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愁的预感

作者:吉本芭娜娜  译者:吴继文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5条)

 
 

  •     你从来不曾记起,但你确实丢失了,这样算作记忆么?
      不算,因为这样故事没办法开始。
      
      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
      
      浴缸里的梦境成为了一切苏醒的契机。
      过往的回忆,甜蜜的,悲伤的。
      追寻着这些回忆,又想起了更多。
      吉本的文字本就如同梦幻,具现到地面的灰尘以及墙壁上的水滴,仍旧只是梦。
      那座房子永远在记忆的梦里。
      
      但一切开始苏醒时,那些在阳光下让心脏微小悸动的情感才变得真实。
      
  •     这是一本能开出绿色藤蔓的书。
      温暖明亮的家里有着母亲常年常年打理的绿色庭院,幽暗寂静的阿姨的楼被高大粗绿的灌木包围,和爱人一同前往的深山别墅坐落在幽绿森林里。
      这是吉本芭娜娜营造出来的小小世界。远离喧嚣不被打扰的绿色世界。
      故事的构成很简单。人物关系很简单,场景很简单,结局也很简单。就像是下午茶的小点心,就着阳光,吃得开心却又理所当然。
      故事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有迷人之处,没有人让人觉得讨厌,结局也很讨喜。我想着大概就是吉本芭娜娜被称为治愈系作家的原因吧。能活在她的作品里真幸福。
      书中的文字也很优美。
      (我从厨房的窗口默默注视着乐曲在院子的树丛间穿梭,柔柔地消失进灰色的天空。我闭上眼睛,侧耳聆听,恍若置身于绿色的海底,整个世界好像闪耀着明亮的绿光,水流清透舒缓,好像无论多么痛苦的事,在这里面都会像略过肌肤而去的鱼群。)
      文字很清爽,光是这些字眼儿就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生动形象到让人闭上眼睛就能置身其中。这大概就是石原正康先生(本书编辑)所说的吉本芭娜娜一直在追求的映像化吧。
      一位研究小清新课题的老师曾经说,现在小清新的领域里还没能出现一位代表性作家。我想吉本芭娜娜应该算吧。
  •     就是喜欢这样简单的故事,却令人回味很久,没有繁琐的人物关系,没有无止尽的对话,却有恰到好处的场景描写和心理活动。只消一两个空闲的晚上就能念完整本书。有些东西不一定要五味俱全才能折射出人生真理,吃一根香蕉也许就能悟出生命的真谛。
      
      读完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寻找原增美的个人信息和音乐,很可惜连如此强大的百度都无法找到。我很好奇另芭娜娜着迷的音乐家是什么样子的。
      
      书中提到了“一无所知”和“真相”。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可以接受真相并不会束手无策了。当所有人都裹着谎言的衣服穿行在生活当中时,真相就成了一样利器,谁碰谁受伤。刚好最近在看听见你的声音,女主角在剧中一直扮演着真相的追逐者,哪怕最终受伤的是自己也义无反顾。可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毕竟是少的,我们习惯了当缩头乌龟和墙头草,很少为自己的声音站出来,这也没有错,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安定做努力,犬儒主义存在的根因也是为了活得稳定。可我还是希望,偶尔听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为它努力一下,生活并不会如何颠覆,或许会更加充满动力与生机。
      
      
  •     吉本芭娜娜笔下的少女似乎永远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仿佛不仅仅是故事赋予她们敏感,而这份敏感只能依附在故事中恍如脱离现实、又柴米油盐得特别真实的小场景里。她的人物们就像是在天寒地冻的世界上勉强生存的小野花,虽然有天有地,却仿佛都不是自己的天地,快乐和满足都似乎不够分量,却又足以让我们去发掘爱。或许,略有缺失的人生,才有助于我们饥渴地珍惜一点点爱吧。之所谓疗伤,便是如此淡泊又单薄地靠一点点纤细的小爱,以期对抗不由自己意志而来的这份茫茫人生。
  •     我要回家去。与其说烦恼的事儿还没有得到丝毫的梳理,不如说以后还会有更多心烦的事情等着我。我和哲生都必须一件件地超越它们。那些事肯定会沉重得让人不敢相信。尽管如此,我能回去的地方,只有那个家。我亲眼看到了“命运”这个东西。不过,没有任何东西失去,尽是收获。我不是失去了阿姨和弟弟,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发掘出了姐姐和恋人。
      
      无论夏季还是冬季,大海都是美丽而有魅力的。 但是在这个世上,去海里是最难受的。不知道那里隐藏着什么东西,遇见汹涌的潮流是家常便饭。在那里,就连对话都不能随意,只能聚精会神地讲真正想要表达的事。只能裸露着灵魂生活着。看见游过的鱼群,也许有人会说说出自真心以外的事吧?
      
      是的,现在某些事情终于有了一个了结。我心里想。心地清明得好像经过洗刷一样。
      
      “他,你喜欢吗?”我问。  
      “嗯,喜欢啊。” 
      “……那么,你为什么要躲着他?”
      “你能说自己就因为喜欢相扑士,就能马上当上相扑所的老板娘吗?” “你这个比喻,不是有些极端吗?现在他已经不是高中生了呀!”
      
      
      “我考上大学后就离开家。” 我默然。 “当然去远一些的大学更好。离开家是必然的吧。会有各种麻烦,但时间长了能挺过去的。这样好吗?”
      
