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靓丽的风景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作者:蓝鸿文  页数:504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天上午,一位在报社当老总的朋友来看我。当我谈起最近我在忙一本书出版的扫尾工作时,他对我选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通讯作品很感兴趣,并且认为这是一本有特点的书。我对他的评价当然感到欣慰。实际上,他的评价也是我的初衷。那么,我为什么要选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通讯作品呢?话得从我国已出版的新闻通讯作品选集谈起。中国自有近代报刊以来,新闻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不算古代新闻媒体上的新闻);通讯这种文体从新闻中分离出来,形成得晚一些,如果从1870年王韬游欧归来写的《普法战纪》算起,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数不清的新闻通讯作品,人们要选择其中写得好的来学习和研究,于是就有了出选集的要求。中国有新闻通讯作品选集始于何时?对这个问题我没有仔细考察过,1920年出版的《黄远生遗著》,可能是较早的一本。20世纪30年代,有影响甚大的邹韬奋的海外系列通讯集《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有轰动一时的范长江的西北系列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抗战初期,除个人通讯选集外,还有众多记者的通讯合集,范长江主编的《西线风云》是一个代表。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朝鲜通讯报告选》和《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的出版,具有代表性。大学新闻系的教师为了教学需要,也编了一些《新闻选》和《通讯特写选》。改革开放以来,包括通讯在内的新闻作品选集出版得越来越多了。我们看到,已出版的有:中外名记者新闻作品选集,中外好新闻作品选集,中外获奖新闻作品选集,以及许多新闻单位出的本单位新闻从业人员写的新闻作品选集,等等。这些选集,还可以细分,如获奖新闻作品中,有范长江新闻奖文集,普利策新闻奖文集,等等。这方面的书,可以称得上是琳琅满目了。令人遗憾的是,还没有一本由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的新闻通讯作品选集。这是否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呢?说完全被遗忘,也不是事实。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写的许多新闻,就为不少人熟知,已编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俄国十月革命后,瞿秋白作为中国新闻媒体派往莫斯科采访的第一批记者之一,写了大量通讯,也为一些人知晓,并纳入《瞿秋白文集》  (政治理论编),作为一册出版。还有周恩来,1920年11月去欧洲勤工俭学,也写过许多“旅欧通信”,这些通讯尘封了几十年,在粉碎“四人帮”后终被发现,并于1979年由有关单位汇集成册问世。但是。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人,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位领袖人物身上,对其他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的新闻通讯作品却多少有一些忽略,这也是事实。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拿起笔来写新闻通讯,不是几个人,而是一大批人,可谓一个“群体”。这是历史造成的。革命需要他们在拿起枪杆子的同时,还拿起笔杆子,办报纸,办刊物,当记者,当编辑,因而他们留下许多新闻通讯作品,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华章。有些人虽然与新闻工作无缘,但出于某种需要,也写过类似通讯那样的纪实作品,如回忆录等。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的新闻通讯作品中,别具一格。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是革命斗争的产物,有的作品甚至是用鲜血写成的。他们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拿起笔来又笔走龙蛇,纵横驰骋。他们把做和写统一起来,打破了新闻记者“你做我写”那种传统。这是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为什么那样真实感人、力重千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绝非简单地传达某一种信息,而是有着丰富的深刻的内涵,或直接反映。或间接折射出他们的革命理想、革命追求、革命品格、革命情操、革命志趣、革命经历,有很高的思想境界;第三,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朴实无华,有的作品写作艺术相当高超,堪称典范;第四,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由于写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许多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又往往是他们亲身参与的经历的,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第五,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在世界新闻写作史上,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当之无愧地受到青睐。