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男人和性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谢鹏雄 著  页数:246  

前言

  「難知如陰」的性(自序)  性,本來只是動物的自然本能。在鳥獸魚蟲之間有可能只是茫然為之的衝動性行為或現象而已。到了較高級的動物之間,而有情緒、追逐、好惡等徵兆出現。到了人類之間,而有感覺的深淺、心緒的多樣,及意態的反應。於是在人世間,性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這文化在近數千年之間受到道學、道德、醫學、倫理、婚姻、男女社交型態的影響而不斷複雜化。加上文學的渲染、詩歌的謳頌,小說的極高貴或極淫賤的描寫而愈多歧,因為多歧而愈複雜。  一件事,或一種觀念複雜化(sophisticated)在文化涵義中應是進步的意思。「性」在古代到中世紀之間曾受到道學的排斥及宗教理念的拘束,但這中間曾有一位教士說了一句風涼話。他說:「將性列為禁忌,是很大的貢獻。因為從此性成為見不得天日的秘密悅樂,愈使大家更瘋狂地追求它。」這話雖是風涼話,但試想當年亞當與夏娃如果一直規規矩矩活在伊甸園裡,過著無憂無慮,也無知無趣的生活,不知性為何物,有何快樂可言?後來他們受罰,被逐出,乃知自己所知覺或所為的事情原來是禁忌的,從此他們才有性的快樂。「禁忌本來是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這句話很像尼采會說的話。  今日,很多人可以自由戀愛,任意做愛做的事,看春宮電影……莫非不久也會覺得性的悅樂也不過如此而已!因為一切開通,什麼禁忌都沒有了,再無禁忌供人去打破。這麼開放的世界,有什麼樂趣呢?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為什麼世上有文學、藝術、性文學、性藝術。文學本來就是引發人想像、感覺、感動、理解、深入思考的作品。自從兩千五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其著作《共和國》中批評「世上沒有比『性』更深沉的快樂,也沒有比性更不理性的。」兩千多年來,全世界的文學家、心理學家、詩人、哲學家、醫學家寫了上千萬的分析、議論、小說、詩歌,正面謳歌,側面評述,暗寓褒貶,性之難解、複雜、可欲、美麗、齷齪、道理、無道理。但是否增加了人們對性的理解或諒解?沙德侯爵的存心惡形惡狀,曹雪芹的曲意迴護,《惡之華》的直搗核心,《素女經》的苦口婆心……都是這方面的名作,對任何讀者皆會有所啟發。但性之為學恐怕是不大會有「豁然貫通」之時。本書盡量蒐集中外這方面的典籍,綜合其主旨、敘其經緯,希望有助於理解「性」的原委。但借用「孫子兵法」中的話:性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話說回來,理解一種事物或學問,而終知其「難知如陰」,算是很有成就了。  附帶談了些作品中的男主角的性型風格。在性的領域裡,男性不論其自覺或不自覺,都是追求者。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曾直率指出男人各種不自覺行為皆受性慾的影響。以這樣的認識來觀察各種勇敢的、怯懦的、高貴的,及卑鄙的男人的行為及一生成敗,似能恍然明白世上為何有這麼多不同或相同的男子漢。  謝鵬雄 二○一○年九月

内容概要

  男人是地球上仅有的「野兽」。活在人为的社会与文化里,性是人生最微妙的情愫。中外古今的文学、诗歌,以性为主题,揭发其奥蕴之深,追索其存在之妙,呈现其变化之奇者汗牛充栋,却也令人目眩神迷。
  作者纵横於浩瀚的性文学之间,旁徵博引,扼要钩玄,为读者理出一个可以短时间内走进去的花园,同时分析各种文学中自大、自卑、可亲、可恨、可怜、可怕的大男人与小男人。透视他们所以变成这种男人的前因后果,及文学家们如此呈现他们的用心;刻划出男人的各种情结,及其情结后面的文化意识。本书可帮助我们彻底了解真正的男人与性。

作者简介

  谢鹏雄
  台大外文系毕业,留日传播学者,资深电视从业人,曾任台视编审组长、企划组长、驻日代表等职,并在世新与政大任教。长期考察各国电视传播,评论电视及电影,卓有声望。一生沈潜书海,涉猎文学,作品探索人情,优游於各种理念之间,触觉敏锐,言语犀利,多年来在《中华日报》、《联合报》等重要媒体写专栏,以《透视日本》荣获中山文艺奖。
  作品范围及文类极广,著有《花非花》、《文学中的女人》、《透视日本》、《分手的温柔》、《红楼梦女人新解》等三十余种以及《东方寓言》等儿童文学作品。

