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集

出版时间:1982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巴金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真话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随想录》看了挺久听分散的,很多文章记不清是那个集子里的了。
      但是看完之后,真的很敬佩巴金那一代的作家。
      他们心中,责任和良心甚至比文学本身终于得多。
      现在,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但是我们拥有的心怀世界心怀人类的文学家不多了。
  •     说真话的代价
      ——读巴金《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巴金的《随想录》(全五册)至今已经读了其中之三。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老人家当时说的也并非完全是真话,“四个现代化”之类的空话仍然不时浮现。但越往后读,感觉他的话语越是真实,越凝练——原因么,我想是因为距离某一个事件越来越远,也是因为他的年龄越来越大。
        据巴金自己在书里说,很多人攻击他的“随想”没有写作技巧。如果这样的话语算是批评的话,那我想这样的批评也不应该被认为是假话。写作之中所谓的才气,总是会随着年岁的增长漫漫流失的。和巴金同时代的人,我读过钱钟书先生年轻时写的《写在人生的边上》、梁遇春先生写的《春醜集》,皆是才气磅礴,神采飞扬的文字。即便是与他写相同时代的王小波,李老(巴金)在技法上也是绝对难以与之相媲美的。
        读“随想”,就像看一场0:0的比赛,就像喝一杯白开水,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味道。当然,我也要坦率地说,围绕着“真话”这两个字,他确实说得多了一点,哪怕是不断地换角度、找不同的切入点,我仍然难免读得不耐烦,读得肚肠痒——但我仍然坚持要读下去——现在已经完成了六成,之后的四成也是一定回完成的。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颇不耐烦的人,但我为什么会执拗地继续读下去呢?
        因为他在书中说的是人人都知道但又几乎人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絮叨的是我们不停重复却又从不被在乎的话,那是我们一直要别人做到自己却老是实现不了的目标,是不断追问却一直没有答案的疑惑。
        聊述几个:
      1.什么是真话?
      2.该不该说真话?
      3.说真话为什么常常要碰壁?
      4.说真话真的就这么难吗?
      5.假话反复地说,究竟会不会变成“真话”?
      6.说假话究竟是只是个人行为,还是可能演变为群体行为?
      7.当旧的假话被抛却,我们是否应该用新的假话来代替它?
      8.如果历史重复,假话盛行的条件得到了重生,叫嚣着要说真话的人,会不会退回去再说假话?
      ……
        不敢再想,不敢再问……
      
        当然,我所说的“真话”“假话”,并非只是她们狭义上的概念,而是可以视为一种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行为。
        至于我为什么用“话”这个概念来代替许多的人、事、物和历史,我想……
        因为工作的缘故,有的人掌握了一点小小的话语权,可以说这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这种话语权有时是可以折合成现金的,但是一旦丧失了她,作为你个人就一文不值——但我那点小小的话语权,也常常被类似宣传通知之类的东西所剥夺。
        但我说的,我要的不是这些,我奢望的很少——不是在公共场合振臂高呼,只是一点窃窃私语的权利。即便是这样,我仍然一闭上眼睛,就感到有若干双眼睛在监视我。
        思考不应该有禁区,私人性质的窃窃私语同样如此。这样的禁锢,对于个人的写作也好,思维也罢,都是巨大的伤害——对于我,大概连心灵都被伤害到了。
        记得有人这样回忆“随想”所追述的那个时代:人活着是因为希望,如果他看不到希望,便会选择死亡。而很多时候,我切实地感到,自己生命中的希望,似乎已经被人硬生生剥夺去了一部分。
        但生活有时就是如此荒唐,没有能力思考的人,向来只懂得盲从的人,却时常是忙碌着努力强迫别人接受他们所谓的“思考的结果”,这样的事情有时已经到了让人愤慨的地步。
        这样的人——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不正是巴金在“随想”里所大力抨击的吗?
        巴金去世在一个我过着浑噩生活的日子里,那时我也没读过他的书,不然也许会想去送上一束鲜花。但于我内心来讲,我从那时开始就善良地希望百岁老人李尧棠早日离开这个世界——因为我听说那个时候,他依靠医学的力量勉力地活着,每日徒然地忽轮着眼睛,或许能思考,却不能说,不能写——我真的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理解比我大80岁的巴金的痛苦……
      
        《随想录》一共五册,每本都不厚,加起来大约是55万字。但是李老说他每天写作的速度仅仅是2,300字。如果用550,000去除以300该等于多少?大约是1000多天,需要6,7年的样子。想到一位“举箸提笔诸多不便”的耄耋老人花了6,7年的心血写下这些文字,即便再如何絮絮叨叨,不也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更何况其中的内容并不是那样空洞无物。
        追忆亡妻萧珊,怀念昔日老友,那淡淡的笔触,写下一桩桩往事,一切都那样历历在目,怎能让人不潸然泪下。
        然而,这些只是李老想说的话语的一小部分,但遗憾地是,除此之外的东西,我虽然也能读懂,但却难以完全明晰,更难以产生一种共鸣的冲动——就像有读者拉着《芙蓉镇》的作者,声泪俱下地说:“我就是秦书田”那样。
        至于其中的原因,我是知道的,并且也不以此为耻——当然也不以为荣——因为,我没有那样的经历。这就像是新闻中的贴近性原则。
        对于“随想”中主要所记叙的那段岁月,一些有贴近生活真实而且又有故事性的文学作品常常震撼得我一夜睡不着觉。但平日里我最喜欢的那些清雅的文字,却总不能让自己产生太过强烈的心灵契合——尽管如此,我固执地相信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一定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真话集》里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提到一个小细节,并不重要,但我想拿来说事——巴金说他曾经被人开过电视批斗会——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可以看到这些影片资料,那么当我读完五本“随想”之后,心中一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
        但这样的影片,我可能看到吗?就好象巴金提出的那些问题可能得到回答吗?巴金老人的在天之灵瞑目了吗?
        我不知道。
      
        虽然全部五册还没有读完,但听说《真话集》是其中最好的。而在这第三册中,我又找到了一篇绝对可以认定是最好的文字——《八六 思路》。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引述了,想看的人自然会去看,不想看的我再说也只是徒然。
        只是想重述巴金在《八六 思路》里引用的一阕词,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满江红 (明)文征明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   我的感觉很相似。
    一开始 我还很批判地认为 不真
    感觉先生推卸了责任 都是别人怎么样怎么样
    后来后来
    我发现我肤浅啊 肤浅
    先生说的话是多么真啊
    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 所以让人不敢相信
    他描述自己思想在那十年时的空乏 描述自己沦为“奴隶”
    非常令我震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