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散发着花的芬芳,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风景,多么惹眼!多么引人!中国的新闻通讯作品,将因它们的存在而更加绚丽多姿,光彩照人。我们从中不仅可以学习到他们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品格,而且可以学习到他们在新闻写作方面的创新意识和高超技巧。这种认识,对我来说,是逐渐形成的,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种认识,成为本书选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通讯作品的原动力。先说“选”。最初的想法只是“选”。有没有可能选成一个集子呢?根据我手头掌握的资料,我以为经过努力,是有可能的。我还认为,这件事如果做好了,既为广大读者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通讯作品和人品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又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资料发掘工作。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出版难的原因,这件事做到半途便搁浅了。搁浅了,并不等于我就放弃了“选”的打算。我这个人对想做又没有做成的事总不甘心。我想,总有一天会有一家出版社乐于出版这本书,关键是我要把文章选好。因此,一有空我就琢磨,就见缝插针地找资料,细水长流地做编书工作。我在大学是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教学的,因而我选的作品,只限于教学范围的新闻和通讯,评论不在其列(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重视评论)。有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的新闻或通讯,找起来比较容易,得来全不费工夫;有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的新闻或通讯,找起来却像大海捞针那样困难,他们的文集除了论文之外还是论文,这就需要钻到图书馆中去寻寻觅觅,做发掘工作了。发掘是个无底洞,需要耐心,需要韧劲,当突然有所发现时,惊喜,乐趣,统统在其中。断断续续地寻觅,断断续续地发掘,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个集子,包括20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的新闻通讯作品(包括回忆录),计新闻作品44篇(则),通讯作品32篇(其中6篇为摘要)。作者(以姓氏笔画为序)是:邓小平、邓中夏、毛泽东、成仿吾、刘少奇、李一氓、李大钊、杨定华、陈云、陈毅、吴玉章、陆定一、何孟雄、张太雷、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胡乔木、恽代英、萧三、博古、彭雪枫、董必武、谢觉哉、蔡和森、廖承志、瞿秋白。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除周恩来的《纪事》和《特别纪事:本校十二周年纪念会记》写于1916年、谢觉哉的《重到延安》和吴玉章的《南泥湾休养追记》写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仿吾的《过草地》写于1977年外,其余都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自1919年,下至1949年,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风云、战火硝烟,以及许多重大事件,如孙中山逝世、五卅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上海第三次武装工人起义、红军长征、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以及国际上的俄国十月革命、列宁逝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等。再说“析”。在选作品的过程中,我又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对所选作品,如果能从写作角度进行分析,写出带分析性的文章,使它们蕴含的光辉思想得到张扬,使它们具有的高超写作艺术得到凸现,对读者、特别是对大学新闻院系在读的青年朋友们阅读这些作品,起到一点辅导作用,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岂不更好!分析作品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工作,可是我十分清楚这是一个比选作品不知要困难多少倍的工作。我的学识,我的水平,我的能力,能做好这个工作吗?每当我想到这一点时,我又犹豫了,然而一种责任感又告诉我要迎着困难上。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分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通讯作品,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很可能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我欢迎读者批评,重要的是要有人去做这个工作,并有勇气去做好这个工作。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度的支配下,我几次想打退堂鼓,但又坚定下来,跑步前进了!分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通讯作品,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几年下来,我不仅写出了30多篇分析作品的文章,而且有不少意外的收获。这是因为每分析一篇作品,我都要看许多相关的材料,直至翻阅当年的报纸;不熟不懂的,还要向有关专家请教。《周恩来早期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再梳理再认识》这篇长2万多字的文章,就是我在分析周恩来早期新闻通讯作品时,读了周恩来写的大量文章和别人写的回忆和研究周恩来的文章后,有了冲动才写的。