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朝日堂嗨'嗬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村上春樹  译者:賴明珠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八○年代的村上春樹,被日本人視為文學新聲音,當時《日刊打工新聞》特別邀請他寫專欄,意外讓大家認識村上散文中輕鬆且陽光的一面。1984年這個專欄結集成《村上朝日堂》,受到許多年輕讀者的喜愛,後來《週刊朝日》請村上繼續該型態的專欄文字,朝日堂系列成了村上標誌系列,一直到2001年都還有新作品問世,這個系列的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平凡人生的不平凡寫法,文章的選題千奇百怪。收在《村上朝日堂嗨嗬!》這本書的隨筆,是從一九八三年開始大約五年之間所寫的。其中大部分曾經在《High Fashion》雜誌上連載過。對村上春樹來說的一九八三年到八八年,以年齡來說是從三十四歲到三十九歲,以小說來說是從《尋羊冒險記》到《挪威的森林》的期間。如果你性急沒耐心、對算命沒興趣、覺得路上標語太多、有時非常想吃牛排、夢想擁有雙胞胎女友、會為微小的時鐘之死哀悼,有一天突然發現白小姐和黑小姐不見了、而貧窮又不知到哪裡去了,那麼,歡迎來到村上春樹的山羊座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村上朝日堂嗨'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终于到了这本《村上朝日堂 嗨嗬!》的最后一篇,也可以说是全书中最有总结和概括性的一篇,因为这篇村上深情的回忆了一下他早年间艰辛的人生经历,很像胸前满是勋章的将军坐在那里大谈革命家史,声泪俱下地讲他没成名之前所经历的艰难时世。与新中国同龄的村上春树,和我们父辈的年纪是相当的,当我父母年轻的时候,中国也处于比较穷困的时候,不过那时是因为WG和三年自然灾害,日本大约是因为战败后经济衰落的影响。不管历史原因是什么,当时如父辈一样的中国人和如村上一样的日本人,他们的生活条件水平大约差不多的,全都有过穷得快要吃不上饭的时候,最穷的时候甚至还会半夜低头遛大街,还真捡到了三万日元,听说美国有一个人坚持十年在街上捡硬币,一共捡了10万美元的,看来以后上街不要光想着逛,还是要注意低头看着点路,只要够勤劳脖子弯得足够低一定能够发家致富的。村上他们那个时候很穷,但是大家以穷为荣,过得全都很开心,想想好像我们的长辈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日子不好过,孩子多,家务劳动多,开支多,但就是收入少,但这样三多一少的情况下,一家十几口人都可以过得很开心,所谓的穷开心穷开心,就是指那时的状况吧,越穷越开心。现在时代不同了,大家都有钱了,现在的小孩不能再体会什么叫做穷,因为物质给予过于多了,但同样也不能体会什么叫穷开心,因为没有挨过饿之后吃饭的那种极度幸福的感觉,就像村上和他老婆一路忍着渴不去喝冷饮,到家大喝麦茶的感觉。这也不能不说我们这代在经历上面是有遗憾的。因为吃得太饱,物质太丰富,就很难有更佳的精神上的创作,我记得也不知道是哪位名家说过,现在不会再有大学问家了,因为没有过过吃糠咽菜的日子,现在的教授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出入有香车宝马,生活得太安逸呢,哪还有心思作学问呢。所以村上想要找回贫穷,不知道贫穷去哪儿了,其实就是不知道原先那种物质上穷而带来的精神上面的富足去哪儿了,就像过了当时的情境里面再去打弹子机一样,感觉不对了。
      
       这本很薄很薄的书,写得貌似很浅很浅,却有很深很深又很重很重的意义。林少华在前言中说了,个性化是村上随笔的最大特点。对于平时腼腆不爱上镜头不爱出风头的村上,在他的随笔里面却给我们展现了他的另一面,这一面又坦率又外向又开朗又活泼又很有爱国心又很有责任感,而且从头到尾事无巨细的介绍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村上的小说每一部都像一口深不可测的井,一眼望不到它的意义,极深邃又极有内涵。村上的随笔又像村上自己说的会让人“为所在皆是的百无聊赖感到吃惊”,浅显得九岁小孩也能懂,可是细细品味又有生活历练在里面凝粹的精华。村上的书是那种,读N遍会有N种不同的感觉,越来体会越深,会越来越被村上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有一本书中还说过村上本来不会写小说,就是因为坚持下来了,所以写得才这么好,我觉得也有天赋在里面起着作用,或者也许我的口味也比较对,同样是日本作家,如果是川端康成,或者三岛由纪夫,我就会感觉很闷,但他们也一样是大家啊,MS还有人得过诺贝尔奖呢。提到诺贝尔奖,我更为村上感到不值,不过我觉得林少华真的是很懂行,他就说过村上是得不了奖了,因为他写得太小资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没错村上就是以写充满想像力又充满浪漫精致的小资情调的不知道算作哪类文体的小说为名的,不是写苦大仇深的社会黑暗面的,再说什么奖不奖的,我们爱看就行了。村上比较爱用我也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或者可以说林少华最爱译成的一句话)就是“哪里也抵达不了啊”,但读村上的作品我们可以抵达很远很远的心灵彼岸,这也就是所谓村上流新个人主义最伟大的作用吧。
      
      
      
  •      一看到宇宙飞船不由得想起村上春树鼎鼎大名的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我记得好像在原书中本来就提到有一台名为SPACESHIP的弹子球机,村上春树用素来能把谎话说得比真话还真的天赋,让我觉得他板上钉钉似的实际上也肯定会有这么一台弹子球机,但看完这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弹子球机的文章,才知道他是写完小说之后才真正拥有的,当然之前之后是无所谓的啦,就是是不是真的拥有都无所谓,只是在描写弹子球机所用的感情投入,不管是小说中还是散文中都是一模一样的就够了,对于这个已经有点落后于时代的庞然大物,对于这种像恐龙一样单纯而巨大却必将走向灭绝的物种,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
      
