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傳奇帝王

出版社:大旗出版社  作者:探索發現系列編輯委員會 著  页数:192  

前言

  前言  翻開卷帙浩繁的中外史冊,往那風口浪尖上看,不難發現帝王這一至尊人群。  居神壇之上,他們為萬人敬仰;走下神壇,他們也跟普通人一樣,歷盡人間悲歡。在時間長河的潮起潮落間,他們不僅勾勒出歷史興衰起伏的輪廓,也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傳奇。  作為古埃及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法老之一,拉美西斯二世十歲起即發號施令,足跡遍佈全國每一寸土地;「十九戰,俘九王」,大流士一世戰功赫赫,《貝希斯敦銘文》記下了他的不朽傳奇;亞歷山大大帝一聲號令,應者如雲,戰馬所至,泱泱帝國連海跨洲;無冕之皇凱撒一生雖未稱帝,卻為他的臣民永遠銘記;文治武功兼備的查理曼一生,南征北戰,將法蘭克王國推向鼎盛。  少年沙皇遊學西歐,開啟俄國境內改革布新之路;風流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忍辱負重十八載,終於拓疆稱霸,建立了空前絕後的帝國;從科西嘉島走出的拿破崙,似乎就是為戰爭而生,屢屢掀起歐洲戰事狂飆;「歐洲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宵旰圖治,長袖善舞,終於開創了大英帝國統禦七海、國運昌盛的黃金時代;明治天皇於混沌間洞悉時代潮流,維新改革,挽狂瀾於即倒,引國家於興盛。  然而,在無限風光的背後,卻是政治鬥爭的波譎雲詭、宮闈情仇的愛恨糾結。這些帝王們雖然創造了時代的輝煌,卻仍然難以逃避高處不勝寒的命運,或在孤獨寂寞中鬱鬱而終,或在疾病折磨下痛苦離世,更或在權勢紛爭中離奇死亡......  講不完古今興衰事,道不盡傳奇帝王情。鉤沉這些帝王的人生故事,就彷彿在展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從中既可以勵志而受啟迪,又可以益智而知進退。

内容概要

  拓疆稱霸,力挽狂瀾,劍指處大國崛起;  兄弟相鬩,夫妻反目,蕭牆內、宮闈間愛恨糾結;  是明主?是暴君?悠悠歲月亦抹不掉千古名帝!  The Great Emperors In The World  隨著古羅馬元老院內的一聲巨響,「無冕之王」凱薩大帝轟然倒下;萊茵河岸,查理大帝舉著野蠻民族的長劍,馬踏文明之地;克里姆林宮內,彼得一世揮舞剪刀,開啟了民族改革的新風;阿爾卑斯山麓,拿破崙指揮神兵自天而降;白金漢宮內,維多利亞女王實施著她那「日不落國」的大計……  傳奇帝王們力挽狂瀾,君臨天下,在時間長河的潮起潮落間,不僅勾勒出歷史興衰、起伏的輪廓,也演繹著自己精彩的人生。雖然曾經的崢嶸歲月已逝,但是千古帝王的傳奇依舊。

作者简介

  探索發現系列編輯委員會 ( 作者 )對傳奇故事和彌足珍貴的史料、議題有崇高興趣的專家。

书籍目录

前言1、埃及最偉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2、鐵血大帝──大流士一世3、歐亞大陸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4、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皇──凱撒大帝5、歐洲之父──查理大帝6、俄國帝國之父──彼得大帝7、「開明君主」──凱薩琳大帝8、是征服者,也是戰神──拿破崙9、日不落帝國的象徵──維多利亞女王10、大和民族的改革家──明治天皇

