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下的獨白

出版时间:2000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李敖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傳統下的獨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7条)

 
 

  •     这是放假以来第一个独自的下午,并且有网,每个春节总是伴着急转直下的萧条景象,过了初五以后。我曾经找《独白下的传统》很久都找不见,只有这本《传统下的独白》,只好悻悻买回来,才知道这一本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统下的独白》。第二部分即《独白下的传统》,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我很爱读引经据典的作品,这部分正是李敖引经据典地解释了一个个的词语里的,我印象较深的是中国人对“象”字的使用,现代人以为象自古就是中南半岛的物种,而其实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因而“象”在几千年前是很常用的一个字,比如“为”在象形文字中就是一只手牵着一头象。另一个新奇的知识即是华表的用途,李敖在研究诽谤木和登闻鼓这两种便于普通百姓伸冤的工具时,发现诽谤木从最初的十字架形状逐渐演变之后就成了如今立在天安门前的华表!这几天正好在读《马桥词典》,里面提到一个奇怪但并不少见的现象就是一个词语的含义会慢慢变得面目全非,比如“诽谤木”中的“诽谤”,曾经褒义,现为贬义。第三部分是关于北宋初书法家周越的文章,我才想起李戡曾经说父亲从小就很少在家,而是住在阳明山的书房,他还在发奋做这样专和深的考证,我也始终告诫自己做一个惜时的人,须臾不能让自己觉得要度时日。
  •     我想,在這個年代,聽過李敖者雖不算少,但去看他作品的人卻慢慢的少,以至於知道他的人漸漸變少。應該說是運氣吧,我在圖書館赫然看到原價四五萬的《李敖大全集》!當下狂喜的連手邊成堆的正書都不看了,立刻從架上拿下第一本,翻開來一探究竟。首先入目的斗大標題為(北京法源寺)和(傳統下的獨白)。(北京法源寺)我不但看過,還看了兩遍;不但看了兩遍,還寫了心得。所以跳過跳過。(傳統下的獨白)?久仰大名卻不得入其門呼!當下就在圖書館坐著,慢慢的翻開來看。
      
      《傳統下的獨白》,是李敖二三十歲的作品。那是他已經台大研究所肄業,並在文壇上興風作浪了起來。投文於聯合報等大報不說,他所舉辦的《文星》用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為名義,開始大聲的批判所有他看不順眼的事。對於當時高壓的政治氣氛而言,李敖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他敢說,指名道姓的說,並有憑有據的說。又因他台大的第一年學法律,跟這位訴訟成性的人打官司是打不贏的;也就這樣,他老人家就在台北這樣晃阿晃的,把當時整個封閉的文壇給攪翻了起來。
      
      這本書收錄了他二十篇短文,其中包括了記事,論述,和抒情文等綜合文體。其中最負盛名者,我認為莫屬(老年人與棒子)吧!這本書火辣辣的指出,當時整個學風瀰漫所謂"以老賣老"的風氣。我年紀比較大我就比你強,那也就算了;當你有所謂的新發現新動作時,我還得壓著你,告訴你那是錯的!雖然這也不是不無道理,但像李敖這樣的人那裡肯吃這股氣!?他指出盲點並痛下殺手,毫不忌諱的寫文章公開罵!罵到後來,人也給他得罪光了,文章的曝光率節節升高了,然而我們的李大師,卻也大搖大擺的翻天覆雨六十年了。
      
      我個人最喜歡的,莫過於其中一篇關於女人。然而,這篇不是大談他的泡妞術,也不是有關他的風流韻事;如果我是女人,那該有多好?玲瓏的曲線不說,美麗的臉龐更叫男人盯著不放。古代的男人沒有了志氣,為褒姒一笑燒了三次狼煙台,搞的國家滅亡人被殺;現在的男人都沒了骨氣,為了與女孩共享晚餐,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纏著人家不放,又是手機又是網路的,更勝者跑到人家家門前(又或著宿舍前)彈吉他唱歌,又或著大聲呼喊著。那像她們雜誌書頁一翻,美麗的髮飾,可愛的眼影,多麼的美妙啊!那像那些臭男人,看的都是些無聊無趣的正事,說的都是些無情無意的要事,作的都是些無血無淚的壞事…諸君,您說作女人是不是比做男人好?
      
      李敖說:"這是非處男李敖的處女作,連印N版,風行多時,被查禁後,盜版蜂起。二十四年後解嚴,警總也禁不得它了。這本書最受大學生歡迎,人手一冊,也人屁股一冊。——胡茵夢就把它插在牛仔褲後,招搖而過輔大校園呢!"。此書成書已久,當時那個一身狂氣的少年人如今也以白髮蒼蒼了。雖然輔大校園依在,雖然這些書中許多是沒有變的,但是那個輕狂的少年郎,卻也跟著闔上書本,一起消逝了。
  •      怎么说呢,看李敖的书要有强大的心。说得太直白袒露,总有哪一些东西能伤害到你的情感。
      
       看到对于中医的批判那一篇的时候看不下去了。确切的说我对于中医是有偏爱的,觉得其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传统也是传承。
      
       哎,也就说这么多了,时光总是在走,自己舒坦才是最重要的。也就这样了。
  •     为什么说有的人先进,有的人就是落后的?据己拙见,因为思想的开明和对新事物的接纳,进一步并未己用的能力。
      
      对李敖仰慕的是他对古书的阅读,其他并无太多涉猎,只当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去读所著的书。而这本所讲所述,让我觉得此人实在像旧时代的老秀才一样的被特定时代的思想和情绪所拘泥。也许我并非那个时代的人,不懂那个时代的潮流风气,可是我看到读到由其联想的,也并不深刻,很酸,时不与我谋的赶脚。
      
      如果我没有读到詹姆斯'H'罗宾斯的《敬业》,不会知道一个时代跟社会的精神会对人起到那么深远的影响。如果一个环境颂扬的是热爱工作,完成使命,人人尊敬勤勉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就有更多的人去努力工作,赢得尊重和成就(比如美国新教思想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如果一个环境呼吁潜心修行,在精神上得道,那么这个社会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潜心修行,大众也以此为荣(比如藏传佛教对藏族人民的影响);如果一个大环境宣传的是埋怨社会,对别人的期许高出对自身的磨砺,那么同样也会出现很多‘不务正业’,悲天悯人的人,并且大家对此还习以为常,不以为错,这样做了,不单不会被责怨,反而受到同情和理解,那么,是不是也有很多人这样做呢?(如书中的一些某某)。
      
      作为一个著述大家,广受推崇和敬仰,在著书里说的时候,想想对读者的影响,对社会风气的导向。
      记得李敖先生说过,读书而不去思考,不如不读(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那么,希望先生自己,在阅尽万卷之后,带给我们更多,更新,更深,更切合时代或甚超前的思想,予世人以指引。
      
