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形象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宜宝剑 著  页数:212  
Tag标签:无  

前言

  这套系列丛书是由多篇论文组成的。论文的作者们都是博士。他们约我为此写一篇总序。这对我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我这一辈子只写过两篇“论文”,其实就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习小结和心得体会罢了。其中一篇还是请一位年轻的研究者帮忙修改而成的,至今想起来还十分难为情。  在我读大学的那个年代,咱们国内还没有“学位”这一说,在履历表的“文化程度”这一栏里填上“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即可。现在不一样了,不但有学士、硕士、博士,如今还有“博士后”的学位,只是好些人也不大明白这“后”字的确切涵义。  反正,在我的常识中,硕士、博士都是满腹经纶的人。这头衔来之不易啊,在专卖店里是买不到的,它是有志者用自己多少的生命、精力,观察、分析、学习、积累而得的智慧结晶。  我当年写的那两篇“论文”,加在一起,总字数也没有超过一万字。但我真的觉得那个写作过程已是“度日如年”。  现在倒好,凡博士论文,字数都不能少于十二万字。一听,都把我吓死了。不要说我想不出那么多话,只是让我啥也不必想,就是抄这十二万字也非把我抄到病房里去输液不可。  在此背景下,要我为博士们的论文集写“总序”,实在是勉为其难。好在我是电视业的老人,接触影视文化活动比较多,既有一些直接参与创作的经历,也充当过不短时间的经营管理角色,所以在影视文化领域多少还知道一些状况和过程。既躲不开份享那分欣喜和激动,也逃不了那些郁闷、无奈和困惑。

内容概要

事物的形象往往比事物本身还要重要。    媒介形象就是一种延续历史、承载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力量。    全书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媒介形象的内涵和认知规律,探讨了媒介    形象的结构和功能,打通了“媒介的形象”和“在媒介上再现的形象”。给读者提供了    媒介形象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可以帮助一些读者深刻理解媒介及媒介再现问题。

作者简介

宣宝剑,博士,主任编辑。1968年生,山东冠县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形象、电视实务、文化传播等,参与《中国电视频道品牌化建设战略研究》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1995年至2005年就职于山东有线电视台,十年制片人期间

书籍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缘起  三、研究综述第一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内涵  第一节 形象的研究  第二节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第三节 媒介形象系统内涵分析  第四节 媒介形象系统的认知特征第二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结构的界定  第二节 媒介形象系统外部结构  第三节 媒介形象系统内部结构  第四节 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第三章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第一节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第四章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第一节 媒体非平视效应  第二节 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第三节 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第四节 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第五节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总之,目前对于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而且出现了研究的分野,即把媒介形象研究分为了两个互无交集的领域,其中一个方向是传播者媒介形象研究,另一个方向是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研究。在传播者媒介形象研究上,除了栾轶玫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以外,其他的有关研究基本上限定在微观和操作层面,缺少宏观视野层面的理论探讨;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研究方面,也基本上聚焦在微观层面。  总结、梳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书拟以系统论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以与媒介形象有关的实证研究成果作为证据进行理论推演,通过对媒介形象基本概念的界定,分析媒介形象的内涵、认知规律、结构和功能;探讨传播者媒介形象的要素,分析影响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因素;研究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类型,分析“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效果和影响。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能总结自己对于媒介的认知和理解;形象更是每个人经常使用、非常熟悉,而又缺少确切含义的一个词语,这使媒介形象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媒介形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