书籍目录

〔难知如阴〕的性(自序)
上卷——男人的姿态
下卷——性的大观园

章节摘录

  東方的戰神關公  普天之下,不論古今中外,大約沒有一個人或神,或虛構的人物,像關公這樣,不經傳教、講道、蒙難,或宗教革命,而擁有如此多的信徒、崇拜者,及欣賞者。  關公,在漢字文化圈裡的人緣(popularity)是無與倫比的。其神妙處,是不可思議的。他,做為一個文學中的角色,形象雄奇,做為傳說人物,事跡神妙,做為庶民心目中的神祇,威靈顯赫,在平劇舞臺上赤面長髯,舞動青龍偃月刀的造形尤其威猛剛烈,臻剛性美的極致。他,可能是漢民族的文化意識中,一個深契人心的男性典型,知識分子視為英雄模式,販夫走卒敬為神明,連黑社會都奉為義氣之表率,其對社會的影響力是不可測的。  關公,在漢末的中國,是實有其人的。據陳壽《三國志》:「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為別部司馬分充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看來桃園三結義雖未必有其事,但「恩若兄弟」似乎有之。然〈三國志關羽傳〉前後寥寥不過一千多字罷了,到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卻破黃巾、戰呂布、斬車冑、誅顏良、殺文醜、過五關、斬六將,義釋曹操,義釋黃忠,談笑間割療臂毒,單刀赴會,敗走麥城,身死顯聖,真的是神威奮武,義薄雲天。今日關公在大多數中國人腦中的印象,可以說差不多是《三國演義》這本歷史小說塑造出來的。  羅貫中寫關公,寫得如此虎虎生風,固然是小說家寫人物總求深刻動人,但世之小說人物,唯妙唯肖者亦多矣,何以關公之形象,特別躍於小說之上,不但幾乎亂真,而且漸次成神,受人崇拜?  想來羅貫中寫關公,本乎各種史籍,而其渲染絕非憑一己之藝術衝動而為之的。他在構思濡染之際,是十分用心揣摩漢民族的文化意識,與庶民的心理願望,而且非常注意美學觀點,漸次寫下去的。  《三國演義》中的關公,平心而論,並非完美無缺的男人。這位赤面將軍,除了使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舞動起來,世上罕有敵手外,謀略只屬中等,而性格智慧,則頗多弱點。  關公性格上的第一個弱點是驕傲。他在土山上與曹操一起看顏良,曹操說:「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接著說:「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曹操又說:「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公舉目一望,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顏良乃河北名將,關公即使有把握勝得了他,也似乎不必把話說得這樣滿,將自己置於不能迴旋的地步。劉備進位漢中王,封了五虎將,關公聽說黃忠和自己同列為五虎將,立刻不受印綬,表示憤憤不平,這就表露出他不但驕傲,且有些小器了。  關公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是諸葛瑾前來為孫權之子求婚,他不答應也罷了,竟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在諸侯並起的時代,聯婚是一種政治,也是一種戰略,答不答應都沒有辱罵來使的道理。且此時荊州兩面受敵,連吳可以敵魏,拒吳則陷於困境。他卻在此時意氣用事,不但太剛愎,也太無智。這個錯誤,最後果然要了他的命。辱罵之事《三國志》中亦有,並不是演義杜撰。  關公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雖說是「義釋」,實則以私情誤公事,不是大將應有的風範。諸如此類缺點,也是很多的。  但是,我們今日論關公之所以深獲人心,不能從是非好壞這方面去細考,而必須從美學的立場來討論。羅貫中營造關公這個人物,可能不是要把他寫成無缺點的好人。若論無缺點,他比趙子龍遜色多了。