       其实村上自然不仅仅是写弹子球机,作为49年出生的人,在80年代这个年间,年届不惑未满,而立以上,在70年代的青春年华里面自然留有很多的回忆和感触,所以作者在要把弹子球机搬走扔掉时,才会感觉到这台承载了这么多历史和岁月的机器有这么重,重不在重量,而是在机器的精神寄托。这大约也是作者不太爱玩现在的小孩都很熟悉的电子游戏的缘故吧。我们出生的年代还好,如果是90年代出生的人,出生时就已经是数字技术盛行的年月了,他们玩的东西(也包括我们)都是通过电脑屏幕的虚拟世界,没有实实在在的有触感的东西帮他们寄托情思。而往往就是像弹子球机这种我基本上都没见过,在我小时候就几乎灭绝的有点笨笨的弱弱的就像作者说的“单纯,大,小动作做不来,性能效率注定低下”的东西,才可以移植感情。我小时候很爱收集一些东西,比如收集羽毛,收集亮闪闪的贴着卡通人物的圆盘,我最喜欢的一个小圆盘是透明的,上面有一个“爱”字,是我同桌的女生当时初二时很怕分流考试会把我们分开,留给我作纪念的,一直在我的宝贝盒子中放着,另外说出来有点惭愧,小时的我还特别喜欢防伪商标,因为它在阳光下有七色很闪,我在最心爱的一个本子里面放满了防伪商标。看来我收集的东西很符合卡尔维诺对“轻”的喜好,但总之它们都是有质量的,可以触摸的。不管是男生爱重,还是女生爱轻,童年或少年的时间里面,我确实傻傻的对一些单纯的东西存有喜爱之情,我想你也一样吧,现在可能再也不会有当时的心情了,就像村上当了作家之后再在家里玩弹子机,再也不会有当时累累巴巴同时经营酒吧和写东西时,半夜在酒吧打烊之后边喝红酒边听爵士乐边打弹子机的闲情逸致了。过去的时光再也不能找回,虽然不可能在现在的世界再有过去的东西,可是仍旧可以对现在的世界中现在的东西继续怀有真挚的感情,比如说电子游戏吧,虽然电子游戏本身轻而不可触摸,但是还有周边啊,甚至可以自己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周边,最主要的是仍让自己怀有年轻时曾经有的真诚和单纯,这对重的,轻的,还是虚拟的东西,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      读过村上的歌剧之夜1和2之后,发现如果想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原来可以像村上这样,村上写了了两篇歌剧之夜,但一部歌剧的内容都没有写出来,却完全能诱惑人想去听歌剧。对于那么阳春白雪的Opera,比较容易会曲高和寡,所以作为科普性质的散文,如果写得太深,把歌剧的内容啦,唱法啦,背景啦,作者的思想感情啦全部都写进去,读者中,特别是像我这样不懂意大利语也不懂歌剧的人,肯定不会爱读的,也不符合村上春树一贯的轻松有趣的文风。村上聪明就聪明在这里了。把歌剧的大名,还有作曲家的大名全都啪啪啪排上去,然后再写自己都去了哪国看过哪部,又去了哪国看过哪部,之后又去了哪国看过哪部歌曲,又写听歌剧就适合听完之后,去酒吧喝杯苦啤酒,然后去旅馆睡觉,就这样听歌剧,看电影,喝啤酒的日子村上能在欧洲晃悠半个月,完全是追随着《刀锋》中男主角的“晃膀子”的做法,这分明就是炫耀贴啊。不过他让我读完之后,朝思暮想要去欧洲体验体验这种绝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小资情调生活。如果光提到听歌剧未免令人望而生畏,但只因为村上如此地烘托气氛,把听歌剧这件事的周边都带动起来了,村上还明确地指出这两篇文就是为了那些歌剧的准初学者准备的,“对没错,端着书的无知小孩,就是你”这种口气,他还告诉我们怎么样能真正的听懂歌剧,那就是多听,反复听,一场接一场的听,只要一直一直一直听下去,总有一天一定能成为歌剧发烧友,看完书我都想马上去买一张唐璜的CD了。
  •      1983年到1988年,村上从34岁到39岁的这一段,正是村上刚刚当上名作家,家境从穷得不像话走路低头想捡着钱,到谦虚的讲已经衣食无忧的阶段,可以说是意气风发,从一个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默默无闻的青年,摇身一变成为在路上也可以有人能认出来的人(要说这点村上确实不简单,由于作品太出色太厉害,而被人记住了自己的那种很有特工潜质的散在人群中找不出来的除了眼神可以看出学问来其它都基本算平常的相貌),因此在他成名之后的散文中时不时的处处体现出来对自己溢于言表的溢美之情,是很情有可原的。
      
       其实在村上大部分的作品中,虽然他一直用词都很谦虚,比如说自己英语不好啦,自己不会理财啦,明着都说自己不好,但是字里行间都还是自信满满的。但当写到这两篇的时候,村上实在是忍不住自己日益膨胀的自恋了,一定要狠狠地夸自己几句,关于有名这篇,村上用向来百分百的谦虚口吻,大声宣布外加潜台词,“我现在可是个名人了啊(名作家,名作家懂么),你们在大街上一定要记得跟我打招呼(你不打招呼试试,哼),但我不见得会怎么搭理你(跟你点个头你就应该感觉到三生有幸了)”。还述说了种种成名的烦恼,为了解决这个烦恼还不得不把自己想像成两个人,一个是作家.村上春树,一个是我.村上春树,当个名作家还把自己当分裂了,难怪村上春树说那些从小就出名从小头上就顶着光环的人活得不容易呢。谁让就有这样的人自己给自己添罪呢。
      
       虽然说理发铺里话肩酸只是一篇生活小品文,但就在这篇小品文中村上也不忘吹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自己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肩酸,别说是肩酸了,就算是头痛便秘失眠也统统都没有过,在理发店里面被免费提供肩部按摩,一边在那里享受着MASSAGE,一边还抱怨着我都没感觉过肩酸啊,你一按反而痒得难受,一边心里还暗暗自得,我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身体上面的任何不适呢,这就是村上大作家平日里自大自恋又自信的所思所想啊,大概是要把自己学生时代的不受重视所积累的压抑全部挥洒出来,仰天长啸一声,让你们当时不注意我,看看我现在混得比谁都好吧,前美女同学们你们后悔也晚啦。我深刻的怀疑其实村上嘴上说的自己小时候怎么样怎么样一般低调,但内心中大约就不知道自卑两个字怎么写,村上可真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鼻祖啊。
      
      
      
  •      村上春树除了在小散文中发发小牢骚,写写小感触,晒晒小风景,炫炫小美食之外,另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对村上春树自身做了深刻的剖析和分析,然后发现自己身上真的有不少优点。当然有些即使不是优点,但只要说得有道理,都能成为优点。比如村上和村上的偶像菲茨杰拉德一样不懂理财,但是,如果看到自己不喜欢的房子,即使是知道以后会升值,也不会买下来,这种优点叫作清高,当然村上自己还不承认。又比如村上说英语说得不好,但他又说了,我说日语还磕磕绊绊的,自然不用提说英语了,再说有人是口语说得好,有人是写作写得好,每个人各有各的擅长的领域,为什么要强求呢?这种优点叫有自知之明。但当然了,如果大家都抱有村上这种想法,那如果学习不好就有理由了,因为我不擅长嘛,不能强求。但是放到中国不行,中国的高考就不答应,听说以后还会考的科目更多。唯一确实可圈可点的优点,就是性子急,来自中间这篇。吃饭快,吃完饭也会马上收拾,而且吃饭时间也早,早晨五点吃早饭,晚上五点吃晚饭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做事情更有计划,提前四个月就写完稿,约会见面也不会迟到,这样省下大笔时间,就像人生的赠品糖果一样,可以悠闲的好好享受多余的时光。这种比别人都可以多活出来很多时间的品质,大约是村上成为名作家的保证吧。
      
      
       其实村上的散文写得也没什么,有些结论也只是常人能得出的结论罢了,比如说学英语如果真的要学得好,除了有天赋,就是必要性,谁都知道如果把人放到美国去一年半载英语肯定很好了。但村上的文笔实在轻松,就像是坐在对面跟你打招呼,“嗨,今天天气不错啊”然后就坐下点杯咖啡开始聊起来了。看到村上的文字好像就透过纸页看到他的微笑一样。而且从村上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日本也是满大街小巷的全都是英语培训班,而且日本人学英语也都从娃娃抓起,小孩子也都能说几句,日本东京的房价也一直飙涨,在日本如果早年间没有买房也都很亏的。所以说亚洲人民是一家呢,大家的生活很有些相似点。我比较喜欢这种看外国作家写的书可以看到日本实际的内在生活那样,这比坐飞机飞到日本只看到表面风景更能了解一个真真正正的日本,而我又很喜欢村上这种不说教的平白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讲了一个真实的村上春树,真实的日本。
  •      曾经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讲,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当然读书和旅行一直是任何一个文青毕生追求的爱好,村上作为文艺青年的共同偶像,自然也身体力行的把这两样事情作为自己的终身爱好来看待。
      
       旅行是既需要时间又需要钱的,好在这两样村上大师全都不缺,大部分人生都作为自由职业者出现的村上春树,自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旅行,不仅仅走遍了日本列岛的大街小巷,也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其实这篇描写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座古老城市查尔斯顿的《查尔斯顿的幽灵》,竟然放在朝日堂里是有点意外的,因为村上有一本《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好像全都是美国游记的。所以这样看来这本小散文集有可能就是按写作的先后顺序简单排成的。而且这篇更浅显一些,可能是因为写的时候还年轻吧。外国语里面随便哪一篇写得都不是那么的轻松易懂,不是纯游记,而是杂夹了作者的诸多感受在里面。村上这个人是很有点矛盾的,或者说他写的东西可能是越来越深,那些本来看起来就是专门的游记的书,如雨天炎天,终究悲哀的外国语,里面的文章没有一个是赞美当地的,大部分都在数落旅行所在地的诸多不便,或者那里人物的种种缺点,可以说是对目的地当地的批判现实主义式的人间喜剧,但我很喜欢。而这篇放在朝日堂里的查尔斯顿不管是由于年轻也罢,由于随笔也罢,孤零零的倒很有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游记的意思,文章把查尔斯顿座落的地方有多美,人有多好,东西有多好吃,传说有多神奇,历史有多悠久细细描写了一遍,甚至最后自己都愿意以鬼魂的身份融入这里(因为查尔斯顿盛产鬼魂),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篇英语课文,就是讲美国有一个地方的酒店闹鬼,好像就是查尔斯顿,好像还就是村上提到的这家名字叫作Sword的酒店,那篇文章的作者遇到蛋糕莫名被戳了一个洞,半夜看到发出的白光等情况,之后店主把女鬼来龙去脉的故事告诉了作者,这个村上肯定是没听过的,要不然查尔斯顿就不会像村上笔下写得这么宁静古老安详,像是发出金属光泽的一件古乐器,而会像那篇课文一样神秘诡异凄美,就像倩女幽魂似的。
      