章节摘录

  歐亞大陸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天神之子  在愛琴海東北部的希臘島嶼薩摩色雷斯,年輕的馬其頓(Macedonia)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遇上了美麗的奧林匹亞絲(Olympias),他們一見鍾情。新婚之夜,奧林匹亞絲夢見一道閃電擊中自己的腹部並引起大火。在這種神秘氣息的籠罩下,西元前356年7月6日,小亞細亞的古城以弗所(Ephesus)的阿特蜜絲女神廟突然起火,並最終被焚毀。而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也在那天降生了。於是,人們盛傳女神因去接生亞歷山大,而置自己的神廟於不顧,更有一些占卜師預言神廟被毀當日出生的男孩,以後將征服亞洲。  亞歷山大自幼便與眾不同;他胸懷博大、志向高遠、意志堅定,甚至連享譽希臘的腓力二世都自嘆不如。腓力二世請來了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做亞歷山大的老師。在跟隨亞里斯多德學習期間,對於老師所教授的道德學、政治學、科學、醫學等學科,他都有了很深的造詣。這些知識對他日後統治橫跨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帝國,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亞歷山大15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征討四方。西元前340年,腓力二世前去攻打拜占庭城邦,年僅16歲的亞歷山大代管王國。這時候,米底人突然造反,亞歷山大帶兵迅速出擊,把這些人趕了出去。西元前338年,亞歷山大隨父出征,在希臘城市切羅尼亞的戰役中,他第一個攻破底比斯人(Thebes)那堅不可摧的「聖帶陣」,深得腓力二世的賞識。  登上王位  西元前337年,腓力二世愛上了馬其頓貴族阿塔魯斯(Attalus)的侄女克麗歐佩特拉(Cleopatra)。在腓力二世與克麗歐佩特拉的婚禮上,阿塔魯斯竟明顯暗示他侄女的孩子將凌駕於亞歷山大之上,成為腓力二世的接班人。亞歷山大頓時火冒三丈,拿起酒杯就向阿塔魯斯頭上砸去。氣急敗壞的腓力二世立即將亞歷山大母子驅逐了出去。不過沒過多久,經哥林斯人(Corinthian)德瑪拉圖斯(Demaratus)的說和,亞歷山大又被父親召回馬其頓。  西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出席女兒在埃格(Aigai,現在的Vergina)舉辦的婚禮時,正當人們紛紛舉杯祝賀時,國王的護衛保薩尼阿斯(Pausanias)突然拔劍刺向國王,國王當場死去。20歲的亞歷山大很快就被以安提帕特(Antipater)為首的大部分馬其頓軍人推上國王寶座。  登上王位的亞歷山大發現北部邊境的野蠻民族,以及希臘各邦都想借腓力二世被刺之機有所行動。面對周圍虎視眈眈的強敵,他審時度勢,決定先行鞏固北部邊境防線。西元前335年,亞歷山大率軍北上,閃電式出擊北部野蠻民族,在多瑙河流域擊潰特里巴利部落。之後,他轉戰馬其頓西北部邊境,征服了那裡的伊里利亞人。至此,馬其頓北部和西北部的邊境才得到安寧。  鞏固北疆這一戰略目標實現後,亞歷山大又把目光投向了希臘同盟()。此時的同盟幾乎名存實亡,當初腓力二世雖然打敗了希臘人,卻並未徹底征服他們,以至現在擺在亞歷山大面前的是一個混亂不堪的局面。就在亞歷山大著手整頓同盟之際,底比斯人造反了,雅典人隨即表示支持。