      谢谢。
  •     号称”台湾第一狂人”的李敖是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人物。这位1960年代的”宝岛愤怒青年“在四十年的家国梦里,在祖国台湾的千里河山,挥洒自己的才气豪情,凌云健笔意纵横,长达四十余年。大陆学者柯保胜在自己的文章中称:“他(李敖,作者注)那支神奇的笔四面树敌,六亲不认,八面威风,横扫千军如卷席”。“他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狂放不羁,在台湾文坛掀起了一次次狂风骤雨,谈古论今,嬉笑怒骂,开展文化论战,抨击市井百态和时政,把台湾岛搅得火光冲天。”(《李敖精品文集》)。李敖现象的社会成因很复杂,据李自己的看法,他既是历史学家,是学者,是评论家,又是思想家和作家,具体角色很难定位。
        真正使李敖为台湾岛内外声明远播的,是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传统下的独白》。这本书使读者初领略了作为作家的李敖的风采。尽管书中隐约可见他的考证癖好,但是大篇的考证文字,并没有过多妨害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传统下的独白》涵盖广泛,从传统礼教的必然崩坏到当下文人的穷形尽相,从国民党党国政治的腐朽荒唐到青年对于自己前途的苦闷煎熬,从不羁才子的济世豪情到盛世儿女的刻骨柔情……,等等等等。正如李敖在<<自序>>中说:“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有的谈男人的爱情,有的谈女人的衣裳,有的谈妈妈的梦幻,有的谈法律的荒谬,有的谈不讨老婆的不亦快哉.....”。李敖以老辣又浅显锋快的浅显文笔,注入文字以豪迈的是精神取向,反抗传统、蔑视传统,以自我的判断为价值,独成“李敖体”。
        李敖称自己的文章是“二十五品”外的另一品——“狂叛品”,说“狂叛品文章的最大特色是率真和痛快。”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文章的体例上定了一个新标准。正因为精神上的“率真和痛快”决定了他驾驭语言文字以及文体风格上的自由、轻松、诙谐、生动,加之情绪上的激昂澎湃,读之令人振奋。
         婚恋与家国的另一种解读:《传统下的独白》的主题
        《传统下的独白》的《自序》说:“这种反抗和藐视,对我来说,颇有孤独之感,所以千言万语,总觉得是个人的独白。”这句话实际上对全书作了贴切的总结。第一篇文章《独身者的独白》,从感受上说,是精神统帅的篇目,并且贯穿全书。李敖身边的女人不少,然而找到最后的归宿时,他已五十七岁了。在他曲折、坎坷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独来独往。人非草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中掺杂着孤独和寂寞,可见于他的文字行间。《独身者的独白》是李敖作品感情基调最悲壮的一篇,最动感情。“我走进台大来……可惜的是穿插在花丛里面的都是新的面孔和新的情侣,他们取代了我们,不,他们取代了我自己。他们偷走了我的青春,也抢走了我的地盘……尤其是我过去的老情人们她们一个个都远走高飞,婚嫁迭起,喜事频传,每天打开报纸,看到一排排鲜红的结婚启事,我就心惊肉跳。”笑语轻谈中渗透着茫然和无奈。李敖奉行快乐主义、游戏人生,不仔细揣摩他的文字深处,仅从他嘻嘻哈哈的外表,你根本看不出他内心的波澜。读他的文章读得多了,才能慢慢体味得出。在《独身者的独白》一文中,李敖大量列举康德、牛顿、米开朗琪罗等人没有结婚,生活风光依然的先例,似乎早已忘情于男女,其实李的过多标榜,反而但是更证明他作为一个性情男人的虚荣,掩饰不了他内心深处对异性的强烈渴望。
        读《独身者下的独白》,最好结合作者这一时期的活动。《独身者的独白》这发表于1961年3月1日。李敖于当年2月6日,结束自己长达三年多的军旅生活,2月15日北上,返回台北,住“四席小屋”。此时正值春暖花开,李敖回到母校台大,大有物是人非之慨。他想到自己曾经的抱负,眼望旧地新人,心中自是凄凉。“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那段日子他并不好过,朋友走了,情人走了,于是才有了《独身者的独白》。“对我来说,破有孤独之感”,此言非虚也。 “贯穿杂拌的”“是一点反抗传统,藐视传统的态度。”
        这本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对传统婚恋模式进行了辛辣的嘲弄。《爱情的刽子手》借一个“不要女人的超人”之口,“控诉了中国女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及其形成的畸形的文化心理。”(《李敖评传》)文中的“超人”说:“因为美国女孩子会流露她们真正的感情,而我们中国的女孩子就难以真情流露,她们流露的至多是她妈妈的感情。”一针见血地讽刺了中国女人在婚姻爱情上无能的悲哀和可怜的虚荣。.诺大的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李敖眼中的国人没有真正的爱情,特别是没有女人的爱情。《爱情的刽子手》深入揭露了这点。这篇文章中的“他”,跟《独身者的独白》的主人公,他们对不堪现状的无情批判,对婚恋现状的大力贬斥,以及那一份似乎洞察了所有世事的轻狂,如出一辙,值得寻味。《爱情的刽子手》里所表现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意识存在于男权社会之中,由众多女性拜膜笃行。
        事实上,越是传统根深蒂固的土地上,越容易出现假新潮而行的愚昧怪现状。集子里的另一篇《中国小姐论》断言,“中国女人的思想模式完全与咱们中国男人不一样”,“她们不大受传统约束”,“吸收洋鬼子的文明来得快。”文中举出了台湾选举“中国小姐”的闹剧,指出这决不是真正的新女性应该热火的。对西方文明心慕身追并不错,错就错在把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当成了解放自救的阳光道。 “小姐们”穿着泳装在镁光灯下强挤笑容,吸收了西方女性靠色相卖弄流转名利场的糟粕,还自认为追上了新时代的潮流,在大男人面前搔首弄姿,顾盼自雄,实在无知!结果此文一发表,台北街头就有女性团体举着大旗大骂李敖,可见他的批驳之尖刻和独特。
        但是,李敖也并没有对现代女性的角色转变和观念开化视而不见。《由一丝不挂说起》以考据文字的格式,追述了女人穿衣上的变化,文末热情洋溢地说:“从这种变局里,我高兴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那么多腐败的道学尸影下,居然还能奔向几条现代化的跑道,……脱掉该脱的,露出该露的,这真是我们这一代的伟大了。”尽管对女性有“恨其不争”的一面,李敖还是认为女性角色定位和自主意识的缺失,主要缘于整个社会的污浊风气。女人并非天然脑子混乱,任造物玩弄。《一封神气的情书》《假如我是女人》等篇目,都是对女性在中国地位的观照,以及形成这种地位的深刻渊源。这两种态度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尊重,和对男权社会畸形变态,毒害女性的控诉。
         辛辣讽刺和控诉之外,李敖也不忘提出建设性的探索,为中国男女爱情的趋向找出答案。《张飞的眼睛》是一篇给人印象深刻的文字,短短几千字的文字描述了他对爱情的真知灼见。李敖假托文中的“他”说:“爱情不是永恒的,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永恒;爱情不是专一的,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专一,……他们恋爱,并不以结婚与否做成败标准,并不以占有做最后目标。恋爱的本身足以使他们功德圆满。”一句话道破了千年来爱情永恒专一的谬论。恋爱注重的是精神过程,而我们中国看重的是物质结果。.观念的错位毁掉了多少美满的婚姻,毁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都该统统滚蛋,从我们中国人的固有观念中滚蛋,还爱情一个朗朗明月。
        李敖的一首诗《只爱一点点》,还从操作层面揭示了自己认为适宜的爱情方法和技巧,“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天长/我的爱情短/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偷看一眼。”乍看来,这种“只爱一点点”的玩世爱情是不够认真的。可是如何真正认得爱情之真呢?在千帆远逝、暮歌将歇的片刻,很多用情者会彻悟到真正的情之至者,就在波澜起落,了无凿痕,含情而来,带笑而去,起固欣然,落亦可喜。人生至此,方足以语爱情。当然,参照中国国情,李敖的主张把爱情看得太过随便,也有其应该商榷之处。 《张飞的眼睛和一封信》中,李敖说:“它(《张飞的眼睛》一文))最能代表我对爱情的基本理论。”女作家聂华苓看到后,写信给李敖,告诫他“理论是一回事,可不要伤害女孩子。” 结果,李敖多年后却说:“如今,十八年过去了,我仍不认为理论是一回事。”“我的思想起码要比别人远上50年,甚至100年。”也许,我们凡夫俗子也许永远也接受不了他的这些观点。然而即使提出这些观点的姿态,我想也应被称为卓绝的吧。
        《红玫瑰》《妈妈的梦幻》等篇章,都是写自己和亲人,流露着真情实感 。《红玫瑰》像一首散文诗,把眼前的玫瑰和记忆中的小女人糅合在一起,写他的思念,写他的梦幻。而《妈妈的梦幻》是说妈妈一心想做一家之长,很长时间没有实现。先是外祖母“大权独揽”,后又大权旁落爸爸之手,只好“继续照做孩子头”。最后,爸爸去世,李敖出自对妈妈的尊敬抛弃了“长兄如父”的陈旧传统,妈妈最终实现多年的梦幻。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并且风趣幽默,一波三折,很少见李敖这样的温馨柔情。因为就在《妈妈的梦幻》中,李敖对自己的母亲也带有些许善意的调侃和讽刺,被很多卫道士看不惯。从而见李敖的这篇文字,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对以往温情脉脉又律法森严的旧家庭制度的 一种解构,虽然这种解构,以嘻笑的面目出现。
        