吴玉章是1935年党在巴黎出版《救国时报》的创办人。为了查吴老写的新闻通讯作品,我翻了当时仅存在两年多时间的该报,虽然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发现,但却在别的方面发现了一些在我看来是未被开垦的“金矿”,写了四篇文章:《巴黎(救国时报)与红军长征》、《范长江通讯在海外影响的新发现》、《巴黎(救国时报)宣传报道的一大亮点:斯诺陕北之行——纪念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陈云、杨定华捐赠长征通讯版权佳话》。分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为了弄清调查报告这种文体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便正确评价《报告》的历史地位,我查了从清末到民初和“五四”运动前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报刊,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终于基本弄清了这个问题。诸如此类的发现与成果,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令人兴奋、激动不已。在兴奋、激动的同时,我还注意到由于信息不灵,漏选漏析的情况也是有的。博古写的一条重要新闻就险些被漏选漏析了。事情是这样的,本书绝大部分稿件于今年9月初发到出版社,然后又赶写了几篇多年酝酿积累没来得及写的研究文章,到9月底,写完最后一篇:《学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断想》。然后,我清理像一团乱麻的资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竟发现一个过去没有来得及仔细看的复印件,是陆诒和黎辛写的回忆博古在重庆《新华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工作情况的文章,其中提到博古写的一些评论和新闻报道。1943年六、七月间,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调兵遣将,积极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延安三万余民众集会,纪念抗战六周年,就是对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反击和示威。大会消息是博古写的。我根据黎辛文章提供的这一线索,迅即到我校图书馆,查当年《解放日报》影印本,果然有这条消息。时任解放日报社社长的博古,不仅写了这条站得高,别具一格的消息,而且还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率领报社人员,集中篇幅,集中火力,打了一场漂亮舆论战。于是,《析博古写的一条新闻:(全边区人民紧急动员制止内战保卫边区)》,竞成了本书截稿的最后一篇文章。这个事例说明,肯定还会有一些文章该选该析而被漏选漏析了。在这方面,祈盼读者提供线索,以便将来有机会再版时补选补析。本书以选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撰写的新闻通讯作品为重点。这种选析,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在更宏观的问题上,本书还收入了我研究他们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写的十几篇文章。这些文章以写作时间为序,先后涉及的老一辈革命家有:吴玉章、瞿秋白、周恩来、罗亦农、陈云、杨定华(邓发)、毛泽东、何孟雄、刘少奇等。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近50年,报道吴玉章和研究瞿秋白的文章写得早一些,其他文章都是1999年8月我退休后这几年写的。和选析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一样,我写这些文章,也受到深刻的教育,有很大的收获,把它们献给读者,我想对读者了解他们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会有一定帮助。前前后后经历了20多个春秋,本书终于杀青,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是一个领导10多亿人口,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了。目睹党和国家欣欣向荣的事业,我们更加怀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了建立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殚精竭虑,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本书选析的文章的作者中,李大钊、蔡和森、赵世炎、罗亦农、瞿秋白、邓中夏、张太雷、恽代英、何孟雄等,就是牺牲在军阀或国民党的屠刀之下;彭雪枫则是牺牲在抗日烽火的战场上;还有博古、邓发,他们是1946年因重要公务从重庆返延安途中所乘飞机失事遇难。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革命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史册,永远鼓舞着我们在新的征途上奋勇前进!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写到这里,这篇自序似乎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不过我还想说几句关于出书的话。我每出一本书,都会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有益的思考。今年1月,拙著《面向新闻界》(增订本)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1999年8月退休后出版的第五本书。今后还会不会有第六本、第七本书出版呢?我在“增订本的话”中说,增订本的出版。增强了我出第六本、第七本书的信心。