       无人岛这篇算是写读书的了,但主要就是写读辞典,像这样的文章完全可以看出村上的随性,要不是他是这么大一个作家,这样的文章我估计肯定不会被发表。村上的文章很是跳跃,从无人岛,跳到读书,跳到读辞典,跳到辞典中的例句闪烁着人生哲理,跳到村上自己的人生条例,喜好厌恶。真是想到哪写到哪,而且村上是很矛盾的人,他自己有爱读词典的嗜好,又说如果看到一个专注读辞典的年轻人会觉得很可怕,讨厌为了little things而高兴的人,又觉得自己有时也会是这样的人。总之村上在自己的文章里是不吝于把自己只管州官司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缺点全部暴露出来的。只是写读辞典就可以写一篇,其实我更期待村上写一篇真正谈谈读书的,但也许他已经把自己对书的感悟心血来潮地写到了不同的小说里面,想想小说中提到读书的段落真的不少,而且他不仅仅写看过的书,还会编一些杜撰出来的书和作者还对其有所感受,这点就和博尔赫斯一样,不过博尔赫斯是因为写不出小说,用这种方法让自己写出来,村上这么聪明的人,写小说对他来说自然是PIECE OF CAKE了,即使是杜撰书和作者,也写得像真的一样,害得我百度了半天呢。
      
      
  •      翻到《“兔子亭”主人》这篇,发现这就是当年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觉得全书中写得最好的一篇,而且自打看完这篇之后,后面从《LEFT ALONE(献给比莉・霍丽戴)》开始,就停住不再读了,可能是因为《兔》这篇写得太棒了,也可能是因为《LEFT》这篇写得并不轻松让我没耐心看下去,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但现在看起来这两篇其实一样经典,只是写作手法不一样而已。
      
       村上春树向来是一个极有品位的人,虽然表面低调不爱讲话,甚至可以说躲避采访,不过在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中都坦白得要命,把自己对音乐和美食这两大爱好的任何一点感触都事无巨细的写出来,有时甚至就像在给某样东西做广告一样全情投入。这些内容如果在小说中也许是点缀情节的蕾丝花边,但在这两篇小文中,它们成了主要的写作内容,因此写得更是卖力。
      
       我觉得美食介绍就应该让一个作家来写,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看菜谱和美食介绍的(虽然没怎么真正做过),只要看到里面有关吃的相关描写就仿佛看到香喷喷的饭菜喷薄欲出,特别是西餐,特别是外国料理,更是喜欢。但是一般的美食介绍都趋近于雷同,其实没什么可看的,而如果故意把吃东西的感觉夸大,像是中华小当家里面形容的,又觉得过于渲染了,毕竟只不过就是吃的东西,再怎么美味也不会飞天成仙。但村上春树写可就不一样了,村上是一个很能拿捏人的感官情绪的人,一开始他把兔子亭这家饭馆的不起眼着实写了一番,先大大的抑完之后,迅速的单刀直入菜肴的描写,把菜品的丰富欲滴的样式,大麦饭的香味,炸肉饼的嗤嗤的声音,入口即融的感觉,还有色拉的独特气味,色香味五感俱全写了出来,读完之后让人感觉唇齿留香。然后再用介绍老朋友的感觉三言两语介绍了一下这家店主人,一个曾经是黑道人士现在金盆洗手、像村上一样低调而又专注融入自己工作、简单踏实让人喜欢的人,和他的一家三口,写得让你爱他的菜更爱他的整个生活。美食地图如果都像这样一种写法,读者就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好饭店了。
      
       如果说写美食时的村上春树,是用一种轻而快的饶有风趣的节奏去写作,那当村上谈到音乐时,他的笔风却一下子饱含了浓重而深切的感情。作为一篇专门用来抒发对某位歌手的热爱的文章来说,村上把对比莉音乐的爱戴发挥到了极致,就像我这样没听过比莉・霍丽戴的人,也深深被他对比莉的音乐的感情所打动,未闻其声先见其文,好像就能感受到她无与伦比的音乐魔力。对美食村上是调侃的,但对音乐好像一下子就严肃起来了。就仿佛提到一个不能轻易触及的圣坛一样,一定要香氛沐浴更衣,顶礼膜拜之后才能提。提到美食形容的是一种明亮的充满阳光的屋内被暖炉烤得热烘烘的冬日午后,而提到音乐就是黑得连手指都能被染黑的凌晨一点半的深夜,猫儿在安睡,品着红酒,听着比莉,有时狂野,有时慵懒,有时温情,有时令人深思。如此的深沉,如此的厚重,千万米深的海底下行走,所以,让你爱的如此深沉。
      
       卡尔维诺比较青睐于文章写得轻而快,村上的《兔子亭》是一个轻而快的典范了,怪不得我这么的喜欢,大师就是大师,说的话果然有道理,但《LEFT》又写得又重又缓慢,乍一读起来比较艰深,只有细细的读才有体会,我不得不再一次以崇敬的目光看村上春树,就这样轻松的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文风之间跳来跳去,就像轻松跃过石碑的圭多。
      
      
      
  •     村上如果当老师,我想肯定不是我不喜欢的那种一板一眼的老师,而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种会时不时的讲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活跃课堂气氛的老师。从他的这些小散文中就能看到,不管多鸡毛蒜皮天南海北的事情,他都能收入囊中,而且还可以东拉西扯一些前五百年后八百年的类似的事儿,还讲得头头是道的,让你就算持有与他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也不能不觉得他说的还很有道理。不过村上能教什么呢,除了语文好像别的都不太擅长了,也就做个中学语文老师吧。
      
       平时在看电视时,记者总是会问体育明星或是电影明星,你为这次你在比赛或者影视剧中的表现打多少分,我看到这种情况一般会困,打多少分关我什么事,但村上敏锐的发牢骚细胞又兴奋起来:为什么记者又提出一个如此无聊而且没有科学依据的问题呢,看来该我开始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了。于是村上开始从对这种一个特定人的打分,到对全民的问卷评分,全都一一进行了批判。我们日常也会遇到很多评分系统,其中也包括在村上批评范围内的回答“非常赞同,赞同,一般,不赞同,特别不赞同”的选择题,而且咱们的系统还不包含“不知道”一项,怎么你也得选一个,大约持有与村上相同观点的人就只能选“一般”了。但到底怎么个一般法,村上们心里一定多有不服。其实这种评分蛮适合我的,因为我的回答都比较极端,要么就是最好的,要么就是最坏的那个,完全遵从狄更斯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至理名言。如果有不知道,不好说之类的选项,基本我也不会选,好像如果不坚决地阐明自己的意见,评分什么的也就没有意义了。这是不是据说我比较适合生活在现代的一个证明呢。而且既然是评分或统计,又不是统计一个人的,大可不必把自己的话当成这么重要,也只是统计意义上的一个分子而已。这大约就是我这种白羊座人的观点,和特别认真特别爱较真的山羊座的村上春树果然大相径庭。
      