        不可否认,李敖是以大量高质量的政论文傲睨台湾文坛的。但在《传统下的独白》这部处女作中,他关于政治性的文章数量并不是太多,态度也没有1980年代那么激进。可“初试新啼声”的政治文化评论,让我们也见识到了这位台湾第一狂人的很多端倪。《修改“医师法”与废止中医》以当时岛内情愿事件谈起,明确指出中医不科学,不应该借立法使其合理化,以免祸害现时、贻海后代。我们今天看来,李敖的这个观点就如同钱玄同鲁迅鼓吹废止汉字一样,很值得商榷。然而文中的许多普适性提法很有警策作用,比如:“不客气的说吧,这个‘国字’号的东西都是我们痛痛快快现代化的阻力,它们并挡不住西潮的东来”,还有如:“中国人的爱国方式 ,太偏重在政权的转移和集中,对政权以外的爱国方式很少有人感兴趣,这是知识分子的大失败!”“一个现代化社会的立法愿意,绝不能掺进大团圆的本位思想,尤其是没有传统法系来捣蛋的科学行政法规,更应该干干脆脆学学先进国家的榜样,万万不可让‘国’字号的名词来扯皮。”对那些以卫护“汉夷之大防”为名,行维持现状、霸占既得利益的所谓“爱国者”们,有当头一棒的效果。
        这本书写得最早的一篇文章《老年人和棒子》,对一些老先生站着茅坑不拉屎、年轻有为的学子得不到提拔重用的现象给予讽刺、挖苦。至今读来,让人激昂难以自持,深感痛快。《十三年和十三月》指出,“传统的伦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竟是态度颟顸的厚重、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莫管闲事、别露锋芒、别树敌、别离经叛道、要敬老......”读这些文字,耸立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改革家形象。他自己前进着,同时也用眼睛观察着四面八方,看到古老的传统被革除,他高兴;看到一些人背负着因袭的重担,他不满,他着急;看到一些人为非科学的东西争地位,千方百计让它合法化,他气愤。
        