今年8月,我的第六本书《蓝鸿文自选集》,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名家文丛”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领导为纪念建校七十周年,为获校首批荣誉教授称号的每个人出一本自选集运作的结果。现在,本书又将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就是说我出第六本、第七本书也许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计划,已提前到今年实现了。我怎能不高兴呢?在这儿,我除了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各种帮助的同志和朋友外,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领导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特别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在一年之内给一个校外作者先后出版两本书,这个分量是不轻的。它表明,这家出版社的领导关心和支持出版新闻学方面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的责任编辑以及其他有关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也一并表示我的谢意。到后年,也就是2009年,我就满80岁了,论年纪我早已不年轻了,但看到许多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还在继续为社会作贡献,我又在发奇想,到八九十岁的时候,我还会不会有第八本、第九本书出版呢?我可以向读者透露的是,我已有了奋斗目标,已有了学术上新的追求。著书如登山,确定了奋斗目标,就要铆足劲儿往上爬。作为一个老年“登山者”,困难肯定比青年人多,比青年人大,但是我要向青年人学习,学习他们勇于攀登的精神!我还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他们那种万水千山只等闲,不到长城非好汉,把困难踩在脚下,一往无前的精神更是我学习的榜样!2007年10月18日晚8时于中国人民大学静园

内容概要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选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闻通讯作品的集子,由三部分组成:老一辈革命家新闻作品选析;老一辈革命家通讯作品选析;老一辈革命家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研究。书中写到的老一辈革命家有(以姓氏笔画为序):邓小平、邓中夏、毛泽东、成仿吾、刘少奇、李一氓、李大钊、杨定华、陈云、陈毅、吴玉章、陆定一、何孟雄、张太雷、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胡乔木、恽代英、萧三、博古、彭雪枫、董必武、谢觉哉、蔡和森、廖承志、瞿秋白等20多位。他们的新闻通讯作品写作时间跨度60多年,反映了如火如荼、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斗争和许多重大事件,在我国新闻通讯写作史上别具一格,散发着花的芬芳,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习老一辈革命家撰写的新闻通讯作品和他们的新闻理念与多方面的新闻实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做好新时期新闻工作的需要。本书为广大新闻宣传从业人员和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学习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教育价值、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蓝鸿文,四川隆昌人,1929年生,教授,1950年1月参加革命。1948年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新闻通讯作品。1951年8月一1955年8月相继在西南《新华日报》和《西康日报》任记者、编辑。1955年10月调初创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1年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曾任北大新闻专业分总支书记.人大新闻采访写作教研室主任等职。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次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津贴。     
独著、合著、主编书12部。部分著作和文章获奖,其中,《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获2002年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面向新闻界》获1998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新闻传播学系列二等奖。

书籍目录

自序:我为什么要选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通讯作品?