      
      “她是老师,可是一下雨她就请假。说是上课,她心安理得地迟到十分钟,要不就提早回家,不知为什么,每天都过得很紧张啊。有一次吧,课上到一半,钢琴声嘎然而止,整个教室都嘈杂起来。大家跑过去一看,她睡着了。”
      
      
      “只消一个电话。然而你却永远都会为那只电话的沉重而感到痛苦。一辈子都会感到痛苦。”
      
      
      我忽然有着一种哀愁的预感,仿佛走到天黑,自己一个人独自迷失在遥远的潮流里。
      
      要不就是连着几个小时恍恍惚惚地注视着窗外,或者在走廊里随便就地躺下睡着。读到一半的书摊开着扔在一边,洗涤衣物扔在干燥机里忘得一干二净,想吃的时候就吃,困了就睡。
      
      
      
  •     是在刚接触日本女作家的书时,就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
      翻了翻,感觉像是推理小说,
      那些纷繁错乱的印象对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没有心思去看。
      
      这次拿起来,没有又放回去。
      哀愁的预感,一直有种与自己相通的感觉。
      这不是个悲伤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温馨而让人满意的了,但是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触动让我泪水涟涟,在光亮的地方且旁边有人的情况下,我感到很难为情。 我一向不会在别人面前哀伤。
      
      我想,也许是因为弥生跟她的家人和弟弟吧。
      
      我也有一个弟弟,我非常爱他。
      当弥生突然担心弟弟哲生时那种心情,我都能体会到。也许正是这个让我感同身受,所以才那么动情吧。
      
      很喜欢我的弟弟,我想没几个人会讨厌他。
      不是因为是自己的弟弟而喜欢的喜欢,
      而是像一个外人在欣赏一个懂事的少年一样,越站在旁观的角度,越清楚了解到,这个孩子真是不错呢。
      他从小到大的懂事,发自内心的善良,还有为别人着想的敏锐的心,善于思考,懂得保护家人,等等。
      一路看他长大,怎么能不爱呢。事实上,我也是今年才有所觉悟,所以放空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放空了才能接收到更多。
      说起来,2012收获也不少。
      而我也真真切切醒悟到了,我这个姐姐,做得真的不够好。
      一直以来,在学习上他很依赖我,而我态度是不耐烦,有时甚至故意表现出厌恶,这都让他心理有负担,每次找我帮忙他都小心翼翼地,一想起来就感到心疼。我,只有在心境平和的时候,心疼他的时候,才会有耐心的帮助他。这样,还是不够好。
      真恨不得一切重来啊。
      总之,我非常喜欢我的弟弟,并且很骄傲的想,世上有这么可爱的弟弟的人肯定不多吧。哈哈。
      现在他长大了,也会跟我分享心事,这点也让我很高兴。
      
      我希望我是一个让他觉得温暖的姐姐,在他难过无助时,想到还有我呢。仅此而已。
      
      还没有看完这本书呢。
  •     一直喜歡吉本芭娜娜的文字,不嬌柔做作,淡然平靜。宛如緩緩流淌的清泉,沁入心扉,隨後漸漸淡去它的痕跡。
      
      這不是個哀愁的故事,相反讓人溫暖不已。有些感情從不轟轟烈烈,從不驚天動地,也從不流於言語,只是默默付出,靜靜守候,淡而清醇,沒有界限。
      
      “少女说,真相大白的时候,我没有失去阿姨和弟弟,而是发掘出了姐姐和恋人。”世間幸福莫過於此。
      
      很喜歡雪野,優雅迷人,不只因她的容貌,更多的是氣質。不妥協,不隨流,堅韌、獨立又坦率、隨性。生活應當如此,不必太過在意周遭的眼光,放縱自己,是一種態度。
      
      她筆下的情感永遠包含多種意味,從不忌諱倫理道德情理。但絕沒有曖昧,撇開世人貼上的各類標籤,那樣的感情很純徹。我獨愛這一點。
      
      水淡去了痕跡,卻未曾消失過。
  •     最后,“我”说,我不是失去了阿姨和弟弟,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发掘出了姐姐和恋人。所以即使一直笼罩着哀愁的氛围,也在最后“我”终于恢复记忆之后,慢慢的向着美好的生活转变。  开始的时候,只以为弥生在一厢情愿的喜欢哲生,或者说是一种血亲的依赖感,直到在山上别墅外接吻,才知道原来哲生也是这样喜欢着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二人结束旅行后那一章节,作者说“如此拥杂的人群、汽车、纷至沓来的街道,甚至就连阿姨,好像这个时候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哲生。…以前经历过的任何恋爱,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把风景抹的无影无踪。”  看完整本之后,突然想到弥生之前曾与哲生的一个朋友交往,分手之后哲生似乎很在意,当时弥生以为,弟弟的在意只是因为交往对象是他的朋友。不过再翻回去看,哲生的在意以及小小的不自然,其实是因为他对姐姐的喜欢啊。
  •     一个年近三十的独身女子,平日里木讷刻板,一旦下班就马上换上睡衣,脱掉袜子,想吃的时候就吃,困了就睡,,而且常常在走廊就能躺下睡着.
      
       然而这个女子,在另一个女子眼里,却美的惊人.
      
       一有心事就会离家出走的弥生终于逃到了神秘懒散的阿姨家,躺在地上看电影的雪野告诉她"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出场,就不感到寂寞了."
      
       不禁动容.
      
       这个整日梦游一样的女子,其实最清楚人世间的无奈,人海茫茫,这个人却和那个人没什么分别,纵使真心希望可以与谁亲切相拥,可哪里那么容易?只好藏起失望,换上宽松舒适的睡衣,放任自己,希望醒来一切就会不一样.
      
       费雯丽说"一个女人的美丽多半来自她的幻想,"雪野便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知晓了内情的弥生并未打算改掉"阿姨"的称呼,倘若她和"阿姨"抱头痛哭,上演姐妹情深的悲喜剧,那雪野就不是迷离的雪野.写这书的人也必不是总暧昧着的吉本芭娜娜了.
      
       只有女人才可以写出这样真实惑人的"女性的黑暗魔力",其实世上女子,都有这样一方如梦似幻的玲珑心,不敢弥散的,岂止是那些莫名其妙的愿望与恐惧?
      
       中了雪野的蛊的弥生最终还是下决心抓住了哲生手的温暖,没有成为第二个雪野,浓密而又欢畅的日子在两个孩子面前展开了,最后的回想更像是告别仪式,褪去了恍惚的生命才有可能在阳光下真正绽放.
       幸福有时候和诱惑是反义词。
      
       可爱的是吉本芭娜娜的后记,署名是"接着和老朋友一起去吃烤鳗鱼的幸福的-----吉本芭娜娜".
      
       真好.
      