        另类的表达与演说:浅析《独身者的独白》的语言特色
        《传统下的独白作》为李敖进军文坛比较重要的一本书, 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正因为其艺术成就,才使得此书魅力四射,畅销不衰,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年轻人。
        李敖本来认为:“嬉皮笑脸,不失为文章; 亦庄亦偕,也不失为巨著。”他的任意而为的作文态度,使其作品显得从容不迫,加之他从小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一出手便显现出了艺术上的成熟稳健。 李敖在《中华名著全集》的《序言》中提出:“以中国‘文章’的大家而论,中国人评判‘文章’,缺乏一种象样的标准。行家论‘唐宋八大家’,说韩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欧阳修文章‘如秋山平远’、苏缄文章‘如长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断岸千尺’、曾巩文章‘如波泽春涨’,……说的玄之又玄,除了我们知道水到处流,山一大堆外,实在摸不清文章好在哪里?好的标准是什么?”接着又说“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两个问题;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不好?”
        李敖这段话给了我们一根艺术上的准绳,并且身体力行。依《传统下的独白》为例,李敖要表达什么?他在本书中要表达的很多。表达得好不好?我们拭目以看。 李敖在本书《自序》中说“狂叛品的文章最大的特色是痛快和率真,有了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的文章大家或许认为这种观点有失文学的审美效果,但是纯真和毫无杂质的作品才应该是最上乘的文学。
        《独身者的独白》《张飞的眼睛》《一封神气的情书》等作品都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从古至今,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但像李敖表现得那样神气活现的绝无仅有。如:“做女人和炒菜一样,是一番鬼斧神工的大艺术,内自三围隆乳,外至一颦一笑,暗自眉目传情,明至花容月貌,皆非糊里糊涂的亚当子孙所能洞晓者。”比喻新奇,语调轻快。再如:“故约会时间虽到,我虽已经搽完胭脂抹完粉 ,可是还是让那男孩子再宿舍门口等上半小时再说。一来呢?可杀其威风、调其胃口;二来呢,可延长在寝室的炫耀时间;三来呢,那么准时干嘛?又 不是赶火车!”简单、幽默风趣的几句话把女人的心理展露无遗。而最能表现李敖语言风格的则是《中国小姐论》中的一段文字,“虽然他们一回宿舍就吵架,现在选美大会一举行,第一名只有一个,有你无我,既生瑜,何生亮;卿不垮,孤不安,个个娥眉障妒,争把双眉斗画长,这是男士们看来最开心的事情;另一个副作用是女人在这个时候才最听话,最不能吊男人的胃口 ,一一鱼贯展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人人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品评下规规矩矩地答话,诚惶诚恐地作态,平时那种骄横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男士们绝对不会在其他场合同时看到这么多的美女,也看不到这么多的谦虚。”语言简洁、尖刻、时出幽默、谐谑意味极浓。不仅把女人在选美中的想法说得清清楚楚,而且也能看出他语言上的功底有何其深厚,“既生瑜,何生亮,”“卿不垮,孤不安”,“争把双眉斗画长”,“蛾眉障妒”,“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历史典故,诗词语言,巧妙运用,浑然天成,看不出有丝毫的矫柔造作,是一位真正把古典文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语言大师。
        这几篇文章是与其精神相统一的,都是反抗传统、藐视传统,是“狂叛品”,性质是率真和痛快。李敖在《自序》的最后一段说“要‘直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腐习气,便是宇宙见一样绝好文字’。”李敖这些文字也具有这些特点。它们如跟朋友对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好恶分明,开门见山。例子俯拾即是,兹从略。
         1960年,大陆马戈修函致李敖的信:“人言足下国学渊博,信不巫也……大手笔固善写各体文章,无怪向日足下视此为小道也。苟有得于心,则其表达可以论述,可以史著,可以小说,皆无伤也。”马宏祥说的是李敖的另一种语言风格。例如,像写得跟散文诗一样的《红玫瑰》,“那是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子夜的寒露刚为它洗过柔细的枝条,嫩叶上的水珠对它似乎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娇小的蓓蕾紧紧蜷缩在一起,像是怯于开放,也怯于走向成熟和窈窕。”多美的文字,多深远的意境。这篇文章是我见到的最不像李敖风格的文章。文末附记中说,它显得“有一种阴暗苍茫的气氛”。这就从侧面反映了李敖擅长写各种文体。《妈妈的梦幻》《妈妈·弟弟·电影》这种亲情文字,李敖写起来也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马宏祥说:“......隽永可喜,亦颇有古诗人轻怨薄怒温柔敦厚……”,真是慧眼识人,评价中肯。 《长袍心理学》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一篇佳作。作者李敖是以穿长袍驰名的,文中就说“长袍成为我个人的商标,历史已久,不但传之于众口,而且行诸于笔墨。没有一个人敢说他没见过‘文学院那穿长袍’的,除非他是瞎子,可是瞎子也该听说过李某人,除非他愿意当聋子。”这篇文章里通篇这样的字句,语言纯熟,巧用比喻,活用成语和谐音字,极尽纵横捭阖之妙,读罢令人忍俊不禁!
        李敖学者型的文章是《修改‘医师法’和废止中医》《几条荒谬的法律》。这两篇文章资料详实,论证详细,是非常好的论说文。李敖一生著作等身,是大狂人,大才子,最突出的成就就在这方面。他本是历史系毕业,历史系毕业的学生都爱用历史的眼光和历史的严谨去为文或者处世,历史已在李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他终身受益。大陆研究李敖的第一人董大中感慨道:“李敖具有大师的素养和资质。读李敖的书深深感到,古今中外,政治历史,社会人事,三教九流,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哪里发生一个事件,他能马上举出不同年月、不同发生地点发生的许多同类事件,罗列排比,撰而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不是无稽之谈,更不无中生有。在台湾的胡适就非常佩服这一点,当年李敖为了写《胡适评传》,找出了胡适本人早就忘记的信件和谈话记录。胡适说到:“你比我胡适之还胡适之。”考证的文章,严谨很重要,历来的文学批评,从不嘻嘻哈哈,是纯粹的文学。但李敖不,由于性格,由于文学主张,他选择的仍然是“亦庄亦谐”。“文如其人”,这种观点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李敖在《十三年和十三月》表明:“我是本性嘻嘻哈哈的一个人,嘻嘻哈哈的性格使我不太能用板着面孔的方法去做人处世和写文章。”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风格。 李敖是性情中人,我还想说的是他文中的情绪语言。他的情绪语言是艺苑中的奇葩,是文学中的珍宝。“电视上看蒋经国讲话,活象看一部慢动作记录片。”大陆的青年作家余杰看完这句话,大发感慨,“能写出这样的语言,李敖稳拿汉语言头把交椅。”《传统下的独白》之所以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人,完全是里面情绪的喷发。李敖自己也说,使人产生力量的往往是情绪,写文章完全可以把情绪写进去,宣泄开来,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做文的同时也在做人,生活中愤怒和兴奋时所爆发出来的力量远远高于平静状态下产生的力量。李敖的杂文很多,杂文是最适宜宣泄情感的文体。早年的鲁迅选择以杂文作为与敌人斗争的武器,是唯一的文艺斗争途径。李敖跟鲁迅是很相似的人物,都是独裁统治下的异才。“
        30年代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使鲁迅成了一位文化巨人;6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的独裁统治,使李敖这个天才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天下知。”(董大中语)鲁迅有自己的情绪抒发方式,李敖也有自己的情绪抒发方式。试看“一袭在身,随风飘展……不管女孩笑于前,不管恶犬吠于后,我行我素,吾爱吾袍.....”这种情绪是轻松的,带有谐谑的味道。轻松、谐谑的情绪在文章中非常多。例如“独自一人,孤零零的糟老头子,无老太婆可吵嘴,无小孙子可捶腿,还活那么久干嘛?”“真的走了,我气冲冲的走了,头也不回的走了,我发誓再也不找她。我走回来,躺在床上,哼呀哼的,翻来覆去只是她的幻影。三天过去了,我瘦了,我感到头昏脚软、四肢无力、腰酸背疼,于是我决定再找她一次,我要看看她是不是也瘦了。其实,那里的话,她才不会瘦呢,我不必再说我看到了什么。总之,那是个要命的镜头,我不能使它消灭,我只好闭上自己的眼睛。”似在游戏,又似在告诉你女孩不可信,让你的心随着他的情感起伏不定,眼睛不离书本,一口气读完他的文章,一同感受他的内心。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的魅力就在此,让你永远在他的思想里跑马。“对那些老不成器老不晓事的老爷们,我不愿再说什么,对于那些老着脸皮老调重弹的老奸巨滑们,我也不愿再说什么……”这种情绪是咬牙切齿的愤怒,中间还搀杂着些许的无奈。面对前途,感到一片茫然,老家伙挡在面前,然而年轻人有一股冲劲和魄力 ,“平生志气高”,壮志难酬,怎能不无奈?情绪在所有想有一番作为的青年人中间产生了共鸣,收到了最好的艺术效果。这是情绪的力量!!!
        “毕业那天晚上我真的喝醉了,我不能不醉!醉眼是朦胧的、深沉的,我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在我面前消失掉。毕业带给人们的是‘东飞伯劳西飞燕’,可是我呢?却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这是离愁别绪,是伤感的。综观李敖的作品,伤感的情绪很少,即使跟明星胡茵梦离婚,也离得潇潇洒洒;即使官司缠身,也打得痛痛快快。因此,看完他的作品,你会更珍视他的这种情绪。或许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一九六一年那个时期才有这样难能可贵的情感。“可是我们习惯了,我们都不再有怨言,我们是大丈夫,也是妈妈的孝顺儿子,男权至上不至上又有什么要紧----只要妈妈能实现她的梦幻。”李敖是孝子,这是亲情流露。父亲去世那年,他主张丧礼改革,受到千万人的唾骂,然而谁又知道他是最爱爸爸的人?李敖以自己的方式怀念亲人,比起“活着不孝,死了胡闹”的人要强出千百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传统下的独白》中也有其不足,就是显得有粗糙的地方。曾经有人开玩笑地评价李敖的文章“一狂二黄,并不怎么样!”这种人看到了表面的文字表达,并非毫无道理。但是一味地纠缠于这些细节,只说明了他鉴赏水平有问题,“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问题”。其实,“狂和黄”正如梁启超在20世纪初创立的“政论体”一样,梁启超因为文字不加细检,多用俗字俚语,而被很多自认为道统文法传人的不屑,骂他为‘野狐狸“。百年已过,历史早就证明了他们指责的可笑。李敖文风上的突破,是李敖文章最大价值所在。
        像一家优秀企业的广告,广告吸引人,企业更让人痴迷。如果广告很呆板,傻里傻气,惨不忍睹,还有谁会对这样的商品有好感?一篇文字只有让人想读,才能起到文字的作用。李敖正做到了这点。在这里,笔者没有排除李敖以独特的文笔招揽读者的意图。然而招揽的成功不正值得我们深思吗?大陆语文界长期教导学生写文章立意为先,可没有好的文字表述水平,再好的立意岂不也是白搭?
        因为李敖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和论文、说理文章的写作,太过考证和打破沙锅问到底,有些细节描写用了太多的篇幅。但是,“瑕不掩瑜”,“乌鸦的翅膀永远遮不住太阳的光辉。” 想表达的都以最好的方式表达,这是他所有文章共有的艺术特色。按照他的观点说,这是最好的文章。难怪他自豪地说:“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不管是胡说也好,不管是自诩也罢,读完他的文章,很多人会叹而观止,赞叹他的语言才华。
  •     今晚深夜写这篇(后记),心情多少有点儿沉重,我抄出三年前意译的一首浩斯曼(A.E.Housman)的小诗(曾经抄过一份送给Rosa的),用它来表达我内心的隐痛(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晨三时半)。
        死别You smile Upom Your Friend Today
        久病得君笑,You smile upon your friend today,
        沉疴似欲除;Today his il1s are over;
        万语逢重诉,You hearken to the lover's say,
        余欢若云浮。And happy is the lover,
        意转何迟暮,'Iis late to hearken,late to smile,
        慰情聊胜无:But better late than never:
        生灵未忍去,I shall have lived a little while
        柩马立踯蹰。Befor I die for ever.
                一九六○年七月十九夜改稿。
                “慰情聊胜无”是改写陶渊明的诗句
      
