语和故乡沉默世界的入场券。那不是一张官方的身份证,但却是我最重要的身份证。  对许多人来说,故乡意味着是安乐窝,是安全、宁静和习惯,熟悉的性格、语言、风俗和自然风光;但我看到的还有一种最坏的故乡形式:那是充满偏见的故乡,充满愚蠢恶意的故乡,是那些胆小鬼自以为是的家伙的故乡。他们关闭了去获得新经验的大门并惩罚一切他们认为是与众不同的作法,嘲笑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东西。世界各地发生的那些令人不解的事,使他们恐惧和束手无策,所以就更需要聚拢在一起,寻找共同的熟悉感。如果我是在世界某地一个空罐头筒旁出生,也许就在荒野、沙漠或者山洞里,那么,今天那里就是我的故乡。我会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也许是在40层的高楼上去回忆它,也许还会怀有一种使人升华的渴望。我很可能会努力地回忆风在罐头筒里发出的呼啸.并把它作为我的故乡形式去渴望。请问,这样的故乡对于我有什么可以值得去骄傲的呢?有时我安慰自己道,故乡是一个我当年无法避免的错误,但大多数的情况下我想,故乡是我深爱的不幸。这一不幸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所具有的秘密语言,它把我同几乎所有的一切相连,至少是同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连。也许正因为如此,最小的特点也具有了尊严,它把我们全部的生活置入一种历史性的故乡中去,并使我们对我们死去后的岁月怀有一种好奇的责任心。  我经常听人说,哪里有朋友,哪里就有故乡,就是说有友谊的地方就是故乡。今年去世的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就这样认为。但对我来说,存在着“头脑故乡”和“呼吸故乡”的区别。  “头脑故乡”是指一个人寻找或选择的生存故乡,是人们靠自己的经验在朋友中确认自己位置的地方,不论是农村或是城市。在想法一样的人中间生活,灵魂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一起被朋友察觉,陌生感减少了,像是又回归家中:干完活在一起相聚,分享好奇、悲伤、愤怒和希望,或是为对方而高兴。这便是可以一起去寻找的“头脑故乡”。  但奇怪的是,尽管如此,人们还在梦想着另一个不同的故乡;如桥面上的一个桃子,妈妈给孩子脱下的尿湿的裤子……对于我还有其他别的东西:拉警报时带着防毒面具从教室逃到放煤的地下室里,蹲在一起嘲笑外面飞机撒下的炸弹。这就是属于我的“呼吸故乡”,是头脑以外的东西,就像河边的荨麻。对其他人来说,也许是大路拐弯处的老柳树。奶奶讲过的那些小矮人为了躲避强烈的阳光,就躲在那老树的根穴里。  童年的故乡是由想象空间组成的:那些没有故乡的孩子们,如逃亡者、被驱逐出家园的人、移民们的孩子也多半会有这个故乡。这个故乡的每个角落都会有我们所害怕的秘密,但它不会把我们吓倒。它老是在说:一切都是可能的。童年是一个窝最核心的部分,是成年人不断重复的熟悉的诺言。人们在渴望一种完美,它就像一个未来的却又是不断存在的故乡,已经深深埋进我们的希望之中。然而今天要是让我选择的话,我还是选择好奇而反对自满自足的完美。  有位年轻的土耳其女诗人小时候来到德国。她把德国也当成了故乡。她说:我只有受惠。我想,如果能把全地球作为故乡,当然是很美妙的。但每一个新的故乡都只可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故乡,是没有根的“头脑故乡”,是一张空的桌子。坐在这张桌子旁的人,只要愿意,是可以把他一生的成果堆放在桌子上并同朋友分享这份快乐的。但这张桌子不会给他提供过去,不会有祖先的经验和智慧;而他一辈子对于别人都只会是一个“新来的人”,一个没有从过去吸取经验也不会对未来承担责任的冒险者。因为,没见过古老大树阴影的人,一旦他需要木头,就会把大路拐弯处的那棵老柳树砍掉的。  在故乡,生命最初几年的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东西将会给我们的梦和希望提供安全的归宿,一直到生命的终结。