       村上发现他一开始从外表上一下子喜欢上的女生,一般深入交往之后都发现个性很不合,不知道说的是真是假,我想男人表面上都总要这么说说的吧,不过能达到村上那个大作家的思想深度层次的女孩毕竟是相当相当少的,这真的是就像他自己说的,虽不幸但却平和。也许这就是村上有“就那么回事”和“那又怎么样”的人生观的原因之一。这两种也是达到一定人生历练的时候才会有的,如果是初出茅庐的小学生,大约只因为挨老师的一句骂或考试不及格就感觉世界末日快到了,我们不断有因为写不出检查跳楼的小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发疯的高中生,因为失恋跳楼的大学生,以及因为压力太大找不到工作的博士生,那就是因为他们没读村上的书,如果读到这篇,学点这种“就那么回事”的人生观,大约悲剧就可以减少很多了。村上的调侃和芭娜娜的治愈真是心灵的最好慰藉,虽然说欧美的作品也各有千秋,但是还是亚洲作家最懂亚洲人的心。
      
       有时村上也会说些挺幼稚的话,比如在这篇《MOTEL与会见记者》里,只是把自己小时候的文字上的误会写了出来,真是拉家常套近乎的写作手法,但是我喜欢,村上虽然说是认真的山羊座,但好像包含完水瓶座的聪明灵巧,又搭上点双鱼座的爱幻想,前面至少还得有点射手座的乐天派精神,这些都完全在村上的小文中写出来,一个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么完全自信的展现给别人看的作家,在亚洲这种一般都把自己内敛深藏的社会里,也算很少见的了。
  •     村上的朝日堂很有一些生活指南的味道,有时是写旅行,有时是写吃饭,而且并不是游记或者美食介绍,而是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给你一点小建议,写一点小感受,怪不得村上曾经在有篇文章中说,现在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话充满了说教味儿,他的这些平民生活中提炼出的小短文,还真有点指南引导的感觉,而且如果真让村上以这么好的文笔化为口才讲课的话,我想一定会大受欢迎的。尤其是女孩子。
      
       单身旅行大概人人都有经历过,但到村上手里绝对不会让它一般化,村上最心水的写作主题还是超不出女孩儿们的圈子,不是抱怨女孩子们太吵,就是想找单身姑娘搭讪,总之就是好像村上坐的车厢里就不应该出现男人似的,就算出现,也得以老年团里的老夫妇的状态出现,基本对同性无视,看来天下作家和男人一般那什么,但是村上前辈也是只敢想不敢做的(至少写是这么写的),为了与面前这位妙龄的单身旅行小姐搭话,心里反复衡量辗转反侧犹豫不决左右思量进退两难,最终只有吸着可乐看着小说眼睁睁的耗到了火车到站也一句话也没说成的份。真是为难前辈了,这要是放到郭德纲身上,早就搭上百八十个了。不过我还喜欢村上文章的地方就在于,搭上不搭上这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就这么一小篇几千字的小文,还给你介绍了一部电影和一个作家:《高尔基公园》这部小说,前后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想搭讪前,一次是放弃搭讪后,这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最后要提到杜鲁门。卡波蒂和他的《夜之树》呢,这又有什么深刻含义,这难道不应该作为语文考试的题目么,中国考试中心的老师们可以参考。
      
       其实我一直是喜欢像日本那种一掀开帘子进来,就坐在店主人面前,店主人一边热情招呼着你一边给你开始亲手做寿司、关东煮等吃食的日本特色小店,我想这样的店可能都只能在小丸子所住的那种小镇上面才有,因为没有几个人嘛,老板也基本都认识。村上来的这家不知道坐落在哪里,但是村上明显对第一次见面就好像认识十年,都亲密到可以上来就问奖金情况的店主人有点受不了。村上的对白写得特别好,就在这种本来就没几个字的小文里,对白都可以写上十行,极短而且特别生活,完全再现的当时的场景,这是我喜欢村上的又一个地方,别的日本作家也读了这么多,侦探小说也有许多,但没有一个是像村上这样写的,没有一个这么真实,这么轻松,这么有个性,这么村上春树的,虽然都说村上的小说比较反映现代人的空虚失落的感觉,但是从散文看来,村上春树是那种相当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是个性格蛮好蛮乐天属于内外兼修型的的小闷骚文艺男。但对白那么好是不是还得感谢一下林少华呢。毕竟只要一经林大翻译家之手,村上的文笔真就优美的没说的,施小炜的版本还没读过,有一次碰巧见到林少华译的别的日本作家的书,翻了几页,大有村上之风,看来译者真的可以给人先入为主印象的。所以有时看看不同人翻译的也不错,我不那么抵触非林少华版的村上的书了。比如我读的迈尔斯系列,全都是不同的人译的,有时会连相同一个人的名字都翻译得不一样,但是在不同的版本下,作者的原貌才有可能体现出来。
      
       村上朝日堂我深感真的仿佛能看到村上生活的种种,仿佛一个不见面的朋友,单方面给予你精神上的补给。它完全看不到斧凿的痕迹,平淡而深刻地把村上头脑里的种种思想像细水长流一样传递给你,我想所谓的深入人心,也不过如此吧。
  •      不知道会不会每一个男孩子都会像村上一样梦想有一对双胞胎作为女朋友,还是说村上蜀黍特别有双胞胎情结,再加上又是谈什么说什么的高手,所以才有这么一个“又酷又野”的想法。这篇是村上的散文中不多的特别充满青春气息的文章,根据文末说结婚已有15年,再算算村上是49年出生的,71年结婚,结婚时应该是22岁,加上15年,那么可以得出,在写这篇碎碎念的时候,村上的年龄处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37岁芳龄。但这篇文章的用词之有激情有活力,简直可以说是37岁的年龄17岁的心境,可能是因为只要一想到双胞胎情人这个groovy的主意,都让作者觉得太兴奋吧,村上竟然破天荒一口气用了六个极尽赞美之能事的形容词,而且还是英文。虽然说村上历来都长得比较朴实,但挡不住人春心未泯,再加上人家毕竟是才华横溢的大作家,人家一不动口二不动手,就是芳心有点蠢蠢欲动,写上几句痴人梦语,又有什么不可以?
      
       作家就是作家,就是说喜欢双胞胎情人吧,村上还得写出一大番道理来,而且就算是幻想,也在幻想里把自己写成一个对双胞胎二人组完全公平对待,感情付出物质付出全都等等的二等分,没有一点偏颇的已经绝种的绝世优秀好男人形象。而且作家还会时不时来一句像“我追求的是作为制度的双胞胎、作为观念的双胞胎,我要在双胞胎式制度或观念之中验证自己”之类不属于平时说话用语范畴的句子,让读者读完发自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哇,大人真乃高大上之神人也”的敬仰之情不可。不过经作者分析来分析去,他发现完全公平对待在现实世界中太难以实现了,所以不如就此作罢。虽然也就是一种不能付诸实践的想法,但我倒为村上竟然一直想保持极公平公正的态度而感到一点点小小的敬佩,这样发展下去村上完全可以去阿拉伯国家娶四个老婆了,那可是两对双胞胎啊,是不是让村上会更激动用出十二个形容词来呢?
      