      李德哈达的《战略论》与带兵无关;约米尼的《战争艺术》又太深了。选来选去,找到一本文森豪威尔的传记。当我读到艾森豪威尔统率有史以来最大的军队,所直接指挥的不过只是三个人的时候,我不禁把大腿一拍,啃然叹曰:“为将之道,尽于是矣!”
  •      在写字方面,我中学时期有两个偶像,一个是王朔,一个是李敖。二十年过去了,王朔从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变成了知识分子,而李敖从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人。
       王朔正在什么地方归隐,但他并不像侯德健那样改行玩起了易经,他在思考问题,想明白一点就出来说会儿,不明白了再回去冥思苦想。这二十年他的打法从没变过,“要挑就挑比自己强的人,欺负比自己弱的人是不道德的。”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李敖一直在阳明山,一周六天闭门读书,傍晚站在山上看夕阳,形式上是隐居,但红尘之心从来没变过。带着清纯中学生小女友上“康熙来了”,带着防毒面具大闹立委会,在凤凰卫视老有话说,还在北大说坦克车,在清华谈千年盛世。现在又参观世博会,送儿子上学,顺带替儿子灭一下韩寒。他从世界走过,满世界留下了他的影子,这才是李敖。
       我读李敖的第一本书是《传统下的独白》,也不知读了多少遍,很多篇目和句子至今都记得,《老年人与棒子》《十三年与十三月》《妈妈的梦幻》《张飞的眼睛》。二十几岁的李敖才气逼人,最牛的是对老年人下手毫不留情,哪怕对老师姚从吾也是语多调侃,论战文章读得我血脉贲张,而写起妈妈看电影那些事,又让我捧腹大笑。青年李敖狂则狂矣,那副在台大穿长衫、老爸死时不戴孝的反叛,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我对于“民主”“自由”“独立思想”有初步印象,第一个启蒙者就是李敖。不严格地说,他应该是我第一个人生导师,那时王朔对我的影响,主要在他的作品里对严肃和神圣的调侃,以及对坏孩子的浪漫生活的美好描述。
       印象尤其深的是,李敖讲,他的中学老师被举报为“地下党”,他曾冒着大风险为老师做过事,萧孟能抛弃发妻,他曾路见不平计取萧孟能的财产给嫂子,殷海光穷困潦倒弟子们袖手旁观,是他为殷海光办了后事,胡因梦跟国民党有染,是他当机立断跟胡因梦划清界限,他还说,胡适是个老迂腐,陈水扁是他小弟,老蒋不是好人小蒋也不是好人,等等等等。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所有关于李敖的印象,全部来自于李敖的讲述,他对一切享有唯一解释权,他把我给洗脑了。
       随着读到台湾资料越来越多,了解李敖的渠道增多,对李敖的负面评价多了起来,对一些事件的真相浮现出来,我开始费力地分辨李敖的真话假话,就像我对历史课本的态度,以及对很多历史事件和观念,都有一个痛苦的反洗脑过程。但少年的偶像是不能忘记的,我对李敖的评价,与我对李敖的感情往往无法画等号。
       在我的理智判断里,李敖是这样一个人,他不畏强权,思想独立,能征善战,读书巨多,文学成就一般,政论影响巨大,文章适合中学生阅读(他自己曾说他的目标读者是中学生),由于对国民党蒋介石遗恨太大,他的历史著作以揭黑为第一要务,《蒋介石评传》不如他说的那么重要,《胡适评传》稍好一些。他曾经穷困潦倒,他相信文化人要强大,就必须经济独立,所以他很贪财,甚至为敛财不择手段,夺萧孟能财产,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使得他后半生一直为自己辩护甚至泼污。他的热衷于自我宣传,亦是出于保持影响力和卖书的目的。
       但在我的情感里,李敖虽然有种种污点,但他很硬骨头,在国民党监狱里被圆珠笔夹手也不投降,他当年不吊国民党,如今不吊民进党,以及只吊共产党,这都是他的独立思想。他不批评大陆,他赞美毛泽东千古一人,他说如今是盛世,我都理解成他的玩世、戏谑和反讽。我不认为他想屈从于谁,想依附于谁,那样就太小瞧李敖了。我甚至想象,他的中学老师真的是地下党,经常对他讲革命的道理,还把小李敖发展入了党,他其实就是余则成啊。这样就比较容易解释它的言行吧。
       我如今的评论文字,有一股子蛮不讲理,一肚子皮里阳秋和一嘴腔子热嘲冷讽,缺少理性和冷静的说理,这那都是从李敖那里来的。李敖的成名作是《老年人与棒子》,批判胡秋原、徐复观等对青年人动棒子,现在李敖老了,不能免俗地对韩寒挥起了棒子,于是很多人不满意了,说李敖怎么变成这样太让我们失望了。你们真不懂他也,他没有骗你们,他从来就是一个恶棍啊!
      
      
      
  •     有实力,有胆气,才能一直特立独行。
      
      我刚开始看李熬的时候,只喜欢看他关于政治问题的评价。把台湾鄙视的一钱不值,挺满足大陆青年的虚荣心。 年纪稍为大点以后,理性了一些,对台湾的态度也有妒忌减弱成了轻微的羡慕。TW毕竟是个黑社会女儿出嫁也能上新闻头条的小地方。关注李敖就少了。
      如今,生活上的烦恼多了,发现社会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地方。 太多的不如意、压抑、束缚。看到李敖那些人生观,觉得真他妈的解气。
      原来的那些仁义道德全TM一坨屎。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概念,被少数人拿来忽悠多数人。
      快意恩仇、放荡不羁!居然有人可以过这样的人生!
      读李敖,深埋在心里的自由主义种子突然之间就破土而出,一发不可收拾了。
  •     当时读大二,宿舍有个很喜欢读书的邻班同学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我在一天下午上完课回来,没事干就翻翻,谁知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后读了李敖的几乎所有书,对李很是敬佩,尤其是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可惜自己在现实中大多数时候都做不到这种魄力。觉得他的书很犀利,以后要经常再翻翻。
  •     如果你不了解李敖(1),那么让我来打开这扇门。
      李敖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很多,讨厌他的人也不少。
      我读了他几本书,感叹“唯上智与下愚者,最能快意恩仇”。
      
