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变研究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湘容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变是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民众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如同神经末梢一般对社会有着最直接的感触,国家事态的任何变化,都会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波澜。因而一旦社会稍有蛛丝马迹般的变动,他们便会敏锐地感受到,从而产生最“原始”的反应以努力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每当一个朝代走向没落灭亡的时候,随着局势的动荡,民变的频率也愈加高涨。辛亥革命前十年亦不例外,处处“人心不靖”、“人心浮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  在中国历史上,清末十年无疑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时间段。这段时期,中国的国情纷繁复杂,在外面临着穷凶极恶的列强入侵,在内清朝政府业已衰相毕露,正在进行着垂死挣扎。帝国主义国家既要利用清政府来压迫中国百姓,实现他们对中国的掠夺,又要时刻压制着清朝政府,不让其壮大;清政府则既要对侵略者奴颜媚骨以换取片刻的喘息,又想利用此喘息之机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还要四处镇压民众反抗以“巩固”统治。因此,帝国主义国家与清朝政府貌合神离,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阳为握手和谈,阴则乐看“鹬蚌相争”。这种内外尔虞我诈的局面,直接的炮灰便是广大中国百姓。中国百姓时为二者共同压榨的对象,时为二者互相攻讦的工具,但是无论处在何种状况,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内容概要

  《晚清民变研究》内容为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变是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民众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如同神经末梢一般对社会有着最直接的感触,国家事态的任何变化,都会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波澜。因而一旦社会稍有蛛丝马迹般的变动,他们便会敏锐地感受到,从而产生最“原始”的反应以努力维持自己的生活。所以每当一个朝代走向没落灭亡的时候,随着局势的动荡,民变的频率也愈加高涨。辛亥革命前十年亦不例外,处处“人心不靖”、“人心浮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

书籍目录

目录第一章 释题“民变”第二章 晚清财政与民变第一节 晚清的财政支绌及应对措施第二节 人民捐税负担的加重及抗捐抗税运动的兴起第三章 晚清灾荒与民变第一节 灾荒与清政府第二节 饥民运动第四章 晚清思想统治的削弱与民变第一节 民变与近代报刊的舆论导向第二节 《申报》对民变的报道第五章 1910年莱阳抗捐抗税运动第一节 运动的兴起第二节 运动的失败第六章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第一节 序幕的拉开第二节 饥民的斗争第三节 清政府的难题余论——民变与晚清覆亡的契机附录一1902年~1911年10月抗捐抗税抗租运动表附录二1902年~1911年10月饥民运动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6)民变个案的研究。清末十年一些对当时社会造成广泛影响的民变个案也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如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就是比较吸引史学工作者目光的民变事件。关于该个案,其发生的原因以及事件中的官绅斗争是争议比较多的问题。其中,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简婷认为灾荒直接导致了长沙抢米风潮的爆发,“连年灾荒使社会生活紊乱、道德失范、人性扭曲;而政府赈济灾荒的措施不能达到安抚灾民的目的,又为民变爆发提供了某些偶然因素”。朱圆满则侧重于经济学视角,从五个方面解读了梁启超对长沙抢米风潮的经济观察。第一,通货膨胀和政府滥铸铜元是导致米贵的政治经济根源。第二,政府的财政政策亦难辞其咎:首先,政府肆意加重农民负担是百物腾贵的直接原因;其次,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使得贫苦农民逐渐失去经济自立能力,从而沦为社会的边缘人群;再次,盲目推行扩张的财政政策致使人民的购买力下降。第三,工资低、就业困难和人民的贫困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导致饥民、失业者以及那些拿着过低“庸银”的工匠成为长沙抢米风潮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第四,全国性的农业萧条和粮食短缺,构成了长沙抢米风潮发生的经济大背景,但造成此事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湖南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过于低廉。第五,湖南人民所得大米达不到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最低粮食数量,致使生命将无从延续亦是致变的重要原因。  此外,鲁克亮在重新分析了当时湖南粮食产量和米价后,认为“传统观点所持的粮食供应不足、米价腾贵对长沙抢米风潮的解释显得十分勉强,长沙抢米风潮的深层原因实际上是占长沙市人口多数的城市工人和外来灾民在面对粮食危机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晚清民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