我们正是通过它们认识了世界;而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我们总会碰上它们,碰上这个故乡。没有一个“头脑故乡”能取代我们童年时“呼吸故乡”所带给我们的这些重要的但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东西。  远方是愿望居住的空间,而故乡则是习惯的洞穴。故乡对于人们虽然是一种幸福,是细软巢穴中的毛羽,厨房里的气味,母亲时而吸引人时而训斥式的声音;但最终在故乡彼此相识的团体里,世界被分割了,所有人都回到了自己躲藏的角落,冒出来,又重新消失。渐渐地,故乡成为一只玻璃的大钟,在它下面呼吸越来越困难。人们必须叫喊,使玻璃碎裂,才能最终触摸到透过玻璃所看到的东西。随故乡而去的是对满足和对危险的渴望。故乡现在和过去都是疑问者与世界之间的第一位牵线者。  对另一个世界和对一种变化的渴求,使“逃亡”终有一天变得不言而喻。旅游是离开乡土的一种“逃亡”,而我谈论的则是另一种“逃亡”,或许可称为“浪子的出走”;他带上从遗产中获得的一切,投向异乡。他从熟知启程,走向陌生。在异乡,一切感官都清醒了,每一瞬间都是一种新的经历,都是一种历险。他享受着世界,做着好奇促使他做的一切,经历痛苦,堕入苦难,最终带着浑身的伤痕和丰富的经验归来。终于有一天他认清了这个世界,懂得了幸福与不幸无处不有,但人们在故乡的洞穴中,在家庭的温柔中,在人们无需言说的世界里,才更容易承受痛苦。  我的小说《龙塔诺》(意大利文是“遥远”和“远离”的意思)中的主人公在独白中曾表示,他要冒任何风险,包括不能返回的危险出走。但他远离乡土走过半个北美后并未摆脱内心的冲突。冒险中的异国情调最终缩减为一种害怕与同行者攀谈的恐惧,成了一种自我惩罚。但获得异乡的经验就像吞服医生规定的苦药,治疗是有效的。旅行使旅行者转移了目光,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视自己不得不转向变化着的陌生世界:他必须做出反应,他必须生存下去。然而,每种陌生感都耗费精力,每一次远离习惯存在的中心都迫使人保持持续的清醒和持续的活动,它是一种不断的挑战。尽管如此,远离故乡对于浪子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他必须动身去寻找。归来时,创伤将成为他的见识,而他的乡土将永远只是异地。  生之爱  巴马的夜,生活缓慢地转向市场后面的喧闹的咖啡馆,安静的街道在黑暗中延伸直至透出灯光与音乐声的百叶门前。我在其中一家咖啡馆呆了几乎一整夜。那是一个很矮小的厅,长方形,墙是绿色的,饰有玫瑰花环。木制天花板上缀满红色小灯泡。在这小小空间,奇迹般地安顿着一个乐队,一个放置着五颜六色酒瓶的酒吧以及拥挤不堪、肩膀挨着肩膀的众宾客。这儿只有男人。在厅中心,有两米见方的空地。酒杯、酒瓶从那里散开,侍者把它们送到各座位。这里没有一个人有意识。所有的人都在喊叫。一位像海军军官的人对着我说些礼貌话,发散着一股酒气。在我坐的桌子旁,一位看不出年龄的侏儒向我讲述自己的生平。但是我太紧张了,以致听不清他讲些什么。乐队不停地演奏乐曲,而客人只能抓住节奏,因为所有的人都和着节奏踏脚。偶尔,门打开了。在叫喊声中,大家把一个新来者嵌在两把椅子之间。  ……

编辑推荐

  心灵的馨香是属于全人类的,它能够轻易地超越国界而沟通彼此。心灵的馨香也是超时代的,那些温暖人心的伟大话语既然不会被地域阻隔,也就不会为岁月阻隔。  心灵的馨香事实上还不依赖于权威的点评和赏析,它会悄然打动一颗颗心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之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不错的书但是编辑有点问题字排得太密太挤
  •   有几篇文章读起来比较有共鸣,但又觉得节选的部分太短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