亞歷山大迅速將軍隊從伊里利亞直接調往底比斯,中間未經馬其頓。  當底比斯城下突然出現馬其頓大軍時,底比斯人仍堅持強硬態度,拒絕亞歷山大的和談條件。戰鬥打響,雖然底比斯人作戰頑強,但終因寡不敵眾,最後城池失陷。亞歷山大為將希臘同盟中的城邦國家震懾住而不再起反叛之心,下令屠城。命令一出,底比斯城瞬間屍橫遍野,滿目瘡痍。與底比斯人的遭遇相比,雅典人的命運則好得多。  雖然雅典人是反對馬其頓統治的一大勢力集團,而且在底比斯人叛亂時,他們公開回應,但亞歷山大深知雅典是希臘文明的中心,也是希臘精神的中心。掌握住這個中心,他就能掌握住希臘同盟,這個同盟也就會給他一個最高代表人的合法地位。這不僅可使希臘城邦不再發動叛亂,而且可以讓亞歷山大以後的征服戰爭師出有名。於是,亞歷山大決定對雅典既往不咎。  亞歷山大初為國王時採取的這一戰略行動,以及屠城與安撫並用的政治方針取得了巨大成功,直接後果便是──以馬其頓作為他的第一個軍事基地,獲得了長久的安定。此時,已無後顧之憂的馬其頓國王、希臘同盟最高代表,馬上就要開始他征服亞洲的旅程了。第一站也是他的第二個軍事基地,他選在了愛琴海東岸。  強渡格拉尼庫斯河(Granicus River)  西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的軍隊來到達達尼爾海峽,在這個連接歐亞大陸的地方,大部隊在兩年前到達此地的帕曼紐(Parmenion)軍隊的接應下,順利到達海峽對岸。之後,兩軍會合,亞歷山大發現帕曼紐所領軍隊損傷很多,僅剩8000餘人。登陸小亞細亞後,亞歷山大來到嚮往已久的特洛伊城。這期間,波斯帝國則召開會議研究對抗來犯之敵的策略。  門農(Memnon)早年曾和亞歷山大接觸過,對其有所了解。他得知亞歷山大的軍隊供給並不充足,於是建議波斯軍隊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不和敵軍正面交戰,僅以少量騎兵將其一直拖入小亞細亞內陸,再把沿途田園村莊燒毀以斷敵軍糧草供應(又稱焦土政策)。這樣,當亞歷山大的軍隊被徹底拖住時,門農再率領希臘雇傭軍從海路直逼希臘,到時候與斯巴達人一舉攻下馬其頓。  波斯聯軍司令官愛奧尼亞總督斯皮瑞達提斯(Spithridates)和達達尼爾總督阿西提斯(Arsites)反對這一策略,他們宣稱自己軍隊里那些驍勇善戰的波斯勇士們對付馬其頓軍隊綽綽有餘,因此只求速戰;而且,當他們聽說要對自己的領地放火時,立即強烈抗議。最終,他們決定陳兵格拉尼庫斯河畔,與亞歷山大決一死戰。  格拉尼庫斯河寬20多公尺,河東岸高坡突兀,甚為崎嶇,波斯大軍即選在此列開陣勢。亞歷山大一眼看出了波斯軍佈陣的問題,立即做出戰略部署。面對敵軍占據的地利,帕曼紐建議亞歷山大暫緩攻擊,但遭到拒絕。亞歷山大態度堅決,命令阿民塔斯率領1000騎兵出擊,製造攻擊敵軍左翼的假相。當敵軍左翼騎兵紛紛衝下高坡來阻擊時,亞歷山大一馬當先衝入河中。波斯軍隊的標槍和箭矢如雨點般向馬其頓軍飛來,但亞歷山大臨危不亂,他看準了被己方佯攻部隊牽制住的波斯軍隊已出現空缺部位,於是指揮近衛騎兵和游擊步兵以楔形陣勢猛攻過去。  上岸後的亞歷山大和迎面而來的波斯軍頭目碰個正著。這位指揮官置指揮軍隊責任於不顧,跑過來和亞歷山大單打獨鬥起來。亞歷山大未及站穩,迎面便飛來一支標槍,刺穿其胸甲的接縫處,但未傷及要害。他拔出標槍,將標槍主人一槍刺死。正在這時,斯皮瑞達提斯和另一名指揮官羅薩塞斯(Rhoesaces)一起衝過來。亞歷山大眼疾手快,躲過斯皮瑞達提斯的戰斧,挺槍直刺羅薩塞斯,結果標槍被對方胸甲折斷。亞歷山大立即拔出短劍,卻未躲過斯皮瑞達提斯的當頭一斧,這一斧把他頭盔上碩大的羽飾砍斷,險些令他摔下馬來。