       从小我就对双胞胎有很大的兴趣,而且我一直觉得应该没有人对此不感兴趣,后来发现好像只有我的生日密码有“对对称的东西,或者双胞胎有浓厚的兴趣”之类文字。可是难道你看到同学之中有长得一样的人,不会感到很惊奇很有意思么?好吧,就算我孤陋寡闻吧。高中的时候我们同年级有一对兄弟两个是双胞胎,但是很可惜,他们两个在不同的班级,而且故意留着不同的发型,穿着不同的衣服,远远就能区分出来,让人深深感到他们白当了一回双胞胎。我心目中的双胞胎总应该是长得完全一样,手牵着手不管去哪儿都一起,做什么都一起,心有灵犀息息相通的,就像是上天给了你一个终生好知己。虽然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例子不少,日常生活中还真没见着过。但我还是希望能有幸看到一对这样的亲密好朋友在我身边出现,如果真的是那样,正如人家说的“像连体婴一样好”,那我想无论是谁也肯定会特别一致的对待他们,就仿佛稍有差异会对这样一对奇异恩典的产物有所损失似的。这大概就是村上想做的那个像科学实验似的验证的意义吧。
  •     从来没读过村上春树有赞美人赞美到崇拜的文字,虽然从他的小说中很容易看出他对摇滚乐的痴迷,但是只有从这篇《吉姆莫里森的灵魂厨房》,才能看出村上对于迷幻摇滚尤其是它的代表人物吉姆莫里森的爱戴真的有无以复加的地步。
      
      村上写散文一般都是在批评,批评人,批评事,批时政,批食品,批天气,批风景,批评一切眼前可以看到的东西,而且写得一般都很随意,想到哪写到哪,但是写这个他心目中应该算是最重要偶像之一的时候,给人大有一种焚香沐浴过,擦完桌再熨平了稿纸之后,才敢提起笔来写上第一个字,而且可能写完两句回头读五遍,三易其稿,字斟句酌地考虑再三,才惶惶然把它亲手送到编辑部的感觉。因为村上对莫里森的敬意实在太深厚而且跃然纸上,结尾更有“吉姆莫里森决不是什么传说,用传说也填补不了吉姆莫里森的空白”这样的话,把莫里森抬到几乎为神的地步。
      
      我没有听过莫里森的摇滚,也就没什么资格对莫里森的好坏做出判断,不过看网上写迷幻摇滚像抽象画一样美丽而独特,莫里森从总体看好像只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这样灵光乍现一般出现的一种绝唱,而且他只活了短短的27岁,可是他还是有这么大的能量,对当时的人影响能长至远远超过他的年龄的岁月。莫里森是煽动者,因为他是用生命在演唱,其实他可能并不是很会作词或者很会作曲,但却一定一定是极其充满激情,所以才能吸引包括村上在内的当时那么多少男少女。好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很神奇的一个年代,当时中国在死板保守打压沉重至极的一个极端,而美国可能也包括欧洲,就在放纵激情迷幻沉醉至极的另一个极端,但结果就是中国浪费了整整十年,整体向后退步了二三十年,而美国欧洲,却是真正的百花齐放产生最多真正的星光灿烂的大牌明星和无数永恒经典的年代。虽然说这种激情过去之后,多少也带点破坏性,也有不好的影响,但凡事没有完美的,再说只有他的不完美才让他更完美不是么?总之看完这篇我觉得写得真不错,我好想马上去听莫里森的音乐。
      
      但村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到了成熟的年纪,不是听莫里森的时候的那十几二十岁的青葱岁月,所以他能看透(或者说现在的人都能看透)当时摇滚中的那种反文化,而又为了反对前者而有的反反文化,甚至反反反文化,都逃不出模式化。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家在都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也就没有了激情了,也就再也没有六七十年代的那种音乐产生了,也许六七十年代是当时整个世界全人类的年轻时代,年轻时代这么短,这么美,虽然有让人痛苦和难堪的事情发生,但确实,再也没有比那时更美好的时代了。
      
  •     村上春树写文章,有时是需要对着窗外的一枝黄花摇头晃脑,有时就需要随手翻翻报纸,看哪一段写的不顺眼,马上就有话要说。这次幸运地被村上春树选为挨骂对象的报道,是有关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女职员的服装的,原先女职员们都是穿制服的,现在突然改为自由着装了,而这个新政让男同事颇有微言,他们感觉她们好像从女孩变为了同事,竞争压力突然加大了。村上从这篇报道,引申到了事实与真实的区别,又联想到了日本人宁愿选择制服也不选择自由着装,看来是不真心希求自由的。
      
      人家那篇小小报道的小小记者,说不定只是为了凑字数交差赚钱养家糊口而随便拼凑了这么一篇豆腐块而已,可他万万没想到会被村上挑上,让自己的部分原文有幸出现在村上的文章里,还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被人翻译,被人印刷,最后还让中国的读者们捧在手里拜读了一番,只是它是作为反面教材出现的,村上就像一位拿着教鞭的老师,指着这篇文章一句一句的挑错,告诉下面坐的小学生们:你们看看,这写得是什么呀,去做市场调查了么,是百分之多少比例的男同事会这么想呢,也许有人根本没把女职员穿什么当回事呢,完全凭空捏造,一派胡言。当然了,就为写一篇小报道就大张旗鼓地去沿街调查,那记者肯定是要被饿死了,还好村上不是当主编的。
      
      而村上春树不能理解为什么制服比自由着装更受男职员(也包括男同学)的欢迎,这个,是可以说村上太纯洁了么?如果日本女学生都穿着像中国学生那样服装不分男女老少忠奸、肥肥大大完全看不出身材、所谓的运动服一样的校服,或者日本女职员都穿一身咱们公司发的大红大绿或者老鼠皮色、宽宽大大更不分男女老少忠奸、一般我们美其名曰工作服那可真是实打实的意思就觉得它是做家政工作的必备服装的工服,那我想男同学或者男职员打死也不会选择去看制服装。除了中国这种男女不分的,对其它国家来说制服还都是比较漂亮的,另外很多时候一提起制服,都让人想到男孩子,比如英国的英伦装,会不会想到那些打着领结戴个小帽的伊顿公学的少年们,还有俄罗斯的制服,一定会让人想到笔挺的年轻军人。唯一让人一想就想到女孩子的,就只有日本的学生制服,那是典型的清纯装,白衬衫加格子裙,虽然我不知道日本的女职员的制服是什么样子,但大体肯定也不失美感。而现在换为自由着装,如果在中国,那倒真的可以自由自在地随便穿各式的五彩缤纷的衣服,但在日本这个工作中的等级观念很强又制度严格的地方,可能自由着装也就意味着严肃死板的职业套装,那种装束是很像白领,而且是白骨精那种白领,自然让人轻松不得,所以男职员选择更为轻松一点的制报,也是挺合情合理的,与希求不希求自由并无太大关联,就算是不穿制服,我觉得日本女职员的自由也加不了什么分,反而更有限制束缚了也说不定。
      
      不过村上的这种打破砂锅批到底的研究精神还是挺值得学的,如果写东西没有话题了,翻翻报纸也是不错的选择,这大约就是村上说发呆的两个小时中不能看电影不能听音乐不能看书,但唯唯没有提不能看报纸的缘故吧,报纸上找找总是能发现可以评论的东西。
  •     昨天电视中一个相亲节目里有一个女孩,提到她最近正在看村上春树的《眠》,而之所以看村上春树的书,是想知道为什么村上春树不能得诺贝尔奖,她开玩笑说最后发现了,哦,原来因为他是日本人啊。日本人的身份自然没什么妨碍村上得诺贝尔奖的,不过我在读这篇《钱德勒方式》的时候,倒是对为什么村上这么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有点想法,你想想看,一个把发呆都能写出一篇文章、而且对发呆的环境、发呆的方法细细致致研究罗列一番的作家,他的作品能对瑞典那些阅文无数、看惯了阳春白雪苦大仇深包罗万象隐晦曲折小说的爷爷级评委们的胃口么?
      