      李敖高三读了十几天,因痛恶中国教育摧残灵性,自愿休学在家。后几经周折(2),考取台大历史系,“呼吸着远比中学自由的空气”,曾一度感到满足。但很快,他发现大学教育“令人失望的程度比中等教育尤有过之”,这点我亦深有体会。几十年前的台大如此,更别说今日的上大悉商了!他这样描写到:
      “我在学院里生活,可是却对学院的空气感到十分不满,大学教育带给人们的不该是读死
      书、死读书,甚至读书死,它应该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判断
      力、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但是,事实上,大学教育在这方面可说是失
      败的。今天的大学生很少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特立独行。他们只会抄抄笔记、背背讲
      义,然后走进教堂或舞会,在教堂里,他们用膝盖;在舞会里,他们用脚跟,他们的神经系
      统已经下降,他们不会用脑筋!
      ……我们的传统是"君子"式的"儒",在这种传统底下,为一般人所称道的人格标准竟是态度颧预的厚重、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莫管闲事、别露锋芒、别树敌、别离经叛道。要敬老……这些标准上铸造出来的人格是可以想像的。所以在中国社会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三种人,第一是乡愿(3),第二是好好先生,第三是和事老。至于等而下之的巧言令色之徒、巧宦、走狗、奴才、文警、小人、马屁精、笑面虎,那又更不知道有多少。痛快的说,这些人绝对不能把咱们国家带到现代化,咱们若要真的振作起来,非得先培养愤世嫉俗的气概不可!愤世嫉俗并不是什么要不得的事,尤其我们这个死气沉沉的老大民族,我们怎么配说愤世嫉俗要不得?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老一辈的人自己做了"德之贼",怎能再让青年人做乡愿?不让生龙活虎的青年人去冲、去骂、去诅咒、去上当、去摔跤、去跌倒……试问我们哪里去找朝气?社会上不让青年来做急进的、爽快的、大刀阔斧的言论与行动,试问哪个持盈保泰的老头子还有这种劲儿?苟能使整个国家年轻活泼到处是朝气,其中有一些青年发几句狂言、道几句壮语、做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傻事,这又算得了什么?
      ……从我十四岁到台湾开始,我亲身在这种世风、学风与文风里长大,并且亲眼看到这一代的儿童、少年与青年如何在长大,在恶补化的小学教育里、在模子化的中学教育里、在毫无性灵的大学教育里、在一窝蜂的留学考试里,我依稀看到这是一个悲剧的起点,一个恶果的下种。这个悲剧和恶果也许必须在这一代"当家"的时候,才能明显的看出来。我们的上一代承受了老祖宗们留给他们的悲剧的恶果,现在我们又要承受上一代,眼睁睁地静候他们的导演和耕耘。十三年来,我对上一代的所作所为已经肤尝身受,我要但白说,我失望透顶!
       十三年来,我从儿童变成少年,从少年变成青年,困扰与苦难并没有使我忽视这十三年来的众生相,也没有使我这低调人生观高调一点点。我的消极是:自己不做乡愿,中国少一乡愿;我的"积极"是:打倒几个"伪君子",宣布几个"伪君子"是乡愿。如此而已。我深信的人生哲学很简单:能少做一分懦夫,就多充一分勇士;能表白一下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如果与覆巢同下,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太狼狈的"坏蛋";如果置身釜底,希望自己不做俎肉,而是一条活生生的游魂!”
      
      李敖批判的虽是台湾小岛教育制度的弊病,但大陆的教育制度…你懂的。
      李敖的观点与上个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物,要‘真实’地活着。
      存在主义的代表之一萨特曾声称自由是人类的诅咒。他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正因为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4),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如果我们逃避这项责任,就会沦为无名大众的一分子,将永远只是一个没有个性的群体之一,逃避自我并自我欺骗。
      我称赞李敖“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诚非过誉!
      注释:
      1. 李敖,当代奇男子。自称藏书10万本,14岁随其父逃到台湾时,藏书已有500本。出书100多本,著作等身,但被封96本。曾竞选台湾总统。
      本文大量引用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传统下的独白》最后的点睛之篇《十三年和十三月》
      2. 李敖首先因分数不够,“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司法组,读了不到一年,又不想念了,乃重施故技,自动休学。痛快了几个月,然后考入台大历史系。”
      3. 乡愿:指貌似忠厚、实与恶俗同流合污的人。
      4. 在这点希望大家能达成共识。如果苏格拉底认为有“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我还说“天道唯微,善恶无常”呢!
      
  •     李敖很可爱,但是这本收录的杂文咋感觉这么一般呢?
      
      “独白下的传统”部分,感觉和柏杨的观点很类似(为啥两人还会吵起来?),李敖国学深厚,但有点罗列,有点絮叨。
      
      如果以后有机会,看看他的其它杂文。
  •     
      我甚至记不得我的出生
      我出生时父亲母亲的样子
      以及他们出生时的样子
      祖父、外祖父每一个人的样子
      
      我看到他们每一个人的样子
      其实也就是很多年以后的样子
      他们活着的样子,让我确信
      活着,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带着出生以后他们的习惯
      同时带着他们多余的一些愿望
      像一个把自己砸进暮色的农夫
      双腿同时摔倒在他们的泥土中
      
  •     记得瓦舍相声里面仿李敖的时候,就是宋少卿说“注意!请注意!我有证据!”
      
      后来,几个圈里面的朋友在讨论李敖的时候,一个友台的助理说:“别再采访他了,人老了,不知道采访的时候如何给你丢炸弹呢。”
      
      可能真的是活到了“不逾矩”的阶段了,年轻时候疯狂过,艰难过,蹲监狱过,于是也没什么不好过的了。
      
      反而是现在,美眷,小儿,说是家里面加上他太太一共3个小朋友。前妻和女儿也都是不好惹的主儿。
      
      他说这本书只是一本自言自语的记录。现在看来,那个穿长衫不嫌热的青年当年的喃喃自语也很多都变成了常识。只是过了这么多年,真正能做到的,又多少人呢?
      
      那个时候的他,多少还有些严肃,还会唏嘘母亲的人生,愤慨中医的苟延残喘,神游元末宫廷密室里面的裸体舞蹈…… 至于之后,在电视上看见的他,拿着小教鞭,指着材料悉数家珍,多少增加了一点严肃的喜感。
      
      等人能拿自己宝贝的东西开玩笑了,就真的自信了。
      
      就我个人,只记得那些闲玩儿的东西,谈风花雪月的片段。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他那么早就想清楚了,这以后还有什么意思呢。
      
      他对中国女人的批判,也是不无道理的。他所说的,那种穿这70年代的时装,顶这17世纪的头脑的女人,在现在也很多。
      
      在“爱情的侩子手”里,他说——
      
      因为美国女孩子流露她们真正的感情,而中国女孩子就难以真情流露,她们流露的,至多是她妈妈的感情!……现代中国的女孩子很少肯为爱而爱,她们的母亲压根不肯知道她们,她们人人都是用妈妈的感情套住自己年轻的心灵上。……凡是没有做哈老哥条件的人都免议了,“恋爱”妈妈说,“谁要跟你这穷小子恋爱?!”
      
      人人都要“以礼自防”,没有人敢流露出真感情,经书里面告诉我们叔嫂不但不能通问,寡妇甚至也不能夜哭。
      
      在“如果我是女人”里,他说——
      
      ……可是我却绝不嫁给学文史的,学文史的男人一般说来,比那些学理工医农的傻男人们要灵巧得多,她们会摇唇鼓舌,会花言巧语,会自杀表演,会讲殉情故事。她们是最好的情人,但却是最坏的丈夫。
      
      跑个题,他也说过——
      
      女人被迫出卖肉体并不可耻,试问多少男人在自愿出卖自己的灵魂?灵魂都可以买卖,肉体为什么不能卖?
      
