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业论

出版时间:20071018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作者:村上隆  页数:24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希望為了『美』一直勞動下去。然後不管在日本還是世界任何一處,都可以創造『美』,在其名下分享喜悅。如果為了如此必須從製造土壤開始,那麼我樂於全身都被泥巴沾滿。為什麼?因為只有當站在『美』的前面,大家才都是平等的。『美』能夠讓這樣的夢幻時刻在一瞬間實現。給予我們希望,讓我們得到「互相瞭解」這人類慾望的極限。我希望為此而勞動。每天都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在祈禱,希望到死為止我都能夠擁有這樣的態度。拖著抗拒的身體,化身為「美」的侍從,一直這樣活下去,這是我的希望。」爭議性最多的現代藝術家村上隆,2006年出版了「藝術創業論」,再度為藝術界掀起漣漪。村上隆在新書裡,絲毫不諱言藝術對他而言是一種賺錢的手段,為了實現他理想中的「藝術創業」,他認為藝術不但要投入金錢,也要擁有國際視野及宣傳策略。村上隆認為:想成為藝術家的年輕人,首先應該理解的是,藝術家也是一個社會人,應該在現實社會當中,強韌地生存。強韌才是藝術家勝利的秘訣。在社會上,要光靠才能而生存下去,幾乎是沒辦法、不可能的事情。就像是運動選手將縝密的計畫與鍛鍊當作是基礎一樣,藝術家從分析美術史,到精神力的訓練,應該每天持續地研究修業,為了做出獨創性的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创业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通宵熬夜不算是努力》,题目就很吸引人,读完到有点云里雾里。大体上,村上是在说一个朋友以一种炫耀的口吻说自己现在还在通宵熬夜,村上认为,在艺术界了,通宵熬夜算不上什么:“通宵不通宵这种事情,比起要在美术的地狱世界存活下来,根本无法成为痛苦的判断标准。”“原来他只不过是会因为熬夜一天而感到陶醉、兴奋的家伙。想因为熬夜而获得称赞吗?那种学生般的熬夜比起征战世界还要重要吗?”
      读下来颇有感触,想想村上隆的艺术创作上的确轻狂,对商业与金钱的不避讳也令人偶有不爽,但是在这篇文章中的触点到颇令人感同身受甚至有点喜欢这个艺术家。自己在网上搜了村上的作品,这种颜色鲜艳亮丽,动漫卡通化的形象,到挺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这个不求深度的年代,表面的一切就是深度,而他似乎把这一切做的很好。年轻人应该都会很喜欢这些碎片化形式感强烈且颜色鲜明有自己独创性的东西吧。
      言归正传,文章中说到了出国,对于村上来说,走出岛国去美帝是一件具有挑战性且艰苦的事情,但一个艺术家要想立足,似乎必须走出去,这种墙内开花但必须到墙外发达之后才能墙内香的现象,我们似乎和日本没有区别。从画家到电影创作,甚至理论家到国外镀金,出国成了一个人有无涵养学识甚至评判的终极标准。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如说是欧美化甚至美国化。村上说自己有时候很羡慕那些在国内从事小规模创作着的艺术家,他们似乎很开心甚至然让人羡慕。但村上认为,在挑战欧美的艺术世界这件事上,几乎都会打败仗吧!如果只在国内活动还大放厥词却还留在国内的人,难免让人觉得“为什么不到国外去?”
      其实不管人在哪,不管做什么,似乎都会觉得自己很累很辛苦,工作的觉得自己加班跑客户挤地铁看老板脸色,读书的觉得自己写论文蹲档案馆泡图书馆很辛苦,有时候我们把自己搞的很累,这只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让自己觉得自己很辛苦,觉得自己承受了别人没有承受的痛苦,苏护在工作的人看来读书泡图书馆就是享福,在读书的人看来工作挣钱就是天堂。我们不要再沉浸再自己演的电影里了吧,生活不是让自己“通宵熬夜”然后自我感动,生活一定还有很多人在经历着比我们更痛苦的事情,我们在哭天抢地的大放厥词说自己很累的时候,请放下你的眼泪,换一个更好的心情努力做得更好,因为有很多人默默地努力承受着比你更痛苦的事情呢而对于村上来说不也同样适用吗?当他反问别人“为什么不到国外去?”我们一定也可以反问他:“为什么不XXX?”
      想起之前自己送给朋友的一句话:“愿我们在各自的道路上坚定努力且开心的走下去。”
  •      这本书我不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很是排斥。我甚至花了时间去说服自己要耐心,要试着去接受异言论;他站在那个高度是有理由的,不明白不理解就好好地完整读下去。后来,我觉得,村上隆描述的事未来的一个趋势。他所思考出来的,想要传达的,或者说他正在宣言的:我来向你诠释什么是现代艺术。————————————前言(无视也可)
      
      
       “想成为艺术家的年轻人,艺术家也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在现实社会坚韧地生存下去几乎是没有办法,不可能的事情。”确实是这样的。
      
       爸爸曾说:这个世界考纯画画的养活自己的有谁?不论做什么首先要活着,要有一定质量的活着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去做你喜欢的事情。最好事当成一种兴趣,在生活之余调剂。无论怎样,只要一直做下去,就算是当爱好也会有成就的。
      
       我很听话。打哪,我就把自己定位在高级技工的行列。
      
       还好我赖着不适认真地看完了。艺术被去掉了某种包袱,只要有魄力同样可以成为饱腹的生计。
      
      
      
       村上隆对御宅的了解开始是茫然的(从KO2小姐可以看出来,)但他相当有眼界,敏感和行动的魄力。
       整本书强调的最多的事:就是沟通: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与不同地区的人沟通 与非从事艺术的人沟通 与不同价值的人沟通。 很是成功,几乎所有愿意停下来听他解释的人都接受了,甚至开始崇拜并成为他的追随者。
      
       我认为村上隆描述的是明天的一个方向。有魄力者可以效仿。无魄力者、如我,诶呀,也可能不只是解觉了自身的疑惑。哪么简单。
       也许是思考的方式不同,着重点不同。爸爸与村上隆的差别,便就如此
      
      
      
       他向我阐述了这个世界的前进方向的某个可能。我看着它的发展,我身处这个时间点,我将借鉴里面的,我会想世界给出我的答案的,在未来、在我已然长大的时候。
  •     买了本《艺术的创业》看了没几节,就觉得好心酸。
      
      村上隆真的是很典型的屌丝上位的艺术家。一方面很可能他家境一般,出身草根。按照他书里的说法,他一直到36岁时(62年生人),还要去便利店后门找别人丢掉不要的食物。相比60年代就能去纽约参与青年运动的草间弥生(60年代的日本年轻女性哦),社会阶层的差别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日本在全球的艺术市场中,还属于弱势群体,尽管有不少艺术家已经获得世界认可,但影响世界主流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
      
      因此村上在他的书里反复地提及,没钱不行,艺术家要善于自我经营,追求商业效果,艺术是有钱人的游戏;日本不被欧美市场认可,因此他的出名全赖于他研究了欧美的艺术脉络,诸如此类。是如此绝望地渴望成功和赚钱,让人有很大的压力。跟原研哉比,村上的心态多少有点促狭——尽管不得不承认他说得有点道理——相比之下,原研哉就淡定从容地多(他甚至主张理性的欲望。。。)。而且,原研哉是设计师,设计产品当然要考虑产品的功能、用户的体验,以及最终销售的效果,但村上是艺术家,艺术品的价值是很难用特定的标准来衡量的,但村上却把自己经营成了设计师,这是很有趣的现象。
      
      如果村上的下一代再来做艺术,心态应该会自由很多,不需要谋生,不急于获得认可。不过也许恶劣的环境反而容易催生优秀的艺术家,这也都不一定,一切只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性格吧。
      
      就好像虽然我不太认同村上隆的价值观,但却喜欢他作品的鲜艳热闹。虽然我喜欢原研哉的理智、简洁、生态的价值观,但我每次跑进无印良品,就有种进了苦行僧的禅房的感觉——用色实在太枯槁了。审美是一种多奇怪的东西哦~
      
  •     如果说村上隆是位艺术家的话
      那他的艺术就是玩儿转了艺术市场以及西方话语权下潜规则的游戏
      怎么说呢
      看了总比没看好
      村的理论确实做得很好
      就算不理解他的艺术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说法”
      就算看不懂艺术的人通过他理论的表述也会明白
      也许很对
      自以为自己很嗨的在玩儿当代艺术
      玩得咆天哮地
      可别人根本没把你当回事儿
      你说的词儿别人没这概念
      你捣鼓的事儿别人不明白也压根儿没打算来弄明白
      中国有些地方和某阶段历史的日本很像
      外来的冲击晕头转向,激进而空虚的民族自尊心,断层的文化历史
      也许日本做得更好
      而中国满是政治的谎言,群众的愚昧,历史的倒退,文化的断代,人性的泯灭
      但愿这使我们更愿意去探讨文化艺术的体现
      摸清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
      然而进入不了世界视野的文化意味着这场游戏我们没有获得参与权
      
  •     
        从这周一开始,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后花二十分钟一边吃早餐一边看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一周下来居然看完了,这本书没有高深的艺术探讨,也不是枯燥的创业分析,而是就“如何将艺术作品价值最大化”这一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在日本,人们通常都觉得艺术是崇高的、纯洁的,不能赤裸裸的与金钱挂钩,甚至看到有艺术家的作品被拍卖出天价时,不自觉的在心里对艺术家与作品嗤之以鼻,这其实是一种很反常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不但存在于日本,更存在于整个亚洲的所有东方国家。
      
        之前我就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个公仔不值得那么高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我们都会摆出这么几个理所当然的理由:构成这个作品的原材料价格很低、艺术家创作这个作品的时间不长,不就是买一些颜料在一块画布上勾勒出一个图案吗?不就是买一堆材料扭曲在一起组成一个怪异的形状吗?它们凭什么能卖出超越本身价值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价钱?
      
        可为什么那么多的富豪都对艺术片趋之若鹜?不排除有些人想借艺术品来装点门面抬高身价,但难道有钱人都比我们傻吗?不会算这笔帐吗?我觉得恰恰相反,有钱人之所以比我们有钱,不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会算账,更懂得什么是有价值的吗?如果排除这个原因,那难道是因为我们都不懂欣赏吗?艺术作品难道都那么深奥吗?
      
