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个人金融研究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晓明  页数:223  字数:190000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导论。针对论文的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必要的交代。本章从国内外相关的大量文献中,梳理对本文有指导意义的经济理论,最终将本文的研究视角定位于以服务经济的发展为主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个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分析中国个人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章,个人金融概述。分析界定个人金融的概念、特点,从金融的特点和服务业的特点出发阐述了个人金融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对个人金融的概念从理论上给予准确定义的文献。本章从对金融的定义出发,将个人金融区别于个人理财、家庭金融等概念,将个人金融定义为“以个人身份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参与金融活动包括货币融通和信用活动的过程”。    第三章,个人金融相关理论线索。本章在浩瀚的经济和管理学海洋中,梳理出两条主线,作为搭建本书理论基础的背景指导:第一,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笔者选取了如下内容: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各阶段之主要特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经济逐渐成为主要趋势的规律以及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金融作为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从中总结和推导从服务的角度出发,个人金融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第二,金融创新理论。通过对创新理论的分析和思索,对大量经济、制度和金融创新理论的梳理,总结金融创新的各个方面和不同层次包括金融创新的内容、动因和机制,关注制度创新的重要地位。发展中国家由于体制、改革方式取向等多方面因素与金融制度创新选择的关系,是本部分的重点。    第四章,个人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本章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之一。在本章节的铺垫下,对中国个人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剖析,并对个人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相关性做了数量验证。本章将个人金融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从四个部分分析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计划经济下的个人金融。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不存在个人金融发展的物质基础,市场需求也很少。个人金融的特点是封闭、萎缩,金融产品、金融发展、金融制度不健全。    第二部分,我国经济转轨与个人金融发展。主要围绕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和服务经济为主线展开。第一阶段:1978-1992年,中国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阶段,中国的银行从制度上还在整个经济改革中找寻自身定位,个人金融无论是业务量还是产品品种所占份额都很低。我国资本市场开始发育,个人投资意愿崭露头角,对于个人金融产品的需求出现。中国的服务行业开始复苏,出现了个体小商贩进行的一些零售商业服务活动。第Z-阶段:1992-2000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市场化初步建立。国有四大专业银行明确地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实行商业化运作,直接融资市场开始发育,保险也进一步开始了商业化运作。金融服务在这个阶段开始被提及,在国有银行商业化运作、直接融资市场开始发育、保险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消费者对金融企业提出了金融服务的需求,但金融企业尚未树立明确的服务理念,与消费者的要求不相适应。第三阶段:2001-2003年。中国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逐步深化发展,给金融的整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金融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服务行业的重要内容和衡量金融企业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作为服务业,个人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和市场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部分,加入WT0与我国个人金融的现状。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逐渐进入我国市场,一方面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对于我国个人金融发展,是一个带动和引领;另一方面,国内个人金融企业也因此而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内个人金融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因此,我国个人金融有了一个新的发展飞跃和态势。    第四部分,我国个人金融分阶段发展的数量验证。本章节用数量分析的方式对个人金融的阶段发展做了验证。笔者在这一部分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有关数据处理的问题,个人金融的三个组成部分——银行、保险、证券在技术上无法加总。本章节最后采取了将三个板块分开,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数量验证,最后得出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验证了我国个入金融(个人储蓄、证券投资、购买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更为充分地说明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人金融发展的作用。    第五章,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实证分析。主要通过实证的方式分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与个人金融(个人储蓄、证券投资、购买保险)的关系进行验证,并建立预测模型。最后,对模型主要估计结果做了经济解释:个人储蓄、投资、保险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个人储蓄的当期结果、个人证券投资的当期结果、个人保险的当期结果对GDP均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较好地满足了对前面章节分析的验证。    第六章,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分析。本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本章结合我国实际,从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金融作为服务行业的一部分的视角,对于我国个人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从制度、产品、服务、营销、品牌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第一,制度创新供给不足;第二。产品创新不够;第三,个人金融服务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第四,营销手段单一,品牌运作处于低级阶段。    第七章,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对策。本章也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根据前文的分析,结合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理论,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包括:第一,制度创新。我国金融制度创新主要的解决方案为:①逐步构建完善、和谐的金融市场组织体系;②建立完善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③从政府信用出发,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信用制度;④金融监管创新。第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个人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的三大方向并分析提出了每项业务下的具体操作。第三,个人金融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本书的重要关注点。对策包括:①服务方式创新;②服务渠道创新;③服务机构创新。第四,个人金融营销创新。主要对策包括:①观念改变,树立营销观念,以客户为中心;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实行差别化服务;③注重新营销手段的运用;④运用关系营销观念,做好客户关系管理;⑤实施内部营销管理;⑥个人金融品牌营销。

作者简介

周晓明,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农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目前是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从事专职经济和管理研究十余年,研究兴趣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营销与创新。已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承担过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关注金融

书籍目录

1 导论  1.1 本选题的意义  1.2 资料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基本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2 个人金融概述  2.1 个人金融的概念    2.1.1 金融的基本概念    2.1.2 个人金融与家庭金融    2.1.3 个人金融与个人理财    2.1.4 个人金融的概念及内容 2.2 个人金融的行业特点    2.2.1 服务业特点    2.2.2 信息业特点 2.3 个人金融的业务及产品特点    2.3.1 分散性    2.3.2 广泛性    2.3.3 多样性    2.3.4 互联性    2.3.5 盈利性  2.4 个人金融的营销特点    2.4.1 个人金融的特殊性    2.4.2 个人金融的一般性  2.5 个人金融的地位与作用    2.5.1 个人金融是金融市场及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5.2 个人金融在金融业利润来源中地位日益突出    2.5.3 个人金融是摆脱经济衰退,规避金融风险的法宝,也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竞争焦点 2.6 个人金融的发展趋势    2.6.1 国际化    2.6.2 网络化3 个人金融发展基础理论研究  3.1 经济发展与个人金融发展    3.1.1 经济发展与金融的关系    3.1.2 经济发展的阶段与个人金融发展  3.2 金融创新理论与个人金融    3.2.1 金融创新的基本概念  ……4 个人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5 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实证分析6 我国个人金融发展的问题和障碍分析7 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对策研究参考文献后记致谢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章节摘录

  1 导论  1.1 本选题的意义  对于“金融”的研究,人们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大都与经济制度研究、股份制改革等宏大的题目等同,“个人金融”似乎显得比较具体而细小一些。应该讲,经济学就其本质和起源而言很大程度仍然是一门致用的科学,理论存在的价值不外对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经济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惟其如此,经济科学才有证伪性,而宏大与否并不应该是选题的标准所在,更为贴近经济学主旨的是是否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以及是否在经济生活中有需要解决的症结。  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经济总量的增加是必然的结果。随着市场的推进,个人财富的绝对量呈上升的趋势,人们必定更加关注个人财富的管理和增值。因此,对于金融的研究除了关注与经济宏观走向相关的方面外,还应该担负研究如何满足个人消费者的金融需要的职责。如何运用金融理论、采用恰当的金融工具、以专业的服务为个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及咨询,如何通过专业的运作和良好的服务为个人客户定制解决方案,让金融真正成为个人的“消费品”,是金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对于金融的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对于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个人金融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