但趙子龍儘管也是忠勇無雙,在演義中予人的印象的深刻度卻比關公差多了。為什麼?羅貫中寫關公,心中可能是有偏愛的。他寫關公的任何一件事,或任何一種性格,都以非常的筆法,使其非常突出,非常能震撼人心。在羅貫中筆下,連關公的缺點或弱點─譬如前述的驕傲與剛愎,都成為一種極端的性情,強烈感染人心。  優點的一面就更不用說了。關公斬顏良文醜時的威武:「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大驚,不戰自亂……」這種氣勢,這種描寫,直如戰神下凡,令奸雄曹操由衷地讚歎:「將軍真神人也!」他卻毫不在意地說:「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耳。」伏下了「張翼德大鬧當陽橋」的基礎。  關公降了曹操後,在曹操面前始終不諱言其對劉備的思念,曹操送他錦袍,他穿在舊袍下面。金銀皆不喜,而獲贈赤兔馬時獨「再拜稱謝」,直言「此馬日行千里,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  曹操故意讓他與二嫂共處一室,他「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雖可解釋為存心向曹操示威,但那嶙峋風骨,也真夠令人「愈加敬服」了。  至於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簡直就是關公剛烈性情與大本領的大表演。一個赤面將軍,提著長刀,率著有限的人馬,護著兩個嫂嫂,在步步危機,處處陷阱的敵國領土上,闖關逃亡,以一當百,處處血濺五步,化險為夷。那威猛,那武功,那氣勢,那機警,那執著,那勇往直前,還有那膽識,天神下降也不過如此了。  關公讓華佗割臂療毒,卻一面「飲酒食肉、談笑弈棋」是一幕情理上不可能,寫出來卻令人歎為觀止的場面。就醫學常識言之,人體所能承受的痛苦有其極限,不能因為是英雄豪傑就能讓人割肉削骨而談笑自若。但羅貫中這樣寫了,與前前後後的關公的形象卻也非常一致,讀者也就不知不覺地接受了。  這些事蹟一件一件連串起來,突出了關公忠、義、勇、猛、威、烈、廉、潔、沉毅、不屈、豪邁的美德。而這些美德正是漢民族的道德及美學意識中無條件認同的善與美,也就掩蓋了他的諸多缺點而使他成為神妙無比的人。這些神妙再加上「顯聖」的渲染,就在庶民之間衍化成「神」了。  羅貫中不但正面寫關公的忠義剛烈,而且以曹操來反襯關公的光風霽月。羅氏寫曹操,極其奸雄陰險。他把伏皇后抓出去砍頭的一幕,令人看了會氣得發抖。但這樣的曹操面對土山上已經投降的關公,卻一點辦法都沒有。百般巴結,終不能留住他,最後聽說關公要離去,率眾前來「送行」。但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表示「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然後以刀「挑錦袍披在身上」揚長而去。  此時的曹操,若一聲令下,眾將圍上,未必留不住關公。但這樣留下他又有何用?最重要的,曹操也是一世梟雄,面對關公的義烈表現,無法降低自己的水準,做出太無風度的事情來。統觀《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刺董卓、殺呂伯奢以降,沒做過什麼好事。就是「送」關公這件事,還算有風度。這風度,是被關公的光明磊落激發出來的。曹操對劉備,雖然推許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但從沒有如此禮遇過劉備。  關公雖有各種美德,但使他最得人心的,最後還是因為他是失敗的英雄。他身為大將,孤軍奮戰,敗走麥城,最後,力盡被擒,不屈而死。這樣的敗死,使他成為悲劇英雄,而長留人心。平劇上的關公的臉譜,是悲劇的面孔。因為是悲劇的造形,所以它的美,超越張飛、趙雲、劉備、孔明,而達到了一種令人無條件崇拜的境界。  羅貫中要使這位手下無敵的大將敗死,也是很費苦心的。先使他右臂受箭、割臂療毒而留下隨時會裂開的可能性,繼而讓他與部下傅士仁及糜芳結怨,然後腹背受敵,一步一步走向敗亡。也一步一步走上悲劇美的最高境界。  