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判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润为  页数:325  

内容概要

  《文艺批判》收了我自1991年6月至2005年所写的大部分文艺理论、评论文章。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1997年前写得多,之后则很少。原因是由于工作需要,自1998年起,我将主要精力投入了职务写作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几乎顾不上文艺理论、评论之类。出版这样一《文艺批判》,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所以有这种期盼,首先不是为了发财,因为我还明白,这些东西拿到市场上叫卖,肯定是要赔本的;其次不是为了扬名,而今出名未必就是一件荣耀的事,何况文艺界名人太多,如过江之鲫,绝不缺我这么一个去凑热闹。那么,为什么呢?想来想去,无非是为了自欺。

书籍目录

创作情绪及其他谈谈文学中的影射问题高扬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马克思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主体需要与文艺价值理想是文学的灵魂——关于文学创作的一封信自我净化: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散文卮言为政治抒情诗正名小说改革的先声——以九位青年作家为例小说改革运动的发展——答《文艺理论与批评》记者问文艺家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与人文之辩殖民文化论《殖民文化论》答疑殖民文化研究在西方文化工业论保卫屈原曹渊:《红楼梦》的原始作者附王家惠文:曹渊即曹颜——曹寅曾过继曹纷之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索——评石英的长篇小说《密码》评长篇小说《习惯死亡》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评《七松魂》兼及英雄性格的审美把握问题心灵的一片净土——读胡明的三首诗个人发展程度的局限——关于《废都》的一封信怎样认识贺敬之?天地正气的呼唤领会者——读石英近期散文暮色苍茫看劲松——读中篇小说《无花季节》《白毛女》的反压迫主题柯岩的人道主义高扬崇高的旗帜——读报告文学《生命甘泉的追寻者》荒年精神不灭——就《天下荒年》致谈歌陕人的光荣激情红叶中国现代化的希望——读长篇报告文学《拓荒人》曹建平:一位自由的歌者《讲话》激励贺敬之独抒性灵不落格套——读丘晓兰的散文集《完美的一天》漫谈学问与文章——读《卫建林文集》札记中国文艺理论界的脊梁钱海源和他的《新时期美术思潮》第三世界的发展理论——读《历史没有句号》有感代熙先生祭思想与激情的融合——读杨立元的《三驾马车论》为了宪法与教育法的尊严——批判钱理群等人在《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谬论温馨的悲剧——评影片《凤凰琴》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话剧《艰难时事》观后不忘过去——重排《霓虹灯下的哨兵》观后史画两栖陈传席英雄的史诗——就电视连续剧《红旗漫卷西风》答《当代思潮》记者问始见大气——看电视连续剧《特勤中队》有感艺术化的史鉴——评大型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平凡中的崇高——评影片《郑培民》一部及时的作品——少儿电视剧《我们都是好朋友》观后《潇潇雨歇》序蜡炬的燃烧——《打开心灵的窗户》序《人民公仆》序《时间之夜》序后记

