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作者:贾可卿  页数:224  

前言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勃然兴起。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开辟了广阔的革命根据地,树起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光辉旗帜。  一种外来的政权模式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不是偶然的现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为寻找强国富民的道路,为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四处拜师学艺、问药求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阶级力量那里,救亡图强的设计方案往往差异极大,甚至截然相反。于是,各种或改良、或革命的悲喜剧,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一一上演。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相互竞争、择优汰劣。在中华民国存续时期,多种政权并存的局面始终存在。比如,先是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与设在广州和武汉的国民党政府并立,后来又有南京国民党政府与扎根于赣南闽西的苏维埃政权并立。客观地说,多种政权的存在是特定历史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甚至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它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

内容概要

  《政权:人民共和国的雏形》首先考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理论基础及其建立过程;其次,针对当时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苏维埃共和国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状况,分别进行了论述、评析;对中国共产党先后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特征,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已经初步具备。而在两个共和国的所有共同点中,人民群众利益与权利保障的首要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权的真实性,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作者简介

  贾可卿,1975年10月生,山东潍坊人,法学博士,助理研究员。曾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中宣部理论局(借调)、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工作。著有《西学》,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树起苏维埃的旗帜一、苏维埃的历史由来1.跨越“卡夫丁峡谷”2.“全部政权归苏维埃”3.比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二、苏维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共产国际的雄心壮志2.中共党人的苏维埃理想3.为了联合的退却4.走向苏维埃革命三、创建苏维埃政权的历程1.东方的“巴黎公社”2.革命根据地的奠基3.全国性政权的酝酿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1.别开生面的开国大典2.精干高效的政府组制3.作为国家象征的首都、国旗和国徽4.变动不居的版图与人口第二章 工农群众自己的政权一、苏维埃政权框架的搭建1.拥有最高权力的工农兵苏维埃2.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的行政系统3.独立性不断增强的司法机关4.大同小异的地方政权设置二、保障党对苏维埃机关的领导1.防止以党代政、以政代党2.引导群众组织,支援革命战争三、苏维埃的民主,首先表现于选举1.工农享民主,普遍来参与2。“举手”、“投豆”、“插香”的选举3.承认罢免权,才是真民主四、苏维埃政权的法治探索1.驱逐腐化分子出苏维埃2.迈出权利保障的一大步第三章 保障供给,改良生活一、土地革命与农业发展1.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2.开展查田运动,进行阶级动员3.抓合作,促生产二、蹒跚起步的苏区工业1.刻着战争印记的国营工业2.被寄予厚望的合作社工业3.抵制“左”倾,鼓励私营三、内外联通的商业贸易1.国营商业:确保军需民用2.合作社商业:实现工农互助3.私营商业:丰富苏区生活四、步履维艰的财政金融1.税收、筹款加节俭,力保财政无忧患2.巩固苏维埃金融,帮助经济发展3.税收高了担不起,票子多了不满意第四章 烈火浓烟中的文化一、创造工农大众的艺术1.多姿多彩的文艺形式2.大众文艺、民间文艺、革命文艺的交融二、普及教育,动员革命1.用一切方法提高工农文化水平2.全面、独特的苏区教育体系3.围绕战争,结合生产,满足群众三、文化传媒事业的成长1.条件艰苦的书刊出版2.战争间隙的博物陈列3.红色中华的无线通讯第五章 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一、解答民族和宗教难题1.民族自决、平等与团结2.限制宗教,破除迷信二、打碎束缚女子的锁链1.经济社会大翻身2.婚姻家庭新气象三、强身健体,保卫苏区1.锻炼铁的筋骨2.战胜疾病这一仇敌四、社会保障初试验1.功过并存的劳动保障2.广泛细致的社会救济五、社会关系大变迁1.民间习俗的革故鼎新2.社会组织的洗心换面六、农村变革方案的比较1.中间力量的乡村建设运动2.国民党政府的农村复兴计划第六章 人民共和国的雏形一、从苏维埃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1.不断完善的理论基础2.逐步健全的政府组制二、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从工农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2.从工农兵苏维埃到人民代表大会3.从一党制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三、经济方针的制定与实践1.实现“耕者有其田”,开展合作生产2.国有经济的领导地位在斗争中确立3.从三种经济成分到五种经济成分四、文化纲领的形成与深化1.动员民众革命,提高知识水平2.借鉴民族传统,学习先进文化3.普及科学常识,培养科学思维五、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萌芽1.新中国法制的苏维埃之源2.工农、人民与公民的权利保障结语两个共和国:参与民主的典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很可惜,巴黎公社在短暂的绚烂之后即告失败。那么,此时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到底准备好了吗?要通往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否只有无产阶级暴力革命道路而别无他途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推动工人革命的同时,在理论上对生产力的条件问题以及和平斗争的可能性继续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相继去世后,列宁致力于用马恩的理论来设计俄国的前途。但当时的俄国仍是一个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那么,在资本主义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以前就要消灭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还没有成熟以前就要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经做过思考,并给出了初步的回答。1881年3月,他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将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在他看来,落后国家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由于俄国的国情明显不同于西欧各国,因此不能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不加分析地套用在俄国。但如果俄国能够发挥历史赋予的有利条件,能够得到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它便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这里所说的“卡夫丁峡谷”有一个历史典故: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卡夫丁峡谷成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艰难和困窘。   ……

编辑推荐

  探究红色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智慧,记录1927—1935年在江西那片红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展示中华苏维埃政权——人民共和国雏形确立的全过程,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  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探索性地以大众化形式展示理论性思考。  以历史为线索,以文献为基础,以学术为视角,以通俗为风格,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