        当然不是,真正厉害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通常能给每个观赏者以独特的感受,比如村上隆这位老顽童,我虽然很早知道他的名字,但真正看他的作品却是在看书过程中才去网上搜查的,结果一看就很喜欢,无论是可爱的卡通DOB还是御宅族漫画,甚至那个手握阳具精液喷洒而出的公仔以及与LV合作的包包,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他是我目前见过的,对色彩的运用最复杂也是最好看的艺术家。
      
        我们觉得一件艺术品,尤其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不值高价的心理,是因为我们都忽略了他们埋首创作时的付出,这个跟电影艺术不一样,再普通的百姓都知道拍电影需要很大的投资,所以对电影的艺术性能够接受,并且电影的价值在平摊到每个观众身上的时候通常只有几十块,更容易让人忽略这一点。
      
        而美术作品跟音乐有点相似,听众会觉得,你就写了一段旋律加几百字的歌词,坐在房间里几个小时就完成了,他们拿中学写作文的标准来界定音乐的价值,这其中是有些自相矛盾的,一首好歌你可能会听几十年都不厌,但你会反复看一篇作文几十年都不厌吗?
      
        艺术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死了的艺术家作品比活着的艺术家作品更值钱。这大概也是刺激村上隆如此大肆宣扬要将艺术作品价值最大化的原因之一吧,他三十多岁还在街头落魄的生活,体验过最底层的辛酸,所以他才在后期登上人生巅峰期时也毫不掩饰对金钱的追求,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真正的艺术家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美好,他们是真正站在时代前沿的人,并且启迪或者说引领人类追寻更高更美好的世界,他们有的人看似不修边幅,却在思维领域里披星戴月的奔波、探索、发现、创作。
      
        村上隆一开始在日本也不受欢迎,后来他潜心研究欧美艺术的发展脉络,并成功打入欧美艺术界,立足之后又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带领一批新生代艺术家继续开疆拓土,他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超越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欧美,必须要先了解他们的游戏规则,然后进入他们的游戏规则,接下来才有机会才有可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们。
      
        他批评日本艺术界只知道一味的复制欧美艺术风格,这恰恰也是我们国家一个约定俗成的恶习,不去思考如何创新,到最后势必连成为一个好匠人的能力也会失去,村上隆常常对工作室里的新人说:一定要让你的作品产生数十倍、数百倍的价值,否则它就是一件失败的作品——道理其实很简单,卖不出去,意味着没人欣赏,孤芳自赏的作品是有问题的。
      
        有人或许会觉得,一个艺术家以市场为前提,创作心态太功利了,这样出来的作品就不纯粹了,但其实大家可以去看看欧美那些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品,有几个没有带着功利心?米开朗基罗不也是为了进入皇家势力范围,才答应去给大教堂穹顶作画,现在有谁觉得他的作品很功利吗?几乎欧美所有的美术家、雕塑家、音乐家的创作都跟皇室有关,如果人人都学梵高,觉得精神失常聊到落魄才是艺术家该有的状态,那必然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
      
        村上隆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让刚开始阅读本书的我一度有些反感:你至于那么夸大自己吗?至于那么炫耀自己吗?但后来我发现他是对的,只有深刻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扬长避短,能将自己的才华转化为实际的货币价值也是一种值得敬佩的能力,艺术创作毕竟不是自我意淫,不能被受众接受,无法在市场流通,没有人来关注,那么艺术创作的意义又在哪里?
      
        作为艺术家的村上隆只在艺术界很有名气,但他真正广为人知应该得益与LV的合作,LV的创意总监马克·雅各布看到村上隆的作品之后向他发出了邀请,一开始村上隆自己也摸不着底,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为这个沉稳厚重的时尚品牌带去什么新价值,但后来火爆的市场反应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他为LV注入了一股年轻气息,让它不再那么严肃。
      
        同样是接受汉族文化熏陶的国家,日本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上已经迈入世界级阶段,得益于日本艺术家和设计师善于总结和反思,而我们成天都在标榜自己是世界级,但实际拿出的东西不是复制品就是乡土货,让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需要艺术家和大众共同的努力。
      
  •     本来不怎么喜欢村上的言论,也不打算买这本书了,直到书送来的时候还在想我怎么又买了他的书。
      
      因为村上的言论让我很矛盾,既觉得功利又觉得在理,他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独立存在,这样的人,被讨厌也是正常的,但成功的降临可不会挑选人品的高低。
      
      他说的话非常紧凑迫切、迫切且咄咄逼人,好像不听他说的话就完了,真是个又强硬又绝对的家伙!
      
      有钱没热情,反而是没钱的时候热情更高。
      
      所以并不是做了一个小小的电子杂志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或者沾沾自喜,吃老本是不行的,要继续努力,还差的很远!
      
      要做出好沟通、好理解的作品,这才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意义所在。
      
      中国虽然是一战、二战的战胜国,但是跟战败国一样,需要从头再来,尤其是文革造成中国整体无法挽回的倒退,我们明明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为什么不敢承认,现在就应该有要重新开始的觉悟,可是我们却一直守着内心的废墟不肯真正前进。
      
      还是无法把艺术家跟商人联系到一起是吗?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艺术不是那么贵或者高贵的玩意儿,如果全民都多多少少懂点设计懂点艺术,生活的每个细节都照顾到的话,那艺术就是生活本身了。
      
      如果国家可以用艺术来挣钱,那么艺术才会真的被重视吧。虽然说起来很恶心,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日本人就是一个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民族,是可以把一些不起眼的细节都做到完美极致的民族,因为当年的武士道精神,以前做不出可是要切腹的,只有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做事情,才能有真正的发展,这就是日本人独有的觉悟。
      
      
      
      昨天去听了一个艺术讲座,在青岛的138艺术仓库,题目是《观念不是艺术——艺术不需要观念,观念需要艺术——艺术可以帮助观念解决观念解决不了的问题》,主讲人叫陈湘鲁,根据他昨天的表现,我不太有兴趣去百度他是个什么人,有些个什么作品,因为不想再拉低印象分了。
      
      讲座大概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主讲人一上来就说“我要说的话可能比较疯狂”、“青岛的当代艺术不被承认,这是为什么?”于是一开始我是很期待的,因为在青岛,艺术是很难发展的,文化也是很难发展的,我甚至做好了要激动一番的准备,希望这个主讲人能说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话。但是他绕来绕去,我仔细地想分辨他到底想说什么,发现他还是在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接触到关键就说这个我们不讲了,那个我们没法办,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你说呢大傻逼?!
      
      总的意思大概是当代艺术已经不是绘画了,画画的人不要随随便便就把自己认定为是搞艺术的。中国哪里有什么当代艺术,那是外国的概念,因为历史的特殊性,中国根本就没有当代。杜尚也是在成名之后才有能力推出一个小便器就被当做艺术品的,为什么他说了算,他成了上帝吗,因为那个时候的艺术突出了个人。我们现在根本是“被当代”了,所以我们中国艺术家要寻找出路,艺术家要试着跟企业合作,“人类即将迎来第三次文艺复兴:“视觉革命”,用艺术推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代到来了。”
      
      于是我忽然明白,不这就是村上隆在《艺术创业论》里讲到的嘛。果不其然,主讲人提到了村上隆的例子,但是呢,他是这么讲的:
      
      “你们都知道LV吧,它就是一个包它为什么能卖那么贵,因为有个日本的艺术家村上树什么的给它画了花纹,让艺术的赋予在上面,所以LV才那么值钱。”
      
      你们大概可以想象当时我就坐在他旁边有多么石化。。。
      
      所以结论就是,讲座的本意是好的,道理如果讲的明白的话也是好东西,但是交给一个表述不清楚又不知道村上隆的家伙来讲就白瞎了。倒不是说该知道村上隆,但是既然有这个想法,也知道这个事情,作为一个主讲人,作为一个艺术家,不搞清楚就说出来也太随便了吧。
      
      当然我也希望是我听错了,或者理解错了╮(╯_╰)╭
      
      
      
      还是看书吧,然后去思考,去创作作品,不会说话就闭上嘴用作品说话吧,没有好的沟通等同于没有好的作品。我已经受够了中国所谓的“艺术家们”的不知所云。
      
      
      
      ——————————————我是感想与摘抄的分割线————————————
      
      
      
      
      
      
      
      第一章 以艺术创业
      
      1、艺术需要世界水平的营销策略
      P3
      不断重复学习、训练、分析、实行、验证,在遵循规则前提下与人竞争,从中表现最高等级的艺术,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家。
      
      P4-5
      在以欧美为中心的艺术时间里,交易的是人心。越是踏入艺术的世界,越让人觉得,艺术家的目的应该是在救济人心。
      ……
      大部分的艺术家,做生意的意识非常薄弱,常常抱着相信艺术是纯洁无暇的态度,既然这样,就终生把它当兴趣好了。
      如果想发挥艺术的力量,为什么要逃避需要金钱这个事实呢?
      