當斯皮瑞達提斯第二次舉起戰斧時,卻被突然衝過來的克利圖斯(Cleitus)一槍刺穿身體。幾乎同時,亞歷山大也一劍結束了羅薩塞斯的性命。  就在雙方騎兵交戰正酣時,亞歷山大的各路步兵來到,隨後左翼的馬其頓方陣也強勢襲來。波斯軍陣頓時大亂,但波斯的希臘雇傭軍此時卻表現得極為鎮定,他們向亞歷山大請求赦免,否則拒不投降。亞歷山大效仿對待底比斯人的方法,決定消滅這股希臘雇傭軍,使希臘人不敢再為波斯賣命。於是,亞歷山大率騎兵攻其側翼,而令馬其頓方陣正面進攻。希臘雇傭軍負隅頑抗,最後,5000希臘雇傭軍死亡過半,餘下者皆被押回馬其頓賣為奴隸。  格拉尼庫斯河會戰,使波斯方面損傷數員大將,同時也大大激勵了馬其頓遠征軍的銳氣。此後,亞歷山大率軍在愛琴海沿岸的小亞細亞攻城拔寨,所向無敵。波斯帝國在小亞細亞的沿海重鎮薩迪斯(Sardis)等均不戰而降。西元前333年春,亞歷山大占領了小亞細亞愛琴海岸的所有港口城市,直到腓尼基(Phoenicia)和西里西亞門(Cilician Gates)為止。  從伊蘇斯會戰(Battle of Issus)到埃及加冕  西元前333年8月末,亞歷山大入境西里西亞,使波斯帝國失去了在小亞細亞的最後一片屬地。這下可牽動了大流士三世的敏感神經。在波斯貴族頻頻請纓與亞歷山大決一雌雄的情勢下,這位登基僅三年的皇帝只得緊急調兵遣將。之後,大流士三世率領大軍離開首都蘇薩(Susa),經巴比倫,在9月初抵達阿曼山脈東邊的索廓依。索廓依向東接壤兩河平原,對於大流士龐大的軍隊很具優勢,相較之下,亞歷山大因為在軍隊人數上處於劣勢,反而不適應在平原地帶與大流士對抗。  就在大流士等待亞歷山大前來決戰時,亞歷山大卻在西里西亞病倒了。風寒令他臥床一月有餘,這可急壞了大流士。由於交通阻塞,大流士不知道亞歷山大逗留西里西亞的真正原因。最終,大流士決定掌握主動權,兵發西里西亞尋找亞歷山大。但同時,他派出3萬人馬加固防守敘利亞的大馬士革(Damascus),這樣,一旦亞歷山大南下侵犯,這支軍隊便可擋住馬其頓軍隊對於腓尼基首府泰爾城(Tyre)的覬覦,更可與北面的大流士部隊形成合圍亞歷山大之勢。  果然不出大流士所料,亞歷山大在生病期間就已派出帕曼紐引領人馬南下占領敘利亞隘口,並密切探聽大流士的動向。當他接到波斯軍隊即將離開索廓依的密報時,他立即想到大流士一定會從敘利亞隘口通過。於是,這一年10月底,病癒的亞歷山大率軍離開伊蘇斯,直撲敘利亞隘口。  這一次,亞歷山大的決定被大流士識破了。他料定亞歷山大定會南下與帕曼紐軍會合,於是避實就虛,北上阿曼隘口。不費吹灰之力,波斯軍隊進入伊蘇斯的馬其頓營地,從亞歷山大背後切斷了他的後勤供給線,這樣迫使他不得不在軍隊斷糧前及時趕回伊蘇斯。  可能是天助亞歷山大,此時的大流士突然南下到皮納魯斯河谷(Pinarus River)駐紮。這裡夾在山與海之間,皮納魯斯河攔腰穿過,波斯軍隊被地形強迫化整為零,騎兵則失去用武之地。不過,這種地形對於人數上不占優勢的馬其頓軍隊反而十分有利。雖然大流士自認為南遷的舉動,意在以強勢兵力進一步威逼亞歷山大不要再做困獸之鬥,但他還不清楚他的對手是個越挫越勇的人。所以當馬其頓軍隊漸漸逼近時,大流士顯得大為驚訝,他的部隊也明顯疏於防範。情急之下,大流士趕忙派出3萬騎兵過河抵擋敵軍。  雙方對峙,亞歷山大發現己方左翼相對波斯那邊過於單薄,於是,他當即命令右翼的重騎兵悄悄潛至左翼隱藏於方陣後面。之後,亞歷山大派人攻下波斯步兵據守的右側山坡,以使馬其頓側翼不被攻擊。一切準備就緒,亞歷山大親率近衛騎兵衝向敵軍左翼。波斯縱有神箭手那如暴風驟雨的箭矢,亞歷山大和他的近衛騎兵仍然快速過河衝到波斯左翼陣前。這時候,抗衝擊力極差的弓箭手們四散奔逃,慌亂中與其後面的步兵方陣互相衝撞,自亂了陣腳。