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故事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安徽师大  作者:李守鹏  页数:183  

内容概要

  《中国通史故事》的内容从远古开始一直讲到民国时期,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都讲到了。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间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各时代的基本面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行韬晦王莽登权峰第二章 谋复汉室刘秀起兵第三章 奉行“柔道”光武中兴第四章 傀儡皇帝昙花一现第五章 伏波将军死后遭谗第六章 辩冤案寒朗冒死谏第七章 使西域定远侯扬威第八章 窦氏主政外戚专权第九章 用巧计虞诩平羌兵第十章 两立幼主梁冀横行第十一章 宦官专权两兴党祸第十二章 反暴政黄巾大起义第十三章 除国贼王允杀董卓第十四章 挟天子曹操掌朝纲第十五章 扬虎威孙策收江东第十六章 战官渡曹操败袁绍第十七章 战赤壁天下定三分第十八章 夺荆州吴蜀大交锋第十九章 鞠躬尽瘁诸葛北伐第二十章 司马懿诈病除曹爽第二十一章 灭蜀禅魏晋室勃兴第二十二章 用遗计一鼓灭东吴第二十三章 争权夺利惠贾入官第二十四章 乘晋乱刘渊建汉朝第二十五章 据江左王导集名流第二十六章 司马睿称帝建东晋第二十七章 讨王敦司马绍平叛第二十八章 助苻坚王猛灭前燕第二十九章 生死一线决战淝水第三十章 建楚国桓玄暂代晋第三十一章 讨桓玄寄奴成帝业第三十二章 决战盱眙宋魏交兵第三十三章 魏主宋帝双双归天第三十四章 萧道成忍辱代宋朝第三十五章 假仁义梁武帝信佛第三十六章 平六镇尔朱荣起家第三十七章 高欢作乱两魏分立第三十八章 狡猾多智侯景用谋第三十九章 高澄高洋灭魏建齐第四十章 后主亡陈歌残气尽第四十一章 励精图治隋文帝第四十二章 耍阴谋杨广夺位第四十三章 一代暴君隋炀帝

章节摘录

  长安城,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府,深深的宅院,给人一种不可轻慢的森严感。门外的石狮瞪着两只大眼,似乎在审视着进出的人们。大门两旁的卫兵或手持长矛,或腰佩宝刀,目光灼灼。来到大司马大将军府前的人,为这威严的气势所逼,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轻轻地进出,生怕惊动了什么人似的。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的卧室里,帘幕低垂,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药味,侍奉汤药的使女们穿梭行走,而站在床边为王凤一口一口地喂药的却是一个年轻的男子。这男子生得眉清目秀,英气飒然,让外人看来,似乎是王凤的儿子,而且是个很孝顺的儿子,可是谁要是这样估计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人却是王凤的侄儿——王莽。就在王莽一心一意地为王凤侍奉着汤药的同时,王凤所宠爱的儿子和侄儿们却在飞鹰逐兔、寻花问柳,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的日子。他们说:让那个傻冒王莽去干那些脏活累活吧,我们才不屑于干呢!”殊不知,他们恰恰疏忽了这么个根本的道理:人在病中最需要照顾。王莽正是通过这样的行动,一步步地获取了大司马大将军的欢心,为他铺平了通向权力顶端的道路。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姑母王政君,是西汉元帝的皇后,史称元皇后。元帝克后,汉成帝即位,王政君就是太后了。王政君与大司马王凤和王莽的父亲王曼是亲兄妹,王凤因为有功于汉朝,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而王莽的父亲王曼则能力平平,未得封侯,默默无闻,青年时便离开了人世。因此到了王莽时,家境每况愈下,已经与一个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了。而与他出身同门的叔伯弟兄们可是个个名显位尊,在人前神气活现。可是,王莽是个素有大志的人。他并没因为眼前这一时的不利处境而觉得低人一等,他认为这些弟兄们并不比自己的才能高,更不比自己有心计;他们眼前这样的志得意满,只能说明他们目光短浅,而自己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耀祖光宗。要达到这一步,首先必须博得功名,在朝廷中取得较高的职位,这样才能使文臣武将们对自己另眼相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王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顾一切地饱读诗书,广交社会上的文人名流,不断增长自己的官场知识;对那些在朝中握有实权的官员们,则竭尽奉承讨好之能事。