      P6
      想成为艺术家的年轻人,首先应该理解的是,艺术家也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在现实社会当中,坚韧地生存下去。坚韧才是艺术家胜利的秘诀,因为光靠才能而想要在社会里生存下去,几乎是没办法、不可能的事情。
      
      
      2、为什么我的画能卖一亿?
      P15
      对收藏家而言,越让他们烦恼的东西他们就越想要。
      收藏家就像是在下注买卖,所以商品必须要有故事,让他们觉得值得用金钱去下赌注;拍卖公司则是跟想要购买的买主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午餐会议。
      用购买欲、征服欲、胜利欲等刺激欲望的语言炒热市场的,就是这些艺术拍卖相关人士的工作。
      
      
      3、媒体炒作提高艺术作品的价值
      P16
      如果没有足以让人拿钱下赌注的故事,艺术作品就卖不出去;如果卖不出去,在西方的美术世界里就不会受到肯定,然而这部分是日本的艺术迷无法理解也不想理解的。
      如果要挑战世界的话,应该要先意识到:是否有用西洋艺术世界的语言,完整地传达作品的含义。
      
      P18
      花心思在文章上是最基本的礼貌,但是在艺术的现场连这样的标准都做不到。
      ……
      所谓的畅销,应该就将沟通做到最大化后的成功结果。
      
      
      4、艺术是发挥想象力的生意
      P22
      如果不与人类的欲望相联结,绘画这种东西任谁都无法享乐在其中。绘画只是在纸或布上留下颜料的痕迹,痕迹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被附上了“发挥人类想象力”的价值;也就是说,所谓艺术必须带有许多发挥想象力的引爆剂。
      
      P24
      现在艺术的根据地在欧美,因为社会上的弱者无法马上改变现实,所以必须先知道目前当地的方针。
      
      P25
      因为抱着要去很酷的地方的想法而到国外的人,会因为无法追赶上国外生存策略的拼命程度而失败。
      
      P26
      艺术家也是商人。就算是死前都没有进行过商业行为的艺术家,作品只要在死后被发现并被交易,那瞬间商业行为就开始了。
      
      
      5、艺术的顾客是极奢华的有钱人
      P29
      不推销的话,东西是卖不出去的;光是等待,状况也不会改变的,艺术作品不能是自我满足的东西。就算是跨越不同的价值观,也希望人家能够理解,具备这样的客观性才是重要的。
      如果不跟不同价值观的人讲话,未来什么都不会改变,这种世界共通的道理,却不存在于年轻艺术家的脑袋里。那些人只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思考创作,是不切实际的。
      
      
      6、应该让业界帮助自己施压
      P33
      如果有不管对错都想做的事,就必须施加不管对错都要对方去做的压力。越优秀的选择,越是会给周遭压力吧!
      ……
      就算被人家批评说不是人,也还是得彻底地要求周围的人。在商业架构里,把工作组合起来,“为了做出与报酬跟代价相等的成绩,不管怎样都要做到最好”,就要用这样的态度去施加压力。
      懂的施加压力的人跟不会施加压力的人,行动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距。
      
      P34
      如果不施加重压来经营他们,就不会有好作品产生。因为要一发即中、动摇已经被娱乐麻痹的现代人,是需要很强的能力的。
      
      
      7、不知业界结构无法存活
      P38
      可以说,艺术是个奢侈的娱乐。对于作品制作应该要保持着严苛的眼光。对于所有的细节都要非常讲究,创造出一个真的拥有灵魂的作品。这在经纪上也是一样。“是否有探求心,在追求工作上达成高质量的作品?”“是否有好奇心,对于工作所产生的沟通?”应该将这样的事情,当做是工作时的准轴或水平。
      
      
      8、经济无法自立,就会变成一颗棋子
      P42
      连品牌生意都不是高效率的生意了,更别说艺术是效率多么差的生意!既然知道,如果不绞尽脑汁,就无法持续性地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9、不能拿没钱当借口
      
      P44
      比起作品和漫画,现实要更为露骨。
      
      P46
      我虽然反对大家盲目地说“日本很棒”,但是却觉得应该注重日本的特色,好好地运用才对。(中国同理)
      
      
      
      
      第二章 艺术需要有开国精神
      1、想象比技术更值得投注心力
      P51
      革命,不是盲目地率先举手就好。如果冲击力不足以推翻根深蒂固的旧习及惯例、没有新发现或是不切实际,都无法形成革命。革命需要被众人接受才能成立,促成革命的作品才可称为真正的艺术品。
      从不放弃将新理念具体成形的,才是艺术家。但在日本,艺术家并不被认为是革命家,会画画、有一技之长、自我、人性——这是艺术家在日本的主流形象。(中国同理)
      
      P52
      能留名历史的,只有引发革命的作品;光是整合,是没有办法生存下来的。当然也有整合的革命,在电影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就因为是整合的革命家,所以才生存了下来。但是如果不去琢磨“思考方式”或“创作的想象”,终究还是无法长存。
      
      
      3、将个人经历品牌化的方法
      P64
      不要将自己的文化视为羞耻,让大家知道它是可以被全世界肯定的东西。我觉得这可以形成文化变革的开端。
      
      P65
      我想改变自己没有活着的实感这件事情。如果没有源于强烈欲望的活动,就不会产生出通用于世界的强大价值。
      
      
      4、要产生价值,注解比才能重要
      P67
      毕竟“传达” 是很重要的,能够产生“一点都没错!”这样的共鸣也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这是一个点子被出尽的时代”,但是只要将既有的东西再组合下去,应该还是可以创作出未来的。如果说对独创性的幻想已经破灭,那不管是谁、不管是什么都应该有做出新事物的机会。
      
      
      9、正统是什么?
      P84
      在没有宗教的日本,这个只需要娱乐的强大力量的都市——东京,里头说不定可以看到世界的未来。如果要表现得像是从“欧美的美术世界”这只恐龙的内部啃破结构一样,只有用日本的文化决胜负。(中国同理)
      
      P85
      日本的怪胎收到欧美的肯定,但日本的正统不受欧美的肯定,日本人应该重视这个延续到现代的潮流。
      
      P87
      是否能从像是展示小棋局的作品当中,让观赏者觉得“这个很厉害”,艺术家必须奋战,因为给予人们解开“解谜游戏”的自由才是艺术,不过也有很多挑战区域型比赛的小气作品就是了。
      
      
      
      
      第三章 创造艺术价值的训练
      2、越是不受好评的作品越可能火爆
      P107
      “越是不受好评的作品,要是受到一次肯定,就会成就很大的好评。”在这种美术评价过程中的规则就是如此。
      
      P108
      最早肯定作品的人,只要作品一红,就开始觉得神气……而且,最早肯定作品的人,几乎都是有先见之明的美术评论家。正因如此,艺术家们为了之后的评价,才必须拼命创造作品的意义。
      
      
      3、向世界提出独一无二的自我核心价值
      P109
      “在世界发现独一无二的自己,将自我核心与历史相对比,然后发表出来。”就是这样。
      
      P111
      所以追求兴趣是很重要的事情,“有兴趣”这个要素就是如此重要,对于我有兴趣的事物,我也希望可以继续去探索它们的核心根源。
      
      P112-113
      与其决定了工作之后再让自己喜欢上它,不如将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这样理所当然地让客人感同身受的频率也会变高。所以只要在每个当下,忠于自己的欲求,我想工作自然而然就会跟着来。就算一开始只是因为兴趣而随便做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追求兴趣的过程当中,渐渐会觉得有趣,而产生出疑问。发现答案的时候,也会感到兴奋。
      “钻研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事情。
      想从事艺术的年轻人,特有的问题在于大家都相信“根本不需要苦修”。从小就被爸妈说“做你想做的事”的这些人,进入了艺术的世界之后,依旧真的照着甜蜜自己想做的做地活着。
      连是不是真的喜欢创作都不知道的状态之下,“与其回到平静的生活,不如过着每天像是节日一般、可以感到兴奋的生活,还比较有趣”,有人因为这样的理由,停留在艺术的世界。
      “采取了那样的行动,当然会被这么看待,为什么还做那种事情”,业界也有连这种基本家庭教育都没有的人。
      单纯来说,这个业界有很多不知“忍耐”为何物的人。为了传达事物,至少该懂的最基本的“应对进退”才对。
      看到没有接受过训练,就敢表现出来的人数量之多,常常让人背脊发凉。他们好像只要稍微被老师或朋友赞美过了头,之后可能就会开始不顺了。
      “我的画,只要一张被认同,那就一获千金了!”艺术的世界里,年轻人们带着轻松的态度加入。有时候我会觉得,他们实在应该经历一下一张画必须用一千日元或两千日元来卖的时代。因为“不苦修也能走下去”的想法太过蔓延,我反而开始对于“这个幻想到底是谁发明的?”感兴趣。
      也许抱着鸵鸟心态,想要一直处于永恒的梦想空间的人,都会来到这个世界。
      光是作品被《美术手帖》这种杂志刊登过一次,就感到无比的喜悦。之后,希望有机会成为哪个地方的美术老师,在小小的、安全的艺术监狱当中,随口乱诌、安泰地度过一生。这样的人,很难不令人怀疑“真的有心要做艺术吗?”
      为什么游手好闲的人会想来从事艺术呢?厉害的艺术家,虽然看起来好像无所事事,实际上却都是很用功努力的人啊!
      
      
      4、发现超越自我满足的价值
      P114
      作品在流通市场被拿出来拍卖时,如果没有办法创作出数十倍、数百倍的价值,是无法成为艺术商品的。
      
      P115
      艺术家创作的东西是“新的概念”,而制作人则是将各式各样的要素包装在其中。
      ……
      是否经得住市场考验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标准。
      
      P116
      “我要生存下来”这样的热情是不可或缺的。
      
      P117
      “去练习”、“去重画”,听到人家这么说,如果不是那种会再去锻炼个好几杯的人,就无法存活下来。热情的心是不能妥协的。
      
      
      5、向世界提案的秘诀
      P118
      在日本,艺术之所以不够活泼,是因为比起“灵光一闪”的新发现,“大家共同拥有的相同想法”这件事情的价值比较高的关系吧!还是应该说,日本的环境并不肯定为了“灵光一闪”的事而去赌上自己的全部。欧美人士则会对于“灵光一闪”拥有快感,与受这种教育长大的欧美人相比,受相反教育的日本人,差别就在这里。(中国同理)
      
      P119-120
      大多数人的说明方式,总是一面倒地正经八百,但大家必须清楚知道的是,“传达”是一种娱乐,要让对方产生兴趣,觉得好玩,并吸引他进入那个世界。
      跟不同文化的国家做生意的时候,如果只照原本有的去说明,是不够充分的。
      而且作品提供的卖点,不能只有一个,必须是好几个。因为作品能否成为一个品牌,这就是个分界线。
      如果对自己文化的潜在能力有自信,更应该磨练我们还很虚弱的传达能力。讲到“说明‘文化的精神’”,我们很容易觉得难懂而抗拒;但是意外地,在现今的世界,彻底传达这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要表现艺术时,必须很缜密地规划创作的背景、动机或设定等。随着每次制作作品,我发现如果不去咀嚼“我所生长的国家”或“艺术的依据”根本无法向前更进一步。
      
      P121
      “不用随便去模仿外国、不可以欺骗自己身为日本人的记忆,正因为是日本核心的部分,才必须在世界上以普遍性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中国同理)
      
      P122
      要将日本文化传达到欧美,不是模仿西方的味道,而应该是将日本味道照原来的再加重。(中国同理)
      
      
      6、学习历史,就能做出自由的作品
      P123
      艺术让我得到“我就是想要这家伙”的感觉,这是做其他事情也绝对得不到的,因此不管再怎么辛苦,我还是会忍不住又着手开始创作。只要尝试过一次“让我做到了!”的快感,我想大概会永无止境地追求下去。
      
