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正强 编  页数:283  

前言

  美国著名大众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形象地断言: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们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确乎如此!现代社会的人们,如同须臾离不开空气、阳光、流水一样,离不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有如一双无处不在的慧眼,恪尽职守地为人类守望着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向人们报告万事万物的一举一动。媒介是人类的产品,人类是媒介的动物。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推动、型塑着人类的生活面貌,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以其吞天吐地的雄伟气概鞭策、驾驭着媒介驶往预设的目标,实现对自我本质的确证。历史就是人类与大众传播媒介相互规制、裹挟前行的绵长进程。  媒介是开展社会批评的工具,同样,媒介也要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媒介诞生以后,社会里就充满着对它的批评声音。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批评,与媒介同生共长,相互依伴着发展起来。媒介无与伦比的威势权力来自社会的赋予,而当媒介成长为一种新的权力,并与传统的政治经济权力体系互相结合,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对社会施加影响,甚至在某些时空领域犹如脱缰野马,狂放不羁,造成对社会的冲击与危害之时,社会同样赋予了自身干预和规制媒介的权力和手段。媒介批评作为社会干预和规制媒介的一种重要方式,缘自社会对媒介健康发展的关切,它通过对传媒系统及其各个具体要素的运作和状态的或感性或理性的观念性评价,臧否功过,褒贬得失,协商规范,建构标准,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生动交流中生成新的媒介观念和传播意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内容概要

  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首次既从宏观上对中国现代媒介批评起讫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划分,又从微观的角度详细探讨了主体、客体、文体、载体等因素在中国现代媒介批评活动中的建构作用,概括和归纳了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题及其内容,细致分析了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方式与方法、效果。在解读原始媒介批评文本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框架,言必有据,论从史出。传统新闻史叙述范式中曾经被遗漏的许多生动细节得到复原。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因此而重新链接。

作者简介

  胡正强,1965年生于江苏睢宁,新闻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传播系教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40余篇,出版《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当代新闻传播的多维透视》、《新闻作品分析》等学术著作3部,主持完成省、厅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曾获部级理论奖1项。现从事新闻传播史论媒介批评研究。

书籍目录

序言引言第一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历史流变与时代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孕育期(1901~1917) 第二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形成期(1918~1926) 第三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发展期(1927~1936) 第四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转型期(1937~1945) 第五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异化期(1946~1949)第二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与文体 第一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体与动力机制 第二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客体与载体 第三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文体第三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题和内容(上) 第一节 对新闻失实现象的批评 第二节 对新闻检查制度的批评 第三节 对媒介道德失范行为的批评第四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主题和内容(下) 第一节 对报道范围局囿和精神缺失的批评 第二节 对新闻价值偏离的批评 第三节 对新闻采写与编辑缺陷的批评 第四节 对媒介观念、体例、新闻标题和报纸发行的批评第五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方式和方法 第一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方式 第三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方法第六章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效果及发生路径 第一节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效果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有闻必录”论的逐渐退场 第三节 “新闻无学”论的话语沉潜 第四节 “五卅”运动中的媒介转向 第五节 《中央日报》学潮报道的策略调整 第六节 《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政治标签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一些新闻研究团体相继成立并出版了刊物,刊登文章评述报纸的内容与发行,进一步推动了媒介批评实践的发展。  其次,从媒介批评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揭示了媒介批评的特征。刘建明认为,媒介批评在阶级斗争激化之时,总是以对阵的形式出现。而对新闻作品形式的分析则难以产生社会影响,因为这类微弱的斧正之声远离政治旋涡的激荡,并不是受众和新闻界迫切关心的目标,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媒介批评互相攻击,成为思想斗争的一面镜子。这类批评凌厉冷峻,带有抨击、叫阵的气势。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媒介批评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对媒体立场的拥戴或揭露,成为媒介批评的焦点,如1924年5月,路透社记者在广州发稿造谣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该记者被广州政府驱逐出境。中国共产党机关刊《向导》专门刊发了《新闻的侵略》一文予以评述,从外国记者造谣联想到外国媒介在中国内地时时操纵新闻,传播于己有利的消息,暴露华人之弱点,笔锋所至,表达了切肤之痛。  (2)陈龙教授2005年出版的《媒介批评论》,第一章第五节为“我国早期的报学批评”,使用2300余字的篇幅,同样以时间为序,概略性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媒介的发展脉络。《媒介批评论》在此专题研究上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揭示了中国早期媒介批评的生成状态及其特色。陈龙教授认为,媒介批评在我国历史上,通常是与文学批评、政论批评混合在一起的,真正意义上的媒介批评大体开始于近代思想改良运动:“报纸间的攻讦,往往都打着某种国家安全或百姓利益的旗号,各自表述政见分歧,针锋相对。实际上,媒介批评在此时权且充当了改良派和保皇派公开论战的一种形式。”渐渐地,这样的形式也为人们所熟悉、习惯。到孙中山的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时期,媒介批评的尖锐程度愈演愈烈,以至于一张报纸的言论有赞成也有反对,一则好的新闻有人欢喜也有人厌恶。这种对立化的媒介角力,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媒介批评日臻成熟。“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加剧,媒介批评的主流体现出鲜明的立场化、阵线化趋势。不同路线、派别之间的争斗,都通过媒体论争体现出来。  第二,首次提出并分析了我国报学批评传统的观点。陈龙教授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纳入了媒介批评的文本分析视野,认为其中“对新闻本性、办报规律、报纸元素等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做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学批评文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