在这些大臣中,他觉得最有利用价值的就是自己的伯父王凤。王凤不光是官职高,也不光是太后王政君的亲哥哥,关键在于他是两朝元老,根基深厚,朝中人人都要买他的账,因此,王凤便成了王莽要攻取的第一个目标。恰好这时王凤生了重病,这不能不说是天赐良机。王莽干脆住进了大将军的府中,不光是伺候王凤的饮食和服药,还为王凤倒屎倒尿,在王凤神智清醒的时候就陪着他读书或讲习诗文,这使王凤深为感动。王凤比较一下,自己平时非常器重的那些在朝中封侯赐爵的儿侄们,在自己病重时不知跑到哪里玩乐去了,自己平时对他们的教导和一片苦心全部付之东流,反而是没得到自己多少好处的侄儿王莽对自己特别的孝敬,这可真是难为他了。王凤暗自决定:不论自己的病是否能好,都要对这个侄儿多加关照。一天,王凤觉得病情好多了,便让王莽扶着坐起来,并有心地考问了王莽几个治理国家和处置朝政的方略,特别是在如何用人的问题上,王莽对答如流,很有见地。王莽对伯父王凤说:“在您生病期间,我能为您侍奉汤药,不仅是尽了一份人子的孝心,我还获得了很大的教益,这就是让我读完了您写的书。您在处理繁忙的朝政之余,还写下了几十卷书,我看不比前朝著名的宰相张良、萧何差到哪里去,很多方面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王凤被侄儿一番吹捧的话吹得心花怒放。不过,王凤是个很精明的人,他还想试试侄儿的能耐,便抽出自己所著的书中的几个问题来考王莽,殊不知王莽把他的书背得滚瓜烂熟,一个问题也难不住他,这使得王凤更加开心。他这才认为,这个侄儿王莽没能早点提拔重用,真是太可惜了。不过,话又得说回来,现在发现也为时不晚,过去一段时间的沉沦于下僚就算是对他的锻炼吧。王凤已经决定要在适当的时机向皇帝和太后推荐王莽了。王凤的病情已经日重一日了,他生怕一旦归天,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们没一个能靠得住的,便向太后王政君和汉成帝上了一封书表。推荐王莽。王凤归天之后,他的儿子和兄弟侄儿们,并不感到悲痛,只是虚情假意地哭几声,表示一点哀思。当太后王政君来吊唁的时候,大家都争着去讨好太后,没几个人守在王凤的灵柩前。看着叔伯兄弟们的谄媚表演,被冷落在一旁的王莽一句话也插不上去,一时间不觉悲从中来,手扶王凤的灵柩放声痛哭,煞是悲惨。王莽在哭诉中念叨叔叔的好处和功绩,使太后王政君深感奇怪:是谁对大将军如此的了解?并且还有着这样深的情谊?她不由得向王莽望去,只见王莽相貌英武,一表人才。太后心中暗暗称奇,便开口问道:“你是王家哪房的子孙?为何平时没见你在宫中走动?”王莽用衣袖擦了擦眼泪:“回禀太后,我是大司马大将军的侄儿,我的父亲是王曼。因为家父没有赐爵封侯,所以不能在宫中走动。但伯父在生之日,对我甚为爱护,把我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给了我许多教导,使我明白了为人做事的道理。他老人家病重时我常常在左右陪伴,侍奉汤药,企盼着他能早日康复,可他老人家竟然一病不起。我为国家失去了一个功臣、自己失去了一个慈祥的长辈而悲痛,每当想起来时就痛苦难抑。竟至于大放悲声,实在是有点失态了,真是惶恐之至!”听说这个青年人就是王曼的儿子王莽,太后想起了从小在一起玩耍的英年早亡的小弟弟。那时候自己还没有掌权,无法对他的后人给以帮助,现在,她又记起了王凤去世前的上书,觉得王凤推荐的人果然不错,这是个很有才干的小伙子。她暗暗地打算要给予提拔和重用。不久,王莽被太后王政君召进宫中,委任了一个小官——黄门侍郎。别看黄门侍郎这个官的品位不高,可是能出入宫中,经常为皇帝和太后传达旨意,朝中的大臣们都要对黄门侍郎礼让三分。因此,玉莽非常重视这次机会。王凤死后,继任大司马大将军的都是太后王政君的亲属,先后是王音、王商、王根等人,他们对王莽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帮助,可是他们也没有给他多少为难。看在太后王政君的面子上,朝中的大臣们谁也不敢对王莽有什么不礼貌的举动。再加上掌握朝政的大司马大将军全是王氏家族中的人,王莽虽然没能平步青云,可是也获得了很多的机会。一天,太后王政君召王莽闲叙家常,偶尔谈到了王家子侄们在外面的表现。那时,王氏家族在朝中气焰熏天,他们倚仗着家族位高权重,为所欲为:强占他人土地,横征暴敛,家中僮仆数以千百计,成天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王莽对他的这些亲族的表现历来是嗤之以鼻的,他认为这是没有出息、胸无大志的表现,也从来不与他们为伍。当太后问起来的时候,他思考了一阵子,才道:“臣以为,作为人臣,要时刻以国家大事为重,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无非教人立大志、除恶行,为天子行善政,为生民立楷模。而今天的王家子弟,在生活上只知道贪图享受,事业上不求上进,且不懂得自我控制,多有专横跋扈之举,我怕不久的将来会出大漏子的!”听了王莽的话,王政君觉得这个孩子不简单,有见地,对他敢于在自己的面前讲真话很是欣赏,对他大为赞许。并说:“你生在富贵之中,不为富贵而骄淫,不因舒适而堕志,真是难能可贵!”得了太后的赞许,王莽当然更加小心谨慎,也更加尽心尽力了。