      P124
      人的一生当中,只要不断地学习历史,就会越来越自由,这是理所当然的。
      
      
      8、从历史发现自己独有宝物的方法
      P131
      只要简历起促使思考发展的路径,日本人的潜在能力也是可以充分通用于世界的。
      解读美术规则的方法很简单,学习历史就可以了。好好地钻研喜欢的作品或作家一路沿袭下来的系谱,就能看到不少东西。
      如果是每天在补习班画素描的人,在平面构图完成后,只要把“人家说好的东西”、“人家说不好的东西”跟“自己喜欢的东西”排列在一起看就知道了。首先会知道自己必须寻找的历史,知道之后,就开始实际去解读历史就好了。这样一来马上能够理解美术的规则,解读吸引自己的东西,非但能知道欧美的美术规则,也能掌握自行变化的规则本身。
      
      P132-133
      为了把尚未发现的宝物弄到手,我采取以下五个阶段的方针:
      ①、寻找自己有兴趣的表现领域,彻底学习该领域的历史。
      ②、寻找自己对该领域产生兴趣的理由。因为兴趣的根源并非都是肯定的东西,所以寻找理由一定会遇到瓶颈,即使如此也要追究出原因。
      ③、追究出原因之后,会开始犹豫这是否真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因此必须数度重新检证自己有兴趣的表现领域何在。
      ④、结束兴趣检证后,彻底地学习历史就会看到前往宝藏之岛的地图。
      ⑤、努力学习解析地图、筹措资金,开始航海前往宝藏之岛。
      美术教育的成败,本来的关键应该在于“寻找自己有兴趣的领域”、“设定自己所求的目的”这两者间的不断实行错误。
      
      P134
      要挑战充满自傲的欧美世界,应该发挥我们所拥有的潜在能力。
      
      
      10、由自己建立权威
      P140
      某本卡通杂志的总编辑说:“卡通不需要批评,那会打碎观众的梦。”但是如果一直没有正当的权威或者评价产生,总有一天会被美国的规则给侵蚀掉。
      
      P141
      日本要靠自己建立起权威,必须要遵循“多数认同”、“有历史”这种价值标准,拥有客观的普遍性。日本人也差不多该将自己所拥有的长处,全力建立起权威了吧!
      
      P142
      客观地历史化这件事情对艺术来说很重要。所谓的艺术,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只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东西;与美术脉络或历史有所连结而创作出来的,才是艺术。
      
      P144
      变化自在的想象力,对日本人来说就像呼吸空气一般平常,感觉大家并没有理解到里头的艺术价值。日本人也许太低估自己所制作的那些造型玩偶了。用商业角度来看,把它当成生财的资源、独自特异的艺术,让造型玩偶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希望国家也可以在这方面投注力量。
      日本人有个倾向,只要能够有限地做着喜欢的作品就很满足了,对于烦琐地一一主张权利这件事情一律不做。但是在艺术大国意大利,人们常说:“光是将意大利的艺术品拿到国外巡回展出,就可以赚到整个国家劳动五十年的利润。”
      艺术不光只是有庄严虔诚的东西,也应该有可爱温馨让人快乐的东西。守护世界最高质量的日本造型人物的权利,才能够在未来创造今后的艺术大国。
      
      
      
      第四章 将才能诱发到极限的方法
      1、作品是否能够留存历史
      P149
      就算不是天才,一样可以让人家觉得有趣、兴奋;就算没有才能,一样可以创作作品。对于像我这样,因为才能平庸而不得不放弃的人来说,宫崎骏先生给予了我们希望,我们还是拥有带给别人自由或幻想的可能性。
      只要做出一个好作品,就可以名垂青史;反过来说,一个好作品也做不出来的创作者,连在历史上留名的机会都没有就死了。
      
      P150
      作品可以封存一个人几乎全部的想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作品是留给未来最棒的时空胶囊,是一个持续主张某种世界观的重要性的媒体。
      人会死去、东西会消失,但作品也许会继续存活,将人类思考的轨迹遗留下来就是“作品表现”。
      尼采的文字也是,他死后逾百年的现在,读起来仍有参考之处。如果不是有内涵的想法,是不会留到未来的。
      
      P151-P152
      艺术基本上还是在死后决定输赢的。
      ……
      艺术家的欣赏期限,就是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渐渐看到终点。
      ……
      艺术家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自由的存在,但这是一种错觉,艺术家几乎只有死了之后才有自由。“死掉的艺术家的脚本,后世之人可以自由地重写”,只有从这个层面来说,艺术家才能说是自由的吧!
      艺术家即使看来没有任何羁绊,但是事实上却都被现实的制约给绑手绑脚。“米开朗基罗及日本的狩野派都是因为攀附着权力的中心,才能够埋首与创作,”像这样的现实常常在艺术家的生涯当中被忽略掉,但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艺术家拥有自由,也几乎都是瞬间会消失的那种。就算自由得以实现,恐怕也是艺术家本人死后的事情了吧!
      
      P153
      艺术家就是创造出巧妙诡局的人,而艺术家一死,他一生的脉络都会被看得一清二楚。
      
      
      2、熬夜通宵不算是努力
      P155
      通宵熬夜这件事,也许看起来“像地狱”,但它不是地狱,它什么也不是。
      在艺术世界的地狱,不管睡着还是醒着,都没有出口也没有入口,它是一个被扭曲的空间。无视这种怀抱着艺术的矛盾的痛苦,只顾着沉溺在“我很拼命”的幻想中寻找安慰,根本是搞不清楚状况。
      
      P156
      这个世界,如果不做到极限,是无法看到东西的;这个世界,如果集中力和体力用尽了,只有马上等死。
      
      P157
      在艺术表现世界的地狱,除了前进之外没有别的道路。一边踮着脚尖,含着“好烫好烫”,摆着马上可以抽腿的姿势并没有意义,既然进来了就必须往前进,得将自己整个人浸泡在地狱的热锅里煮透才行。如果不煮到整个红滚滚的,不可能抵达以往前人未曾体验过的领域。
      所以,因为是如此辛苦的事情,艺术的世界可能跟大家所向往的地方不一样。
      
      
      3、艺术家的成长,愤怒不可或缺
      P159
      比起想要成功的热情,不如说是厌恶现状的不满在推动着我。无法用道理解释,我觉得“愤怒”才是持续艺术表现所需要的要素。
      
      P161
      “毛泽东说过,年轻、穷、无名,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三个条件。”宫崎骏先生常说这句话,我觉得真的是这样。很多事情是因为穷才做得到。
      
      P162
      “为了作品什么事都愿意做”是否有这样的正义,结果会因而改变。
      愤怒、执念或者“这个绝对不想做”的反抗,是很重要的不是吗?
      年轻的时候,像自慰般随意发泄愤怒,把能发泄的都泄完了,然后就松了口气下来的感觉,我不喜欢这种态度。
      “没有愤怒的世界也不错啊!”理想到哪里去了?不是应该追寻到死吗?为什么在中途就放弃了?“哎呦,有什么关系。”毫无根据的愤怒,对于从事艺术表现的人来说,恐怕是要持续保有着比较好。
      将愤怒化为机会,不断地创作局面让自己来解决,使自己往前进,这是我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把自己逼到不得不想出点子的地步了。
      
      
      5、能否跨越挫折是分歧点
      P170
      我在对艺术家进行英才教育时,最先教的就是“挫折”。我觉得有必要给他们一些打击。就算是现阶段被大家所称赞的人,有一天也会面临没人称赞的时候。有一天一定会遇到被说了讨厌的话,而造成内心伤痕累累的情况。那一刻,大家会尝到挫折的滋味。但是,是不是能从那里再爬回来,这才是胜负的关键。
      
      P171
      想要继续画下去的动机,比起想开始画画的动机,我觉得更加重要。
      
      P172
      我自己喜欢看很拼命的生存方式。
      
      
      6、如何制造“看见希望之光的瞬间”?
      P174-P175
      觉得有趣或者讨厌的事情,一定都有原因。只要引导自己抵达感动的原点,顿悟的那一刻就会来临。
      “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设计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如此一来,就可以知道,自己要画什么,才能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以上的水平。这时候,只要不起怠慢之心,持续创作作品,应该就能有亮眼的成绩,也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我也能将自己过去曾经感受过的感动,转化成原创作品呢!
      
      P176
      我觉得日本人很擅长训练出强化人种,漫画家也是。就像进行人体试验一样,不断地去压榨人才,当然也会有人被牺牲掉。将几个漫画家所尝试的试验成果,全部贡献给一个有才能的家伙。这种日本式的手法,对于培育出巨大的才能,我认为相当有效。
      把人压榨到不能再压榨,就因为有压榨,所以不管怎样至少会有一次像是见到荣光般的瞬间。根据经验来说,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与其到死都还见不到光,不如咬牙撑过辛苦、痛楚及难受的历程,让自己看见那道光,我想绝对是比较好的。
      不是将命运赌在艺术表现的世界了吗?
      如果至少看过一次耀眼的光芒,我想会幸福到觉得其他什么东西都不需要了吧。
      
      
      7、恶劣的环境最适合诞生艺术
      P178
      越恶劣的社会,对艺术家来说,或许越称得上是好环境。
      将生病的文化视为温床,在恶劣的环境中创作出好作品,这无非就是艺术的本质。
      
      P179
      一直在排除古老感觉的东京,感觉比任何地方都要急躁。(北京亦然啊!!!)
      
      P182
      战争是错误的沟通所造成的悲惨下场。
      ……
      也许欲望的极限最终总是会走到战争这个恶行,这样一想,战争要从这世上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8、埋首成为作品奴隶的境界
      P183
      人类会灭亡,世界的一切都在持续变化,无法预期的事情也会发生。艺术家是让大家在瞬间了解这种不可预测的预示的媒体,让人去思考生存的意义。所谓的艺术,就是生命的传达媒体,所以会跨越时代由人们传承下去。
      ……
      如果创作是出于自我无边无际的自由,而没有仔细订出符合目的之设定,作品就会变成无法传达给他人的东西。
      
      P187
      艺术家就要像制作奈良大佛的那些佛师一样,做个无名的过路客,一味地投入劳动,让自己隶属于作品,这样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从作品当中,可以看出艺术家“隶属自己所相信的某种事物”这样的态度。不管是杜尚还是沃霍尔都是无名的过路客,最终会留下来的是作品不是人物。可以说只有浓缩在作品当中的想法需要被遗留下来,除此之外多余的东西都不需要……这么想,就觉得自己真的应该要以无名过客的身份,全心投入作品当中。
      以学生般的心境,只是苦心竭力于自己想制作的东西,我想这样就足够了吧!
      
