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益阳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立志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前言

《史说益阳》是一本介绍和释读益阳地域特别是益阳古城历史变迁、工商百业、人文风采、风物特产、文化现象和故事传说的读物。它从文化益阳的视角,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采撷益阳地域内若干文明闪光点,透视古城益阳的人文历史特色,并以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打开尘封的悠久历史,探寻遥远而多彩的古城记忆,向世人展现出古城益阳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多元的传统文化。它的出版对于益阳的文化建设、对外宣传以及开展青少年传统教育,都将发挥着独特作用。    益阳地处湘中偏北,东临长沙,西连武陵,吞资江水,拥洞庭波,靠雪峰山,境内山水相依,物产丰饶,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远古蛮荒岁月,她是宜于渔猎的百濮杂居之地;荆楚时代,她是楚人开拓和经营的广袤荆州之域。她最早见诸史册的辉煌历史,当属秦代首批置县。其后自汉至唐千余年的历史风云中,她雄踞于武陵蛮北部,征战、对峙、渗透和反叛在境内交替出现,直至宋代熙宁年梅山蛮被降纳,疆域分置新化、安化两县,益阳才正式步入长治久安的历史阶段。宋元时期,洞庭湖湿地被围垦,承载生齿的广袤良田托起了明清两代益阳跨越式发展的鼎盛和传奇。而作为一座县邑,益阳城最早史载于三国时期用夯土修筑的鲁肃堤,史称鲁肃古城。明代,益阳的城墙及堞楼才用青砖建成并设东、南、西、北四门,始见古城雏形。清代至民国初年,益阳城不断加修完善城池,建成十五里麻石街并孕育了繁荣的商业文化,益阳因此被冠以“银益阳”之称,与“金湘潭”齐名,饮誉湖湘大地。追溯历史,检视文明,一种探寻厚重人文的自觉和对地域文化的自信,让新时代有担当的益阳文化人担负起了耕耘益阳历史文化的使命。《史说益阳》用鲜活的故事和丰富的史料勾描出一幅益阳历史文化地图,正是这种耕耘结出的可喜成果。    《史说益阳》是第一部尝试系统阐释和全面介绍益阳古城历史变迁与人文风采的作品。书中资料来源甚广,含考古发掘、史志、方志、地方文史资料、档案和其他文献资料,每篇的综述不吝援用各种版本的志书概说;书中还采写和改编了一些故事传说,以事叙史,以史记人。丰富的史料、开阔的视野、翔实的表述以及精当的评点,构成了本书的特色。    当前,益阳正进行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目的是繁荣文化,推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本土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应该是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多出快出精品的题中之义。益阳拥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可待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不可限量,只有一批批体现历史文化特点的文化创造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益阳特色的文化才能真正繁荣发展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史说益阳》的问世生逢其时,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是为序。    黄东红    二0一一年秋于益阳    (作者为益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介绍和释读益阳地域特别是益阳古城历史变迁、工商百业、人文风采、风物特产、文化现象和故事传说的读物。它从文化益阳的视角,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采撷益阳地域内若干文明闪光点,透视古城益阳的人文历史特色,并以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打开尘封的悠久历史,探寻遥远而多彩的古城记忆,‘向世人展现出古城益阳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多元的传统文化。它的出版对于益阳的文化建设、对外宣传以及开展青少年传统教育,都将发挥着独特作用。

书籍目录

序言
荆楚岁时篇
 荆楚益阳
 益阳溯源——益水浮城
 洞庭驿道:江湖与平原的对接
际会汉唐篇
 汉唐简述
 揭秘秦汉置县
 鲁肃筑堤写春秋
 三国风云之“单刀赴会”
 诸葛井边当饮酒
 将军庙里祭三国
 关濑滩
 远公开宗说佛道
拨雾宋元篇
 话说宋元
 学门口的文昌阁
 益阳升州探秘
 玉陵坡巷
 鹅羊池的传说
明清鼎盛篇
 明清综述
 古城看益阳
 益阳会馆大盘点
 揭秘益阳考棚街
 三里桥掠影
 资水上的毛板船
 慈善为怀说古城
 传颂不衰的益阳十景
 郭都贤和绵邈楼
 走近三台宝塔
 烟波魁星楼
 益阳知县林廷式
 陶澍与益阳
 益阳人汤鹏
 胡林翼在益阳的日子
 一块花鼓禁碑的解读
 哥老会大闹益阳城
 五马坊
 魏公庙的传说
 广法寺
 揭开益阳健讼之谜
 资水放觯下洞庭
 永不消逝的禁忌
民国商都篇
 民国综述
 码头时代:42个港口解构的益阳
 十五里麻石街
 ……
后记

