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新注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海明  页数:373  

内容概要

《杨海明词学文集》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八册,荟萃杨海明的十一部专著,并收录了数十篇未结集出版过的论文。杨海明30多年来辛勤耕耘,其在唐宋词领域的丰硕成果,为新时期词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天地。其文集的出版可谓是我国词界的一件盛事。     本书为《杨海明词学文集》第八册,由“宋词三百首新注”和附录两大部分组成。

作者简介

杨海明  1942年生,苏州人,苏州大学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师从著名词学家唐圭璋先生,主要学术方向为唐宋词研究。著作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影响,专著《唐宋词史》曾获原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首届“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两部专著被翻译成韩文,四部专著在台湾再版。

书籍目录

总序【卷一二  宋词三百首新注】 前言 钱惟演(一首)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范仲淹(二首)   苏幕遮(碧云天)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张先(六首)   千秋岁(数声韪鸠)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晏殊(十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清平乐(红笺小字)   清平乐(金风细细)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踏莎行(祖席离歌)   踏莎行(小径红稀)   蝶恋花(六曲栏杆偎碧树) 韩缜(一首)   凤箫吟(锁离愁) 宋祁(一首)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九首)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踏莎行(候馆梅残)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柳永(十三首)   曲玉管(陇首云飞)   雨霖铃(寒蝉凄切)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采莲令(月华收)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定风波(自春来)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戚氏(晚秋天)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王安石(二首)   桂枝香(登临送目)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如果说上面还只是杨海明学术个性的“表层”现象,那么,更核心的则是他的“评说”具有“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此姑且称之为“杨氏风格”。人们似乎不太注意评论家的学术风格。提到风格,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诗人、小说家等作家的风格,或者诗歌、小说等作品的风格。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学术论文好像长着同一副“面孔”:逻辑的说明,枯燥的议论,严肃而又斯文;它们的作者仿佛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老夫子”。实际上,包括评论家在内的优秀学者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学术风格,假若参照人所共知的关于风格的一般性含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学术风格是学者在用特定的语言揭示研究对象本质的同时,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法,是相对稳定的整体性风貌特征。如同杰出的作家一样,学术风格的形成也标志着一位学者的学术研究已达到了成熟的境地。据此,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杨氏风格”进行必要的探讨。首先,在唐宋词研究中,杨海明始终“诚信”地充当着“嫁接古今”的角色。如果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把古代的东西给以当代性的解说,其释说又力求其“真”,从而卓有成效地与古人和今人沟通。这里,首要的不是方法问题,而是立足点问题。他在《唐宋词史》第七章 第一节 中,即曾借评论吊古咏史类词作表达“其‘立足点’却正在现实社会”的观点;其后又在《试论人生意蕴是唐宋词的“第一生命力”》的论文中说:“文学创作固然是为人生,文学研究也同样应该为人生——尤其是立足于现实人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对于唐宋词研究,他是从“立足于现实”(社会、人生)的基点去进行考量和阐释的,其目的在于使当代人从中获得有益的“滋养”(关于唐宋词与人生问题,下面还要涉及)。事实上,他的有关唐宋词研究的全部成果,可以说都体现着这样的一种精神:立足于“今”而“贯通古今”,其落脚点仍在于“今”。对此,为节省篇幅,可不必从杨氏论著中引述过多的文字材料加以证明,而只需从中摘引几个标题,或许即能得到此种印象。比如《唐宋词史》中的“‘爱情意识’在文学领域里掀起的‘第三次浪潮”’、“词从贵族的‘文艺沙龙’引向了市井坊曲”、“被时代所召唤回来的‘男子汉风格’:辛派爱国词”、《唐宋词美学》中的“音乐加美女:词所活跃其中的文化场圈”、“以情动人:唐宋词所营建的言情文学‘特区”’、“‘优化组合’的声律美”等。这些小标题所释放出来的当代文化气氛及其融通古今的话语“场景”色彩,会一下子缩短读者与唐宋词的距离;而若细读其论述,这种印象就更加强烈。之所以如此,根据笔者的理解,则是杨海明并非仅仅带着当代人的“意识”和“眼光”走向历史,在研究对象跟前顶礼膜拜一番,然后凭借经验性材料,重复或者“修补”一下前人的结论,于是便宣布大功告成、万事大吉了;他是在穿越时光隧道并据其所需将研究对象仔细考察之后,又将其“拉回”到现实之中——即将唐宋词投放到当今的文化环境中——加以审视,这样,研究者的“当代意识”由于受到现时文化因素的支持而进一步强化,同时,传统与历史也没有被割断,在两者的碰撞中,研究者智慧的火光就有可能烛照别人未曾发现的底蕴,看到前所未有的奇观。杨海明能够在唐宋词研究领域新意迭出,这大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打个不算十分恰当的比方,一般人只买了个“单程票”,走的是“单行线”;杨海明却买了个“往返票”,走了一个“来回”:这也许正是杨氏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明之处。因为,正由于这种“往返”,他才能将传统的与当代的文化精神进行“嫁接”,使自己的研究涉足当今的社会生活,成为当代文化体系长链上的一个环扣,从而具有了更强的生机与活力;也因为如此,他的学术思维也就更富于“开放性”和“建设性”,并为未来研究的新发现敞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世界。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或者简单地断言为“古为今用”——对于这个庞大的命题,此处很难似乎也没有必要作全面论述,因为我们谈的是“立足点”而不是“古为今用”,尽管这两者之间确有关系。不过这里想说明的一点是,世上恐怕没有绝对纯粹的“为研究而研究”,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术探讨,对于那个时代(“今”)来说,实质上都存在着(包含了)“古为今用”的质素,只是其“用”的对象、范围、方式及具体情形有所不同而已。明白此点,或可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对杨海明“立足于今”的唐宋词研究的所谓“功利性”的责难。

编辑推荐

《杨海明词学文集》是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宋词三百首新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老师推荐买的,纸张也还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