      P189
      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每天从早上七点到半夜十一点都在进行毕业制作。“每画四十五分钟睡十分钟”,这种持续画一整天的技巧就是在这个时期训练出来的(现在很忙的时候我也是用这个方法撑过去)。毕业作品我每天画超过十五个小时,画了五个月以上,画到右手都得了肌腱炎,本来想说可以得到第一名,没想到却只得了第四名。
      研究所二年级左右的毕业制作,我又采用了更复杂的画法跟画材,也再度得了肌腱炎,结果不过拿了第二名。我非常不甘心,不甘心到咬牙切齿而哭。
      二十八岁的时候,我拿着作品集到青山一带的画廊到处自我推荐,却全部被拒绝。而在博士课程发表检定作品时,为了买岩画的画具,我甚至花光了三百万日元的奖学金,费劲极大心力……
      
      P190
      其他多余的念头都消失了,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完成好作品的方法,令人意外地都是落实在这种原始的地方吧!
      
      
      9、评价有好有坏的概念将会开拓未来
      P195
      一旦成为主流,终点就会来到。
      异端作家不会有结束,只要一直保持在“知道的人知道”的程度,让不知道的人也慢慢知道,就可以生存下去。只是,来到“大家都知道”的地步之后,该怎么办才好?
      ……
      要是没有否定或批评,会变成太吻合“现在”这个时刻。这样的话,是无法创造未来的。如果不去尝试很极端的事情,做出连批判都可以包容的大作品,就无法在艺术表现的现场,譬如说美术馆,造成轰动。
      要可以打动人心才称得上是艺术作品,所以对我来说,评价有好有坏是沟通的重点。
      
      P196
      终究,人类还是无法抗拒历史的潮流,只是沿袭着相同的轨迹,进行同样的循环,渐渐地越来越小。
      
      P198
      (联系上文)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日本文化就算原封不动也可以被肯定的时代已经来临了。那么为了达到这目的,需要的是什么?那当然就是,带着自己的文化前进的魄力了。
      
      
      
      后记
      P202
      艺术是由人类所创造的。意图超越人类的艺术,为了超越,就必须集结许多超人类的行为。要持续维护这样的斗志及环境,“金钱”并不是“没有也没关系的东西”。
      金钱可以制造机会换取时间和人心,是不可藐视的工具。
      ……
      “我希望为了‘美’一直劳动下去。
      “然后不管在日本还是世界任何一处,都可以创造‘美’,在其名下分享喜悦。如果为了如此必须从制造土壤开始,那么我乐于全身都被泥巴沾满。
      “为什么?因为只有当站在‘美’的面前,大家才都是平等的。‘美’能够让这样的梦幻时刻在一瞬间实现,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得到‘互相了解’这人类欲望的极限,我希望为此而劳动。
      “每天都怀着这样的心情在祈祷,希望到死为止我都能够拥有这样的态度。拖着抗拒的身体,化身为‘美’的侍从,一直这样活下去,这是我的希望。
      
      
      
      
      
      PS
      
      附《艺术战斗论》摘抄及评论地址: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95265/
      
      
      
      
      
  •     终于开始乖乖听老师的话,写书评,努力的多码点字吧。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
      
      通篇印象最深的是宫崎骏不知道打哪儿听说的,“毛泽东说过,年轻、穷、无名,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三个条件。”P161 恐怕就是因为经历过什么都没有的觉得,才会迸发出那种无限地渴望与愤怒让村上无比地渴求成果吧。
      
      因为时间和琐事的限制,我花了颇长的时间才将村上这部著作完完整整读完。就书名《艺术创业论》来看,比起艺术家来,村上更像一个久经商场才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本书详尽地为我们解析力村上大老板的创业成功之路,既是艰辛,又是野心,更多的是村上徘徊于美国与日本之间,为日本民众带来全新的游戏规则的阐释,村上以一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而又信誓旦旦的姿态,企图将欧美世界的艺术规则展示给我们看。对于村上,艺术不仅仅是创作,也是创业,希冀以艺术谋生。以艺术谋生就代表着,艺术的创作不再停留在兴趣上,而是转向了谋生,然谋生就成为了我们这些期望凭借艺术生活的人首要任务,我们不得不抛开苟延残喘的那点艺术尊严,向欧美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看齐,重新审视艺术与金钱的关系,去真真正正了解什么是谋生,去了解游戏规则(”在欧美制作艺术品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通过作品,创作出世界艺术史上的脉络’“),最终明白什么叫”适者生存“。
      
      村上的目录一目了然,分章和标题都无比的详尽而明确,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凭借艺术谋生者的愤怒与叫嚣,我们看到的是他在艺术市场上奢名求利的雄心壮志,更是一个日本艺术家想让全世界都看到当今日本的迫切心情。
      
      村上对升级版KO的案例分析成为本书中最有趣也最详尽的案例,原本在日本滞销的公仔KO ,在历经一些列大众传媒的偶发事件后,变成”在日本KO好像很流行哦!“的流言,进而带动了KO在日本和海外市场的疯狂大卖。也许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村上毕竟是个聪明人透过这样的偶然事件,村上进一步地看清了大众传媒在艺术经营上的巨大影响力。大众传媒、宣传、新闻、话题性、炒作……成为了当代艺术经营上的必要手段,不光是要让喜欢的人来购买我们的艺术品,更是要让除此以外的人来购买,这才是营销,这才是谋生。
      
      我不敢完全苟同村上”不受国际肯定的作品,就是没有意义“这个醒目的大标题,可不得不说,这是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必然选择,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的确如此。这个颇为悲观的论调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在日本并没有建立自己的艺术市场,也缺乏明确的评判制度,更没有本国的权威,二战之后一切都是追逐着西方世界的文艺步伐,又任之随意摆布。同样可悲的状况在中国也彰显得淋漓尽致,中国有自己传统根深蒂固的文化,飞速的经济带动了可观的购买力,有着在此语境兢兢业业的艺术家,却没有构筑自己的艺术价值评判体系,当话语权还掌握在西方人手中,我们的艺术家就永远都是可悲的棋子,祈望着能在国际市场上暂获成功,盼望着金钱这个唯一指标不断攀升,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      日本人如果认准什么就是狂热的追求,执着的向着目标冲,这是他们民族的优点。这种精神在搞艺术的日本人身上被无限放大了,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的,会继续把墙撞倒。但是这种执着没有绝对的成功,不成功便成仁了,村上的确是成功了,画都上亿了。他的画感觉有点神经质,色情和可爱都融在一起当题材,能看出来各种美好和残酷。喜欢《可爱假期》的感觉,一朵朵笑着花,再难过的时候,也要让心阳光一点。这本书很好,让我在难过的时候换换脑子,陪我度过了这一段心路,让我确定自己下一步要走的路,倒不是说完全是他的书影响我,只是这本书碰巧适合现阶段的我来看。
       在历史的洪流中流传下来的画不多,梵高的、马蒂斯的画,都有能够让各个时代的人欣赏的东西,就像贝多芬的音乐也是一样的,有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内涵在里边,村上的画未必有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但是他却在现实中完成了梦想,他还善于制造争议,让现世的人认可他的创作。 不太喜欢那个樱桃lv的感觉,但是他的眼睛系列喜欢。
  •      艺术家首先要活着,才能创作。
      
       真正的天才是不需要看这本书的,读这本书的人其实都是平凡之辈。
      
       平凡之辈的悲剧就在于喜欢和无能之辈做比较,然后发现自己的优 势,进而生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
      
      
       扪心自问,我们是天才吗?如果不是,那么不是天才的艺术工作者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完成自己的作品?
      
       村上隆绝对靠谱。论能力,他属于一流范畴,论经营,他的作品拍出了天价。可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反对他?
       一股自欺欺人的酸味弥漫开来,能够正视自我的人总是很少。
      
       人生就是战斗,艺术也是战斗。妄图逃跑的人最终不会胜利。
  •     
       这是一个穷人的评论,正如渺小的石子丢入大海也许没有任何波浪涌起,但其中的微妙变化石子本身是知道的。
      
       贫与富
      
       贫穷似乎总是被人摒弃,富裕似乎总是被人追寻。
      
      小的时候放学回家,总得先站在家对面的拱形桥上仰望家那边的天
      
      空,我要先看看我家的上空是否也和别家一样飘出了做饭的炊烟。若
      
      是没有,我的心就如炊烟般在空中随风飘着,如此的惆怅,如此的忧
      
      伤。我知道,家人又病了!
      
       穷人的愿望很单纯,穷人的快乐很简单。物质的贫乏让我们更加
      
      懂得珍惜。
      
       记得爷爷每次从学校附近见了破烂回来,总是叫我出来淘宝贝。所
      
      有的破烂都倒在地上,我和爷爷蹲在旁边找宝贝,西下的斜阳罩在我
      
      们的破烂上闪闪发光。一支笔芯,一本还好多没写的本子,有时还有
      
      一包没开封的小零食,我和爷爷会一起快乐地吃完它。
      
       我们没有别的需求,家人健康便是最大的福分,我们珍惜身边的一
      
      切。
      
       现在的人富了,在物质上富裕了,而在心灵上似乎更加的贫穷。我
      
      贫穷是被欲望砸出来的坑,物质时代,人的欲望越来越大,这个可怕
      
      的坑也越来越大。人的心灵是否会在 深不可测的大坑里迷失自我?
      
       有人在大声呼吁:“不能再坐以待毙,马上杀将出去,翻云覆雨,时
      
      代转瞬即逝,来不及思考,没人搭理你的矜持,去折腾吧,世界没时
      
      间了。”
      
       但似乎这样折腾下去是没个底,我明白了,越折腾,那个欲望之坑
      
      也就越深越大了。你不怕它有一天大得淹没了你?任你在下面如何叫
      
      喊,心灵也是疲惫地找不到归路?
      