章节摘录

学门口的文昌阁    坐落在益阳古城学门口的文昌阁,一说是唐朝贞观年间所建,而据可靠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它初为学宫,后改称圣庙,俗称文庙。    说到修建的原因,一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章悻开梅山,设益阳境内新、安二化两县,有施恩王法、修明教化和筑土立木加以纪念之意。二是宋代两湖分家,地势低洼的湖南,长期饱受长江洄水引发的洪涝水患和血吸虫肆虐成灾的贻害,致使民怨沸腾,地方与朝廷利益冲突加大;为了稳定洞庭湖周边政局,平息民怨,淳朴风俗,朝廷在洞庭湖周边广修书院庙堂等教化设施,以安抚一方百姓。除了岳阳修文庙(岳州学宫)、澧州建孔庙外,益阳古城学门口也修起了这座名叫圣庙的学宫。当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吁与劝导,其中包含的舍小家、保大家的道德情怀,与圣庙的修建似乎是殊途同归。    几乎与北宋创办且早已湮灭的松风书院同期,学门口的圣庙能够经千年风雨在今天还有部分残存下来,离不开历代的重建和修葺。据民国《益阳县志》记载:“儒学始建于宋,历宋元,在县西门外,前临资江,后距鲁肃旧城,东距旧城濠,西至招仙观(胡文忠公祠)。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十三年(1380)知县田俊重建,十七年(1384)知县杨哲重修,始备其制。宣德四年(1429),教谕仰高倡捐重修焉。”元朝末年,圣庙毁于战火。明代初年,伴随着大批江西吉安一带民户落业益阳,其厚重鼎盛的耕读文化背景也一并带来,促成了洪武年间圣庙的重修。隆庆四年(1570),随着宋明理学受到进一步推崇,圣庙更新了旧制,扩大了规模。中为大成殿,左右为两庑。前为戟门,门东为名宦乡贤祠。其东南隅为古贤祠,左为泮池,右为棂星门。殿后为明伦堂,堂东为训导廨,堂西为启圣祠,后为敬一亭,最后为教谕廨。堂的东西为进德、修业两斋。西斋之后亦为教谕廨。自堂折东而为门,又折南而为儒学门。门内之东,为文昌祠。    大成殿系砖木结构,为孔庙主体,由石基、屋架和屋顶组成。屋顶为传统庑殿造型,加覆橘黄色琉璃瓦。飞檐斗拱,极具气势。殿内塑有孔子座像,高约一丈。其后高悬一大匾,横书“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孔子头戴冕旒,双手执圭。神后牌上书“至圣先师孑L子之位”,中有供桌。其两侧有四配,分成至、圣、哲、贤、儒五等。东复圣颜渊、述圣子思;西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大成殿东西两端供有十二神位,两庑供奉先贤和先儒,各朝均不一。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被明末战火摧毁的圣庙在原址加以重建。建筑分前、中、后三进,主厅为木石结构的二层楼房,庙宇宏伟,雕梁画栋,颇具宫殿特色。康熙二十年(1681),增建了高三层的文昌阁。咸丰年间,知县林廷式重修文昌阁。光绪三十i年(1907),大成殿诏升为大祀,改祠为阁,正式得到慈禧太后册封,庙制亦有增饰。正殿供先师牌位,四配、十二哲分列左右。殿高六丈有余,深不止三丈,阔五丈有奇,中悬清圣祖等御书题额。殿前有古柏二棵,高约二丈,极遒劲苍老,生趣盎然。泮池左有柏一棵,亦葱茏有致。民国以后,祀典无常,军队驻扎,拆门棂以为薪,夷泮池以为厕,庙宇遭到极大破坏。1923年,地方集资重修文昌阁,阁分三层,高数丈,为城区制高点。大门前置汉白玉狮子一对,高约1米,状貌勇猛,栩栩如生。经过多次重修和改扩建,这座木石结构的崇祀性人文建筑已经演变成益阳古城的建筑地标。    1925年,益阳爆发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从砸碎旧意识形态开始,大批寺庙被毁,《益阳县志》估计约占总数的85%。文昌阁作为类似于寺庙的祭祀性建筑虽然苟延残喘,但其发挥的功能却备受质疑。果然,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到1929年,县政府将文昌阁改设为教育机构,其后厢附设民众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当局将中后两大殿改成忠烈祠,神龛横匾上挥写“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正中设有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两壁挂有捐躯将士遗像,刻有牺牲将士具体数目和名字。其中包括萧山令在内的将军级军官3名、校级军官38名、士兵多人、益阳战亡团员8名,还有盟军飞行员美国人罗伯尔的名字也赫然在目。1944年,一度外迁的民众图书馆重新移人,不久,益阳师范附小也在原圣庙开办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里,文昌阁倒也相安无事,虽然缺少必要的修缮,但是到了“大跃进”后期,出于破旧立新的需要,厄运开始降临它的头顶。1963年,益阳县拆除了文昌阁内的忠烈祠,在此大兴土木,建立起益阳县花鼓剧院。往后,由于古老的木建筑不断风化破败,缺少必要的维护与修缮,加之人为的蚕食不断,到20世纪80年代,文昌阁仅存一个牌楼作为剧院的前厅,其余部分皆荡然无存了。    1993年,益阳县将文昌阁列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1997年,它进入了益阳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朝,崇文重教风气日盛,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百姓,都迫切希望乡邑文运昌盛,文曲星多多降临。特别是读书人,文昌阁是他们科举求仕寄寓红运大志的圣地。如果说考棚街为他们的进阶提供了比试笔墨春秋的场所,文昌阁则是这些莘莘学子发奋苦读的精神家园。相传明清以来,在外为官的益阳籍官宦回乡,先要至文庙更衣,然后到大成殿祭孔,毕后方可归家省亲。依此惯例,像夏宝、胡达源、汤鹏、胡林翼、肖大猷、刘集勋等这些益阳籍才子,无一不亲临文昌阁,祭拜里面的大大小小各种圣像的。所以,说文昌阁是益阳科举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似乎一点也不为过。    P37-38

