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當為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洪蘭(Daisy L.Hung) 著  页数:272  

前言

  這本書收集的主要是二○○九到二○一○年間在聯合報、國語日報及天下、遠見等雜誌所寫的專欄。回顧這兩年來社會的變遷,深感生活越富足,人的精神層次越空虛,尤其年輕人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做什麼。智育掛帥的結果是我們教育出來的大學生不但沒有「士」的精神,連做人都不會了。從比中指、擋救護車的台大博士生,不讓座還打人的清大學生,撿到同學的錢要求留置金的成大學生,到在旅館床上點蠟燭為女友慶生,卻把旅館燒掉的交大學生,讓我們看到精英大學的學生連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都不懂。這是國家的隱憂,因為品德是立國之本。  十九世紀英國的政治家山謬?史邁爾斯(Samuel Smiles)就說:「一個民族若是缺少了品格的支撐,就可以確定它是下一個要滅亡的民族。」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更說:「一個國家的前途決定於它人民教育的程度及品格的高下。」寫《神曲》的但丁(Dante Alighieri)甚至在八百年前就看到了「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沒有辦法彌補道德的空白」。當台大法律系教育出來的精英中的精英現在在監獄中服刑時,為什麼我們還是看不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還在追求考試一百分?  另一個國家的隱憂是我們的孩子不快樂,雖然大部分台灣的孩子衣食無缺,但是心裡的感覺是不幸福的。兒福聯盟最近請孩子用一個詞來描述他的家庭,結果孩子寫出的是:我家像壓力鍋、我家是核爆廠、我家像監獄、我家是地獄、我家冷冰冰、我家像旅館、我像流浪狗……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字眼,竟然出自國民所得高達一八六○三美元的未來主人翁口中,國家的前途怎麼不令人擔憂?  一個社會是否幸福不在它的國民所得和經濟能力,而在社會的和諧與家庭的溫暖。最近社會關注的霸凌事件其來已久,只是沒有上報而已。幸福社會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的公平正義,文明社會應該盡量使生命是一場公平的競爭,顯然,我們的社會還差得很遠。  過去,我們一直把成功定義為「賺大錢」,為賺錢,可以不擇手段。這是一個錯誤的定義,因為永遠有人錢比你多,事業比你大。現在許多企業家開始回歸到孔孟思想,用四書五經的道理來經營企業,表示有識之士已看到了錢越多、精神越空虛的危機,既然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那麼,現在用一部《論語》來管理公司看看。物極必反,中國社會在經過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後,又回到孔孟學說的「誠信」上,是一個轉機,因為沒有誠信的快樂是短暫的、地位是虛假的、競爭是必敗的。  若是我們將成功定義為「有意義的過一生」,那麼考一百分、擠明星學校窄門的壓力立刻減低,因為每個人對他如何有意義過一生的看法是不一樣的,這個定義會使每一個人天賦的能力能夠從升學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社會的改變必須從人的改變做起,而人的改變必須從思想教育做起。家庭是最早的教育場所,教改一定要從父母的觀念改變起,讓父母看到出社會後,念什麼大學、考第幾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務的熱情與敬業的態度。我們更要讓老師看到教育應該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當企業需要的是德智體群美兼顧的人才時,不要還在用分數判定學生的高下。英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是很對的,一九六九年,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習得的無助」的實驗到現在還是經典,不要使天真爛漫的孩童進入學校,經過我們教育制度的蹂躪後,出來變成沮喪無助、憤世嫉俗的青年。目前基本學力測驗的沒有區辨力,錯一題可以從第一志願掉到第三志願是學習痛苦的元兇。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人的觀念改變,願意跳出傳統「成功」的窠臼,孩子是可以幸福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不願孩子再蹈自己的覆轍,受他所受過的苦,願意用欣賞的眼光去看他的孩子,願意用「讓他有意義的過一生」來引導孩子性向的發展,是一道曙光,讓我們看到希望。  西諺說得好:「沒有人可以做所有的事,但是每個人可以做一些事。(No one can do everything, but everyone can do something.)」我們可以從自己身邊做起,不要求立竿見影,抱著做多少算多少的心,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堅持做下去,總有成功的一天。「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不走,永遠到不了,走了,總有一天到達。希望,帶給生命力量。  最後,一本書的出版,背後一定有很多人的努力,我很感謝李珀校長、張杏如執行長、李志勳、邱白伶、孫智秀、楊慰芬、蘇玉枝等好友,讓我不上菜場而有飯吃。還有一個人,不想感謝又不得不感謝,那就是我先生,他不幫我做家事,但也不叫我做家事(要來我家得三個月前預約,讓我有時間打掃),使我可以把洗碗、擦地板的時間拿來寫文章。  人生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人不可能什麼都有,所以如何選擇很重要。不過,無論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只要它是有意義的,這一生就沒有白過了。

