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12大指標

出版时间:2011-5-24  出版社: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丹尼爾.奧特曼 Altman, Daniel  页数:272  译者:陳琇玲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全球經濟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改變中,讓全球經濟更加整合的技術、尤其是改善資訊傳遞與交換的技術日新月益,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們得以彼此互動,而且這種互動程度已出現驚人的成長。這些改變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深遠的影響;在過去二十年內,我們看到幾億人脫離貧窮,卻也看到自然環境嚴重惡化,全球經濟慘遭金融風暴重創。  儘管各國政府修正經濟政策因應景氣循環,但是物價波動、貿易流量、政府預算和許多影響全球經濟的其他重要指標卻居高不下。結果,我們很容易被分分秒秒產生的大量數字困住,反而失去對長期發展的遠見。這就是我們在邁向未來之際遇到的一大問題。個人財富有可能在瞬間取得與消失;但是,國家卻因為需要幾年時間形成和改變的極重要因素,影響本身財富的取得與損失。特殊事件當然可能讓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方向有所改變;不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那些方向通常是由根深柢固的重要經濟因素所決定。  這些根深柢固的重要經濟因素未必說明在這段時間內,股市在某一天、某一小時或某一分鐘內的漲跌,但卻能為經濟本身所能達成的物質生活標準設限。如果我們把追求經濟成長當成一場比賽,那麼這些因素就會決定終點的位置。由於終點似乎遙不可及,所以專家學者和政治人士的日常聲明中根本不會注意這些,至於對經濟學沒什麼瞭解的平民百姓更不會留意此事。  這本書的宗旨就是要改變這種短視近利、缺乏遠見的情況。這本書開宗明義地解釋,受到類似經濟因素影響的國家在長時間後,常會在成長和繁榮上遭遇類似的限制。或許不久後,那些限制將讓目前身為全球經濟寵兒的中國,開始受到重重約束。中國的迅速成長,加上大家認為這種成長會再持續數十年之久,因而吸引全球資金湧入中國。不過,中國的長遠發展並不像投資者期待的那樣樂觀。歐盟(European Union)由於本身政局穩定、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加上東歐成員國的發展潛力,因此一直是投資人青睞的標的。歐盟發行的歐元,讓各國中央銀行、主權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和其他重要投資人引領期盼,終於等到替代美元的其他貨幣。但是,歐盟實際發展不如預期,歐元的情況也一樣,由於歐盟成員國正面臨不同的成長限制,因此歐盟和歐元有開始瓦解之虞。  當國家努力發揮潛能,提供人民最好的生活水準,就會遭遇一連串的阻礙。國家要發展經濟就需要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也需要某種程度的穩定。在未來數十年內,許多國家將面臨這三大要件都不足的情況,這些短缺將減緩經濟發展的速度,讓他們在這場經濟成長比賽中更慢抵達終點。有些國家到別的國家開拓殖民地,試圖掌握本身經濟成長所需的自然資源,比方說:製造業的原物料、餵飽工人的農作物、燃料和水。這次,殖民征服者將透過金錢、而非透過軍事手段來達成目的;但是這樣做卻可能會讓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都自食苦果。富裕國家在本身人口老化和低生育率的情況下,將改變移民政策,從世界各地吸引更多工作者移民該國。即使在貧窮國家開始發展之際,由於富裕國家移民政策誘人,讓貧窮國家無法留住本身最具生產力的人民。在此同時,近幾年講究個人自由的左派政府將率先投效講究經濟自由的右派,然後就像政治鐘擺一樣繼續搖擺不定。在這種情況下,政權的改變就會讓本身的經濟成長速度變慢,這項結果令人遺憾,畢竟成長或許是讓政治鐘擺停下來的唯一做法。  在這些限制與阻礙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新機會。當一九九○年代和二○○○年代的科技泡沫和信貸危機逐漸成為歷史,美國人開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和所得來源。他們會在一些出乎意料之處找到新商機,也會開始重視美國經濟成功的重要支柱──「銷售力」。全球經濟結構重整,變得更密切相關也更數位化,同時也讓工作者可以一次觀察二或三個市場,扮演獲利守門員而掌握新機會。人們工作方式的改變,同樣會讓工作地點產生改變;日後,行動專業人士這個族群將日漸崛起,並在以生活型態選擇、而非以企業要務為主的新型態經濟中心穿梭。而且,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緩慢瓦解,反而讓各國得以追求更自由的貿易,從對外貿易中找出新的財源。  儘管有這些新商機,但是成長之路未必平順。即使國家能巧妙避開本身經濟發展沿路上的重重阻礙,卻仍會面臨這場比賽中人人都將遭遇的種種風險。剛發生不久的全球金融風暴清楚地告訴我們,某些金融中心的疏失、瀆職和從眾行為就能讓全球成長受阻,讓某些國家在追求更高生活水準的步調上往後延宕幾年。為了因應金融世界而制定的新法規結構,反而讓規模龐大的黑市應運而生,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風險。