      
  •     一个人住在公园背后的一幢独门独户的老式房子里。
      雨停以后的时间里,房子所在的整个街区仿佛全变成了森林,弥漫着浓郁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来。
      
      ——如果我也能就这样一辈子喘不过气来,也就别无所求了。
      
      小说看完,打动我的,就小说开头这第一段。
      
      另外若有就是与弟弟哲生的相爱。
      
      然后就是父母意外去世以及有预感异能这样的元素。
      
      总之,很吉本芭娜娜就是了。
  •     最近读了几本“香蕉女士”的书,每天都要吃八九个芒果,今天从一个地方看到说芒果汁对皮肤不好,嘿,年轻真乱来。  学校路上飞过一辆奔驰车,里面坐着个年轻女子,嘿,年轻的差距还是挺大滴~  学校草坪上两个女生在四面八方都来风的空旷台州上空吃力得要让风筝飞高,嘿,年轻真疯狂。
  •     其实这不能算是一篇书评,顶多是一个读者初读时随手在草稿纸上记下的笔记,乱是乱了点,但是有诚意。
      
      “在下午的阳光中,我忽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带着些许狡黠、甜蜜而奇妙的幸福。我想着永远不要道破,永远得到他的安慰。”
      少女弥生看着弟弟哲生担心自己还没走出失恋阴影,这样想道。
      书的一开始,就把读者如我带到弥生身边,并排站在老房子的玻璃门前,透着锁缝,想要看到什么,却只看见模糊的人影——哀愁的预感。
      当时我以为“少女幸福太久,所以总有不安”,后来才知道,有预感的人,都是有过去的。这算是一开始芭娜娜设下的一个障眼法吧。等后来谜底揭晓,原来弥生和哲生不是亲身姐弟,二人默默相爱时,突然觉得弥生所想的“永远不要道破,永远得到他的安慰”又有了新的深意。
      
      “母亲也笑了。哲生不知道我们俩在院子里看着他,依然埋头锯着木板、敲着钉子。正因为听不见他干活的声音,所以他的神态就像是画中的一幅美景,我和母亲站在散发着全新气息的草坪上,久久地注视着他。”
      这本书读来不像一般的日本小说轻松,有些耗神,因为有些东西,得糅杂自己对某种情境的体验和情感,才能想象出来,如此一来,投入度就很高了。芭娜娜的情境描写是陈旧中带一点新意,比如这里用声音的缺席反而带出了视觉的感受,跟前几页用肉眼来看声音对照着看,又是一番值得回味的地方。
      
      “然而当时我却分明看见一个幻影在自己头脑深处冷不丁一闪而过。那简直就好像八厘米旧电影胶片旋转着远去,却又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宝贵东西,紧紧地压迫着我的胸口,毫不理会我的惊讶,一闪一闪地映现着。”
      日本文学,以及影音作品里似乎常用到这个伎俩:立足于当前回望过去某个瞬间,可以酝酿出无限感情——唏嘘,感慨,嘲讽,伤感——都携了一种无以替代的懵懂感。他们对时空的认知,或许比哪个民族都要敏感吧。
      
      “但是因为太逼仄,我弓着身子挤坐着。为了固定身体,我把窗户关紧,双脚放在空调的外机上,脚底板紧紧抵着水泥墙,整个身子一动也不能动。我就这样在局促的感觉中望着高高的栏杆对面的星空。”
      之所以想读芭娜娜的书,就是因为迷恋她出其不意的小细节。弥生这个少女本来就充满了不安定的暗流,是人群中最吸引我的类型(甚至胜过她的雪野阿姨),如今“密室”的拥挤、一触即发的“危险”、仰望星空的“虔诚”三个我最中意的关键词以如此高浓度压缩与此,真是让人呼吸都困难啊。
      
      “哲生倒没有嘲笑我,说不知道你这家伙在说些什么,他还是一脸认真地说了一句话,然后拿起胶带走出了房间。
      他说:‘因为夜里空气清新嘛。’
      这句话带着甜蜜的余韵,缓缓地渗透进我的胸中。”
      我当时的笔记是:“怎么会有这么美好的感情哪?!”现在回头看来有点郁闷,人根本就不是姐弟,就是一对儿小恋人嘛。不过后记里有人评芭娜娜作品多有“近亲相奸”的元素,四个字个个狰狞,吓我一跳。不过让姐弟变恋人,恋人变姐弟的日产作品这不是第一部,也不大可能是最后一部,可见这里面有一个“度”,拿捏好了是很让人心动的,此所谓“暧昧”。
      类似的当时让不知情的我心动的还有这样一段话:“(弥生出门去找迟归的弟弟)之后我只是像一个迷了路的幼童一样,只剩下一门心思寻找自己想要寻找的目标。我在熟悉的街道上彷徨,心里想,这简直像是恋爱。”无辜的我在一旁写道:“或许是一种迷人的自欺欺人。”有一种乱击球却全垒打了的感觉。
      
      弥生最后遇到了夜归的弟弟。一起吃了顿夜宵,然后慢慢走回去。她说“回到同一个家里的感觉非常美好”。看到这儿我就在想,这到底是一个有兄弟姐妹的局内人写得出来的话,还是像一个独生子的旁观人写出来的美丽句子?
      
      “哲生手臂的形状……那优雅的背影,温软的手。”
      如果是我画书的封面,或许会以手为元素吧。一直以为手比眼睛更revealing,一个小小屈伸,就能倾泻爱的万千形状。
      
      “我能感受到电话那头有着某种热情的影子。他怀着热恋那样的情愫紧紧握着话筒。我觉得自己熟识那个热情的面影,我闭着眼睛又仔细追溯着。稍稍有些冷漠、正直、值得信赖……”
      全书线索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围绕萦绕弥生心头的“哀愁的预感”展开的,但最奇妙的是,虽说是预感,随之展开却不是未知的来日,却是幽深的过往。不是很神奇么?少女弥生寻找阿姨雪野之旅,感觉就像是乘上回到过去的列车一样,本质是溯源。
      
      “阿姨久久凝视着窗外,一幅眺望远处的目光,好像在捯用来编织往事的美丽丝线。”
      好美的一个比喻,芭娜娜像是有双与旁人不同的眼,能看清事物之间无形的勾连。
      
      “父母不在家时,我们两人吃完晚饭还不愿意离开餐桌,没完没了地吃餐后点心或喝茶。我们非常珍惜这段两人可以堂而皇之独处的时间。”
      细节控再次拜倒。这么真实,难道芭娜娜自己也有这方面的complex?记一笔改天来考证。
      