不多時,亞歷山大的右翼部隊加入戰團,雖然波斯步兵方陣人多勢眾,一度將馬其頓騎兵夾在中間不得活動,但馬其頓方面的步兵騎兵聯合進攻的戰術,以及步兵們短兵相接的強勁實力,使波斯步兵方陣吃盡了苦頭。很快,波斯左翼陣線失陷。  就在亞歷山大左翼發動進攻時,波斯右翼騎兵統帥一聲令下,幾千波斯鐵甲騎兵排山倒海般向馬其頓左翼襲來。他們首先攻破希臘聯盟重騎兵的防線,繼而對馬其頓左翼形成包抄之勢。正在這時,早已埋伏好的那1800名重騎兵突然衝出,將敵軍趕到河對岸,並且乘勝追擊,與仍停留在河對岸的波斯騎兵主力戰作一團。正當重騎兵不畏強敵拚死衝殺時,帕曼紐帶領馬其頓方陣也渡過河與波斯的希臘雇傭軍正面交鋒。不過,馬其頓方陣因河岸地勢不利,出現了不少士兵落伍的情況,同時,他們與右側的聯防部隊也脫離開來。希臘雇傭軍立即發現了這一良機,蜂擁而下直撲馬其頓方陣右側缺口。面對手持短劍撲過來的希臘雇傭軍,馬其頓重裝步兵不得不捨棄長矛,以短劍與敵人展開肉搏戰。希臘雇傭軍不會忘記格拉尼庫斯河一戰中亞歷山大的殘忍,所以他們殊死搏殺;再加上步兵協同作戰,馬其頓方陣損傷慘重,漸漸招架不住。  正在這緊要關頭,希臘雇傭軍左翼突然大亂,原來,馬其頓的3000近衛步兵已殺將過來。此時,亞歷山大正率領右翼部隊左轉直取大流士。大流士的近衛騎兵和一些波斯貴族拚死保護皇帝,雙方將士的屍體密布於大流士的黃金戰車周圍。大流士眼看有被俘的危險,緊急關頭,他甩掉王袍,躍上一匹戰馬,在親信及近衛軍的保護下倉皇逃走。大流士此舉,立即導致波斯大軍全線崩潰,除希臘雇傭軍有序撤退外,波斯士兵逃亡時慌不擇路以致互相踐踏,大量傷亡。  伊蘇斯會戰的勝利,讓亞歷山大具備了徹底戰勝大流士的信心,同時也為馬其頓遠征軍開啟了通往波斯腹地的大門。通過這道門,當亞歷山大一路向東攻城掠地時,他的身分地位將超越馬其頓國王和希臘同盟盟主。不過,亞歷山大認為當務之急是必須南下儘快將波斯在愛琴海的海上基地占領。這樣,波斯帝國再不能從海上侵犯希臘和馬其頓,同時,他們也休想再與斯巴達聯合威脅亞歷山大國內基地的安全。  西元前332年8月,被圍困七個月的泰爾城被馬其頓軍隊占領。亞歷山大緊接著率軍攻下敘利亞重要港口城市加薩(Gaza),然後經過兩個月的圍困,拿下埃及。在埃及的孟斐斯(Memphis),亞歷山大加冕成為埃及法老王,並被稱為「阿蒙神之子」。之後,他在北部沿地中海處建立亞歷山大城。建城期間,他穿過利比亞的茫茫沙漠,到阿蒙神殿祭拜並求取神諭。當神諭告知殺害腓力二世的兇手已全部伏法,他將會成為全世界的主人時,亞歷山大不禁信心倍增。為顯示他在埃及的威嚴,亞歷山大廢除波斯在埃及實行的總督制,頒布新的行政體制,任命一位埃及人管理行政。  至此,亞歷山大完全占有了波斯軍隊在愛琴海和地中海的海上控制權,他可以集中兵力與大流士決戰了。  大和民族的改革家?明治天皇  生逢亂世  1852年9月22日,日本江戶,風和日麗,萬里無雲。大納言中山忠能的家裡傳出新生兒降生的第一聲啼哭,大納言的女兒權典侍中山慶子生下了日本第121代天皇孝明天皇的皇子。  出生第七日,皇子接受命名儀式,得名「佑宮」,後賜名「睦仁」。到了睦仁皇子滿月時,他第一次來到皇宮見到了父皇。之後直到他四歲正式入宮前,便一直住在外祖父家裡。在與外祖父一家相處的幾年,他不僅得到了外祖母的悉心照料,更重要的是,他幼小的心靈早早埋下了外祖父「尊王攘夷」思想的種子。  1853年7月8日,日本的江戶灣水域突然闖入了一支美國海軍艦隊,為首的美國海軍將軍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說是要向日本國遞交美國總統國書,與日本國締結通商貿易條約。美國人的這一要求與日本幕府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相衝突,於是日本官員請美國艦隊開往長崎,在那裡就遞交國書一事進行交涉。