同時,常被富國和窮國視為新產業機會的氣候變遷,其實反而拉大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製造出一種動盪不安的威脅,讓富國與窮國的經濟都受到阻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國必須攜手合作;不過,目前各國政治制度卻無法提供適當架構來解決全球問題。  這本書也沒有把每項緊急的經濟議題都納入探討。相信在這方面,其他作者更擅長預測哪種燃料是未來的主要運輸動力(事實上有些作者已經這樣做了)、哪種超導體和半導體將傳送全球經濟數據。即使不涉及許多不同方向,預測工作就已經夠困難了。  事實上,經濟學家直到最近才真正開始瞭解個人預測和整體經濟預測有多麼困難。在一九六○年代期間,經濟學開始邁向成熟之際,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測都是以這項概念為前提:人們會再三犯下同樣的錯誤。舉例來說,如果消費者認為自己薪水調漲許多,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購買力大增,但是他們始終沒發現自己想買的東西也漲價不少。一九七○年代時,新的經濟學派開始成為主流,這個學派持相反意見,認為人們太過理性,不會重蹈覆轍;消費者一開始或許會被加薪給愚弄了,等到再次加薪時就會留意通貨膨脹是否把加薪幅度抵銷掉。這個新學派主導經濟數十年之久,後來在二十世紀末期經濟思潮又出現另一波改革: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崛起。行為經濟學家運用經濟學和心理學,他們認為人們在某個時刻看似理性,長遠來看卻未必能保持理性。行為經濟學家進行各種實驗,詢問人們為何故意做出事後懊悔的事、為何無法承諾自己日後勢必會怎麼做。就算相當瞭解通貨膨脹的人把自己加薪的錢花光了,行為學家也不會感到訝異。不過,跟一九六○年代的經濟學家不同,行為學家不認為這些人被自己的加薪給愚弄了。他們反而認為這些人無法抗拒消費的誘惑,他們或許認為這些人覺得以後省一點來彌補目前的花費,但是人們是否真這樣做就有待商榷。  幾十年來,經濟學家領悟到,光是利用已知的事實來推測趨勢,並不是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但是這項領悟並未阻止許多經濟學家繼續這樣做)。行為經濟學的崛起讓我們明白某些經濟趨勢為什麼會出現,尤其是那些群眾心理或歇斯底里引發的瞬間改變。儘管如此,經濟學仍舊不太擅長預測那些突然出現的改變,不管是預測方向或預測時機都一樣。  一則是經濟學家還不完全明白人類心智的運作,一則是經濟學家通常把焦點擺錯地方。全球經濟人才大多聚焦於金融市場,通常他們只在意幾分鐘到幾個月的變化;不管是抵銷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風險的倉促交易或是對企業當季盈餘的預測,都不太在意長期的發展。即使是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工作、比較偏重學理的經濟學家,通常也把四到五年的發展當成長期發展。因此,他們經常忽視真正影響全球經濟數十年發展的極重要因素。  但是,這些因素再重要不過,它們將決定整個世代(幾億人)是否能比祖先們過得更好。這些極重要因素源自於在地理、氣候、文化、政治和歷史等方面發生的事件。它們影響力之大,足以匯集幾千個相當重要的不同事件之影響,例如: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破產案或雨果.查維茲(Hugo Chavez)連任委內瑞拉總統。  有些經濟學家(本書後續會提及)已經開始研究這些極為重要的因素,比方說:追蹤殖民勢力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制定的政府體系如何影響二十一世紀的金融市場。但是大致說來,這些重要勢力仍然受到忽視,也沒有被充分瞭解。  這本書的首要任務是把這種情況矯正過來,讓經濟預測重新聚焦在長期發展,而且是數十年的發展、不是幾年的發展罷了;並且專注於影響全球經濟前景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我可不是經濟占星家,經濟學不是精密科學,由於經濟學家至多只對周遭世界有不精準的瞭解,我們根本不可能期望他們對未來做出精準的預測。況且,你愈仔細觀察未來,就愈難預測未來;因為預測時間愈長,不確定性愈高,有更多事件和行動可能互相影響而改變結果。舉例來說,政府預算的預測圖表通常呈現大開口的鋸齒狀,而不是單一線形,因為實際預算可能落在兩個鋸齒之間。預測年限每增加一年,不確定性就隨之增加。  此外,還有一個更複雜的問題是:有關未來的預測可能被公開,一旦這種情況發生時,預測本身就會影響未來。因此,經濟學家面臨的不確定性就跟物理學家魏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提出的測不準原理類似。海森堡假定,你愈精準評量粒子的位置,就愈難判斷粒子接下來的位置在哪裡,反之亦然。同樣地,你愈精準預測全球經濟的未來,事實發展就更不可能符合你的預測。  然而,我們不必因為這項原理感到沮喪,因為它沒有讓這本書的前提失效。  事實上,進行預測的主要意圖通常是要改變未來,提醒我們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險,讓我們能避開危險。如果你在鄉間小路上開車,同車者告訴你:「小心那頭牛!」你大概會趕緊把車轉向,而不是把車子直接開去撞牛吧?  如果這本書確實改變未來,不只讓讀者避開危險並掌握機會,也鼓勵讀者克服危險並增加機會,那可就功德圓滿。我希望讀者開始思考形塑全球經濟的重要因素,不僅讓自己的眼界大開,也讓自己更深謀遠慮。