      (雪野的旧日恋人说)“那一段和母亲两人生活的时光成为永远无法与别人分享的某种东西,永远留在我的内心深处。嗯,我觉得那种东西是有的。我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遇到雪野小姐之前,我把这忘得一干二净。那些令人怀恋的事物、心痛的事、咬牙切齿一筹莫展之类的事,她就代表着所有这些情感。”
      是啊,虽然我贫瘠的经历让我无法切身体会,但仿佛懂的,肯定有一个人,能代表这所有难以言表、难以归类的珊瑚色的心跳。
      
      “我记得很清楚。就连当时父亲紧紧抓着我时那双手的触感都在我的体内苏醒过来。养育我的父亲的手,那干燥而宽大的手掌。”
      读的时候,想起了我的父亲划过我鼻尖的两指,那种糙糙的温热感,仿佛也跟着苏醒过来。触感为什么也能留在记忆里呢?
      
      “我想永远从这样的视角像聆听一样地望着他。”
      又来了,芭娜娜式的通感。仿佛全身每一个细胞的功能在她都只为一个目的似的:to feel。
      
       “以前经历过的任何恋爱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把风景抹得无影无踪。”
      我在想芭娜娜会不会读过伍尔芙,这么高浓度黏稠危险的感情,也就只有伍氏才写得出异枝同根的句子来:“all this was only a background for Sally.”恩恩,书外我的反复点头,却茫然若失。
      
      “那是一条老式的商业街……啊!在如此美妙的黄昏里,我想我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充满着那样的预感。
      因为,那天以后,曾经在镇上过着幸福生活的我们全家再也不会回到这个镇上来了。”
      读到这里才猛然惊觉,原来这个哀愁而甜蜜的故事,一切是从这里开始的啊。
      而此时,行文以至163页了。
      
      “‘你瞧!这一带就是事故现场啊。你感觉到什么了吗?’
      阿姨笑了。汽车仅用几秒钟就驶过了哪里。
      ‘什么也没感觉到。’”
      读到这里,就知道了,故事快结束了。让过去的过去吧。有点像替已逝的人蒙上双眼的感觉。
      
      “我亲眼看到了‘命运’这个东西。不过,没有任何东西失去,尽是收获。我不是失去了阿姨和弟弟,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发掘出了姐姐和恋人。”
      又来了,芭娜娜卓绝的视力。
      
      “在我内心里发生的质变,恐怕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身体慢慢吸收回去。啊!真的,‘最好还是一无所知’之类的说法,根本就说不通。”
      责编说这个细节是后来加上的。然而现在我的却还没能完全读懂。
      
      补一些后记:
      所谓“预感”,就是物语开始之前,不成“故事”的“文”,是火车开动前汽笛的一声长鸣。
      预感总是来得比较迟的,然而等它来了,故事也就完了。就是一瞬。
      
      看到书名《悲しい予感》(kanashi yokan)的第一个反应,会是“悲伤”而不是“哀愁”吧,不过细细回想,这是个很经得起推敲的选词,“哀愁”,一听就很悠长,呼应了这本小书结尾的鸣笛。”
      2011-04-07
      ————————————————————————————
      补:今天看了下芭娜娜作品的评论,理清了几个似懂非懂的疑团,正因为这样,这篇稚嫩的笔记才如此珍贵。
  •     我是个没有自己亲弟弟的人,小的时候曾经幻想过自己能有个亲哥哥,不为什么,身边拥有一个年长自己的男性,可以毫不顾忌“男女”的性别关系无条件的宠溺自己,那种魁伟的男孩,他不是爸爸,会让自己随时拥有着体己的被保护的安全感,不过,却从来幻想过自己哪冒出个弟弟来。
      因为,小的时候,姐姐一般都担当着照顾弟弟的“小妈妈”的角色。不过,作为一个没有弟弟的人,我不知道,过了青春期,好多弟弟反过来成为了姐姐的哥哥,他们开始担当小男子汉的角色照顾起自己糊里糊涂的大姐姐来了。
      过年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在她的校内上写道:那个我看着电视倒头就可以趴在他身上睡着的 那个嘟嘟囔囔叫我起床给我做早饭的 那个没及时来接我被我吼一顿还给我放热水洗澡的 那个本命年给我买红腰带的 其实他是我老弟!
      回复签名的,多数都是有自己弟弟的姐姐。在这些温暖的语言里,我开始懂得了,弟弟长大之后,也可以做哥哥了,姐姐长大之后就突然变成了妹妹,拥有一个小男人,是每个女孩子宠溺自己的理由。
      弥生也是这样的姐姐,尽管没有血亲,但是从很早开始,他们就互相爱恋。弥生是敏感的是孤单的,在自己排斥一切的异能体质中,她唯一能够完全放松自己的,就是那个小自己一岁的弟弟。
      于是,好像,当知道自己不再是姐姐的时候,爱情,也是理所应当的散叶开花。
      “哀愁的预感”其实一点都不忧伤,在预感中,她找到的是失散的亲姐姐找到的是那个迷失在姐弟关系中爱情。
      喜欢这样淡淡的故事,但是想来,吉本芭娜娜也是一个爱恋弟弟的姐姐吧。
      小时候,我有过一个小自己一岁的非血缘弟弟。他曾经攒着自己的零用钱给我买生日蛋糕,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帮助我点火炉,甚至还帮助从来不会做饭的我勉强填饱没有大人在家时的肚皮。有一段日子,我们天天腻在一起,我听见他叫我“姐”,就觉得很安心。
      如今,我们都长大了。现在他比我还要高了,多年未见,他看我的眼神很闪烁,虽然还是叫我“姐”,但是那些年少时的亲密却一去不返。
      也许吧,每对姐弟都曾经彼此爱恋。不是情人,但是比情人还近一点点,那是美好的感觉。
  •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 吉本芭娜娜
      
      
      那些苦痛在生命里悄悄游走,随时间的推移慢慢行步。但只要一回头,悲伤的出处仍旧猝然伫立眼前,比起痛苦,更想哭泣着大步逃离……因为大家都是温柔的;在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同时,却丝毫未能留意自己的伤还没痊愈。那有些“自不量力”又有点自以为是的雪野……令我非常心痛。
      