但美國人倚仗堅船利炮,予以武力威脅。迫不得已,日本政府收下了美國總統國書。這時,睦仁皇子尚不滿一歲。  翌年,美國艦隊又一次開進了江戶灣,他們欲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值此重大事件之前,一直獨斷專行的幕府突然拿不定主意了,竟然破天荒地向孝明天皇請示如何應付眼前美國艦隊壓境一事。最終,在美國人堅船利炮的威勢面前,1854年3月31日,日本與美國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自此,日本人一直小心翼翼守護著的國門終被打開,而且一經打開,便再難關閉,因為荷蘭、俄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接踵而來,紛紛強迫日本幕府與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按照日本宮廷規矩,1856年,當睦仁皇子年滿4周歲時,他便正式住進皇宮,並開始全面接受系統的帝王教育。  最初,睦仁皇子跟隨著名的漢學家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著作,系統接受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薰染。此外,他還要苦練日本「和歌」和書法。皇子的勤奮一時傳為佳話。當他練習書法達到癡迷程度時,無論是書本、牆壁還是窗戶等地方,隨時都會在上面寫字,所以,剛滿9歲的他已寫得一手好字。  就在加緊皇子的帝王教育的同時,日本國內幕府與倒幕派之間的角力仍在繼續,皇子不時聽聞有人被抓或被殺的消息。接下來的一件事,更令年幼的睦仁皇子甚感抑鬱。孝明天皇為緩和國內政局,下令將自己的妹妹下嫁將軍德川家茂。事情確定下來時,皇子親眼看到了姑姑獨自垂淚。從此,年幼的睦仁對於皇室大權旁落一直耿耿於懷,他上任後第一件事便是推翻幕府統治,施行「王政復古」。  就在如此動盪不安的局勢下,1860年7月,孝明天皇冊立睦仁為皇太子,9月,又加封親王頭銜。此後,睦仁親王更加勤奮學習,並開始了軍事化訓練。他研讀《史記》、《資治通鑑》、《神皇正統記》等中日典籍,以精進帝王之術。他苦練武術、劍術及馬術等武藝,既增強了體魄,又培養了濃郁的武士道精神。此外,他還學習德語,大量閱讀德國法律和法國政典,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汲取為政之道。這使他自幼便具備了融會日本傳統倫理與西方先進文明的本領,為其日後進行維新變法打下了堅實基礎。  眼見睦仁親王一天天成長為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的天皇接班人,孝明天皇喜不自勝,因為他已無力改變日本當前混亂的格局,唯有將振興皇室的重任托於睦仁身上了。恰在此時,1864年,倒幕派聯合起來要求天皇號令全國對幕府開戰。這讓孝明天皇眉頭緊鎖,他認為此時還不宜討幕。可倒幕派已是按捺不住,他們決定以兵諫來武力威脅天皇就範。霎時,皇宮上下危如累卵,因為天皇並無軍權,所以天皇及睦仁親王隨時都有被劫持的危險。就在這危急時刻,幸有援軍趕到,將倒幕派打散,為天皇一家解圍。這一被稱為「禁門之變」的動亂,讓年僅12歲的睦仁親王又一次意識到擁有軍隊的必要性;而對於孝明天皇來說,它則加劇了他內心深處對日本政局回天乏術的憂患與負罪感。  1866年12月26日,深感內憂外患的孝明天皇溘然病逝,享年僅36歲。他身後留給日本第122代天皇的,卻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日本,而這個將即位的天皇還只是個不足15歲的少年。  