为了让王莽有进一步加官晋爵的机会,太后下诏,追封自己的小弟弟也就是王莽的父亲王曼为、新都哀侯。因为王曼已死,便让王莽继承这个侯位,叫作新都侯。新都侯没有固定的封地,也没有丰厚的俸禄,但是它意味着这么一个问题:按汉朝旧制,不立军功,便不能封侯,没有侯位,便不能做到一品大官。王莽现在有了这么个侯位,便打下了将来入将拜相的基础,并且确实不久就被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这是皇宫里的近卫大臣。对于太后的这个安排,王莽当然是心领神会,表面上不露喜色,而实际上心中可是狂欢不止。王莽为官,被提升为光禄大夫,可算是一步登天了。按说应该歇一口气了,可是他没有。大夫并不是最高的官,更不是王莽的最高追求,他的志向更为远大,到底要干什么,王莽自己也没给自己定下个目标,他只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在为了达到自己冲向权力顶峰的路上,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问题都不能让他停下来,中断他的追求。自从王莽当了光禄大夫以后,他的官位比以前是大大地提高了,家中的排场也越来越大起来,所用的奴仆虽然不像别人家那么多,倒也着实不少。一天,王莽的大儿子一怒之下,打死了一个未办好事情的家奴,当时也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可是王莽知道之后,却不放过他的儿子。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家,打死个把家奴也不是什么大事,完全用不着大惊小怪,谁也不会去追究的。可是王莽却不是这样看的,他要让世人知道他的公正和清明,他勒令自己的儿子自杀以向天下人谢罪。儿子对父亲的做法不理解,认为父亲是在吓唬自己,不以为然地说:“谁家没有这样的事情,谁也不会拿这件事情去做文章。即使告到皇上那儿去,也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王莽听了后把脸一板:“随便杀人,这是国法不容的事情,我怎么能因你是我的儿子而枉法!你必须一命抵一命。”说完就走了。王莽离开之后,他的儿子想逃走,可是,走到门前便被几个大汉捆绑起来,押到祖宗祠堂里去按家法处死。这件事不久就传扬了开来,人们都对王莽的公正执法非常佩服,朝中一些经常为非作歹的官僚们也互相告诫:大家小心点,可不要碰到光禄大夫王莽的手上,那样说不定就会在什么时候送命的!公元前四年,汉哀帝因酒色过度,猝然病死。当时的大司马是董贤,董贤与汉哀帝之间关系非常亲密,亲密到了暧昧的程度。汉哀帝竟然要把皇位让给董贤,因为大臣们不同意,才没有做成。朝中的大小官僚们对董贤如此得到皇帝的欣赏是又妒又恨,因此皇帝驾崩,都想乘机把董贤搞掉。董贤本是个文弱的书生,只是因为有了皇帝的宠爱才得到了高位。皇帝一死,他便失去了主意,又因悲伤过度而六神无主,不知如何办理丧事才是。这时,年已73岁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便决定让自己的侄子来主持国家大事。她首先让王莽来主持汉哀帝的丧事,传令王莽入宫。在此之前,王莽因为董贤受宠而被皇帝疏远,也恨透了董贤。奉召进入皇宫后,首先责怪董贤为官失职,其次责怪董贤在汉哀帝病重时不亲自医药,以致于让皇帝暴死宫中。他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表,要削去董贤的职位,追究董贤的失职之罪。王政君早就不喜欢油头粉面的董贤了,立即下诏准奏。董贤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王莽又派人四处调查董贤的荒误国政的过错,董贤吓得屁滚尿流,对王莽罗织的所有罪名都不敢不承认,并想以此使王莽对自己宽容一点,饶自己的死罪。哪知道王莽却毫不容情地将董贤定成死罪,并向太皇太后上表,列出董贤的罪行,还有董贤自己供认不讳的签名。这一下,王政君大怒,立即准奏,董贤被处斩。太皇太后还下诏:王莽办理皇帝丧事惩治董贤有功,封为大司马大将军。  ……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录了我们祖先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记录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记录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其中蕴藏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通史故事(东汉-隋)》梳理中国东汉至隋朝的历史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了解历史,学到知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通史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