内容概要

  談德行:用錢衡量的社會使人誤以為金錢是一切,其實真正使社會運作的是榮譽感、責任心、自我期許和成就感。知識不停的在更新,教條不斷的被推翻,只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藏。   話教育:不論什麼行業,只要找到賣點就會成功;人也是一樣,只要放對了地方,能力能夠發展出來就會出頭。文明社會應該盡量讓生命是一場公平的競爭,而教育的責任在確保公平正義的實踐。   論學習:帶來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所以態度決定命運:一塊大石頭頂在頭上會滅頂,踩在腳下卻是墊腳石。你想做,你會找到方法,你不想做,一定也找得到藉口。   道家國:想要文明的社會,我們就得盡文明的義務,那個義務就是參與、不置身事外。要享受民主,你要盡民主社會公民的義務;要享受自由,你要盡自由社會公民的責任。如果不參與,就不可以批評做的人,因為你已經棄權了。

作者简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除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四十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相關寫作專欄集結成十五本書,曾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作者相關著作:  《講理就好》(2001)、《打開科學書》(2004)、《知書達理》(2004)、《理應外合》(2005)、《良書亦友》(2006)、《通情達理》(2008)、《順理成章》(2009)、《理直氣平》(2010)、《理所當為》(2011)。

书籍目录

《大眾心理學叢書》出版緣起推薦序/情歸斯土斯民─洪蘭為所當為 余範英自序/追求有意義的成功人生第1篇 德與行1.生前一粒豆,勝過死後一束花2.自己怎麼看自己才重要3.金錢買不到動力4.順木之天,以致其性5.好品行需要時時提醒6.仿冒品代價高昂7.「多做一點」的用心8.讓孩子從自己身上找到生命的意義9.人活著一定要有尊嚴10.從動手實做中修行11.從小養成好習慣12.只要不放棄,無所謂宿命第2篇 育與教1.活的教材,活的教法2.父親的影響力3.人要的是放對位置4.打破分數的迷思5.教孩子怎麼「想」6.多給些掌聲,少打點屁股7.賣肉桂精油的校長8.用欣賞代替挑剔9.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好好做10.孩子只要跟自己比11.珍惜自閉兒的純真12.教養孩子無他,參與用心而已13.將孩子帶進科學之門14.教育問題不能靠立法解決第3篇 人與我1.助人為幸福之本2.學學神經行銷學3.給大學生的一封信4.創造自己的社會支持5.「圓」來如此6.雪中送炭,善念長存7.年老可以是優勢8.一飲一啄感恩於心9.社會智能:人際關係的新顯學第4篇 腦與心1.難破的心中賊:右腦開發2.同理心女男大不同3.洗掉創傷記憶4.左右不分的大腦5.大腦的創造與框限6.生死一線腦科學7.大腦不會說謊8.放膽打造自己的命運9.快樂只在心頭上10.運動真能治百病11.改變心態,就改變了生命12.睡覺不是浪費時間13.愛是人生最終的目的14.大腦怎麼讀?15.運動有助於學習第5篇 學與習1.從生活中訓練做事的態度2.惻隱之心可以教3.自燃型人才何在?4.生命應該是一場公平的競爭5.好奇好問話科學6.站在歷史的肩膀上7.讓科學從小做起8.執著於展現自己天賦的能力9.寓教於樂,看圖說道理10.喜歡你不得不做的事11.用愛學習生活第6篇 家與國1.你有筆如刀,我有心似鏡2.參與:主動積極的做事態度3.先興利,後除弊4.如果把故宮做大5.教育是最厲害的武器6.以芬蘭為師7.牢記大自然的威力8.馬來西亞節令鼓的啟示9.我們的年輕人需要典範10.全世界會跟著你笑11.理想和熱情比金錢更持久12.經營一個溫暖的家13.一無所有的滿足14.憶母親