推翻幕府 王政復古  1867年1月9日,睦仁親王在皇宮的清涼殿小御所舉行了登基儀式。坐在天皇寶座上,睦仁立即把精力投注於推翻幕府統治上。他放眼日本上下,幕府的奢侈無度與百姓的苦不堪言對比鮮明;西方列強在國內大肆傾銷產品和搶奪原料,以致於日本國內商家關門的關門,轉行的轉行,一時間物價隨風而漲,百姓生活無以為繼。這一切,再加上睦仁自記事起耳聞目睹的現象,都令他如坐針氈。看來,推翻幕府統治、將大政重握天皇手中勢在必行。不滿15歲的少年天皇躊躇滿志,無時無刻不在謀劃著改弦更張。  睦仁天皇剛即位,便立即大赦那些因反對幕府而獲罪的朝臣,不消說,他立即得到了這些人的誓死效忠。日後的倒幕運動中,這些人的確為天皇大效犬馬之勞。在治國方面,尚未成年的睦仁常會向外公中山忠能和重臣岩倉具視尋問建議,這兩人自是全心輔佐新皇。此外,睦仁還發現朝臣中有一批職位雖低,但銳意改革的人物存在,於是,他毫不遲疑地重用他們。  當然,朝廷中也並非一邊倒地支持倒幕。除倒幕派外,還有支持幕府統治者和騎牆觀望者,後者不在少數,因為他們尚難以看出倒幕派與幕府兩者的角力究竟後果如何。與此情形相同,日本全國的各路藩主也分出三大陣營來。日本局勢已是箭在弦上,此箭何時射出,倒幕運動以何等方式發起,實非急促之事,倘一個不慎,觸及各方利害機關,則滿盤皆輸。睦仁天皇決定審慎從事,他命令岩倉具視等心腹大臣擬訂一份廢除幕府制度的秘密詔書,勒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將大政交出並辭去官職。  詔書措辭激烈,若皇令遇到幕府頑抗,那麼兵戎相見亦在所不惜。密詔擬好後,天皇首肯。於是,密詔被下發到受幕府壓迫最深,也是倒幕決心最堅定的薩摩藩和長州藩。天皇此舉意在暗中聯合倒幕中堅力量。  1867年10月14日,當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和長州藩的廣澤兵助接到密詔時,他們立即著手實施倒幕計劃,並做好向京都發勤王之師的準備。與薩摩藩以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為代表的強硬倒幕勢力相比,倒幕派中尚|有一批持溫和態度者,土佐藩堪為代表。土佐藩主山內容堂並不反對大政復古,他只是希望倒幕派允許幕府主動讓權,而不是採用武力根除幕府勢力。但無論如何,倒幕與大政復古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此時,德川幕府的做法著實讓睦仁天皇和倒幕派大感意外。  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竟主動請求辭去征夷大將軍之職,並決意奉還大政於天皇。慶喜這樣做,實是出於對天皇及朝臣的試探。慶喜很清楚,日本由武士階層控國已近700年,德川幕府為政也已260年有餘,統治日本的是一個被武士階層建立完善的國家機構,操縱這個機構非那些朝臣所能為。考慮到這些,慶喜認為即便將大權交予皇室,後者也定難以駕馭,用不了多久這大權便會被送回來。  最初的結果正如慶喜所料,少年天皇及其朝臣立根未穩,尚沒有健全的國家機構,此時獲得幕府交出的政權,卻不能令其正常運轉。萬般無奈之下,睦仁天皇只好重又委以德川慶喜處理內政外交的權力。即便如此,倒幕派一直沒有中斷準備工作,眼見天皇將部分政權還於幕府,他們唯恐大政復古中途夭折,於是更加緊在全日本調集倒幕軍隊。以岩倉具視、中山忠能為核心的倒幕朝臣還大力協助睦仁天皇健立健全政府機構,他們和那些勤王人士秘密策劃「王政復古大號令」的發佈日期及一切相關事宜。