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命的感恩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安徽师大  作者:刘红兵  页数:281  

内容概要

刘红兵的《点亮生命的感恩》一书,是“刻骨铭心的父爱这颗精子”
和“咽苦吐甘的母爱这颗卵子”以及“春风化雨的师爱这个子宫”天然受孕的结果。
《点亮生命的感恩》共六章,第一章《解读感恩》,看了,解渴,透气,生津,长劲,似久旱逢甘霖,沙漠遇绿洲;第二章《感恩父母》,看了,感动,感激,感愧,感奋,像一棵棵杏子,吃过还想再吃;第三章《百善孝为先》,看了,心动,手痒,脚热;第四章《感恩父亲》,看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第五章《感恩母亲》,看了,沁人心脾,撼人心魄;第六章《感恩老师》,看了,感激涕零,感恩戴德……

作者简介

刘红兵,1967年生,在报纸,杂志发表作品约100万字。《世界华人报》、《中国保险报》、《经贸世界》、《分销时代》、《中国直销》、《现代营销》等专业媒体专栏作者,《新华商》专栏作家,被誉为爱国演说家、感恩教育专家、心灵环保第一人。
15年的演讲生涯,在全国做过100场“感恩”演讲或报告,听众超过10万人。感恩演讲“案例丰富生动,讲解深入浅出”,“寓观念于谈笑间,蕴哲理于诙谐中”,被听众褒誉为“心灵鸡汤,生命蛋白”。“‘点亮生命的感恩’全国巡回演讲报告会”被师生和家长盛赞为“最震撼心灵的演讲、最催人奋进的演讲、最扣人心弦的演讲、最感人至深的演讲”。