      当然啦村上的小说也很白雪也很隐晦的,但我看只是小说,说到村上的散文嘛,那简直是如同拉家常一般直白,就像是故意展现出大作家也不过如此的样子,这篇《钱》中写道,村上十分中意的钱德勒的写作方式,是这个样子滴,先准备好写字台,稿纸,笔等等必备文具,之后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呆,只需要每天拿出一两个小时,这一两个小时内不要看电影,不要听音乐,不要看书,总之就是不要想任何一件事,纯纯地发呆,这要是让樱桃小丸子听到肯定美坏了,小丸子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发呆了。
      
      也许村上写的东西那么奇幻而充满想象力,便全出于他在写字台前坐着一边发呆一边望着窗前1000坪空地上的一枝黄花一边一前一后的晃动脑浆子所产生的灵感,这其实要说是村上的幸运,出生于1949年的他正好走运的没赶上过什么真正的战争,安逸得过于平静的生活让村上可以有机会悠闲自在安安稳稳地坐着空想着编小说(当然他也偶尔会去外国转转,特别是有名有钱了之后),可是50年前出生的海明威伴着火药味长大,除了投身其中之外,他还有别的选择么?所以海明威想安静的编些奇思妙想的小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谁让他就仅仅在一战的时候便经历过“我们彻底搜查相当完整的死,我们收集碎片”这样的事了呢?生在了那样一个年代,他的字字珠玑,本来就是沉重的战争本身,就算他面前也有1000坪的草地,大概也不会有村上的闲情逸致去呆呆地看什么一枝黄花,可能担心的会是一会儿是不是有炸弹落下来。海明威最后自杀,会不会就是因为他经历一战,二战,西班牙内战这么多战争,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了呢?毕竟那时大约还没有那么多战时心理医生吧。
      
      我既喜欢海明威的严肃沉重,同时也还是好喜欢村上的调侃,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同时,毕竟我们幸运的没赶上战争,如果不好好快乐的像村上那样度过和平安宁时光,那岂不是辜负了海明威前辈们好不容易盼来的暂时的《永别了武器》的好日子?其实得不得诺贝尔奖什么的有什么所谓,我又看过了几个得奖的人的书,难道哪天郭敬明韩寒之流得奖了,我就会去看一页他们的书么?即使莫言的我也没兴趣。读书这件小事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又不像科学公式,有一说一,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已经足够了。
  •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强烈地震。同日千叶县千叶市若叶区一家养鸡场开始发现死鸡,经确认是H5型高致病性禽流感。2011年3月15日,县由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地震时产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千叶县的辐谢量达到正常的2到4倍。之后越来越多的不幸消息,让可怜的千叶县被核辐射折磨得痛苦不堪。
      
      我一直很喜欢研究某国某地的风土人情,梦想哪一天会去那里看一看,日本其实是很吸引我的,不过可惜有这场核辐射浩劫,就在前几天日本还宣布可能福岛的人民永远都回不了家了,所以我想我去日本,特别是日本离福岛比较近的千叶县的可能性不大了,所以也只好从村上春树的书中的只字片语中看到千叶县往日的风貌了。
      
      我之所以好喜欢村上春树的游记,就是因为他够坦白,不做作,很写实。他不写风景,也不写名胜,也不写建筑,也不写草木,只写人。这篇里他就写了千叶县的司机。这还是要说大家的手笔,他要写这儿的司机长得很土气,像乡下人,人家不直接写,而写这儿的司机长得“像明治的卡尔广告中出现的人”,如果是日本人可能就大体知道是怎么样一种老伯法儿,但是咱们中国人不知道,还觉得长得像“明治的卡尔”这句挺好听,是夸他们呢。哎,所以语言本身真是博大精深啊,不管哪儿的语言。
      
      其实村上只是写了这儿的司机会跟你提到当地的奇闻逸事,会问你工作地点身份生平,会告诉你他遇到的特殊客人,还会认错人的身份。这些事情都是一些小事,有些段我觉得真的是完全不需要什么文笔,也不需要有什么深度就能写出来。这一是看出只要你写出了很好很好的小说(比如《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之类,那你随便记下的就像是流水账一般的素材也能印铅字赚钱。二是,其实他也有他的好处,《雨天炎天》这部写土耳其和埃及的书,很多人觉得写得真烂,是的,把去旅游的地方骂一顿算不上是指引性的旅游手册,但我反而觉得这样才是更好深入了旅行当地的人们之中,写尽他们的生活,生活本来就充满了麻烦,所以村上春树的游记也充满了麻烦。至于这篇小文,寥寥几笔,可以把司机的日常生活,不管是喜怒哀乐好事坏事都写尽,也算一种风格。
  •      村上春树向来是一个自由轻松洒脱的人,我认为。但是没想到他也会有感觉到青春完结的时候,而且是在他年仅三十年的时候,他的青春就寿终正寝了,这不免让人觉得有点唏嘘。也许就是在他比较玩世不恭的外表和文字下面,实际上日本人本质上的悲观可能愈发深沉凝重。但是如果说为什么他会深感青春完结了,导致这个感觉产生的导火索是什么,真的简单到有点不值。村上在年届三十而立这年,在谈工作时遇到一个女孩,他第一眼看,就觉得这个女孩和自己原先的一位女朋友长得特别特别的像,相貌像,动作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全都像,在谈话以及吃饭过程中,他一直不时看着她,仿佛身处幻境一般,到最后,他终于忍不住说:“对了,你长得倒和我以前认识的一个女孩一模一样,一样得让人吃惊”,他说完之后就后悔了,然后只听到这个女孩说“男人么,总喜欢这样说话,说法倒挺别致的”。虽然村上不是女孩理解的那个意思,但他心中就像他说的,感到一直守护的东西消失了破碎了不见了。
      
       原先我不到三十岁的时候,看到这里还挺能理解这种感觉的,但那时自己离三十甚远,可能我想:可不是,你都三十了是该完结了。但是当我也到了三十岁高龄,和村上当年属于同一阵线,那必须为自己以及他当时的是不是已经完结还未有定论的青春争论争论。仔细想想,自己的青春被一位美少女的轻轻巧巧的一句话就粉碎也未免太脆弱了。倒不是村上的青春完结了,我觉得既然美少女——估计应该是二十出头至多——说出这么化真诚为搭讪的一句话来,那是她还有青春洋溢的身体,却已经将青春的心境终结和扼杀了。而村上当时虽然而立了,如果能怀有还是那份真挚的感情记忆,那么青春就永未完结。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绿子,据他说都是有原型的,绿子好像就是他现在的老婆,那我总在想,这位女孩如果仅仅是长得像一位村上没有投入太多感情的女孩,那也不至于让村上感觉自己的青春完结那么严重,因此推想女孩一定长得像直子的原型莫属了,而这么和直子一模一样的一个人,村上并没有怀疑会不会就是直子本人,那很有可能真实生活中的直子也已经过世了,对已过世的初恋情人怀有的真挚深厚情意绵绵的思念,如果说村上一直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守护的就是这种情绪的话,我想那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虽然女孩误会了村上的意思,但如果仅仅因为女孩涉世颇深而心有城府,就干涉到自己的心绪,把自己内心中最宝贵的东西化为齑粉,那好像也有点弱者风范了。
      
       村上的朋友说是看着自己六岁的儿子,想像他以后长大要干什么干什么,因而感到自己青春完结了,我倒觉得这个太在情理之中了,不过如果就三十多岁,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青春不在了,老了,也有点“初老症”。换个角度想想,难道你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就风风光光的活三十岁,到了三十就走向下世光景么。不如跟着孩子自己再重新成长一遍,也许有孩子的更大意义在于此呢。
      