計畫妥當後,薩摩、長州、藝州、尾張和越前五個藩的勤王之兵立即把守住宮門,禁止任何倒幕派以外的朝臣進宮。  1868年1月3日,依照岩倉具視等勤王派預先策劃的那樣,睦仁天皇向全國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昭告天下:「接受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奉還大政的請求,同時實行王政復古。」為表決心,天皇宣佈,自即日起,廢除幕府及攝政、關白等舊制,增設總裁、議定和參與三個職位,全面建立天皇政權機關。同時,撤下原先負責京都衛戍的親幕府的會津藩和桑名藩軍隊,將此大任交於薩摩、長州、藝州、尾張和越前五藩的勤王軍隊。如此一來,京都氣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本國改天換日,天皇及革新派徹底控制了朝廷局面。那麼,該怎樣處置德川慶喜呢?  就在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的當天晚上,皇宮小御所內,新成立的政府機構召開了首次御前會議,研究討論對德川慶喜的處理問題。會議現場氣氛凝重,與會官員皆為倒幕派和勤王派首腦,他們一臉嚴肅。自前來會場的路上,他們看到皇宮各殿、各門、各要道及宮外四處均有全副武裝的衛隊把守,非受邀人員一律不得入內。那時,官員們便深切體悟到:自己正欲參加的將是一個關係到日本前途的會議。  理論上講,這次御前會議應該很容易便得出有利於天皇的決定,因為畢竟沒有支持幕府的官員參加;但是,倒幕派內部並非全是像岩倉具視和大久保利通這樣的強硬派,還有一股溫和勢力,他們支持還大政於天皇,但並不主張把幕府徹底打倒,因為他們認為幕府無可否認地對日本發展做出過很大貢獻。溫和派中,因好杯中物而素有「鯨海醉侯」諢號的土佐藩主山內容堂,便是「公武合體論」的鼓吹者,他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將天皇和幕府力量合在一起。至於這次會議,他則有著相當獨特的看法。這時,會議開始不久,這位噴著酒氣的一藩之主開始陳說自己的觀點了。  他環視所有與會人員,然後質問為什麼看不到德川慶喜及其部下的影子。他被告知:雖然德川幕府請辭將軍之職且奉還大政於天皇,但朝廷對其真正意圖尚不能明確知曉,故此次御前大會沒有請他參加。山內容堂聞聽此言,不滿之語脫口而出:「這種做法實不公平-。」在他看來,將德川等人拒之門外,實際上是岩倉具視、中山忠能等朝臣和薩摩、長州兩藩的主意,他們定是趁天皇年輕而欺上瞞下,暗裡調遣軍隊,以己之兵力護住京都,將支持幕府者拒之宮外,不惜以武力徹底消滅德川政權而取代之。此等狼子野心之徒,山內不屑與之為伍;但眼前革新浪潮令他耳目一新,對日本前途充滿期待,所以他不得不忍辱負重。但聽到對方說到德川所謂的企圖時,他再也按捺不住對岩倉等人的反感,衝口說道:「這難道不是在藉著王政復而滿足某些人對權力的欲求嗎?某些人大談尊奉輔佐天皇,卻以此為幌子來為自己謀得權位。」  山內話音剛落,坐在上方的睦仁天皇臉上閃過一絲奇異的神情,但轉瞬即逝。岩倉具視見山內向其叫板,便憤而站起,厲聲呵斥他竟敢在天皇御駕之前口出狂言,天皇何其英明怎能被臣子矇騙。岩倉告訴山內,這次王政復古前前後後所有事宜均受天皇示下而為,所以,他認為山內容堂應就剛才的話道歉。山內迫於對方抬出天皇來,只得道歉。岩倉繼續慷慨陳詞,歷數德川幕府「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種種罪過。這一番言論立即得到大久保利通的高聲贊同。  (詳細請參閱本書,謝謝)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