内容概要

  世界貿易組織面臨瓦解,中國歐盟即將衰退分裂  資源與人力開始被強國掌控,新興金融中心即將嶄露頭角  在這變化難測的未來趨勢中,下一波百年錢潮究竟身在何方?  透過全球經濟十二大經濟指標,我們將帶領你擺脫泡沫威脅,掌握關鍵機會,邁向富裕未來!!   在未來數十年,甚至百年以內,我們所熟知的經濟面貌都將轉變。   中國與歐盟面臨衰退、世界貿易組織即將瓦解,在這些衝擊之下,富有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又該如何應對?這些跡象中又隱藏了什麼機會,我們又應該如何掌握?   當世界努力從衝擊中恢復元氣時,許多個人、企業和國家只把心思專注在短期預測。但是,如果我們能好好思考全球經濟在未來數十年會如何發展,想想有哪些風險和機會最可能出現,就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   全球經濟的命運將取決於更重要的因素,而不是那些讓市場短暫變動的因素。本書將隱誨的趨勢、社會壓力和政策殘局列入考量,為未來數十年做出十二項既驚人又具說服力的預測。這些針對未來發展提出的這些預測,讓我們不禁想問:未來有那麼多挑戰正在等著我們,下一波的錢潮又該往何處尋找?   《全球經濟12大指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未來指南,這本書提供非常重要的見解,讓我們知道哪些產業將蓬勃發展,哪些經濟體將一蹶不振,哪些投資最可能成果豐碩,哪些地方可能發生重大危機。在如此動盪不安又令人驚慌失措的時局,本書提供的見解和睿智就能幫我們指點迷津、導引前路。