章节摘录

  參與:主動積極的做事態度  台灣最近連續兩次補選投票率都很低,它反映著是選民的冷漠、不參與。這種態度很令人憂心,美國的詹森總統(Lyndon B. Johnson)在一九六四年曾說:「真正的自由社會是一個全民參與的社會,不是一個由旁觀者所組成的社會。自由最深層的意義在於參與,全心全意、熱情與理性的參與。」因為參與才會有體驗,有體驗才會有感動,有感動才會有內化,被內化的感覺才是真正的價值觀,它指引著我們的行為。  這正是為什麼當記者問比爾?蓋茲的父親他怎麼教出這麼成功的孩子時,他沉默了一會兒後說:「參與。在場、出席、參與,是所有一切的開始。」他說他盡量參與他三個孩子的活動,不論是演講比賽或是棒球練習,他都盡可能排開事情參與,因為沒有參與就沒有了解。沒有了共同的經驗,就沒有共同的回憶,以後會沒有共同的語言可談。當父子無話可談時,父親也就不能影響孩子了。其實,政治更是如此,人民必須參與政治才會有理想的社會出現。  「參與」是做事的態度,適用在生活所有的層面,它代表主動積極,不是坐著等待別人分配。要人民主動參與,必須給人民主動參與的動機,那就是使命感。美國前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說:「使命使人力爭上游。在政府機關中,執政者的理念一定要先明確說出來,使它變成執行者的使命,上令才會下達。使命必須貫徹到組織的各個層級,讓每個公務員都了解政府在想什麼。使命必須清楚、直截了當、簡單易懂。  最重要的是,使命必須可以達到、讓執行者可以完成。一個政府只有得到所有人民的信任,人民才會追隨你。」他這段話很正確,一個政府若要有領導力,它的組織一定要了解核心使命是什麼,知道了、了解了,才會去實踐。而且組織必須完成使命,不然就像沒有舵的船,無所適從。一個成功企業的老闆每天都會問他的員工:我們是誰?該做什麼?為誰服務?政府又何嘗不是?  使命是北極星,指引你的每個行動,現在社會的一般大眾缺乏這個指引,所以才會覺得前途茫茫。我們的公務員如果也缺乏這個指引,就會演變成只有靠閣揆每次震怒才辦得了事的現象。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文明的社會,我們就得盡文明的義務,那個義務就是參與、不置身事外。要享受民主,你要盡民主社會公民的義務;要享受自由,你要盡自由社會公民的責任。如果不參與,下次就不可以批評做的人,因為你已經棄權了。    理想和熱情比金錢更持久  二○○五年,美國四位經濟學家,兩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兩位來自芝加哥大學和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接受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委託,去印度測試外在誘因,尤其是金錢,對績效的影響:是否薪水越高,表現越出色。  他們知道這筆錢必須高到某個程度才會有效,但是美國生活程度太高,要出到讓受試者動心的程度非一般學者所能負擔,所以他們去印度做這個實驗,因為印度的生活程度低,不必花太多經費就可能完成要做的研究。  他們把八十七名印度人分成三組,一組付他們四盧比(相當於當地一天的工資),另外一組付四十盧比(相當於兩週的工資),第三組付四百盧比(相當於五個月的工資),請他們做九種作業,如記憶數字、解字謎、擲飛鏢,如果到達某個水準就可以領錢。結果發現拿四十盧比的人表現得並沒有比四盧比的好,更令人驚訝的是拿四百盧比的人表現最差,在九種作業中,有八種低於其他兩組。  研究者深感不解,不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嗎?為什麼不靈了?  二○○八年,兩位瑞典經濟學家把一五三名捐過血的人隨機分成三組,請他們捐血。第一組沒有酬勞;第二組可以得到五十克郎(相當於七美元)的報酬;第三組也有酬勞,但是可以選擇要不要把這錢捐給兒童癌症中心。結果第一組有百分之五十二的人願意捐血,第二組只有百分之三十,第三組有百分之五十三的人願意捐血並把錢捐出去。  