      在“张飞的眼睛”里,他说——
      
      钓鱼和恋爱是很类似的……就钓鱼而论,河里有这么多可爱的鱼,有些符合我的标准,我爱它们,它们一定想吃我的饵的,可是它们没有机会碰到饵。有缘碰到了,或因不敢吃而终身遗憾,有的吃了结果被钓住。也许被钓了又逃掉了,那我也无所谓。
      
      不能睁开眼睛的人就不配谈恋爱,因为他们不会谈恋爱,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其实盲目的人是不配谈恋爱的。因为他们不会,他们只是迷信爱情。他们根本不了解爱情真正的本质;爱情不是永恒的,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叫它永恒;爱情不是专一的,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叫它专一。结果烦恼来了。
      
      ------
      
      这些话都是我看了之后,没有什么下茬儿可以接的。只能写个“同意,已阅~~~~”
      
      
      最后补一个黄段子,兴甚至哉,歌以咏志!
      
      元朝的皇帝通常都有一个番僧,貌似是个人问题参谋。每天晚上选若干美女跳舞给圣上看。然后待选中了之后,还要到内室去继续娱乐。那个叫做行他们的“延彻尔”,蒙古语翻译过来就是“大快乐”。 获得“大快乐”并不简单,需要硬功夫真本领。在四面伴奏的是“天魔舞”,由16个宫女,全裸,头带佛冠,在小小的密室中,仰面而舞,或行瑜伽之术。
      
      ——我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知之甚少,原来其中还有这么多黄段子。
      
      
      
      
      
      
      
      
      
      
      
      
  •     ----
      1. 李敖让我难以入眠。
      
      那年我13岁,住在一所靠近火葬场的学校里,炎热的夏天显得那样的漫长,除了整日面对更年期的老师;在寝室里吹牛,比JJ的长短;YY自己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流氓一样晃荡,勃发的青春无处可去。
      
      那个学校被山包围,每天早上我都会站在阳台眺望侧对面的女生寝室,隔着那几层窗户和布,其实什么也看不清楚,但刚刚兴起的性别意识,总让我不由自主的对那些正在发生变化的人儿有着无比的兴趣。后来有一次,隔壁班一个老实巴交的孩子拿望远镜观察时不幸被年级主任抓住,从此对面女生寝室窗户紧闭。我们也就很少去阳台了。
      
      有一天寝室一个哥们,从外头带了一大箱盗版的李大师的书回来,我那时候对这些并不感冒,五班某女生日渐隆起的胸部,以及很男人的足球才是我所关心的。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我从那堆书里抽出一本,躺在床上读了起来。这终于改变了我的人生。
      
      那本书叫《传统下的独白》。
      
      当我看完了那篇《十三年和十三月》就再也躺不住了,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我冲动的站在阳台里,浑身的血在翻涌,高涨的荷尔蒙终于找到了激动的理由,我生命里第一次体验了文字的力量,那个时候只想找人分享书中那些话:
      
      “愤世嫉俗并不是什么要不得的事,尤其我们这个死气沉沉的老大民族,我们怎么配说愤世嫉俗要不得?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老一辈的人自己做了“德之贼”,怎能再让青年人做乡愿?不让生龙活虎的青年人去冲、去骂、去诅咒、去上当、去摔跤、去跌倒……试问我们哪里去找朝气?社会上不让青年来做急进的、爽快的、大刀阔斧的言论与行动,试问哪个持盈保泰的老头子还有这种劲儿?苟能使整个国家年轻活泼到处是朝气,其中有一些青年发几句狂言、道几句壮语、做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傻事,这又算得了什么?”
      
      “这种激情使我对传统的伦理教育感到不耐,我们的传统是“君子”式的“儒”,在这种传统底下,为一般人所称道的人格标准竟是态度颧预的厚重、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莫管闲事、别露锋芒、别树敌、别离经叛道。要敬老……这些标准上铸造出来的人格是可以想像的。所以在中国社会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三种人,第一是乡愿,第二是好好先生,第三是和事老。至于等而下之的巧言令色之徒、巧宦、走狗、奴才、文警、小人、马屁精、笑面虎,那又更不知道有多少。”
      
      “迷失一代的青年人必将回归到愤怒的一代,他们之中,浑噩的终将聪明;沉睡的终将苏醒;缺乏营养与气魄的终将茁壮。这些转变的酵素不待外来,他们必须靠自己!”
      
      尽管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仍然安安静静的在体制里乖顺的生活着,但这本书就像一个种子,终于在多年后开始重新生长。
      
      
      2. 内分泌失调与愤青。
      
      多年来,摧残了无数花朵的李大师,有过许多怪癖,比如和胡茵梦离婚,是因为看到她便秘时脸上痛苦的表情,觉得丑陋无比,难以忍受。可是生活总归不是戏剧,欲望都市里凯莉在和她男朋友做爱前放了两个闷屁,结果大家都笑了,其实这才真正的生活。便秘的表情和舞台上的华丽姿态,无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然而几十年前,还正年轻的没啥名气的李敖,也没啥泡妞的水平,他给喜欢的女孩写信,也到处写情书,却没人看得上他,因为文化禁运,他也没法看到A片,东瀛国的小姐挽救不了他,于是他愤懑不已,在荷尔蒙的作用下,他又爱又恨写了很多骚骚的发泄文字。
      
      比如他总结泡妞经验:
      “
      自反之下,没有任何一点条件能够吸引女孩子多看我一眼!家里妹妹虽多,可是她们对我过去的情海兴亡史过于熟悉,虽有帮忙的可能,但小姐们心眼儿多,偶有得罪,就七嘴八舌大翻我底牌,新欢若知,反倒不妙,想、来想去,走妹妹路线也是死路一条
      ”
      比如他的小嫉妒:
      “
      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年轻人都纷纷走上成家立业抱娃娃的老路,冤各有头,债各有主,有情人各有他的家,尤其是我过去的老情人们,她们一个个都远走高飞,婚嫁迭起,喜事频传,每天打开报纸,看到一排排鲜红的结婚启事,我就先要心惊肉跳!偶尔启事上没有使我牵肠挂肚的芳名,我就笑逐颜开,宛如巨石落地,自谓公道尚在人间,同时也深叹“报社广告部诸公之待我不可谓不厚矣”!
      ”
      比如他有点酸酸的反思中国人的爱情观
      “
      爱情毕竟是奢侈品,毕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落伍玩意儿,现代中国的女孩子很少肯为爱而爱,她们的母亲也压根儿不肯这样指导她们,她们人人都用妈妈的感情套在自己年轻的心灵上,不会让爱情这匹马在感情的原野上奔跑,-除非马脖子上挂上部终身大事的老木车!凡是没有做哈老哥条件的人都着予免议了,‘恋爱,’妈妈说,‘谁要跟你这穷小子恋爱?’”
      ”
      
      多年前的穷小子闷骚男李敖,终日为了生活早出晚归,终于在台大的夜色里,化利比多为愤怒,成长为一代愤青。
      
      所以,我要感谢那些让李敖内分泌失调的女人,是你们让我见到李大师的那些愤怒的文字,感谢那些拒绝李大师的女人,是你们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男人,想一想,若他沉溺在爱情的滋润里,不知道还有没有多余的精力愤怒。几十年后,我们可能只能见到这样一个家庭和睦,颐养天年的李大师,他开着俗气的宝马,在台大的校园里穿行,脸色红润,面带微笑,心里也许意淫着每一个漂亮的姑娘,却怕老婆的小鞭子,道貌岸然的和人吹牛放屁,却永远不会在立法会里惊世骇俗的展示自己从戎生涯的裸照。
      