书籍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开卷寄语
引言
第一章 解读感恩
第一节 什么是感恩
第二节 常怀感恩之心
第三节 感恩的另一层意味
第四节 感恩的意义
第五节 感恩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感恩父母
第一节 父母者,人之本也
第二节 父母之恩德
第三节 父母之辛劳
第四节 父母的话与画
第五节 两袋父母心
第六节 一个大学生的忏悔信
第三章 百善孝为先
第一节 百善何以“孝”为先
第二节 中国孝子第一人
第三节 古代孝子
第四节 当代孝子
第五节 孝道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
第四章 感恩父亲
第一节 关于父亲
第二节 父者,家之隆也
第三节 父爱如山
第四节 父子故事
第五节 关于父爱
第六节 父爱故事
第五章 感恩母亲
第一节 母亲释义
第二节 母亲称呼
第三节 母亲颂歌
第四节 母子故事
第五节 母爱颂歌
第六节 母爱故事
第六章 感恩老师
第一节 老师·教师
第二节 以断臂书写人生,用一生守望山村
第三节 以真爱诠释师德,用生命铸就师魂
第四节 滕大韶:15年如一‘日的山村“摆渡教师”
第五节 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的“全国十佳师德标兵”
第六节 李桂林、陆建芬:“烛照深山,感动中国”的支教夫妻
第七节 千秋师表,浩气长存——为“5·12”英雄教师立“碑”
附录
附录一 学习誓言
附录二 高考(中考)誓言
附录三 诗朗诵:感恩父母
附录四 “教师礼仪” 课程培训
附录五 刘红兵感恩教育系列课程
附录六 “点亮生命的感恩”全国巡回演讲报告会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什么是感恩  一、感恩的定义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感受过别人真诚的关怀和亲近,接受过别人热心的帮助或恩惠。  那么,究竟什么是感恩?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我却说,感恩不能够被定义,而是自然情感的流露,它的内涵靠我们用心发掘,它的外延要我们用情感去丰富。  “感恩”之心,就是我们自己心中对恩义的念念不忘,只有这样才能够超越一切身心的局限与羁绊,毫无保留地回馈自己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感谢”与“感激”,它更多的应当是在“恩”字两边所留下的“感慨”与“感动”。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每个人从出世开始,就不断地在接收施予,并在施予中成长、成才、成功……这些施予并非我们天生就应该享受,这些施予与我们而言就是恩惠。若我们能感受这些恩惠,我们就具备了感情动物——人的基本特征。  感恩不仅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也是一切美德的源泉。  感父母之恩的,是为孝;感手足之恩的,是为悌;感提携之恩,是为忠;感托付之恩,是为信……看看,传统美德可以说由感恩开始。  现代美德也同样如此:  感自然生养之恩的,是为环保人士;感民授政权之恩的,是为廉洁干部;感客户惠顾之恩的,是为诚实商人;感祖国护佑之恩的,是为爱国义士;感朋友关爱之恩的,是为仗义哥们;感妻儿伴随之恩的,是为顾家男人……  在道德缺失、信仰迷茫的今天,感恩之心感恩之情确实值得提倡。  二、感恩珠——鲛人泣珠  感恩珠是指神话传说中鲛人流泪所成之珠。鲛人即鱼人,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传说南海有鲛人,对月而泣,泪落成珠,其泪珠为稀世珍宝。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鲛人即是西方神话中的人鱼,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这就是所谓的“鲛人泣珠”。晋朝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晋朝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常用以指受恩施报。唐朝李群玉《病起别主人》诗:“益愧千金少,情将一饭殊。恨无泉客泪,尽泣感恩珠。”鲛人为什么要泣珠?因为鲛人以泣珠的方式报答对人类的恩情,《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就有这样的记载:“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这就说明鲛人很懂得感恩,是一种有情有义的生物。故此,鲛人泣下的珠叫“感恩珠”。宋代胡寅用“诗客颇能怜逐客,饔人知复受鲛人”表达了他对鲛人知恩图报的赞美。唐朝李颀《鲛人歌》云:“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这句诗意是:我泣泪为珠以报答你的恩德,请你不要推辞,今年相见,且让我们约定明年再相见。这句千古诗章将鲛人知恩图报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节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能使自己潜移默化,亦能增添施恩人的愉悦。  感恩是一种素养的体现,有感恩的人能增进人缘关系,能广交知心朋友,能换来更多帮助,能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左右逢源,前程似锦。  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压力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满足,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之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见许多会感恩的人,但是也有很多人依然觉得受到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无论是人家帮助他什么,小至指路导行,大至冒着生命危险,而他的心里却说:必须的、应该的。这些人看待人家的帮助总归是矮着一大截。你若给他拣回了一颗纽扣,他嫌纽扣还没补上,你若给他缝上了纽扣,他嫌衣服还没洗,最后你若送了他一件羽绒服,他另期待着一件豹皮大衣。  泰戈尔指出,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但是它却怨天气不明朗。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我们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更不懂得感恩。而在乎索取的人,在孔子的价值判断体系中被指责为鄙夫,就是一个不上台面的比较低级的人。  这些人没有想到,其实别人也完全可以对你的困难置之不理。此刻,你还觉得别人帮你是理所当然的吗?一个人如果不会感恩,那他的朋友可能一个都没有,学会感恩的人,一定能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欢迎。我们都应该学会感恩,去感恩我们拥有的一切。  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坚实而温馨的避风港将永远成为我们栖息的地方。无论我们如何平庸,在父母眼里,我们都是他们亲亲的骨肉,是他们心头永远丢不下的牵挂。  感恩老师。是他们春风化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知识浇灌着我们,让我们如沐春风,茁壮成长。是他们阳光般的笑脸抚慰我们心灵的创伤,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不朽的华章。  感恩朋友。是他们让我感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朋友是世上最大的财富。”让学生时代成为相册中最真最纯的页码。是朋友收容了我们的笑和眼泪。当我们需要倾诉时,朋友是最好的听众。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朋友的肩是我们最好的依靠。  感恩那些曾施予我们恩泽的人。是他们让我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人与人之间的缝隙中不只是无形的空气。  感恩那些我帮助过的人。是他们给予了我回报他人的机会,同时也让我感悟到:助人为乐,妙不可言。  感恩那些鼓励过我的人。是他们让我看到希望的晨曦,一改颓然,乘着行动之舟朝梦想的彼岸起航。  感恩对我不满的人。是他们的不满,我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感恩嘲笑我的人。是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有些动摇的心愈来愈坚定,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感恩来自陌路的微笑和关照。那或许是在一次旅途中,或许是在人生的低谷里,那来自陌路的微笑,和伸手的温暖,会捂热我们薄凉的旅途和人生,让我们顺利地跨过生命中的沟坎。  感恩一饭一粥,一菜一蔬。种田的人都知道,一粒米,七碗水。说的是种田的艰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感恩阳光雨露。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有了叶绿花红,鸟语花香,我们才可以看到姹紫嫣红,春和景明,才可以享受生命的鲜活与芬芳。  感恩日夜星辰。太阳给人温暖,月亮给人清辉,星星给人繁密的向往。即使有一天,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还有满天的星辰陪伴,我们也会因此获得重生的勇气。  ……

编辑推荐

  总有一些哲理让我们豁然开朗!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潸然泪下!  手捧《点亮生命的感恩》,品读,深思,感悟,让人心潮澎湃,跌宕起伏,感动的热泪一次又一次荡涤着心灵。  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闪烁着哲学和智慧的光芒。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故事、抒情与哲理的糅杂,让这本书有了一种特殊的厚重感,可读性很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点亮生命的感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没看,不过字体合适,纸质量也挺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