      我是喜欢雪野的。即便忍受着孤独寂寞也从来不吭一声。在破旧的大屋子里,享受一人的自由——即便她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也放纵过头。弥生会想要扣开这样一个“阿姨”的心门……想在她寂寞的时候,只待在她的身边。看好多天没洗的衣服大大地堆在地上,还有后院愈垒愈高的“垃圾”。弥生自小心里就清楚:我的阿姨远比自己想像中的还要脆弱。外公过世也没来参加葬礼,一个电话后就去了不知何处……总是一个人躲起来,总是一个人承受。大概,这就是拥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有时我会羡慕这样“自由”的雪野。在会漏雨的屋子里,披着长发光着脚随意躺倒;想睡多久就睡多久。雨天会说心情不好,丢下教室里的同学就回家去。自怜自艾的理由想找多少就有多少……但是,当正彦出现的时候,我和弥生一样为雪野更加担心起来——不仅因为正彦是雪野的学生,不仅因为师生恋在道德上还不能轻易为人所接受,更重要的是:正彦是那么健康的一个男生。不是正室的小孩,从小就有自觉;妈妈活着的时候,喜欢帮忙料理家务。所以雪野才急于逃开吧。太阳光、又太健康,虽然觉得有这样想法的雪野很可爱,但听到雪野在正彦毕业后消失,并告知正彦自己打掉了他的孩子时,我的心底是酸酸的。
      
      
      我会有那样的冲动……像小时的弥生那样,就拉着雪野的衣角,不说话。
      
      就这么两个人一起待着。待着。
      
      
      我喜欢バナナ笔下的男孩子。他们没有那么温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独到”的生活方式。不论是有着变性人父亲的雄一,还是父母是邪教徒的裕志,又或者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血缘关系、各方面优秀的哲生。弥生喜欢自己的弟弟。是的,她没有他不行;即便她从没想过说出口。弥生说不论对抹去的记忆有多么不安,只要哲生对自己温暖地笑了,只要听见哲生上楼的脚步声,就能够安下心来。怕他受班上同学欺负,穿着睡衣在黑夜的街道上,寻找他的身影;哲生他的背脊总也挺得笔直,哲生真的懂得很多道理。弥生说他是通过运动得到了很多真实的体验。哈、相爱的道路曲折不堪,但哲生说不用担心。高考结束就搬出家单过,不是对父母的理解有把握,只是他深信万事总有出路。所以,在向弥生表白之后,对未来做出计划之后,他们在车站分手。
      
      他的背脊仍然挺得笔直。他没有说其他话语,他们就这样自然得分手。那一刻的哲生虽然有点冷漠,可我觉得真是酷到无法言语了!弥生所爱的,正是这样一个对未来永远抱持希望的男人。
      
      
      我一直都有这样的冲动。一直寻找着,能够一同见证成长的彼此,想深深得、深深地抱紧这样一个默默关注着自己的他、或是她。我想,我肯定会感动得痛哭流涕的!
      
      
      24岁的吉本是那么青涩。笔下关于爱情和亲情的感动总离我这样近。我的生命中也曾经幻想过许多美好的东西,她似乎全部为我实现了。我无法言喻的东西,她毫无保留地全部说出了口。我会对自己的母亲说,啊、这个作家笔下的人物实在太可爱了,一面在写着这些话语的时候偷偷流泪。无论怎样,我收获了很多珍贵的感受——以后也要坚强、更加坚强。
      
      
      时光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797ac010088ck.html
  •      《哀愁的预感》这本书是无意间在兔子图书馆看到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名字,起初我对外国文学兴趣不是很大,因为书中人物的名字太难记了,有时候看了半天还是人物跟名字对不上号,以至于对这些书也就失去了看下去的耐心。但那天看到这本书却觉得我会看下去,得知也是本治愈系的书,于是向兔兔姐定下了这本书,在1月8号下午考完试收到的。当时受到短信的时候,心情特别激动。。。当快递拿在手里的时候好开心,回到宿舍拆开来,还有兔兔姐的一张小卡片,兔兔姐的字很好看,还有一只小兔子头像,兔兔姐人很好,当时《海水正蓝》失踪,兔兔姐就拿了古龙的剑花烟雨江南送给我,虽然有点小小的遗憾,但开心还是掩盖了这点遗憾,真的很感谢兔兔姐呀。寒假带了两本书回来,《哀愁的预感》和《琥珀·恋爱的犀牛》,剩下的就留着在学校欣赏吧~
       《哀》中人物名字很好记,雪野,弥生,哲生。。。23号下午三个小时看完,一路忧长缓慢的节奏,淡淡的感觉,适合在一个心绪不佳的不眠之夜看到,平淡的哀伤与心境相契合,不需要多么深刻。。。
       喜欢“阿姨”雪野的那种性格,对自我生活的放纵,对外界生活的毫不妥协,虽然任性但却任性的坚强,为了维护内心最原始的那份对往日生活留恋的情感,可以忍受生活带来的一切繁琐,然后就繁琐变的最简单,最不重要,所有的一切可以像那发霉的伞,拥有,再丢弃,便是没有发生过。一个未婚的朴素女子,不施抹粉黛,不穿奇装异服,出门的时候实践着故意把自己装扮的像一本无视社会的便览,在家就穿着睡衣似的宽松衣服,悠然自得。我也只不过是一个未婚的
      朴素女子不施抹粉黛,不穿奇装异服,衣橱里最多的永远是黑色,不会出错,不会成为众人之矢。在宿舍在家也就喜欢穿着睡衣穿着宽松衣服,毫无形象可言,舍友说毫无青春活力,一副妇女样。。。
       弥生和哲生去找“阿姨”,有那么一些感觉,是你我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时间里,会突然拥有,并且共通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感觉抓住某一个时机,突然逼进你我的胸腔,挥之不去,且又喷吐不出。于是弥生和哲生抓住了这个时机,弥生说:“我不是失去了阿姨和弟弟,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发掘出了姐姐和恋人。”失去与获得,同样都是美好的。。。
       如果书可以再厚点,文字再多点,我可以在这虚无的意境中多停留一会,面对生活波澜不惊,淡然处世,不追忆不遗忘,换个活法,直到自己可以再次安抚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快地方。一切,就这么平静。不是峭壁上的花朵,只是容纳碎石的静湖。
  •     知道吉本芭娜娜原本很早,只是带着对日本莫名的排斥,未能早些感知她的作品。这部《哀愁的预感》是她在24岁时写的,而我似乎也正处于这个年龄,不得不说,同龄人看同龄人才更显清澈。我不细化拿着大教条去诠释什么样的意义,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莱特。我相信一本书它带给我的第一直觉,或好或坏,让我想到什么我便感知什么,一切的所谓感觉是别人所给不了的。
      