古往今來的名將,凡是予人印象深刻的,都是悲劇人物。關公、岳飛、荷馬筆下特洛伊城圍攻戰中的黑格達、阿基勒斯……比較起來,福壽雙全的郭子儀就沒有那麼美。  關公,死而為神,在庶民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高的。這可以從大家看平劇、談關公、拜關帝廟的行為中看出來。  關公做為神祇為庶民所敬愛,有許多原因。  撇開佛道兩教不談,中國古來的神祇,自玉皇大帝以下,至於土地公,都是「天下」官僚體系中的人物(或神物)。官僚體系中的神祇能令人敬畏,不能令人愛。關公不是官僚體系中的神祇,他在《三國演義》中做官就不大。雖有漢壽亭侯的虛銜,但獨來獨往,常自視為一介武夫。雖然驕傲,卻非官架子。在庶民心中,關公是一個武士、一個戰將。羅貫中創造了他,最後億兆中國人,使他成為武士的典範─戰神。  禪門中的小丑─豬八戒裡外都是人  如果,能夠對所有《西遊記》的讀者發出問卷,調查《西遊記》裡最叫人喜歡的人物是誰的話,想來答案不是三藏法師、不是孫悟空,更不是沙和尚,而是既醜又呆的豬八戒。  豬八戒,是一個令人愉快、叫人開心、讓人捧腹叫絕的一個角色。也是百回本《西遊記》中形象最開明又突出的一個。  《西遊記》中,唐三藏性格陰濕道學,動輒板起面孔訓人,是最不可愛的角色。沙和尚寡言隨和,叫人放心,卻不叫人喜歡。孫悟空本領很大,一路上的災難魔障差不多都是他在解決。但他聰明能幹,能讓人叫好,卻未必能讓人喜歡。連不言語的白馬在內,一行人只有八戒是令人喜歡的人物。試想若從這個取經團體中將豬八戒除去,《西遊記》將變成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那將是一個沒有幽默、沒有笑聲、既不俏皮、也不好玩的故事。一路上只有懦弱的三藏,騎著一匹馬,帶著兩個保鑣,千山萬水,向前趕路而已。中間雖然妖魔精怪不斷出來製造高潮,但與悟空交鋒的模樣,差不多就是「棒來叉往,大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而已,打得無法排解也就是駕起觔斗雲往南海搬取觀世音來收妖了結。雖然乍看似多采多姿,實際上,八十一難的遭遇,裡面雷同的魔難也很多,這個故事,若只是這樣往前走,其「好看」的程度可能要大大降低。  但八戒一出來,整個《西遊記》的故事就活潑了。因為八戒是個活生生的人物。孫悟空雖是身具七十二變化、火眼金睛、善能降妖服魔,他的本領是屬於神話世界的。他能幹,忠於師父三藏,任勞任怨負起保護取經團的責任。這些都很偉大,但偉大並不一定有趣。何況他的偉大能幹,帶著濃厚的神話色彩。孫悟空唯一較為人性化的表現,是和八戒言語往來,互相消遣的時候。若無八戒,他將無機會有此人性化的部分。八戒能使悟空人性化,因為八戒自己是《西遊記》故事裡唯一徹頭徹尾人性化的角色。  首先,八戒所有的性情─也就是所有的弱點─都是人的弱點。他愛吃、懶做、好逸、惡劣、貪財、好色、欺善、怕惡、自私、膽小、愛搬弄是非、貧嘴、沒有出息。大概一個差勁的人所能有的缺點或弱點,他差不多都有了。他因為有這麼多人的缺點,所以成為《西遊記》中最有人性的人,也是《西遊記》中唯一寫實的角色。更成為《西遊記》中最令人開心的造型。  首先,談談他的食量之大。豬八戒的食腸之大的描寫,是《西遊記》全書中最精采的部分。他在高家莊「一頓要吃三五斗米,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夠……」雖「因他做得(能工作)所以吃得」,但高老甚為抱怨。他最想的就是走到哪裡有人相邀,有「筵宴可資受用」。只要有人一提到有東西吃,他立即「口內流涎,喉嚨裡蟈蟈的嚥唾……」  在陳家莊,他告訴老者服侍的人,「那白面師父只消一個人,毛臉雷公嘴的,只消兩個人,那晦氣臉的,要八個人,我得二十個人服侍方夠。」桌上排上素果品、菜蔬、麵飯、米飯、閒食、粉湯,他拿過木碗來,一碗米飯撲的丟下口去,就了了。其他果品閒食,「只消一撈」就統統不見,然後儘喊:「添飯!添飯!漸漸不見來了。」鬧得陳家莊眾人奔跑蒸飯,人仰馬翻,行者只好出面制止:「賢弟,少吃些罷……將就彀得半飽也好了。」  他在鳳仙郡「放量吞餐,如同餓虎」,以致「唬得那些捧盤的心驚膽戰,一往一來,添湯添飯,就如走馬燈兒一般。」  