作者简介

  丹尼爾.奧特曼  著有《連結:全球經濟的24小時》、《數字的力量》(合著)和《Neoconomy》,現為道爾伯格全球發展顧問公司(Dalberg Global Development Advisors)議題領導負責人,並為北苑經濟學顧問公司(North Yard Economics)創辦人暨總裁,這個非營利機構為開發中國家提供建言。奧特曼曾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撰寫經濟專欄,目前定居紐約並在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任教。   陳琇玲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嶺東科技大學講師、行政院國科會助理研究員、Alcatel Telecom系統程序專員暨ISO 9000主任稽核師,現專事翻譯,重要譯作包括《第五項修鍊III—變革之舞》、《杜拉克精選—個人篇》、《搜尋未來》、《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歐巴馬勇往直前》、《2010大崩壞》、《富爸爸財務IQ》、《新富餘》。

书籍目录

第一篇:限制指標一:政策阻礙成長 中國前景令人堪憂─ 過度成熟的中國將讓投資者感到失望,制度與資訊不透明的狀況將令中國走向衰退之路指標二:內部經濟落差大 歐盟生存面臨困難─ 歐盟各成員國的經濟狀況落差過大,內部的相互貿易協助仍將無法阻止差異所帶來的頹勢,歐元的貶值也將衝擊全球市場第二篇:阻礙指標三:強國寡占資源 小國經濟任其宰割─ 在資源日益缺少的情況下,中國、巴西等經濟強權開始逐步透過經濟殖民的方式掌握全球資源,然而對於殖民關係的雙方是否真的兩全其美?指標四:人才遷移難控制 經濟成長將趨停擺─ 由於人口老化,富裕國家會開始興起人才爭奪戰以確保經濟成長的穩定,然而其他國家又該如何面對人才流失與競爭力低下所帶來的影響?指標五:政權轉移頻繁 政策多變難適應─ 在經濟危機以及貪汙寡頭的影響下,許多國家在資本與社會主義中遊走,反而讓不斷改變的經濟政策拖延了成長的速度第三篇:機會指標六:效法美式銷售 創造獲利榮景─ 由於美國文化融合了眾多國家的文化特質,在產品的推銷上更能夠配合當地文化打動消費者指標七:整合協調開放市場 中間商獲利穩難取代─ 在未來全球經濟整合後,中間商協助投資者整合與開放市場,將成為全球經濟未來不可或缺的腳色。指標八:WTO逐漸瓦解 區域聯盟為未來貿易趨勢─ WTO瓦解之後,更加自由的貿易型態將促成區域性的貿易集團出現,而被WTO排除在外的國家則必須抓緊機會進行經濟改組迎合市場,試圖加入區域貿易集團的行列指標九:生活型態改變 新金融中心成投資焦點─ 由於網路的發達以及資訊的易取得,工作地點的需求也由便利轉變為舒適,因此將間接促成越南、新加坡等十個國家成為未來新的金融重鎮。第四篇:風險指標十:黑市越顯龐大 投資風險激增─ 為了避免類似安隆事件的金融危機發生,金融法規的設置越趨嚴苛,但卻也促成了由投機者組成的龐大黑市,讓投資者的財產安全充滿風險指標十一:遏止暖化所費不貲 各國經濟負荷加重─ 全球暖化讓落後國家難以負荷改善污染的金額,卻也讓富裕國家不得不為了落後國家製造的污染付出代價指標十二:政治考量阻撓 經濟成長遭犧牲─ 領導人常因為任期有限而無法做出長期性的承諾,間接導致在面對經濟問題上無法做出有效的解決方式與回應,唯有透過眾人的力量改變體制,才能解決這棘手的問題