       不要太喧闹,让我们安静下来看看周围的树木,流云吧!树静静的
      
      立在一方小土地上,风吹雨打,春夏秋冬,默默不言地矗立成就了它
      
      的一生。云随风行走,被风吹散了,也就散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和那一棵树那一片云又有什么不同?时间空间的限
      
      度不是我们能用自己的这几十年能来衡量的。我们大家都是普普通通
      
      的人,在这宇宙中都如一片云。不要害怕我们的渺小,我们的承认这
      
      宇宙的无穷。虽然这个时代不在意我们,像大海不在意那颗石子投入
      
      其中,但其中的变化,石子自然会知道。
      
       穷人,富人,其实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应该看谁心存感激,心怀
      
      善念,懂得珍惜,对吗?
      
       艺术
      
       在艺术面前我不敢如何去评论,那就本书说一些我的观点吧!
      
       “能否经得住拍卖市场等流通市场的考验,作品出现在流通市场
      
      时,可否创造数十倍,数百倍的价值。”
      
       当我们创作作品为了得到一个好的价格时,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
      
      市场调查。我好难过,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净土!难道在地球都被污染
      
      了之后我们连最神圣的最秘密的一块净土也要被开发了吗?
      
       是的,现在大部分人都希望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可是正是我们这
      
      样的时代,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为艺术,为神圣的心灵净土而
      
      作斗争!
      
       啊!我该怎么说我的观点?我想,真的不该这样!好吧就让我语无
      
      伦次吧!这一生寻求的到底是什么?短短的一辈子能带走或能留下的
      
      是什么?
      
       艺术是如此的能够触动我的心灵,通过它,我似乎能感觉到自己一
      
      直追寻的东西,这种感觉给我慰藉!可是为盈利的作品又是如何侵占
      
      了这神秘的感动?
      
       我们要勇敢一点坚守这美丽而又神奇的净土,带给更多的人以心
      
      灵的慰藉!我们一起努力吧!一起努力吧!
      
      
      
      
      
      
      
      
      
      
      
  •     
       去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听过了村上隆的讲座,今年便开始看他写的书,虽然很多话很难懂,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其他,一贯的先看后记,有几句话印象深刻,“来自于人种,环境的关系,即使看似相同的人,能够理解的部分还是有其界限,而金钱这个共同语言,正是可以突破此界限的沟通工具。”于是我开始觉得这是本难得实在的书。
       他很喜欢沃霍尔,这让我想起沃霍尔说的艺术以死,艺术像一个自然界里充满灵性且丰满健壮的生命,现在却只剩下一张绒皮,一丝不挂的人们在里面做爱。书中时不时的能透露出村上坚韧的态度, 村上对作品苛刻的态度和每日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也是源于对艺术的热情,这也是其成功的一部分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动力其实也源于他想摆脱挥之不去的不存在感。村上在书中很实在的介绍了业界结构,在艺术经纪越来越不景气的当下,团队工作室的公司经营成为村上的生存法则,其实这个已经很常见了,重点是他提出的独立,艺术家的独立在当下已经非常重要,相反,很多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一直在温室里生存,难以独立。艺术品真正面对的是消费者,想法和理念可能要比技术更重要,因为同等的付出那些有钱人不如去买一辆法拉利,所以村上强调翻译和构建脉络的重要性也正是他及其推崇欧美美术世界规则的原因,欧美不会像亚洲人一样以博学作为自己的优点,这一点我也很有感触,我接触的老外只关心他们喜欢的事情,而我们却什么都关心,政治~娱乐~历史~我们会比美国人更关心911,这种差别对当时的村上来说好像晴天霹雳,如何作出符合他们口味的翻译则自然而然成了工作的重点,同样还要树立本土文化的自信,可是在我们周遭,两极的分化,过于的自信和太自卑,譬如中国的戏曲就喜欢硬生生的搬到美国的舞台上,粗鲁的通过不断的砸钱来维持所谓的沟通,很多大众艺术却缺乏自信,会不会被认为了不起是胜负的关键,而东方的文化正好相反,无法解释和不被理解是当然和权威的。
       虽然村上谈了这么多如何交流和营销方面的事儿,但创作态度也是他所强调的,我周遭的艺术家真成了祖国的花朵了,陶醉于别人的赞扬,媒体的吹捧,上过几次杂志就心满意足,金钱富足,业余时间喜欢改装车,很巧村上也提过这事儿,如果出了这个环境就会马上放弃,很难独立。
       最后村上引用毛主席的话,年轻,穷,无名,是创造者的三大条件,这是本书最影响我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人背着双肩包,穿着黑体恤,体恤上写着“他来自江湖”。
  •     
       去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听过了村上隆的讲座,今年便开始看他写的书,虽然很多话很难懂,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其他,一贯的先看后记,有几句话印象深刻,“来自于人种,环境的关系,即使看似相同的人,能够理解的部分还是有其界限,而金钱这个共同语言,正是可以突破此界限的沟通工具。”于是我开始觉得这是本难得实在的书。
       他很喜欢沃霍尔,这让我想起沃霍尔说的艺术以死,艺术像一个自然界里充满灵性且丰满健壮的生命,现在却只剩下一张绒皮,一丝不挂的人们在里面做爱。书中时不时的能透露出村上坚韧的态度, 村上对作品苛刻的态度和每日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也是源于对艺术的热情,这也是其成功的一部分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动力其实也源于他想摆脱挥之不去的不存在感。村上在书中很实在的介绍了业界结构,在艺术经纪越来越不景气的当下,团队工作室的公司经营成为村上的生存法则,其实这个已经很常见了,重点是他提出的独立,艺术家的独立在当下已经非常重要,相反,很多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一直在温室里生存,难以独立。艺术品真正面对的是消费者,想法和理念可能要比技术更重要,因为同等的付出那些有钱人不如去买一辆法拉利,所以村上强调翻译和构建脉络的重要性也正是他及其推崇欧美美术世界规则的原因,欧美不会像亚洲人一样以博学作为自己的优点,这一点我也很有感触,我接触的老外只关心他们喜欢的事情,而我们却什么都关心,政治~娱乐~历史~我们会比美国人更关心911,这种差别对当时的村上来说好像晴天霹雳,如何作出符合他们口味的翻译则自然而然成了工作的重点,同样还要树立本土文化的自信,可是在我们周遭,两极的分化,过于的自信和太自卑,譬如中国的戏曲就喜欢硬生生的搬到美国的舞台上,粗鲁的通过不断的砸钱来维持所谓的沟通,很多大众艺术却缺乏自信,会不会被认为了不起是胜负的关键,而东方的文化正好相反,无法解释和不被理解是当然和权威的。
       虽然村上谈了这么多如何交流和营销方面的事儿,但创作态度也是他所强调的,我周遭的艺术家真成了祖国的花朵了,陶醉于别人的赞扬,媒体的吹捧,上过几次杂志就心满意足,金钱富足,业余时间喜欢改装车,很巧村上也提过这事儿,如果出了这个环境就会马上放弃,很难独立。
       最后村上引用毛主席的话,年轻,穷,无名,是创造者的三大条件,这是本书最影响我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人背着双肩包,穿着黑体恤,体恤上写着“他来自江湖”。
  •     作者是真艺术家,战斗着的艺术家,此书绝对值得一读。
      但翻译真是很惊人,例如第20页:“,我觉的日本人这种无法肯定颠覆业界常识能力的标准,反而才是更穷酸的”,这句话我们反复读,就是读不懂,读到脑子要爆炸的感觉,一口气读不完噎死人的长句子,更不胜枚举,难道原文就是如此?
      
  •     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结果可想而知。今日的因明日的果。希望大家真正的用心去体会和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各种邂逅。
      
      不抱怨,不批评,不指责。
      
      去走少有人走的路,遇见未知的自己,让心灵的影响力陪伴着自己,继续前行... ...
  •     持续更新中,写完换标题。
      
      最早知道村上隆,是来自于早已夭折的杂志《印象》上一篇探讨日本御宅文化的专题报道,关于他的最早印象是“混迹在美国艺术与时尚界,具有浓郁御宅特色的艺术家”,到最近看到他这本《艺术创业论》,方对他有一些更加深入的了解。
      
      村上是一个很懂得“生存艺术”的“艺术家”,因此他的作品中浓厚的商业味道让很多推崇“纯艺术”的人所不屑,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这个事实。他的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造就了那种独属于“街头”的“明察”特质。他是敏感的,对时尚以及艺术流行趋势的把握是笃定与小心翼翼的;他同时也是狡猾的,懂得小心得拿捏那些微妙的小细节使之更利于自身品牌的发展。
  •     毫无遮掩推崇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书籍,内容还包含了历史的分析、设计的内涵、艺术作品的价值评断等等。
      这种艺术创业的显示逻辑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通过不断地开拓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克服市场的有限性,从而保证生产史上产品自身无限扩展的空间。
      
      “麦克风传出他的高呼:要想成功就必须在美国出名!成功就是金钱!”
      “从没见过艺术家如此大呼金钱,更没见过艺术家能影响如此众多普通观众。”——刘小东
      
      关于艺术最原初的创作过程的条件,作者也还是认同的,只是对于现代社会的艺术价值转成商业成就的过程,作者有非常不同并且高调的看法。对于不能理解他看法的人,村上隆也以他对艺术的定义来定义他们不懂。另,书中最后一章觉得力度不够。
      
      【村上隆作品审核标准】
      能否经得起拍卖市场等流通市场的考验,作品出现在流通市场时,可否创造数十倍,数百倍的价值。
      
      【部分书摘】
      P3 在欧美艺术的世界里,存在着坚定的不成文铁律,呗建构的一丝不苟。
      P4 所谓的新闻都是从个人的“业”所出来的,不凝视自己最混沌的那部分,无法创造出让世界认可的作品。
      
      P12 就是“观念”或“概念”。这才是价值的根源,品牌的本质,也是艺术作品能够受到肯定的理由。
      
      P18 所谓的畅销,应该是将沟通做到最大化后的成功结果。
      
      P22 如果不与人类的欲望相联结,绘画这种东西任谁都无法享乐在其中。
      
      P28 首先必须接受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才是客户的这个现实,必须去思考原本无法互相了解的人,要怎么样去更深刻、更缜密的交流。
      
      P34 如果经营手法没有轨迹可循,才能很容易就会凋零。对艺术家来说,建构独自的经营哲学,跟作品一样重要。
      
      P74 天才在空白状态下所做的东西有可能改变历史;但若是水平太高、而先行时代太远,可能没有办法在当下获得适当的评价。
      
      P79 欧美的美术是和阶级一起形成的,因为这样资金投入美术界使其活性化,而存活到现在。
      
      P109 对艺术来说,“强烈的独创性”是一个标准,能否向世界提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是决胜的关键,所以发现“独一无二的自己”是不可或缺的。
      