       我读《哀愁的预感》,起初我喜欢这个略带自我与情绪的名字。而内容的诠释却并没有给我多少哀愁的情绪,就像我曾带着满腔自虐的心态去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样没能寻到想象中的那般的哀愁,那是种透过哀愁而表现出的越发积极的向上与乐观。弥生和雪野,不得不说,这两个有着血缘的姐妹的确拥有属于她们血缘中根深蒂固的特质。弥生这个小姑娘有着天生的异能,能够感知一些令人讶异的事情,也正式这样的异能迫使他不断追逐自己身世的开解。然而这样的异能却随着成长的逐渐淡化,留下偶尔零星出现的幻想。浴室灵异事件着实也吓了我一跳,这个女孩够勇敢,除了一声喊叫竟没了更多的恐惧表现。我喜欢着个小女孩或者说是这个少女的原因还有一个,这个有着无数次离家出走经验的女孩却不能算作叛逆,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怎样开解自己莫名其妙冒出来的怪想法,每一次离家她都是随性而为,却又不是乱作一团的冲动。这个女孩是成熟的,知道自己与阿姨的身世之谜后的冷静,了解了和毫无血缘的弟弟的爱情时的淡定,还有对自己未来去向的笃定——这样的女孩为什么只有19岁?
      
       关于雪野,这个令我欣赏的女子,正如弥生说的,“阿姨的确天生丽质,但是如果要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的话,那么比阿姨长得更加漂亮的大有人在。在我的眼里,阿姨显得很美,是因为她的生活啦、动作啦,或做什么事时她表情上随即出现的些微反应给人的‘氛围’。它给人一种感觉,好像非常和谐,直到世界末日都不会出现丝毫忙乱。因此,阿姨无论做什么,都美得让人啧啧称奇。她身上散发着的虚无却明朗的光,充塞着周围的空间。”这个不肯向任何人和事低头和改变的女子,她在义父葬礼上的缺席时因为她真的哀伤却不能在人前表露;她好像总是嫌烦,不接电话似乎成了家常便饭,不想接就是电话响了一天她也不会去接;她好像永远不收拾房间,杂乱而凌乱的房间里她总是困了倒下就睡,无论哪里,可是对于茶叶的摆放却是精细的,这样的女子就是那种对什么都不上心,一旦有令她上心的事便做的恰到好处的人。她是一个令学生们喜欢的音乐老师,一个和她的学生谈起恋爱的不伦长辈。可是从正彦口中得知的他们的爱却又似乎不是那么的浅显,似乎关于她的那一切坚持与自我都成了属于她独一无二的魅力,即使这样的爱情不被看好也依然是美好真切的存在。到了后来,我似乎开始怀疑,她的出走是不是一场恶作剧?她给了弥生和哲生的爱情一个开始,给了弥生时间去决定自己的未来,也给了自己一个理由。晚了很多年才看到的景色出现在眼前时,这个女子在与自己的哀愁告别吗?
      
       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情节与铺陈的故事,好想没有大波大浪,可是却暗涌不断。我读这个故事,实话说,有点像读一个童话,一个类似于《秘密花园》似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找寻身世秘密的旅程中,失去了一些也得到了更多。哀愁的预感,真的哀愁吗?不,正如吉本芭娜娜常说的,生命就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喜欢这句话,得到与失去,是哀伤总有痊愈的一天,未来永远在前方。未来的弥生还有很多要克服的,她和哲生的爱情,养父母的亲情……但有姐姐雪野的存在,又有什么能难倒她呢?!
      
  •      不管别人说诸如此类并没有太强思维性的小说怎么样。我很喜欢。细腻的文字。每一个文中人物的心情都配套着当天斑驳的树影。和煦的阳光。空气密度大到让人无法呼吸。希望看到一部由它而来的电影又不希望。这便破坏了一切自己塑造的喜爱的心情。看文字便是有这种好处就是任何形象你都可以尽情塑造而不似电影。从你开始你已被定式无可选择。
       弥生和雪野的隐没姐妹情或许是微妙的。但我更倾心把关注焦点放在弥生和哲生那儿。那种温柔又阳光之情说来有些暧昧但绝不似暧昧那么肤浅。弥生的预感。不禁想起2年多年11月的那一天。我的预感。哀愁的预感。或者更多是接下来半年多痛苦的预感。我就是控制不住地心里压抑觉得有件巨大的不好的事情但我又不知道是什么。那么明了的心慌。终于在那个夜晚你的出现和接过那一本日记时那块不安的石头,落地了。但我知道我要迎接的已不是不清楚一个痛苦的预感是什么而是我已经无可选择只能接受。独自承受。那一夜我像疯了一样哭。人到伤心处有些真的无可控制。太多的人在太过机械的社会用力出头。太多的人为了让自己爬的更高而离自己的心灵越来越远。我始终坚信倘若你愿意相信你的心。你的心会告诉你一切。即便有时它很痛。但我依然知道它放不下。它在意它珍惜的东西并不会因为那明知道的误会选择赌气。我们的争吵在别人看来是那么无所谓的事情但它却也是我们之间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真的很对。和一个人在一起能够享受生活淡淡的感觉是多么的幸福。让我想想。这种感觉。。自己有一间日式的小公寓。或许40平米就足够。纯白色的复古壁柜。斜着迎接光的窗户房顶。
       妈的。我被打断了。fuck。
      
      
  •     喜欢这本书和之前喜欢的所有书一样,爱上美丽的名字,爱上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感觉,一口气看完,心中却在读完后变得压抑无比。。。
      