他的好吃,已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因此屍魔提來的飯麵,明明是長蛆、青蛙和癩蝦蟆變的,他卻「不容分說,一嘴把個罐子拱倒,就要動口」。  他的愛吃,幾乎已成為他生活上唯一的追求,即使在睡覺時,只要聽到「齋」字或「供養」等有關吃的話,他立刻就會醒來。  這樣的描寫,不但足使讀者由心中發出洪亮的笑,也是《西遊記》裡最健康、最明朗、最豪爽、最寫實、最自然的描寫。試想《西遊記》這本書中的主要人物,唐僧不必說了,滿臉僵硬的道學,口口聲聲不可殺生,不可偷懶,不可冒失,不可這樣,不可那樣,但耳根又軟,判斷又差,見解又低,一碰到危難就哭哭啼啼,經常繃著個臉,一點可愛可敬的地方都沒有。就是那本領通天,有七十二變化的孫悟空也是一副忠心報主的偉大得不得了的面孔。除了第七回以前大鬧天宮時還有點個性外,第七回以後簡直變了個人,顯然名曰改邪歸正,保護師父往西天取經,事實上,讀者很容易看出來,孫悟空、沙和尚,以及唐三藏都是一心求成「正果」,根本是想不開,放不下的人。這樣的人如何能談禪?取了經又如何,不取經又如何?  比較起來,八戒的性格可愛多了。好吃而不忌諱,好色而順其自然,在高家莊,雖然吃得多,卻也「掃地通溝,搬磚運瓦,築土打牆,耕田耙地,種麥插秧,創家立業……」他不願吃苦走路上西天、時時刻刻很坦白地把心中想的說出來,一遇到艱難的事情就倡議分行李各奔前程,一遇到女人就色迷迷挨上去。就某一個意義言之,豬八戒是最有人性的角色,也是最坦白、誠實、勇於暴露自己的缺點或人性弱點的人。不做作、不說教、不喊口號、不談仁義道德,自己是什麼德行,就顯露什麼德行,心中想什麼,口裡就說什麼,腦子裡要什麼,身體就做什麼,這樣想得開的做人,豈非也是「禪」的一種境界?  歷年學者專家看《西遊記》,有許多種看法、解釋。或謂《西遊記》是一個寓言,隱喻道家煉丹之術,或以為所言是禪理,故有心猿意馬等名詞,或謂《西遊記》是「華嚴之外篇」,書中人物俱為菩薩及梵釋天王之化身。只有胡適之力排眾說,力言此書並無微言大義,只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說,「至多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  如果我們承認胡適之的說法較近乎真實,《西遊記》只是一部滑稽小說,那麼書中最滑稽的人物豬八戒應當就是《西遊記》的第一主角了。他在吃相難看、食腸寬大、一副只知要吃、沒有出息的面貌上,凸顯了饞相的極致,也體現了醜陋的滑稽的喜劇精神的極致。  如果假定《西遊記》是一本談禪心佛理的書,那麼這位取名八戒卻一個戒律都不守的小丑,其在「好色」方面的令人絕倒的表現,似乎也是剛好用來凸顯「好色」這件事的滑稽、可笑、醜陋,及難看相的。  根據《西遊記》來細說從頭,八戒的前生,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帥,由玉帝勅封,總督八萬天河水兵,只因在蟠桃會上調戲嫦娥,依律當斬,多虧太白星說項,乃貶出天關,誰知一靈真性,錯投豬胎,才生成這副裡外不是人的尊相。他下凡為人(或豬)以後,好色之性不改,先到高家莊來入贅,隨三藏走上取經路之後,不但念念不忘放在高家莊的渾家,而且每見婦女,不論其為真正的女人,或是魔怪變化的女人,他都一律色迷心竅,就要湊上去,他在西梁國,看到女王生得「嬝娜」,立即「忍不住口嘴流涎,心頭撞鹿,一時間骨軟筋麻,好似雪獅子向火,不覺的都化去」。到了天竺,見太陰君或姮娥仙子時,竟然不顧前後,當眾擁抱霓裳仙子,要與她「耍子兒」。  

编辑推荐

  ★以深入淺出的筆觸,透視原作者創作的情結,及情節後的文化意識。  ★縱橫浩瀚的性文學之間,揭發其奧蘊之深,追索其存在之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中的男人和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碉堡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