第一部分  老一辈革命家新闻作品选析  周恩来中学时代写的校园新闻——析《纪事》二十四则和  《特别纪事:本校十二周年纪念会记》  附:纪事(二十四则)  特别纪事:本校十二周年纪念会记  回击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析博古的《全边区人民紧急动员制止内战保卫边区》  附:全边区人民紧急动员制止内战保卫边区  毛泽东怎样写军事新闻  附: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消息  爷台山战事扩大  我军解放郑州  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  华北各省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  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  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  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邓小平口授的一条新闻  一篇出色的重要军事新闻——析胡乔木的《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开始》  附: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开始  对敌政治攻势的艺术——析周恩来的《豫东大捷》  附:豫东大捷  评论性新闻的典范——析胡乔木的《北平解放》  附:北平解放  对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会议的报道——析胡乔木的《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附: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第二部分  老一辈革命家通讯作品选析  心系矿工——析李大钊的《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  附: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  一封不普通的家书——析蔡和森的《寄自法国的家信》  附:寄自法国的家信  勤工俭学从出发时做起——析赵世炎的《航海中之赴法学生消息》  附:航海中之赴法学生消息  赴苏俄采访途中的第一篇通讯——析瞿秋白的《哈尔滨四日之闻见》  附:哈尔滨四日之闻见  中国“现代式”职工运动的早期报道——析邓中夏的《长辛店旅行一日记》  附:长辛店旅行一日记  第一印象——析周恩来的《欧战后之欧洲危机》  附:欧战后之欧洲危机(伦敦通信)  两种节日  两种声音两种精神——析瞿秋白的《莫斯科之耶稣复活节及五一节》  附:莫斯科之耶稣复活节及五一节  向中国人民报道列宁逝世的噩耗——析张太雷的《列宁底死》  附:列宁底死  做革命的弄潮人——析周恩来的《军阀统治下的中国》  附:军阀统治下的中国  大革命风暴前夕中国中部农村的一幅“素描”——析恽代英的《湖北黄陂农民生活》  附:湖北黄陂农民生活  苏俄之旅——析李大钊的《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  附: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  一代伟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析赵世炎的《中山去世之前后》  附:中山去世之前后  反帝爱国运动的篇章——析陆定一的《五卅节的上海》  附:五卅节的上海  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思考  纵情展示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析赵世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  附: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  他怎样报道闽西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析恽代英的《请看闽西农民造反的成绩》和  《闽西苏维埃的过去和将来》  附:请看闽西农民造反的成绩  闽西苏维埃的过去和将来  长征,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析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怎样记事——析董必武的《长征纪事》  附:长征纪事  怎样读陆定一的《老山界》  附:老山界  遵义会议后第一大军事胜利——析彭雪枫的《娄山关前后》  附:娄山关前后(节录)  一枝别具一格的奇葩——析李一氓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  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节录)  战胜草地——析成仿吾的《过草地》  附:过草地  一篇具有特殊魅力的通讯——析陈毅的《江南抗战之春》  附:江南抗战之春  萧三笔下的朱总司令——析萧三的《朱总司令在延安》  附:朱总司令在延安  一篇催人泪下的悼文——析廖承志的《遥献》  附:遥献  情系延安——析谢觉哉的《重到延安》  附:重到延安  发扬南泥湾精神——析吴玉章的《南泥湾休养追记》  附:南泥湾休养追记第三部分  老一辈革命家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研究  科学是整个世界的——记吴玉章校长对新闻系师生的一次谈话  关于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的几个史实  一份珍贵的新闻史料  附: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在莫斯科发的专电  历史的使命——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研究之一  从北京去莫斯科——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研究之二  如实报道俄国人民的真实情况——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研究之三  瞿秋白笔下的列宁——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研究之四  利用各种人际关系为采访服务——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研究之五  在共产国际舞台上——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研究之六  丰硕的成果 重大的影响——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研究之七  周恩来早期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再梳理再认识  罗亦农在《向导》上发表的“广州通信”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一段佳话——陈云、杨定华捐赠长征通讯版权义举  重温毛泽东新闻写作论  解读毛泽东书信、电报、批语中的范长江  读《何孟雄文集》  追踪毛泽东赞扬的部分新闻作品  学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断想