這兩個實驗都顯示金錢並非萬能,有時反而誤事。捐血本來是個高尚的利他行為,但是一拿錢就變成賣血了。如果捐血可以幫助癌症兒童,人們又願意了。人在吃飽肚皮以後,對精神層次上的要求是大於金錢的。如果凡事只談錢,有時會傷感情。  最近政府提出學術界彈性薪資,最高可到年薪三百萬的計畫,雖然立意良好,但如配套措施沒做好,會變成「二桃殺三士」,反而不美。要知道,美國的薪水是非常私人的事,別人無法知道,台灣的薪資則無法保密。現在這個計畫尚在空中,校園裡就已可感受到騷動,不敢想像實施以後的猜嫉情形。  其實,許多人回台教書並不是為了錢,而是心中有個理想,不願一輩子為他人作嫁。台灣目前教授薪水雖然比不上國外,但是溫飽無慮,與其用錢挽住人才,不如改善台灣的研究環境,如改善計畫報帳流程,使教授覺得被尊重,使時間可以花在研究上,理想得以實現。  從許多實驗的結果看來,金錢對知識分子並不是最好的驅力。使命感、生命的目的、人生的意義比金錢更重要。一九九九年微軟大中華區行銷總監伍德(J. Wood)放棄高薪去尼泊爾做志工,改善當地的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激勵出人的理想和熱情,它的效果會比金錢更持久。  除了彈性薪資之外,鬆綁經費使用的法規,改善教學與研究設施,用大環境的優良來吸引更多有心培育英才的人回國,應該會比加薪更為有效!    給大學生的一封信  親愛的大學生,你們好:  希望你們看到我的名字沒有嚇一跳,沒錯,我就是寫雞腿事件的那位老師,不過不必怕,沒有人喜歡說教。今天,我想以一個四十多年前在台灣讀大學的過來人,跟各位談談人生的一些事。  不知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進大學?你希望在這四年中學到什麼東西?你可能會回答:進大學是為求知識,為將來出社會做準備。是的,進大學是要讀書,但讀書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成大業、繼往開來,使這個世界因為有你而更美好。讀書只是手段,為成大業做準備而已。  這個「繼往開來」不是口號,是責任,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說:「人生最初的三十年是世間留給我們的教科書,最後的三十年是我們為它下的註腳。」承先啟後是我們對下一代的責任,任何文明的消失都是知識分子的恥辱。  讀書要讀自己有興趣的書才讀得進去,達文西說:「如同強迫餵食對身體不好,強迫讀書也不能吸收。」強記的東西背過就忘,所以找出自己興趣是第一大要事。  另外讀書一定要理解,理解之後,才會看到這個知識與別的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在整體架構上的位置。當你看到這一點時,你會豁然貫通。這個開竅的快樂難以形容,人世間還沒有什麼東西比得上它,讀書讀到這個地步就「入門」了。  很多人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其實這是藉口,因為時間是自己找的,端看自己把閱讀放在哪個優先順序而已。你不妨拿枝筆,記錄一下你每天看電視、說閒話的時間,就了解為什麼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說:「不知有多少能夠成大業的人,因為把時間輕輕放過,以致一生沒沒無聞。」  人都是二十四小時一天,但是魏晉南北朝時,董遇說:「讀書有三餘,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陰雨者時之餘。」這三者最可以利用來讀書。白天忙完了俗事,晚上窩在棉被中讀自己喜歡的書,看到眼睛睜不開時自然入睡,是人生一大樂事。  