  •     用一个下午翻完的,天气还热的头晕脑胀。坐在笃行楼下,偶尔还是有点风吹过来。然后就忘记了时间地点。像是进了雪野的房子,还是进入到那个世界了。
      我向来是经不起煽情的低情商读者,偏偏在各种平静之中都能找到高潮迭起暗涌不断。然后自说自话的被各种不经意的细节打动。每个雪野表情神态的描写,给哲生说的话的逗号句号。
      在探索情景之中,我还是不愿用任何技术性的话语评价小说。我只觉得这是个故事,能够打动我就足够。
      只是,莫名其妙的是,它让我觉得,怎样过都是一种人生,我又何必选浓墨重彩的那种,我想要的太多,但又何必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了只是说与不说,浓与不浓的区别了。
      觉得,也许做一件被雪野扔到院子里当做没有发生的家具,也不错。
      最好能是桌子。
  •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一段时间,每次读的时候中间总是相隔一段较长的时间,今天总算发了狠把剩下几十页啃完。读完后我只能说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很好,作者一贯的笔风流畅,文字都仿佛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甜香,读起来让人大感幸福。后面的内容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只短短读了几页,有时又囫囵吞枣,已不像开头读起来那样感触明显,但总的来说整本书的文风无不温暖而又恬淡,沿袭吉本芭娜娜一贯的风格,不管是悲伤,愉悦,热情,欢乐,还是其它的一切情愫,所有五味杂陈的喜怒哀乐都总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直就这么铺展下去,让人读后心情也跟随着一起变得安静而又平淡起来。
  •     小说讲得是主人公“我”,从小就跟“阿姨”有种说不清的感觉(默契)。后来才知道,阿姨不是真的阿姨,而是亲姐姐。两人都是被好人心领养,她跟家里的“弟弟”也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
      
      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7611906/?post=ok#last
      译文的三张王牌之一,应该是文艺女喜欢的调调,我猜。
      
      看到“阿姨”,有种怪怪的感觉,那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了吧。书上有很多铅笔印,以前会边看边擦,或者看完从头擦过。现在,不会了,人变了吧……
      
      100406晚外公家
  •      抛却日式的纯爱,这本书从描写层面来说很成功。
       颜色,气味,声音,光与影,每一个画面的描写就是一张日式摄影。
       物哀的本质美,少年的迟暮感。
  •     摘几句喜欢的话:
      1、終わってしまったからこそ価値があり、先に進んでこそ人生は長く感じられるのだから。
      2、ほんとうに、家出とは、帰るところのある人がするものなのだ…と。
      3、今度はもう、戻ってきてもすべてを取り戻すことはできないだろう。
      4、真実がわかればいつも切ない、涙が出るほどすべてが遠い。
      5、この人は、時間の止まった古城の中で、失われた王族の夢を抱いて眠る姫だったのだと私は思った。もうこの世にその栄華を知るものはたったひとり、心はいつもそこへ還ってゆく。
      6、旅は愛を深める。日常を離れると普段見えなかったことが急にはっきりわかってくる。
      7、夜よりも深く、永遠よりも長い、はるかな何か。
      8、彼はずっと、ある夢に囚われ、もう戻って来ることができなそうにさえ見えた。人はそれを幸福と呼ぶのかもしれない。
      9、2人は行き場がなく、続く明日がない。
      10、若気の至りという言葉の通り、恋の嵐が過ぎされば彼はまた元の日々へかえってゆくかもしれないことの、その率はあまりに高い。
      11、すでに運命は分かれ、私達はもう自分達のやり方でしっかり大人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もう決して取り戻せない。これは単なる郷愁のようなもので、毒にも薬にもなりはしない。
      12、どこまででも追っていくし、いつまででも待つわ。
      13、みんな、気持ちが長続きする、とても不幸だ、とても幸福な人ばっかりだね。
  •     与村上春树齐名的吉本芭娜娜,因为喜欢香蕉花而叫了那个似英文又非英文的名字。而人如其名的她,书也是如淡淡的香蕉花,浅浅的文字,深深的寓意。
      我最爱的一句话,吉本说:“水细腻而柔和,身在之中,好像多么大的痛苦,在里面都如同掠过肌肤而去的鱼群。”
      生活中的苦难,失望,都会如同那些鱼群,离我们远去。而那些痛苦与我们触碰时,真的就是那些滑溜溜的鱼鳞,弄湿了心情。
      无论是在亲情,爱情中迷失的人们,都去看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里,会告诉你,没有越不过的坎,只要用心的一点一点跨越,总有跟我们一起度过难关的人,彼岸无比光明!
  •   好奇妙~cc的书评不仅是篇幅就连风格也惊人的相似~而且每每读完最后一句,都会有一种余韵未尽的感觉~
  •   唔~~好高興看到你的回覆哈哈~具體說來是怎樣的餘韵呢嘿嘿~
  •   简单来说就是留有遐想的空间
  •   爱啊 吉本芭娜娜
  •   很久以前看的小说了,与你相似的想法。无论怎样,都想遇见一个能一起成长的人啊
  •   Yes!
    这一版的装帧比较好看 ><
  •   生病在家的时候整理了一下以前的读书札记。发现吉本芭娜娜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虽然那几个被译文引进出版了书籍的日本女作者里面,北川悦吏子作为知名编剧而更受瞩目,高树信子写作更富社会性,我本人则比较喜欢山本文绪的文风。但是,吉本芭娜娜被称作村上春树型的女作家,自有其引人侧目的地方。而一个风格化作家把自己的感受如此细致却又如此粗糙的展示,也着实令人赞叹。这样的一些作品在冬日读来,竟似有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恐怕就是这般原因,我向来便中意吉本芭娜娜的文字的……最近真的没读什么书,比较回避看卡夫卡,一看安徒生就心碎,一回忆过去就几欲涕零……物质社会,感情往往牵涉过多的市场意识。那么不能指望草草的爱,不能回避那些精打细算的爱。也就脱离开去,说说吉本芭娜娜好了。
      