章节摘录

周恩来1913年(15岁)人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念书。南开学校创办于1904年,初名敬业学堂,后改名为南开学校,1919年设大学部。南开大学培养了许多人才,是我国著名的大学之一。1915年8月30日南开学校校报《校风》创刊,为周报。《校风》由学生主办,每学期改选职员一次。担任学生社团“敬业乐群会”会刊《敬业》主编的周恩来,1916年1月4日被选为《校风》文苑部部长,3月兼任纪事类编辑,8月又被选为总经理兼编辑部纪事类主任。纪事类主任负责新闻报道。据《周恩来早期文集》提供的材料统计,从《校风》第23期到38期,他写的“纪事”和“新闻”共280则(其中少数与同学合写),最多的一期达24则,最少的一期也有5则,一般在10则以上。这里选析的是第23期《纪事》24则、第43期《特别纪事:本校十二周年纪念会记》,以见一斑。内容丰富,视野广阔,多侧面地反映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是周恩来写校园新闻的一个突出特点。当时南开学校尚未设大学部。在有些人眼里,一所中学,有多少新闻可写?可在周恩来眼里,有写不完的新闻,他写的280则新闻就是证明。从第23期24则《纪事》分析,新闻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反映校方在德育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的新闻《规过新章》,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新闻《辩论先声》和《劲敌当前》。南开学校重视体育,各种校内外体育比赛经常进行。第23期《纪事》中,体育新闻占的比重较大,《鼓励体育》、《赴京志盛》、《营制教练》、《来往频繁》、《筐球比赛》、《战书叠至》、《藉资练习》、《考试体格》等,都是关于体育方面的报道。此外,社团活动,同学会活动,级会活动等,南开学校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方面的消息有:《纪念会志盛》、《灯谜会盛况》、《交际会志盛》、《同学会之组织》、《级会纷起》、《同学会之发起》、《茶话会盛》等。在这一期的新闻中,不仅有大量上周发生的新闻,而且有好几条预告性新闻,像《辩论先声》和《劲敌当前》,就是预告性新闻。从其他期的《纪事》看,还有因寒暑假《校风》暂时停刊的补报新闻,以及随着事物变动发展的续报新闻。可见,中学时代的周恩来的新闻路数是很宽的。他的新闻路数宽,和他在全校师生中为《校风》建立了一个通讯网络,有许多业余访员是分不开的。新闻简短,标题规范,是周恩来写的校园新闻的另一特点。第23期《纪事》的24则新闻中,10~50字的5条,51~100字的10条,101~200字的4条,201~250字的4条,400多字的1条。《补考新生》是一句话新闻,文El:“吾校定于四月三日,再行补考新生一次。”新闻短,一事一报,主要任务是传达校园内外的新闻信息,这对于广大师生员工来说,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把感兴趣的新闻读完,满足欲知应知未知的欲望。当然,有些新闻不仅仅传达某种信息,还起着教育、表彰、激励、警示的作用。至于标题,绝大多数标题都是四个字,其他期的新闻标题也是如此。遗憾的是,笔者未能直接看到当年的《校风》报,只能根据《周恩来早期文集》提供的材料判断,四字标题成了当时新闻的一种规范,一种模式。四字标题要浓缩精华,高度概括新闻的主旨,做好也不易。这种标题和短消息是相称相配的,也便于记忆。最后说一说《本校十二周年纪念会记》这篇“特别纪事”。同作者写的消息数量比较起来,“特别纪事”很少,但颇有特色。像《本校十二周年纪念会记》这一篇,用今天的新闻学术语来说,实际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抓住南开学校成立十二周年纪念会的盛况,用生动的笔触,对现场加以描绘,对盛会进程有详有略地加以叙述,突出“发愤图强,磨砺不息”的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特写的语言鲜活,和作者写新闻的平实语言相比,判若出自两人。请看作者首对南开学校十二周年纪念良辰总貌的描绘:“是日也,门悬五色之旗,人带欣欣之色。全堂欢舞,气象一新。”次看作者对纪念会场的描绘:“堂中悬国旗一面,上列校旗,壁右银光灿烂,四围饰以彩花者,我校运动、辩论优胜银杯十二尊也。壁左写真三架,气象峥嵘者,我校运动、辩论优胜健将之肖影也。两壁彩光耀目,锦绣炫人者,我校战胜他校之纪念锦标也。讲堂上嵌‘南开万岁’四字,清华学校南开同学会所赠祝也。”再次看作者对开会时的描绘:“声调铿锵,音韵悠扬,军乐会会员奏乐也。奏毕,校长率全校师生起立向国旗行三鞠躬礼。礼毕,校长登坛述开会辞……”这些描绘使人联想到作者1914年春写的《春郊旅行记》这篇作文中的佳句:“春光渐泄,寒气初敛”,“杨柳列道,青草满溪,风和和以拂面,鸟唧唧而依人”,“茅屋两三,点缀于郊原之上。清溪回绕,舒流于荒野之中。远望云山,连成一色。俯观禾麦,都是新播。”——这些对称而富有音韵节奏的优美文字,显示了中学时代的周恩来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字功底。(原载《军事记者》2004年第1期)附:纪事(二十四则)(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周恩来规过新章  我校校章,对于学生犯规,向取严格主义,有过辄惩。自去秋改行宣布犯过者之姓名于预备室后,逾范者,日见寥寥。然校长犹以为非改过迁善之道,特于上星期三日在礼堂宣布规过新章。嗣后凡学生犯过,均由管理员招往劝导,使之立志改悔;然后与以立志改过竹签,使之随身携带,坐卧不离,以资警励;俟迁善后,再行收回。并于是日大书“四书”名言三则(“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张于壁上,以期全校学生,同资策励,成与维新,庶勿负斯一番更改也。

编辑推荐

《一道靓丽的风景:老一辈革命家新闻通讯作品选析》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道靓丽的风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