      P111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所抱持的“黑暗的神话性”,很真实的被封闭在其中。
      
      P124 我了解到,自己正在前往一个可以通过“绘画行为”与事物沟通的世界,因而觉得开心。
      
      P153 而艺术家就是创造出巧妙诡局的人,而艺术家一死,他一生的所有脉络都会被看得一清二楚。
      
      P173 开始看不清作品主题的时候,也许是接近倦怠期了;开始熟练之后,就会变得乏味,大部分都是这样的。
      
  •     如果你讨厌村上隆,那就买来看看;
      如果你喜欢村上隆,建议你还不如去逛逛LV店有无新货~
      
      如果你喜欢香奈儿、PRADA、阿玛尼、CELINE,或者你喜欢蔡国强、马修、杨福东,那你一定会不怎么喜欢村上隆,既然不喜欢,那就买来看看~
      
      最给力的是,书店已经出现大陆版了~
      
  •     “村上隆在‘沟通’的尝试中发现了‘墙’,在突破这堵墙的时候最有效的媒介是‘钱’。”
      
      
      
      “我希望为了‘美’一直劳动下去。然后不管在日本还是世界任何一处,都可以创造‘美’,在其名下分享喜悦。如果为了如此必须从制造土壤开始,那么我乐于全身都被泥巴沾满。为什么?因为只有当站在‘美’的前面,大家才都是平等的。‘美’能够让这样的梦幻时刻在一瞬间实现。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得到‘互相了解’这人类欲望的极限。我希望为此而劳动。每天都抱持着这样的心情在祈祷,希望到死为止我都能够拥有这样的态度。拖着抗拒的身体,化身为‘美’的侍从,一直这样活下去,这是我的希望。”2001年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村上隆个展上艺术家本人写下的话。俨然一位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工作者”自白。实际上他是活着的艺术工作者里最会赚钱人,之一。如果你对艺术或者赚钱两者之一感兴趣,那村上隆所撰写的《艺术创业论》是最佳选择。
      
      1962年出生的村上隆在东京艺术大学的美术系老老实实的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完成了十一年的正统美术教育和研究之后,他开始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求打出一片天地。村上隆早年的生活潦倒,在日本根本没人关心它的艺术,之后到了纽约也是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甚至要拿超市的过期食物维生。以西方的艺术格局看,日本作为一个非常有异国风情和东方美学的国度却几乎没有现代艺术氛围可言,而村上隆那些从卡通漫画脱胎而来,又融入了西方美术手法的作品在日本要说毫无市场,更不如说根本没人愿意多看一眼也是十分正常的。动漫是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凭什么我要看村上隆?
      
      几乎是被迫出国的村上隆却打出了一片天地。就好像当初用来包瓷器的浮世绘在西方艺术界展开了一股印象派旋风,而当时的西方艺术家根本不知道浮世绘只是日本人生活中的美人画报,村上隆带去清新悦目的日本漫画似的“艺术品”又让西方人大为赞赏。村上隆终于可以吐出一口气。
      
      村上隆极有模仿意味的成立了“HIROPON工厂”,之后又改名为“KAIKAIKIKI公司”,他还喜欢有大群的助手簇拥身边。他要干什么?当然是商业艺术,是波普,现在叫“新波普”。抽空日本卡通的情绪和社会基础,这些都是西方人不需要更不会花心思理解的东西,保留它独有的外形,也就是浮世绘变迁而来的赏心悦目的线条色彩,制造了本书封面上的“笑脸向日葵”等等符号。
      
      村上隆在1997年制作了两个标志性的卡通雕塑,使他成为了拍卖场上价格最高的日本艺术家。“Hiropon”和“My lonesome cowboy”,一个是巨乳系少女双手握住外露的乳头挤出大量乳汁环绕着自己,另一个是男孩手里握着勃起的阳具,喷射出精液回旋向上环绕着他。这两个最有话体性的宝贝在评论界得到了不少“关照”,更被御宅族们所喜爱(但对于村上隆来说这并不重要)。两套“大玩具”在HIROPON工厂限量生产。现在依然是拍卖场上的热门标的。
      
      “我对于自己以艺术维持生计感到骄傲,犹豫等等连万分之一也没有。而‘money’=‘金钱’才是人类要以超人跨越艺术时,会紧跟而来的最后的‘业障’。所以,因为这样,克服这个‘业障’的方法,才是真正在现代应该修练的‘艺术’本体。不是对拍卖会上的价格感到惊讶,而是应该去掌握住核心—为什么人会被人所造出来的美所吸引,而且赌上自己的心。”《艺术创业论》可以说适合每一位对创业和钱感兴趣的读者。村上隆在“沟通”的尝试中发现了“墙”,在突破这堵墙的时候最有效的媒介是“钱”。
      
      “来自于人种、环境的关系,即使看似相同的‘人’这个种族,能够理解的部分还是有其界限。而‘金钱’这个共通语言,正是可以突破此界限的沟通工具。也就是说,我发现了一个道理,‘金钱’这道难以理解的‘墙’,比艺术领域内的问题更接近艺术本质,是无法解决的‘人’的业障。如果不探索人与金钱的连接点,是无法成就现代艺术的。”虽然村上隆的表述有点“深入”而没有“浅出”,但是核心无疑是明确的,你要懂得驾驭钱,即便是作为艺术家,这也是第一位的。
      
      时尚也是跟钱打交道靠钱堆出来的生意,而所有商业艺术的做法与时尚并无二致。艺术家的名字要成为品牌,产品要稀有,但要足够满足有钱人的需求,每季要有新品。村上隆只是成功者中的一个日本人,他的书出了自己体会到的日本艺术家甘苦也试图教导其它的“非西方”艺术创业者该怎么玩。
      
      “艺术就如一个人有秘密,觉得可耻不敢说出来,进而追求信仰一样,艺术是表现出人们不敢说的部分”你看,村上隆也能说出这么传统的艺术箴言来。达利,这位超现实主义画家,是富商新贵和艺术品投资人的最爱;艺术品经纪人史坦.劳瑞森斯,透过现代艺术品交易大发其财,而他就只卖一个名字:达利。 生意兴隆的同时,劳瑞森斯对达利的好奇心渐增,后来甚至意外成为达利的邻居。他从达利最亲密的交往圈中,听闻他过往荒谬离道的种种行为,也逐渐了解,达利如何利用助手在秘密画室替他制作作品,让他在创作力枯竭之后,还得以继续享受奢华的生活。
      
      达利的作品与另类风格让他红遍天下,而他出卖自己、制造假画的行为,也是公开的秘密。他的魅力何在,让人们愿意砸大钱买下很可能是达利亲自背书的伪造品?劳瑞森斯身为达利艺术品的经纪人和邻居,最新撰写了自传《达利的666个签名》,带领我们走进达利的世界,窥见商业与阴谋挂勾的内幕。
      
      18世纪是法国装饰艺术和室内饰品最富新奇创意的时期。横贯百年的家居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房屋、家具、器物,一切都精致到匪夷所思,一切都奢靡至无以复加。其背后,是法兰西贵族的纵情任性、纸醉金迷,以及艺术家与匠人的天才进发与灵感四溢。 本书通过对诸如家具物品细节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探究法国室内艺术的历史,梳理其风格流变,从中发掘政治、社会、经济的巨变对室内艺术的影响,以及酷爱艺术的法兰西源远流长的民族心理。本书是中文世界中仅有的全面展示这个奢华世纪家居艺术的著作,可谓设计师、装潢师、时尚人士案头必备之书。
      
      博物馆通常是人们接触和欣赏艺术品最常去的地方,然后对于博物馆来说,只是提供艺术品和艺术教育给大众已是不够了,如何抓住大众的眼球,让博物馆成为既能享受艺术,又能创造财富,是博物馆的现实课题。时势所趋,各大博物馆从馆长到研究员,展示设计到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创造与观众沟通的机会,延长观众停留时间,好加强一般社会大众全面性的“博物馆经验”。目前已经有许多世界级的大博物馆,对于只前来购物的观众不收费。而新世纪的建师,对于观众的“参观”和“消费”行为均用心观察与研究,以期能更有效地规划出舒适合宜的动线。这本由台湾著名的艺术观察家刘惠媛《博物馆的美学经济》向读者展示了博物馆背后的行销美学,向艺术从业者和大众剖析了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是如何充满乐趣,吸引大众,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来源:99艺术网)
  •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静子
      
      不得不承认,村上隆将艺术和商业联姻的功力,结合浑然天成融贯东西的艺术特色,发出了这个时代最富有争议但也是最强有力的声音。“艺术家”这个名词的定义被他进一步地丰富不但是纯粹的创造美好的作品,而且还要是个靠艺术谋生的商人,是瞄准各种资源、不放过任何商机的生意人,是艺术市场幕后的推手,是应当考虑生存与利益的社会人。艺术家需要钱,也需要名垂千秋,这就需要更多的方法来将自己的艺术价值最大化。在《艺术创业论》中,村上隆清晰地分析了欧美和日本艺术营销策略的不同,引导读者以行销的观念来对待艺术,提出了创造艺术价值的训练方法,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读者带来启发。
      
      今年49岁的村上隆创造了普通艺术工作者一生难以创造的奇迹:2006年,他的作品以1亿日元的天价定格为日本史上单件艺术品的最高成交价格纪录;他是《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他与Marc Jacobs的合作使LV在欧洲消费的低迷时期攀上了销售榜首。在当今的国际艺术界,恐怕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像村上隆这样,尽管周遭争议声阵阵,但在时尚界、文化界、艺术界、商业界依然能够腾风跃浪、傲立潮头。
      
      其实,村上隆一开始在日本并不受欢迎,36岁时还在靠过期的速食便当充饥,每天守在超市的后门捡用来包画的纸箱。在书中,他坦诚地表示:在日本做艺术家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没钱、没地位,所谓的高等艺术和低级艺术之间只有咫尺之遥。他也很尖锐地指出:日本的艺术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用艺术谋生的方法。同时,他毫不讳言自己充满野心的商业目标,更不避讳谈钱。
      