      明显的风格化倾向在中国作家的作品中并不多见。据我以为,这是因为中国作家在写作目的上想的更多也更复杂,使写作该作品的初衷在作品中反而不会有太多的显现。为了更完美的表达,不免要舍弃风格上的一些追求。但所谓事有利弊,这种折中的做法未免不是一种极好的技巧。更何况风格化作品本身也有缺陷:作者往往容易陷入自我情绪之中,并会因为过度注重风格上的统一而造成作品出现瑕疵。这样的失真效果在读者方面可能引起的效果可能是:一部分人“如获至宝”,而另一部分则“深恶痛绝”的对立场面(失真对一些人而言是一种浪漫的表现,对另一些人而言则是做作的姿态)。
      
      风格化作者本身的自我意识愈强,其作品所显现的偏执也越强。像吉本芭娜娜那样,不无病态地追求着死亡,并且是无聊的、令人烦闷的、使人不由得要苦笑的死亡主题。放在中国早就是骂声一片,必称其情节雷同抄袭自己无疑。然而吉本芭娜娜就是如此这般地写了二十年,并且还毫无倦怠之意,真正是令我折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种一刀切的俗言庸语在吉本芭娜娜这里竟然是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印证。
      吉本芭娜娜的大多数作品,若是在中国,恐怕一般的文学刊物均不会予以理睬(村上春树的作品亦然)。中国的文坛长久以来受各类思潮的影响而呈现严重的传统危机,平稳时期却又盲目追求所谓的深度,更是令人发指地迷恋乡土文学并且将其等同于纯文学/严肃文学。其结果是至今尚无成气候的、都市感强烈、且风格化的作品出现,却出来一堆七十年代生堕落青年的自传体心灵史。而八十年代所有的写手则几乎每个人都在进行可能性写作。这种群体性的雷同远比风格化作者个人的雷同写作要可怕。
      我们国家知名作家里的风格化作者中,王安忆算是独树一帜,其主观之强烈、下笔之冷漠、笔锋只凌厉、笔法之无情、操控人物命运所用方式之铁腕,均可谓冠绝当代中国文坛。
      
      所谓风格化作者,粗暴的说来就是:情节一塌糊涂,逻辑毫无关系,人物病态,言论荒唐,但就是这种充满不可复制性的作品,往往于文字间会有一种奇异的顺滑感,不但读来畅晓通明,还常使人短叹长嘘心有戚戚。(但即使是这种主观意识强烈无比的文字,同样会有关锦鹏陈可辛之流的人试图拍成电影)一种另类的文化感由于共通的感受而得到解放,从而将读者导入作者的世界,并且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秘密。甚而从秘密过渡为一种骄傲。
      
      再说吉本芭娜娜,其自言写死亡是为了表现如何走出黑暗,又说: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但最令人佩服的是:吉本芭娜娜是如此固执着去坚信这世界上所有的爱与温暖的情感,而且还坚信着这些爱与温暖永远不能够长久——所以她写:“人不可能永远和挚爱的人相聚在一起,无论多么美妙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消逝,一如时光的流逝”。
      我们不免面对生命中的告别。我们丢失心爱的玩具,和心爱的人挥手作别,丧失某种能力,离开习以为常的环境……但愿此后的人生仍然能够彼此祝福彼此想念。虽然我只是一只精神垃圾桶,虽然我常常丢失或者不能得到我所寻求的东西,虽然我常常觉得自己的作为无聊无趣,虽然我常常孤独到想要自杀,虽然我对人生充满热忱却不再报有什么虚妄的希望——但是我愿意善良,愿意一相情愿的爱,愿意伸出我的双手,愿意相信,愿意微笑地看着……
      
      吉本芭娜娜的写作,虽然并非细致、完美地描写一段感情,但却给有一种认同:将情感作为了走出黑暗而或疗伤的方式。我常常的以为,写爱情是浪费写作者才华的,因为爱情需要太多太多细节,又需要铺设一些缺陷来成就其完美。探讨爱情则更是吃力不讨好的作为,这也只有真正病态的写作手法讨巧的作者才会去描写。风格化的作者反而常对其漠然处之——纯洁与理想也有它的限度——如果在一个生活遭到严重的侵蚀的环境中(现在就是这种环境),那些无可救药的、完美的描述才是最大的错误。社会价值观的紊乱不会对完美描述予以本该有的理解。这也正是大多数风格化作者难以浮出水面,只能闲来写写博客 的原因。
      毕竟,废尽心思摧毁一个价值体系,却只提出一个想法。无异于在摩天楼的废墟上建一座小木屋。看来很超现实主义,甚至是很浪漫的作为,实际上却是一种浪费。其予以作者的挫败感远非高销量能弥补的。需要的是正面的对待环境,即使不想被其同化,至少选择不与其相抗。积极地面对消极的事物,并更多地去发现世界上的美好,懂得从一些事中体味生命的欢乐,不要轻易舍弃感觉幸福的能力。最后——重要的是理想——虽然理想常常欺骗我们,还常常导致错误,但坚持错误也是一种坚持。我至今认为,为了理想或者爱情去死,绝对不是什么难堪或者愚蠢的事情。而我认为的所谓风格化,也就是近乎白痴的坚持主观臆断,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
  •   这个是我很久以前写的东西了,前阵子把甘露也又看了一遍
  •   我从《蜜月旅行》开始喜欢上吉本芭娜娜的~~我妈妈则更偏爱《厨房》。《哀愁的预感》和《甘露》也不错~《虹》和《不伦与南美》就差一点了~我喜欢她形容死亡的那种笔调……
  •   啊哈哈哈妈妈一起看啊,好有爱的~
  •   对哒!她把《满月》看完后伤心史了~
  •   恩真有趣的妈妈~让我认识下下啊哈哈~
    到中年都还喜欢看书,也是一种福气啊
  •   她喜欢那种比较戏剧性又夹杂爱情的淡淡小说……
  •   这样温润,又有情节起伏的小说,看小说的都会喜欢的吧。
    藉由小说来获得一些非现实的触感,读,想,写
    情人节过的如何~
  •   吃了顿好的~没做啥~~
  •   日本的文字就是平静之中 高潮迭起
    话说,我在看 她 的 《厨房》
  •   我申请做沙发,就很好
  •   原来我是文艺女
  •   对啊对啊~
  •   吖吖吖、正是!
  •   翻译出来就牛X了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