章节摘录

  《殖民文化论》答疑  求是杂志总编室编辑的《编辑工作简讯》(1996年第7期)与《全国部分优秀第一读者座谈会综述》,刊载了批评拙作《殖民文化论》(求是杂志1996年第5期)的几条意见。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欢迎这些批评;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批评者也应当欢迎我的反批评。  邵纯先生认为拙作的题目“很不合时宜”,理由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早已瓦解,虽然现在还有资本主义对我们实行和平演变的企图,这与说我们搞殖民文化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很明显,这里针对的是“殖民文化”这个概念。文化之于经济、政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常识。殖民文化的渗透和退出,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某地沦为殖民地之前,殖民文化已然先行;殖民状态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殖民文化的全盘退出。即使殖民文化全盘退出,也不能保证其永远不会再来。依据邵纯先生的逻辑,某地只有在成为殖民地那一瞬间,才突然间满地都是殖民文化(事实上,即使成为殖民地以后,也不可能所有的文化都是殖民文化);而在殖民地结束那一瞬间,殖民文化又突然问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永远不会再来。这种“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逻辑,不能说不是相当幼稚的。  拙作指出,国际垄断资本集团搞文化侵略,国内某些人迎合这种侵略,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殖民文化。邵纯先生却说“我们搞殖民文化”,那是他自己的事,与拙作没有任何干系。  事实上,在现阶段,首先使用“殖民文化”这一提法的不是我,而是江泽民同志。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一封来信上批示:“警惕和抵制殖民文化”。我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批示,是在考察了国际文化格局,针对国内大量存在的殖民文化现象作出的正确论断。我的文章,是为落实江泽民同志的批示而做,不知道这有什么“不合时宜”!  邵纯先生认为拙作中列举的“情人节”、“xO洋酒”不能算作殖民文化,我亦不敢苟同。大家都知道,前数年,西洋的“愚人节”、“情人节”都曾在中国形成不小的气候。1993年的“愚人节”那天,《中国青年报》发表“愚人新闻”,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混乱;而在“情人节”那天,富豪大款纷纷携带情妇出入酒吧舞厅,堂而皇之地欢歌相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才被国家有关部门明令取缔。邵纯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的“七月七天桥会”和“三月三对歌会”与西洋的“情人节”没有什么区别,更是无知的妄说。凡是有点民俗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二者无论在起源、内容、观念、形式上,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建议邵纯先生先去读点民俗学的普及读本,然后再来讨论问题。退一步说,就算是中国的“天桥会”和“对歌会”与西洋的“情人节”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你就去过中国的“情人节”好了,何必舍近求远地去过西洋的“情人节”呢?这岂不是“崇洋”心理的更为明显的暴露么?至于“x0酒”,我的原文是:“一家名为‘醉翁亭’的酒家,屋顶上却偏要架起一门‘x0’酒的大炮。”这句话出自1995年12月15日《中国文化报》一则关于殖民文化现象的报道。拙作曾注明出处,发稿时被有关领导删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是而今已经成为“xO”酒的第一进口大国,而且价钱也比国外高出许多倍。前年,笔者在莫斯科亲眼所见,那里“x0”酒的价钱比国内便宜近10倍。喝“x0”、送“x0”,已经成为大款们表征“身份”的重要方式,而这种畸形的消费心态则直接推动了享乐主义的泛滥。名为“醉翁亭”,却偏要架起一门“x0”酒的大炮,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学问题。这种不和谐的装潢设计的直接目的,是以此洋物来显示酒店档次,招徕富豪大款。所有这些社会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难道不是“崇洋”心理的直接结果吗?李步楼先生说我“把某些开放城市公安局使用英文招牌,当成殖民文化心理是不妥的。”这种批评难免断章取义之嫌。我的原文是,“无锡所辖的一座县级市,公安局门口没有汉字招牌,只有英文‘Police”’。公安局首先是为中国人设的吧?中国人中懂英文的毕竟是少数吧?说只挂英文招牌而不挂汉字招牌是存心不给中国人看,不算太冤枉吧?这不是崇洋心理作祟又是什么呢?退一步说,就算是牌子上既有英文又有中文,作为一级国家政府机关,难道就很得体么?如果我们的外交部、公安部门口都同时挂上一个英文的牌子,我不知道对于国家尊严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  拙作写道:“某些高等学府评定职称,竞有在国外所发论文一篇抵得国内数篇的规定。”李步楼先生批评说:“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许多国际性的刊物的文章比国内水平高,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当然要比在国内刊物上困难得多”,所以“决不能当作殖民文化心理来指责”。这无疑是偷换了概念。拙作所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在这里,我需要不厌罗嗦地申明:拙作从未否定在国外所发论文的价值,而是反对一刀切地把所有国外所发论文都摆在国内所发论文之上。能说凡国外所发论文都比国内的高吗?即使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不能这么说,至于社会科学领域,就更不能这么说。用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社会科学论文,即使水平再高,在国外也极难发表,这难道不是事实吗?香港有一自称“剑桥名人录”的分设机构,广泛与国内学者联系,只要交上一定数量的钱,就能名列所谓“剑桥名人录”,而河北竟有人持此信函要求有关部门给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待遇。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例,难道我们见得还少吗?北京某著名高等学府的中文系评定职称明文规定,发一篇论文,国外及港台的打24分,求是杂志的打4分,人民日报的则更为可怜,仅仅打2分。这不是崇洋,还能是别的什么呢?如若李步楼先生一口咬定它就是不是,我还能说什么呢?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天的日本,对其国人在他国获得的文化成果和学位是持极为慎重的态度的,一般都不予承认,需在国内经过重新考核或其他形式的鉴定,才能算数。窃以为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今天的月亮,已不再都是外国的圆,我们应当自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艺批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