      “强烈的欲望并不会妨碍艺术的创作,问题反而出在大多数的艺术家没有强烈的欲望。只要能够清楚自己成为艺术家的理由,想做的事情就会显而易见。”为了寻找出适合自己艺术出路,村上隆没有停歇研究的脚步。最初,为了打破日本艺术界的陈腐规则,融入新的易被市场接受的表达方法,他经历了多重的阻挠和困难,设计了在日本并不被看好的“Miss ko2”系列,后来,这个系列在海外阴差阳错地被误认为是原始版本而以6800万日元一件的价格售罄,从而打开了欧美的艺术市场。紧接着,他将甜俗雕塑与“超级扁平”的风格进行到底,在国际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2000年,法国百年老牌LV的设计总监Marc Jacobs邀请村上隆合作,力求转变传统奢侈品的刻板印象。这次联姻,开启了艺术与奢侈品牌的跨界合作之旅。令双方都颇为满意的合作结果,仿佛为艺术家打了一针强心剂,原来艺术家还可以这样赚钱……2003年,村上隆一口气用了几十种颜色,将樱花、蘑菇等多彩图案用在经典Monogran Multi系列上,为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欢乐和欣喜,将LV成熟经典甚至有点老气的形象瞬间转换,将LV的销售额瞬间提升了10%。2005年,尝到甜头的LV再次与村上隆合作樱桃包,村上风格的粉嫩花瓣和开心笑脸让全世界尤其是亚洲地区的潮女们爱不释手,继续开创了LV热卖纪录的新高度。
      
      2001年,村上隆成立了善于商业经营与品牌运作的Kaikai Kiki艺术机构,进行创作、策展、艺术品交易和艺术经纪等工作,培养和魔鬼式地训练签约艺术家,以集团化的方式获得最大的收益,现在已经发展到50个员工在东京,20个员工在纽约。
      
      可以说,村上隆是当今将艺术和商业结合得最好的艺术家之一,他打破了艺术界一直存在的不屑于与商业市场挂钩的价值观念,在很多同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从纯粹的艺术家,蜕变为一个精通流行元素和商业文化的生意人。他谈梦想,但更强调梦想照进现实。他不断地寻找艺术与商业之间融合的新的可能性,不断努力创造,让我们不禁期待他的下一个惊喜。
  •     我们似乎总会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读了某一本书,爆发性地长大,爆发性地觉悟,爆发性地知道某个真相,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的度,成了一道分界线,让原本混沌的人生有了清晰的方向。《艺术创业论》就是一本这样的书,最具争议的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公开他艺术经营的真言,里面的很多道理,不仅仅是对于艺术从业者,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大有益处。
      
      老舍先生说过: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这是一位艺术家对待艺术的炽热感情。同样作为艺术家,村上隆也深爱着自己的艺术创作,不过他的表现形式是更好的活在这上面,将创作变成创业。在村上隆看来“与其决定了工作之后再让自己喜欢上它,不如将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这样理所当然让客人感同身受的频率也会变高,所以只要在每个当下,忠于自己的欲求,我想工作自然而然就会跟着来。”
      
      “找到自己欲求的方向,然后开始奔跑,剩下的就是长期抗战的觉悟,能做的只是花时间去执行而已”。正因如此村上隆丝毫不讳言艺术是一种赚钱的手段,没有钱就要花时间去养活自己,不管干什么都异常消耗时间,这样一来就缩短了创作时间,而且艺术家的作品也需要金钱这一尺度来衡量,所以,艺术与金钱应该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这是正视问题实质,不逃避的面对现实。在本书中,村上隆以成功的过来人的姿态,详论他在纽约艺术圈成功的过程,告诉你艺术与商业之间的逻辑和秘密。
      
      对于艺术创作,他强烈意识到——西方的当代艺术与日本的艺术创作是截然不同的,重要的是我们东方人如何不依靠任何固有的文化体系而创造出最本质的东西。因而他的作品既融合了东方传统与西方文明,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对立元素,同时又保留了其作品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对于艺术创作者,他认为艺术不但要投入金钱,也要拥有国际视野及宣传战略。如果不能建立以世界主流艺术为目标的战略,不明白艺术行业的运作逻辑,艺术家就无法生存。在村上隆看来,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向世界提出独一无二的自我核心价值”,因为对于艺术来说,“强烈的独创性”是一个标准,能否向世界提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是决胜的关键,所以发现“独一无二的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要,要将自己的独特内质展现出来,要有特立独行的原创性,不仅仅是为了与别人区分开,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开国”的态度让自己树立出自己的品牌,并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和符合商业规律的运作,建立自己的艺术权威,这也就是为什么村上隆始终顽强的站在国际艺术界得第一线,一幅《我的孤独牛仔》能卖到一亿日元,而且表现形式大胆前卫、备受争议,就是因为村上隆将当下艺术的本质问题和艺术与商业规则参悟透了。在《艺术创业论》一书中这种揭秘比比皆是,诸如艺术家如何创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艺术品如何推广到全世界、运作过程中的秘诀是什么等,将会让艺术从业者们更好的活在所爱的事情上,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艺术创作,有更大的几率创作出精品佳作。
      
  •     引用网上的一篇评论,讲得很有道理,可能也传达出了村上隆的心声。他并不是为了钱进行艺术创作,而是期望艺术创作不要沦陷于身无分文。毕竟好好活着才是根本。
      
      ***********
      诗人里尔克说,“挺住,意味着一切”。这句话,曾被诸多艺术家作为口头禅和苦修的座右铭。不过,作为一个艺术家,究竟如何“挺住”?是不是拒绝世俗的诱惑就意味着“挺住”?他或者她的作品遭遇市场的冷眼就是“挺住”?这件事情,值得思考。
      
      作为社会人,不要强迫自己去做卡夫卡,尤其不要把自己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活着,或者活得宽裕一些,才可能做到真正的“挺住”。我想,这才是村上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
  •     艺术与价值,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系统;眼前也许这个最具有娱乐感和明星效应的艺术家,和作为刚刚接受地震虐待过的日本一样,不断的震动着艺术届,也许我喜欢他之后,会去买个LV樱桃包并且享受他略带性变态的施予。
  •      村上隆丝毫不讳言艺术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艺术创业”,他认为艺术不但要投入金钱,也要拥有国际视野及宣传战略。如果不能建立以世界主流艺术为目标的战略,不明白艺术行业的运作逻辑,艺术家就无法生存。艺术家如何创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自己的艺术品如何推广到全世界?
      
  •     村上隆貌似是个比较极端的人,坚持叫嚣“只有能卖大钱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村上隆貌似有着比较典型的设计风格,就是色彩斑斓、精致完美又带点儿日本式的变态。无论怎么说他都是个成功的艺术家,他的手办《我的孤独牛仔》能卖16亿日元,他的“樱桃包”广受LV拥趸追捧(价格自然也不便宜)……或许“广受争议”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至少说明了人家敢做你不敢做的事,而且能做得风生水起波澜壮阔,以至于扭转了围观群众的审美观。总之人家不是泛泛之辈。
  •     此书在圈中被笑称为《当代艺术的葵花宝典终极版》,有的人看完了该书就放下画笔,再也不画画了,听说是觉得自己此生达不到村上隆所描述的状态;也有的人看了以后觉得茅塞顿开,信心百倍,觉得正在走的路并没有走错。
      
      画画的经常说一句话:“当你某一时期的作品成立以后,那么你的过去和未来也就同时成立了。”
      
      也许对村上隆来说也同样如是——若他一直在便利店后门捡过期便当吃的话,他不能也无法写出这样一本书;他能写出这本书,不外是他成功了。所以他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同样付诸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同样成功。
      
      个人感觉这本书没有宣传的那样悬乎,比中国许多学院派或老名家写的故作深沉的艺术书籍要朴实简单得多,没有那么多的高姿态,只是一个过来人说着一些经验之谈,有鼓励,也有指点;有对中日大部分艺术家现状的担忧同情,也有对艺术市场的指责与反对。但全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他没有将艺术变成高不可及的哲学范围,而是很坦诚的说:它只是一件商品而已,艺术家们也是需要钱吃饭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现在大部分画家,至少是我身边的朋友们都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想画画,或者还在画与不画的朋友建议读一读;对中国现在社会的当代艺术市场有兴趣,或者有了解的朋友,也建议一读。
      
      
      
      
      
      
      
      
      
  •   但我每次跑进无印良品,就有种进了苦行僧的禅房的感觉——用色实在太枯槁了。审美是一种多奇怪的东西哦~
  •   后来他潜心研究欧美艺术的发展脉络,并成功打入欧美艺术界,立足之后又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带领一批新生代艺术家继续开疆拓土,他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超越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欧美,必须要先了解他们的游戏规则,然后进入他们的游戏规则,接下来才有机会才有可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们。
    他们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   哈哈,不过的确很奇怪,可能同国内业界的书籍一样,表现出来的就是没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看了村上的两本书,觉得很理性,也够实在。
  •   太实在了简直 什么都说
  •   翻了几页,感觉那些耸动的小标题让人很想打他= =
  •   墙内开花墙外香
  •   “毛泽东说过,年轻、穷、无名,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三个条件——哪里的?
  •   这开头说的,让想看这书的人心里忒不是滋味儿了。。
  •   我只是随便发表一下感想,不用太在意。
    我不是学艺术的,所以很难理解艺术家“死后的生命”。
    村上的观点也是基于“要在有生之年取得成功”之上。
    不过只要是真心在从事美术工作的人,我都十分佩服。
  •   村上如果不出这个书,也许大家也会觉得是天才,现在有这个书,大家就可以说原来是个商人,还是相信他说的,没有无缘故的成功。
  •   其实看了他的书,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可以放下,沉重的艺术洁癖,好好的赚钱养家了。
  •   真正的天才是不需要看这本书的,读这本书的人其实都是平凡之辈。——问题是你不知道天才看了那些书,很可能他看了无数本尼认为没必要看的书。
  •   我喜欢你的评论,你的话很不错——上了一天班,脑子几乎不转了,只好先给你这么苍白的回应
  •   谢谢哦!你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回应我的人。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要开心点,常常笑哦!
  •   想法和理念可能要比技术更重要的前提是已经具备完美的技术手法。
  •   对啊,理念与坚决的技术态度
  •   哈哈,是这样的,多亏了我们好学啊,要不然,这书的好,绝对被翻译毁掉!
  •   慢慢体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