后记

经历了痛苦而焦灼的妊娠,《史说益阳》一书即将付梓。当饱含作者心血的书稿送至我的案头,匆匆翻阅,虽未卒读,面对厚厚的书稿,已先为作者的敬业和执著深深折服。作者历三载艰辛躬耕卷帙浩繁的史籍,于史海中拾取散见于各种文集中关于古城益阳的点滴印象,重新整理,以时为纲,串珠成链,牵引风土人情、世事浮沉、历史变迁。或流连于断壁残垣的考证,倾听城市的足音;或专注于银城古迹的探寻,复活遗忘的尘封。一书在手,仿佛能教人穿透深不可测的时光隧道,触摸古城斑驳的遗迹,领略三国古战场的波诡云谲,更能引发古城文化的爱好者和继承者对这座蓄势待发、展翅欲飞的城市发展的深层思考。笔触之间,作者对古城历史文化的拳拳热爱流于胸襟,溢于笔端。亦可推知,正是缘于这份对古城历史文化的钟爱和执著求索的精神,方有《史说益阳》的诞生。    文化乃城市之魂,亦为凝聚人心的磁石。丰厚的历史文化作为古城的宝贵馈赠,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周立志老师此书,着眼于古城历史循迹与文化发掘,对益阳古城的厚重历史借丰富史料和个人思考进行了生动诠释。展读此书,古城人犹如觅到古城解读密码,于历史钩沉间生发生于斯、长于斯的古城人的强烈共鸣,催发追根思祖、续写古城辉煌历史的激情。    资阳乃益阳母城、三国故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浓郁文化气息。近年来,资阳不断加大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修复古城故地,整理历史遗存,期冀借文化之翼,扬发展大旗。此书面世,用文化为资阳开启了一扇走近益阳、走进古城的窗口。贵客至此,只需轻启文卷,借此就能轻松穿透厚重的历史烟云,窥见古城历史演进过程,聆听古城前进脚步。情感沟通有了桥梁,心灵交汇有了凭借,古城也由此变得真实可感、亲切可近。该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古城旅游开发和资阳乃至益阳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添力助威,其作用不可低估。    作为同窗、同乡、好友,现在又共事古城,一同为古城文化发展尽心竭力,嘱我做跋,虽然惶恐,但感佩于立志老师此举难能可贵,遂欣然命笔,算是对好友的鼓励和支持。    是为跋。    刘炼真    2011年9月30日于益阳    (作者为中共资阳区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推荐

周立志编写的《史说益阳》是第一部尝试系统阐释和全面介绍益阳古城历史变迁与人文风采的作品。书中资料来源甚广,含考古发掘、史志、方志、地方文史资料、档案和其他文献资料,每篇的综述不吝援用各种版本的志书概说;书中还采写和改编了一些故事传说,以事叙史,以史记人。丰富的史料、开阔的视野、翔实的表述以及精当的评点,构成了本书的特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说益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想买一本介绍益阳历史的书 这本很不错!
  •   拍尽马屁,内容不如初中的乡土历史,雷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