章节摘录

  指標1:政策阻礙成長 中國前景令人堪憂  過去這幾年內,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經過幾世紀國力衰落後,現在中國人正準備再次奪下全球最富強國家的寶座。    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讓幾億人脫離貧窮,這些人從農村湧入急速發展的城市,在工廠裡找到工作或從事其他薪水較高的職務。中國在二○○○年進行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1,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多達一百五十九個。這些城市就是史上最大人口遷移潮的產物,中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都市,也是中國掀起前所未見的產業化浪潮之關鍵。    中國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一○%,即使前幾年全球金融風暴導致景氣衰退,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仍保有九%;以種種數據看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似乎銳不可當。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在二○○三年做的報告2預測,中國將在二○四一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至少在二○五○年以前,中國將比美國更迅速成長。在這波成長期間,中國人民的平均所得將會趕上許多富裕國家的所得水準。二○○三年時,中國的平均所得水準為美國的三%(這項數字因匯率而產生誤差),到二○五○年時,中國的平均所得水準大概是美國的三七%。而且,根據高盛團隊所用的預測模型,中國在二○五○年後會繼續縮小與美國的所得差距。    在全球經濟遭受前幾年金融風暴重創時,中國熱這股風潮的熱力持續不減。二○○九年出版《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的作者馬汀.賈克(Martin Jacques)3就表示,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超級強國。他甚至認為上海會取代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人民幣會取代美元在全球市場的地位。  在考慮驅動中國成長的極重要因素後,我發現這些預測實在太過樂觀。沒錯,跟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日後這幾十年會愈來愈富裕;但是,中國會再次陷入貧困,而且很可能在把美國踢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寶座的幾年後,就得將寶座拱手讓人。    條件收歛的差異  在經濟學中,根本沒有什麼原理和法則可言。如果我們把經濟學當成一門科學,那麼這門科學既不像數學那樣明確,也不像物理學那般簡潔,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平庸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最後卻成為優秀的經濟學家。    但是以本身對個人決定和經濟成長的關係來看,經濟學確實跟數學和物理學這些學科密切相關;尤其是經濟成長模型常讓物理學有似曾相識之感,因為這些模型看起來就像粒子運動受重力影響的翻版。從一九八○年代起盛行至今的這些模型通常被稱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因為這類模型大幅利用早在一九二○年代發展出來的古典數學和統計方法。    依據這些新古典主義模型可以看出,經濟學可以針對不同國家的經濟成長,建立一項唯一關係。這並不表示我們從模型產生法則;而表示在現實世界進行測試時,我們找出一項似乎有效的關係,那就是:收斂性(convergence)。    收斂性這項概念從最簡單的模型開始探討,我們從這些模型中無法區分個別經濟體。在這些模型中,每一個經濟體好像都依照同樣的成長途徑。富裕國家本身就掌握起步優勢;不過,其他國家最後也會急起直追。其實,那些落後富裕國家愈多的國家反而會愈快拉近差距。隨著時間演變,各個經濟體的工作者都邁向同樣的生產力平均水準,因此在競爭市場中也會往同樣的薪資水準和物質生活水準發展。    許多可觀察的證據指出,這項理論或許是對的。貧窮國家遠遠落後先進國家;但是,貧窮國家若在公共衛生、教育和基礎建設等方面做好根本改善,讓人們從鄉下遷居都市工作,充分利用工業生產的規模經濟優勢,就能讓經濟突飛猛進。而且,落後國家不必自行開發技術,只要直接仿效先進國家的技術,就能節省相當多的時間。然而,這些落後國家要在高價市場跟先進國家競爭時,本身的發展自然就會慢下來。(待續)  ...看全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經濟12大指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