      是的,不是每一个内分泌失调的男人都会变成愤青,幸好有了李敖。
  •     发生在海那边十多年前的事情,今天看来已经如发黄的纸页,读来有点索然,有点霉味,有点愤青。
      
      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此外年代上的差异也是我没读完的原因。
  •     个人认为此书是李敖巅峰时期杂文包括散文的精华,无论是谈论政治还是评论自我,或者调侃生活,都有其独到的视角,加以才华横溢五百年一出的白话文文笔,堪称杂文经典。
      
      强烈推荐《母亲和电影》还有一篇叫妈妈,弟弟和什么的。
  •   有机会一定读读他这部作品
  •   我不得不承认,在我大学阶段,李敖是我的一位启蒙者。读书的启蒙者。
  •   那句话是孟子的。
  •   这文章读起来很痛快!
  •   2010-04-30 20:45:18 大大  
    这文章读起来很痛快!
    ================================================
    不错,李敖的文章不仅形式上行云流水,内容上也很具启发性,正所谓身兼形而上与形而下两者之妙!
  •   啊 应该说是学长或学姐吧!
  •   大学生就应该充满澎湃无边的激情,可现在的大学生却以此为耻!看了这篇文字,心里又打了一个结!
  •   呵呵 喜欢的话就推荐吧
  •   大陆的教育更是如此
  •   唯上智与下愚者,最能快意恩仇+1
    体会很深啊!
  •   下愚者神经大条,爱憎分明。而上智者对世界认识深刻,更能明辨是非!
  •   唯上智与下愚者,最能快意恩仇
  •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子的人,或者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活的人
    为什么说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虽然我现在也没有找出来
  •    唯上智与下愚者,最能快意恩仇
  •   小有疑问,无关紧要:500本藏书是怎么托运到台湾的?还是逃难
  •   上山上山愛。
  •   @圈圈
    你可真快。
    @绝望
    那书可淫荡了。
    我见过最黄的泡妞类书籍。
  •   真的很黄么 很好 我要去弄一本来.
  •   我也想看看,本能的觉得他说的话不靠谱
  •   我記得我讀本科的時候,有個什麽專業的男的跟我搭訕,說他看過上山上山愛,以為學中文的女的會說"哇,你看過李敖啊。"
    結果我說,你當黃書看的吧。
    內男的就走了。以後看見我就臉紅。
  •   楼上的很好很强大.
  •   -_-|||...
    楼主何不摘抄些关于泡妞的言论进来...
    咱大伙儿开开眼界...
    嘻嘻...
  •   就冲着这份 黄,我也得去弄一本压在枕头底下。
  •   我喜欢李敖卧室天花板上的大镜子。。
  •   几十年后,我们可能只能见到这样一个家庭和睦,颐养天年的李大师,他开着俗气的宝马,在台大的校园里穿行,脸色红润,面带微笑,心里也许意淫着每一个漂亮的姑娘,却怕老婆的小鞭子,道貌岸然的和人吹牛放屁,却永远不会在立法会里惊世骇俗的展示自己从戎生涯的裸照。
    经常见到这种人,哈哈。
  •   敏杰又上首页了
  •   老娘想看了..大爷想看了..
  •   书没看过,但我第一次看李敖的文章的时候‘哇,好牛啊’,就是这种感觉
  •   貌似,我记得你高中的时候一直都是看的《读者》啊。
  •   那是为了高考。
    还有周国平和余秋雨两大装逼犯。
  •   现在高中生也是
  •   赞 上首页第一条~~先顶再看!
  •   - -!!无语.
  •   我总觉得李的文字过于拖沓且装逼,往好里说,他是一直以“李大师”的架子在给the crown“讲”字。
    anyway,以内分泌失调讲李敖,极有意思
  •   哈哈 笑着看过 留名
  •   他的书没看过。。。貌似就是一个老愤青。。。
    另:觉得他不怎么靠谱~
  •   看《读者》是为了高考 哈哈哈
  •   谁都为高考看过读者
    大学就没看了
    读者发行量中国杂志最大吧~是不是呢??
    我高中的时候就超过一千万了呢
  •   据说又出了一本,不知哪里有卖的
  •   第一次看的是《北京法圆寺》。觉得很好。
  •   李敖内分泌失调?
    不会吧。他初中开始恋爱,大一和人同居,女友无数个个都很漂亮。
    那篇文章,李敖写着玩的,不能当真。他文中还说自己如何如何丑,只能给人看背影呢。
  •   让我想起个说法
    一个好妻子能使你得到幸福,一个坏妻子能让你成为哲学家。
  •   是 啊
    我在青春期里被这样震撼过,用现在的词说,是被雷了。
  •   李大师的文章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拜读了,曾经愤青啊,不过也确实耐人寻味啊。女人喜欢有内涵与性格的男人,也许根本不在乎他曾经写了多少很黄很暴力的书来毒害小孩,也许根本不在乎他曾经被多少女人摧残,只在乎他现在是不是爱自己、疼自己、舍得给自己花钱。
    哈哈哈……
  •   LZ该不会是咱性社会学老师吧,看名象.
  •   靠 ,逼我办99读书
  •   比JJ长短
  •   第一次看李敖是上山上山爱
  •   东西写的还是可以的!
  •   如果本身就可以为中,为什么要借口年轻一定为偏呢?
  •   哀悼 地震遇难者
  •   李敖其实是一极度自恋老匹夫
  •   “愤世嫉俗并不是什么要不得的事,尤其我们这个死气沉沉的老大民族,我们怎么配说愤世嫉俗要不得?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老一辈的人自己做了“德之贼”,怎能再让青年人做乡愿?”
    ----------------------------------------------
    特别喜欢这一段,所以我决定保持自己的理想主义,在该愤慨的保持愤慨
  •   2008-05-13 19:20:31 暖暖的掌心  是 啊
      我在青春期里被这样震撼过,用现在的词说,是被雷了。
    -----------------------------
    雷是貶義詞

    麻煩擺渡擺渡
  •   愤青 这个词未免过于粗糙含糊。。。
  •   李大师?他的思想我真觉得非常偏激......楼主也一样,我看楼主的文章看了这么多 得出结论:楼主也是个内分泌失调的小子
  •   多年来,摧残了无数花朵的李大师,有过许多怪癖,比如和胡茵梦离婚,是因为看到她便秘时脸上痛苦的表情,觉得丑陋无比,难以忍受。
    去看看胡因梦的 生命的不可思议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   2008-05-13 18:44:08 sitooger  第一次看的是《北京法圆寺》。觉得很好。
    我看得他的第一本也是这本,不错,还想继续看点他的书,现在正在看,<<李敖快意恩仇录>>,下一本想看《传统下的独白》。
    我自己觉得,李敖就像有些人说的一样,每每看事情,想窥其全貌,却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并不是说他没有多少东西,而是因为一个人所能做的是有限的,能窥之一隅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他只能在自己所偏执的一隅中找一个平衡点,那就是用他心中要发泄的东西,换来的的自慰的表现。他一直认为历史只是一根绳子,而他站的地方是绳子上的一个结,可以让他一览这跟绳子的全貌,岂知自己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也是绳子的一部分份,而李敖真正可以看到的最远的两个地方只有他的屁股,和睫毛。
  •   道理不错
  •   几十年后,很多人都会流俗成这样吧。再看楼主十几年之后会如何,应该就调了。
  •   毕竟过去很久了。我也没仔细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