張潮在《幽夢影》中說:人生有五福:「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學而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刺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想想看,人生能像達爾文一樣,不必為生活奔波,讀自己喜歡的書,當然是一大福;有力量濟人,表示自己衣食過得去,自然是一福;能著述,表示學有所成,也是一福;無是非刺耳,那是最大福,你們將來入了社會就會發現,人事傾軋是最痛苦的事;若能有像管仲、鮑叔牙或俞伯牙、鍾子期那樣的知心朋友真是最幸福的事,人有一個知心朋友就不會得憂鬱症,有三個知心朋友就快活如神仙了。  另外,不要太在意障礙和缺陷,很多人都以為改正缺點就會變好,其實不然,能換個想法,把阻力變助力才是重要。  人的心是自由的,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束縛它。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都在盡力復甦經濟,澳洲也不例外。澳洲大陸東面有一層很厚的珊瑚礁,阻擋了商船進入,因此有人建議用黃色炸藥把它炸個缺口,好通商。大家都覺那是唯一的路,幸好有人反過來想:如果把買黃色炸藥的錢拿來蓋機場,遊客坐飛機進來,再租船出去浮潛,不是保留了珊瑚礁,沒有破壞環境還帶來商機嗎?結果這就是現在的「大堡礁」,它是澳洲最吸引觀光客的勝地。  心念一轉,障礙就不再是障礙,阻力就變成助力了。因此人生的態度很重要,一塊大石頭頂在頭上會滅頂,踩在腳下是墊腳石,凡事要樂觀、往好的方向看,人生才會快樂。伊比鳩魯(Epicurus)說:「帶來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你的態度決定你的命運。坊間很多教你如何成功的書都是以錢為標準,以為有錢就是成功,那是錯的。成功的定義是有意義、快樂的過一生。  要快樂的過一生,你的良心一定要「安」。人最怕到了晚年躺在安寧病房受良心的折磨,因為世事很多不能逆轉,而悔恨是最痛苦的。所以古人說:「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陰。」無罪以當貴。聖嚴法師說:「心安便是平安,平安便是幸福。」完全正確。  在社會上工作,免不了有讒言,那時,要記得「止謗,無辯也」,毀謗就像白紙染黑墨,不動就不會擴散,越描反而越黑。世間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英諺也說「真相是時間的女兒」,時間自會還你清白。倒是你要慎言,因為禍從口出,出社會後一定要記得「開口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不說話,人家不會當你是啞巴。  遇到不順心的事,不必抱怨,福禍本是捻在一起的兩根繩子,古人早就告訴過你「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倒是得意時要小心,不能太快意,以免招嫉。要知道「存心怨別人,都是別人錯,要得人如我,除非兩個我」,要學習不要抱怨,抱怨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浪費你的力氣而已,不抱怨才能看到解決的方式,人要把精力投在對的地方,才能成大事。  最後,我以父親在我出國時告訴我的話做為結束,這句話過了四十二年還是一樣好用。父親說:「人不可能樣樣都要、樣樣都有,先做完必要做的,再去做你想要做的,就不會有內疚。人生選擇的順序是健康、家庭、事業:沒有健康萬事皆空,它是第一優先;家庭和事業是家庭優先,因為有家庭,事業可以再起,有事業沒有家庭,事業是空的。」  人生的路可以坎坷,也可以平坦,看你的選擇。立好志向,掌握住自己的時間,腳踏實地往前走,不要擔心起步晚,「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只要努力去做一定有成功的一天。  敬祝各位  人生圓滿快樂!  洪蘭 敬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