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評傳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商周  作者:江澄格  页数:336  

内容概要

  高陽以歷史小說的創作,享譽當代文壇,其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以歷史入小說,以小說述歷史」,從考據中探索歷史的真相實況,並將求證索據所獲的資料運用於小說之中,寫下了無數有深度、趣味無窮的名著,無怪乎有人說「有水井的地方,就有高陽」。一九九二年二月二日,高陽病逝於台北榮總,如今墓木已撫,碑石布苔,然而他的等身著作仍於坊間熱賣,在眾多讀者的腦海中,鮮明如昨。  對於這樣一位廣受世人喜愛的歷史小說作家,我們知道多少呢?其實,高陽的文采不僅限於撰寫歷史小說,高陽在詩學理論方面的造詣,曾獲中山學術基金會獎項的高度肯定,而他任《中華日報》主筆時,獨撰的社論,也獲頒嘉新文化基金會的新聞評論獎。此外,高陽在一般社會大眾的心目中是:不可以恆情言喻,不能用常理理解,無從以前例相比,蓋棺卻不易論定,儘管有滿腹高深難測的學問,心地城府卻極其清淺單純,一生放懷率性,恣意縱情。現代新聞界視他為稀有的奇人異士,文學界當他是罕見的天才怪傑,社會大眾評他為:前所未見,現在僅有,將來難再,確屬不可多得的國寶級人物。  眾多的「高陽迷」莫不渴望能進一步了解這位「野翰林」。《高陽評傳》作者江澄格身為老字號的「高陽迷」與「高陽研究者」,曾與高陽有進及一握的把晤,一席用餐共飲的聚會,並在數日間驅車同遊的暫短相處中,隔座聆聽其卓識高論,印象深刻。他有感於高陽雖然寫了不少古人的歷史小說,可是少有人執筆寫他的傳奇軼聞,而這位歷史小說家令人感動的真實故事,如果今天沒有人寫,將來就更難有人能寫了,本書作者因此而認真地「一」寫且「再」寫高陽。  《高陽評傳》中敘述了高陽精采的創作人生,分析的高陽歷史小說的深度與廣度,對於歷史的執著信念,並以廣角鏡頭捕捉位於高陽光環的附近的軼事。尤其尋訪錄存高陽歷年與詩友之間彼此唱和的詩詞,匯集成專章介紹,證實高陽在歷史小說創作上的超脫才華,以及在精緻文類的卓越修為。讓讀者在眾多珍貴的參考資料中,深刻認識這位歷史小說巨擘。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不信青春喚不回
──有井水飲處即有高陽──
一、橫河橋下水、源遠流亦長
不須淚眼望山河
但得還鄉福已多
鄉梓舊貌,先人近親
二、君壽究幾何,且看生年肖
白日當天三月半
青春作伴四愁屯
出生年代,何者為是
三、文史兩隻筆,因何而得名
筆下長慚名不稱
書中真覺味無窮
郡望筆名,由何而來
四、韻事唯公能數,悵恨向誰誇
七十年來憂患隨
餘生安樂未能期
生平行述,大事輯要
第二章:不容青史盡成灰
──致力為歷史續脈延命──
一、存歷史佐證的卓絕苦行
自願充當「謄」文公
抄寫〈能靜居日記〉
二、寫歷史小說的心路歷程
用歷史建構小說
以小說傳述歷史
三、其一貫秉持的創作理念
江河不擇細流
泰山不厭拳石
四、創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
涓涓不壅流為長河
筆筆有神繪成錦繡
五、所堅持信守的寫作原則
生花妙筆無所不能
有所應寫有所不寫
六、敷陳建構小說故事的要領
文不求其深奧
辭不避免俗套
第三章:低徊海上成功宴
──高陽之所以成為高陽──
一、促使其成名的幾位關鍵人物
二、榮獲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文學評論獎
(一)〈高陽說詩〉
(二)說高陽詩
(三)高陽詩詞聯句錄存
三、作品在海外華人社會的定位
視之為生活必需,賴之為精神食糧
依之為心靈寄託,仰之為文化寶藏
第四章:萬里江山酒一杯
──大飲者與酒子書妻──
一、筆下書中,酒香四溢
華髮酒痕每每新
世事杯中信不真
二、一口兩能,喝酒說酒
不死酒仍日暮醉
飲半尋思誰可語
三、酒子書妻,攜子覓妻
翠隱江銷露滿天
箱根一沐醉中眠
第五章:開國於今歲幾更
──寫與不寫的價值判斷──
維何歧路亡羊泣
幾輩沐猴冠帶新
一、太平天國豈值一寫
基於愛鄉的情感
二、西安事變焉能不書
激於民族的大義
三、國因富而強,民以富為貴
寫紅頂商人胡雪岩的理念
第六章:艱難歲月作長征
──歷史懸案偵破與平反──
一、關於杜甫的少年與壯年
二、假道學的故事──談「安溪相國」的公案
三、莫碎了「七寶樓台」
為夢窗詞敬質在哈佛的葉嘉瑩女士
四、孔子塑像的服飾
兼談春秋戰國的服劍
五、翁月龢給張蔭桓的兩封信
六、為韓文公後裔考證具先世榮銜的來歷
兼談如何判定「五經博士」,關防非出於部頒
七、魯迅心頭的啟痕
記光緒十九年科場弊案與魯迅祖父周福清
八、四庫探密
九、慈禧太后與伊藤博文
戊戌政變真相之揭發
十、清朝的會試
第七章:元戎元老騎龍去
任史科「輯成人」希望落空
一、張作霖及楊宇庭之死
二、哭王新衡先生
第八章:我是拾荒一老生
──讀書寫書.訪書藏書──
一、「攜子覓妻」神田訪書
二、捐贈國家圖書館的藏書
三、斯人已遠去遺世的著書
(著作目錄修訂補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陽評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