       我想村上的朋友尽可以加入到孩子的成长生活中来而有再活一遍的机会(我姐姐的孩子的钢琴老师的学生的妈妈就是因为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钢琴,孩子没学出来,妈妈学得都到了可以教别人的地步了),村上虽然花心依旧,就是可能自己深感形象稍逊当年了,就像他说的同龄女孩都有了家庭孩子,低龄女孩又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也许再开展一如原先的新感情可能困难大点,如果在中国好了,参加个情感节目,如爱情连连看,盛女大作战之类,又能认识各色女孩子,又能与女孩子深入探讨一下爱情问题,多能激发写作灵感啊。如果觉得太庸俗了,那就开拓其它话题吧,虽然村上的游记别人的非议太多,但我一直力排异议,深感他的与众不同,不如再带一个摄影师去下埃塞俄比亚或者斯洛文尼亚体验体验,回来一定能写出更惊世骇俗的作品来,那青春的心境就可以从另一方面恢复过来了。
  •     大学时候看过很多村上春树的书,可以说看书的习惯就是从那个时候养成的。第一本当然是看的《挪威的森林》,这本略带黄色的书,一开始看的漓江出版社的,我记得是在一次书展上买的,可惜后来借给别人看被弄坏了,对方过意不去,赔了一本上海译文的。我还是比较怀念漓江出版社的那本,有一种很怀旧的感觉。
      整个大学期间都在看村上春树的书,新出的也立马买来看,但是工作以后就再也没看过村上的书,除了纪实类的《地下》和这本随笔集,也都还是这两年才看的。长篇小说里,印象中只有《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1Q84》没有看过,《奇鸟行状录》没有看完。刚工作的时候买了一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好像工作之后就不再喜欢看村上的书了,没有了大学时候的那种感觉。那些大学时期看过的小说,除了长篇小说,还有不少短篇集,其实都已经忘掉不少,有的只记得个大概而已,但是当年看书的那种感觉还能够清楚的记得,不知道算不算是青春的感觉。
      这本随笔集是2011年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当时在图书馆翻的时候,就读了几篇,觉得看起来很轻松,好像不一会儿就能全部看完似的。后来决定借回家看,但却一直拖到现在才全部读完。印象比较深的几篇倒不是最近看的书的后半部分,而是前年和去年读的几篇。谈广告的那篇和讲出租车司机的那篇都很贴近生活,虽然是不同国家,但是很多方面都很相似。还有那篇关于双胞胎女朋友的,好像在一部小说里写过,应该是《1973年的弹子球》吧,记不清了。《青春心境的终结》以及《不堕情网》读起来很有共鸣。还有一篇《兔子亭主人》,对里面关于肉饼的描述印象颇深。
  •     白子小姐和黑子小姐去了哪里,是村上春树的随笔集《村上朝日堂 嗨嗬!》中的第一篇。这本书写的年代是1983-1988,也就是我整个的学龄前时间啊,因为是随笔,而村上春树正如林少华所说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点shy,害怕接触生人,可是在写作中,就以一种双手展开的姿态完全地向读者敞开了心扉,而这点在他的随笔集中更可以深有体会。里面写的是琐事,有些简直不值得一提,比如就是这篇,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很老套的广告从电视上消失了,村上春树就有很多想法和感慨。
      
      这篇文章是从一个电视广告讲起的,原来电视上有一个白子小姐和黑子小姐的广告,里面黑子小姐对白子小姐说,哇,你最近变白了不少。白子小姐说,这是因为我使用了某某牌化妆品的缘故。在这个系列广告中两个人黑白相互转换,今天你白,明天我白,反正都是用了某某化妆品的缘故。听起来真是比现在国内最老土的广告还老土。当然要想到那是在古老的八十年代啦。但是有一天,这种广告终于也慢慢在电视上消失了,村上倒有点若有所失。还归纳起它消失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白就是好,黑就是差的时代了,有时黑皮肤更让人羡慕,也许哪天白子小姐会问黑子小姐,哇,你的皮肤黑得好漂亮啊,在哪里晒的,黑子小姐说,我是在圣莫里斯滑雪的时候晒的呀,这样广告就拍不下去了。再有一个小麦子小姐,那观众就更不知道倒底哪种是好的了。而由这个广告引发的,村上又想到了另一个广告案例,一郎君的妈妈身体不好,同学进君告诉他,自己的妈妈是因为喝了养命酒身体才好的,一郎君也让妈妈喝,妈妈就一下子变年轻健康了。村上总结出这种广告就是A因为得到知识而处于有利地位,而B由于没有某种知识而处于痛苦境地,A无私地告诉了B,很开心看到B从苦海中被解救了出来。村上觉得之所以之前有这么多这种广告,说明那时的人与人之间还存在温情,处于所谓当时人人追求的战后理想主义世界的幻想中。而现在(或者说作者写作当时),这种幻想已经被商品化,包装精美的出售,人都会有了私心,白子小姐们再也不会告诉黑子小姐用了什么,而进君也决定不再多管闲事了。
      
      我一开始读第一遍,觉得又简单又无法理解,因为实在不知道就写这样的小事村上想写出什么东西,但是读第二遍时,发现了好多自己第一遍没有发现的遗漏,而且慢慢的读出了味道,虽然也不能说这篇写得有多么多么好,但更重要的是在于作者的观察力,我想真正好作家是应该有极强观察力的,而且记忆力强,所以他才能记住这个广告,还能注意到它的消失。但我就不行,思维极其跳跃,我在看白子小姐和黑子小姐那一段的时候,马上想到了最近这段时间很流行的,DOVE的沐浴乳广告,一对双胞胎,一个穿白衣,一个穿黑衣,然后一个用DOVE洗澡,一个用牛奶洗澡,穿黑衣的最后发现,哇,DOVE洗过之后比牛奶还白啊。还想到了微博上看到的以前的老广告的海报,很革命的那种,两个人做出一种工农红军的姿势,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好多词第一遍读时都在我的浮想联翩中漏掉了。后来我又想到了另一个广告,不知道你看到过没,就是那个超超超超超超超级可爱的小男孩做的洗洁精的广告,我都不记得是什么牌子了,这位超级萌小男孩来到商店,但不知道自己要买的那个东西叫什么,所以形容它“好浓~~~好浓~~~”,“脏东西啊~~~最~~~怕它!”,“可以洗好多好多盘子!!”。最后和店主一起说,“某某牌超级洗洁精”。这个广告也消失了,但是在现在广告比电视剧还多还长的世界里面,消失不消失,已经没有人察觉了。而且确实就像村上80年代就半发现半预言的说,理想世界,那种处处充满温情的理想世界的幻想,已经完全被打碎了,现在剩下的,我们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所能发现的,只剩下包装精美的商品。
  •     【人生】
      
      人这东西只能背负各自的重担生存下去。即使月经里也有哲学。至于什么样的哲学,我倒是有点想象不出。
      
      在夏天晒得半死的下午,脑袋一阵眩晕闯进饮食店,本想在冷空气中喝一杯冰镇咖啡,却转念同老婆相互鼓励忍一下
      
      吧,于是死活忍到家中咕嘟咕嘟大喝麦茶 。
      
      穷得真算可以,任何电器都没有,包括收音机,订报的钱都没有,冬天租的小公寓极冷,连火炉都没有,晚上和老婆
      
      天一黑就抱着猫睡觉(这就样还养猫呢),早上起来水槽都结了冰。不旅行,不买衣服,穷得没法想了,就和老婆上
      
      街闷头走路,有次还真的捡到三万元钞票,虽然深感愧疚,村上还是没交给警察,用来还债了(每次读到这里,我都
      
      爆笑,哈哈) 。
      
      我们年轻,都很不懂世故,且相亲相爱,贫穷什么的丝毫不足畏惧。
      
      那时候我若没钱,约会的时候自有对方掏钱,也算不上丢人,我们追求的是别的东西。
      
      他将标语式的空泛主张称为“奥特曼式主张”,只有奥特曼看见可能会下决心让世界和平,此外别无效果,无非浪费
      
      资源人力,污染市容罢了。即使将全国所有的标语海报一股脑儿揭掉扔进大海,也不会有人因此而为难,而标语表达
      
      的那些东西无论是关于犯罪、事故还是别的什么,既不会因标语而减少,也不会因没有标语就增加。搞笑的是,他认
      
      为可以尝试把标语贴到情爱旅馆的房间,上面写上“真的非干这种事不可么?”、“干完了心里空落落的吧?”、“
      
      总是老一套吧?”,哈哈,真够鬼马的。这家伙畏惧抛头露面,但心里想法又古灵精怪,绝对闷骚一族。
      
      一般不擅长和第一次见面的人交谈,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出租车司机。一来,下车之后关系即终止,二来,他们知
      
      道很多事情,有意思。
      
      问出租车司机自己的长相能否让人记住,他说:不成,马上忘掉。所以您是干不了坏事的,或许好事也做不了。
      
      房地产泡沫的时候我没追潮流,虽然少赚了不少钱,但也无所谓。自己都不想住的房间我们根本不会买,与其在上面
      
      费力气,不如去写小说。夫妻俩大致吃上饭就行了。
      
      【写作】
      
      钱德勒的经验:就算什么都不写,也要在写字台前坐上两小时。
      
      我喜欢钱德勒的方式,反正我原本就喜欢发呆。而不是海明威那种不断变换生活方式来换取素材,那样和专题报道一
      
      样,势必会越来越变本加厉地求助于素材。
      
      若是落荒孤岛,我会随身带一本外语词典。
      
      【女人】
      
      提起双胞胎的妙处,一言以蔽之,我想在于“既 性感又不性感这一相悖性”。就是说,男人(女人怕 也一样)在跟女
      
      孩幽会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怀 有一个假设:同这女孩睡觉会怎么样呢?然而同双 胞胎幽会之时,就算怀有“同
      
      这两个女孩睡觉会怎 么样”的假设——虽然作为假设固然有趣,但也已 经超越了日常现实性。若对假设进一步追究
      
      ,势必 进入“设法进攻色情双胞胎”的范畴,我可不大愿意 把事情捅到那个地步,至少现阶段不想惹那种麻烦。
      
      我在双胞胎身上所追求的,是排除了那种男女一对一的现实性假设的——即形而上的——范畴。
      
      双胞胎不存在立场的差异。
      
      同年轻女孩儿说话,要注意不要有说教味。
      
      我不坠情网,倒不是因为道德。而是外表上符合自己口味的女孩,大多内在不符合。目睹如此女性,就像在服装店发
      
      现款式正中下怀的衣服尺寸却不合适。虽然明白只能放弃,但心情上总有些恋恋不舍。
      
      口语固然需要技巧,但若没有自己作为人的实实在在的存在感,则势必沦为句型和单词的死记硬背。对这种没有外延
      
      性的口语能力我可是毫不稀罕。
      
      【青春】
      
      少时的偶像是莫里森。那时我高中毕业,没上大学,去了补习学校,天天听摇滚乐。
      
      莫里森是一个平庸的军人家庭的长子,他通过摇滚和诗歌杀父奸母,背叛了自己的最初。走红之初有人问他出身,他
      
      回答:孤儿。
      
      六十年代的反文化最后也变成了文化,革命最终寿终正寝。
      
      就我来说,感觉青春已逝是三十那年。我在麻布一家考究的餐馆同一位美貌女子一起吃饭。不过并非两人单独,我们
      
      一共四个人,而且是商量工作,浪漫气氛丝毫没有,同她见面那天却是初次。
      
      看她第一眼时我就惊呆了:她同我过去认识的女孩竟然一模一样!脸一模一样,气质一模一样,连笑法也一模一样。
      
      过去我恋着那个女孩,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可以的地步,后来这个那个闹起别扭,分手后再没见到,不知现在如何。
      
      “嗳,你长得和我过去认识的一个女孩一模一样,一样得让人吃惊。”我最后这么说道。不能不说,然而那是不该说
      
      的,刚出口我就后悔了。
      
      她微微一笑,笑得极其完美,无懈可击。并且这样应道:“男人么,总喜欢这样说话,说法倒是蛮别致的。”简直像
      
      是哪部电影里的台词。
      
      长得妩媚动人,难免遇上种种麻烦和不快,妩媚动人的女子往往遭遇不快场面这点我也能够理解了,所以完全没有因
      
      此责怪她的念头。但就在那时,在麻布这家考究的餐馆的桌旁我身上有什么失却了、损毁了,毫无疑问。迄今为止我
      
      始终予以信赖的某种不设防性因她这句话而一下子毁掉了、消失了。说来不可思议,即使在相当艰难的日子里我也一
      
      再小心守护它来着,不让它受损。至于为什么小心守护,解释起来很难。当然我是喜欢那个女孩的,但事情毕竟已经
      
      过去。所以就是说我始终小心守护的,准确说来不是她,而是关于她的记忆,是附属于她的我的某种心境。惟独某一
      
      时期的某种状况才能赋予的某种心境——是这心境消失得利利索索,因了她短短一句话,在那一瞬之间。
      
      ‘就那么回事’和‘那又怎么样’这两句话乃人生中(尤其中年以后)的两大关键词。从经验角度言之,只要把这句
      
      话牢牢嵌入脑袋,几乎所有的人生关口都可大体应付过去。
  •     看完全书只记得一句话。“为了迎合大众期盼,而丧失了自我良知。”我会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明知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可不惜放弃自己本该追求的。就像为了博得大家的赞美而穿华丽不适的高跟鞋,硌出水泡,脚趾生疼也依然忍着一样。反观最近大家都关注的动车追尾事件,或许也能用这句话来解释。如此看来,人间的很多错误可能都来自片面地追求他人认可,急于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出色的,领先的,可却忽略了最基础的,最本质的扎扎实实的幸福。由此可见依赖虚名浮誉让人失去最本真的快乐。
  •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通过彭浩翔,
      他说,带村上春树的散文去旅游,是个愉快的经历。
      
      于是我在熟悉的书店买下了这一本,书不厚,
      收入了30篇的随笔,记录的是从1983年至1988年,
      从村上34岁写到39岁,此时段从小说创作上来看相当于《寻羊冒险记》到《挪威的森林》那个时期(这是他在后记里自己说的)。
      
      村上在这本书里变成了实体,变成了一个生活在我身边的怪大叔,
      他有着自己的思维,身体很棒,梦想与双胞胎女孩交往,
      爱生活,爱计划,这些特点其实都能在他小说的男主角中一一找出。
      或许他写的时候,多少也在写自己。
      
      记得最深的其中一篇是《牛排,牛排》,在那个最饥饿的晚上,
      我发了疯的想吃牛排,全是拜这篇文章所赐,最后梦中吃没吃到这
      垂涎已久的牛排,就记不清了。
      
      读这本书,大概用了两次短途火车,五六次来回的公车,
      两三个闲散的晚上的时间。
      
      很轻松,很愉快。
  •     
       前天去图书馆借书,走到日本文学的书架前,发现原本两大排的村上春树的书籍全部被借空了。
       这让我很惊慌失措。一个星期前这里还满满当当地放着几十本村上春树文集,由于日本文学一直都乏人问津,我本来打算慢慢把它们看完——这下好了,全部没有了。
       怎么村上春树突然就这么抢手起来了我也想不明白,大概是哪个班的村上迷老师布置了《读村上春树有感》之类的作业吧。总之我就呆呆地木在那里,完全的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好。
       上瘾,或者说习惯就是这么回事。第一步受到阻碍,第二步就踏不出去了。
       后来不死心地在周围的书架上转悠来转悠去,终于找到了两本被夹在其他作者的书堆里从而幸免于难的村上春树随笔集——《村上朝日堂 哟呵》和《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很幸运!正是我想找的书。
       今天有个朋友愁眉苦脸地说我喜欢的书都好奇怪,她实在读不出村上春树的书有什么好的。
       如果要问我怎么就那么喜欢村上春树,我实在也答不上来。为什么我觉得西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可是有些人就是不觉得西瓜好吃,这也是解释不清楚的。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村上春树的文章,越短的越好看。我喜欢他的短篇多于他的长篇,喜欢他的随笔杂文又多过他的短篇。
      
      
       如果说村上在他的小说里构建了一个让人迷茫晕眩的不可思议世界,让人觉得刺激吸引却也倍感距离,而他的随笔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中的村上春树。他的衣食住行所看所思——他讲他养的猫,他最喜欢的饭馆,他看到的广告,他身边的编辑和画家,他老婆等等等等。皆用一种戏谑而淡然的口吻讲述着身边的琐事,再适当地发表一下自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观点,篇篇都那么有意思,我经常在课堂上看得嗤嗤傻笑
      
       对村上有兴趣的人,我强烈推荐你们看看他的随笔集,尤其是《村上朝日堂 嗨嗬》。
      
  •   奇鸟行状录超好,一定要看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深刻难懂看获准一定匪浅,也一定要看
  •   书都在家,买了N年了,回头一定看一下,只是不知道是否还有当年的热情了
  •   只要坚持看就会找到当年的热情了
  •   前面几个贫穷去哪里了,双胞胎女友,青春,还有白子小姐和黑子小姐都看了,写的很好。那种细腻的感情,细致的观察,细微的表达让人过瘾。
  •   几本随笔册子都挺不错的
    昨天喝完酒,在路上给朋友讲起村上三言两语中的幽默,还把他逗的乐不可支
  •   的确,轻松、幽默,喜欢村上的随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