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在山盡頭

出版时间:2010-11-30  出版社:天下文化  作者:連志展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前言

  推薦序  成功永遠站在堅持與不輕易放棄的一邊!  程鯤(歐都納董事長、七頂峰計劃發起人)  「伍大哥、秀真跟我現在一起在頂峰,我們要登頂了!七頂峰成功了、七頂峰成功了!」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九日聖母峰基地營,我們的無線電傳來了致豪在聖母峰頂呼喊的聲音,在登頂聖母峰的前一刻,歐都納三位七頂峰攀登隊隊員,互相配合腳步,手牽著手,同時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從年輕時,心中醞釀著要實現偉大登山計畫的夢想,直到二〇〇五年開始推動七頂峰攀登計畫,一千多個日子的堅持,我們為了共同的夢想與目標、為了實現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探險計劃的使命,創造一個不輕易被取代的任務,共同經歷了每一段艱辛的過程。我們全力以赴推動計劃過程中,每當攀登隊離開台灣往下個目標頂峰前進時,那冒險的精神與挑戰成功讓我們振奮,但背後牽掛攀登隊安危、內心經歷生死交關的波動情緒,卻讓我的心總是糾結。  二〇〇六年與攀登隊共同首登歐洲的厄爾布魯斯峰,用行動證明我們是認真的,也讓隊員知道,歐都納和攀登隊站在一起,不是一家只出錢贊助的企業。從一開始的預算編列,前往美國登山學校進行冰河攀登課程的訓練計畫,讓生於亞熱帶的台灣登山者,更熟悉雪地的攀登技巧。以團隊的攀登模式,在計畫進行中不斷的調整,讓每個隊員在不同的攀登任務當中擔任不同的職務,輪流撰寫攀登計畫書、學習擔任領隊,我們了解透過不同的訓練,為的是要讓攀登隊可以更安全的完成目標,因為如果只是以登頂為唯一目標,或許選擇國際攀登嚮導公司可較輕易的完成,但我們邀請國內最具海外攀登經驗的前輩,組成堅強的顧問團隊來訓練和傳承這支隊伍,藉由這樣的磨練過程,讓攀登隊員接受不同面向的歷練,為台灣培養允文允武的登山家,成為登山教育的種子人員、傳承台灣的登山文化。  讓世界看到台灣,是攀登隊成立時最初的目的,隊員堅持到底,不輕言放棄的態度,深深受到國際登山隊的肯定,在登頂聖母峰,完成攀登計畫時,我們也創造了多項世界級的紀錄。從尼泊爾陪著攀登隊飛回台灣的路上,感動的淚水在眼眶打轉,一路走來,我們真的做到了!  歐都納七頂峰攀登計劃的專案執行-連志展先生,也是本書的作者,在攀登計畫完成後,將攀登隊登頂世界七頂峰的過程點滴、北美登山學校移地訓練、卓奧友峰攀登特訓…等,將所有的攀登計畫與記錄,巨細靡遺的整理成冊,同時完成了這本《勇氣,在山盡頭》,希望讀者在閱讀過後更能「築夢踏實、勇敢追夢」,實現登上每個人心中的最高峰。  推薦序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葉金川(前衛生署長、台灣健康運動聯盟理事長)  身為登山運動的愛好者,看到連志展先生撰寫的這本書,感覺格外親切,看到這四位好手登山冒險的故事,讓我熱血沸騰,只是已經沒有那個能耐去嘗試,年輕時如果錯過了,就不太可能再去實現這個夢想了。  我的登山經驗大多是在國內,只有兩次是在國外。一次是登東南亞最高峰,沙巴的神山,它比玉山還高,四一〇一公尺,但它是一座大眾化的高山,路線是英國人規劃及設計完成的,連六歲的小孩子都可以順利攻頂;第一天就可以走到大約三千六百公尺處,第二天一大早就攻頂,跟玉山的性質非常像。另外一次是到中亞吉爾吉斯的博司峰,這次是陪同接受過專業登山訓練的山友,準備挑戰六千多公尺的高難度路線,而我們這些玩票性質的登山運動愛好者,就在基地營附近爬比較簡單的路線,大約四千一百公尺,除了這兩個地方之外,就沒有爬過國外的山了。  台灣與國外的山最大的不同在於,國外的山只要到達一定的高度,經常是終年積雪,必須面對惡劣的天氣與路況,是屬於「玩命」性質;而我們在台灣爬山時,通常都是以高山步道為主,性質則比較像是「健走」。  這四位挑戰全球七頂峰成功的好手中,我認識江秀真跟伍玉龍,他們都是國家公園的同仁,之前我主持《活力台灣》廣播節目時訪問過江秀真,她曾經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兩次,一次是從北邊的中國上去,另一次就是這次跟隨歐都納團隊從南邊的尼泊爾上去。普通人終其一生登頂一次珠峰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她居然成功攻頂兩次,真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看著這四位台灣登山好手順利登上全球七頂峰,內心真是無比興奮:「真是台灣的驕傲!」  在我的山友當中,經驗豐富的鄭仁亮與王金榮,也曾挑戰過珠穆朗瑪峰,但卻都因氣候不佳而半途折返,所以書中這四位好手可以在三年內就在全球七頂峰上留下他們的足跡,可說是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我記得有位挑戰珠穆朗瑪峰的拾方方先生在成功登頂之後,不幸在回程途中迷了路,就這樣永遠沉睡在此山中。登山的確是一個有高度風險的運動,一般人是不能輕易嘗試的。有一次我訪問超級馬拉松選手林義傑,他講了一句至理名言:「只要是極限運動,不管是登山或是超級馬拉松,都會有風險存在,但只要有周全的『準備』,就可以把各種風險降到最低!」本書這四位好手在歐都納公司周全的規劃、準備、訓練下,才能順利在三年內完成登頂七大峰的壯舉。  在全球七頂峰當中,我曾動過念頭要爬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因為一位好朋友、聯合晚報的項國寧社長,一次語氣略帶炫燿地對我說:「我曾經登頂過喔!」當時我很羨慕,後來才知道他走的是可口可樂路線,是最平緩、最多人選擇的一條路線,行程分為七天,所以對高度的適應上並不困難,七天就可攻上五千八百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令我非常心動,可惜到現在都還沒成行。  這本書不是全球七頂峰的導覽,也不是教導人們該如何登山的工具書,它真實呈現了一個登山團隊,在登頂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感情再怎麼好的團隊,長時間待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隊員之間難免會有意見分歧與摩擦,該如何協調、解決接踵而來的挑戰,閱讀本書就可一探究竟。  因此,本書不僅只適合給登山運動愛好者閱讀,我相信任何一個人拜讀了這本書之後,都可以從中獲取一些人生哲理與生活啟示。鄭重推薦給大家!  作者序  只需要多一點勇氣  有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身處的社會,似乎總是少了一點點什麼。  應該是一種年少的浪漫吧?照理說台灣的社會歷史並不會太長,理論上應該還是屬於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社會,但實際上卻常常讓人覺得暮氣沉沉,宛如一位對未來已經沒有想像的老人。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想要改變現狀、想要做白日夢的動力,也就變得越來越小,因為可以當成拒絕的藉口總是越來越多。而我們似乎就是身處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氛圍之中,身邊的人總是不斷告訴你或暗示你:「要務實、要選擇一條確定安全的路……」於是,我們總是看著不變的風景,在生命中流動。  有一種人,他會選擇走一條不是預期中的路,甚至走到了路的盡頭,明明已經沒有路可以走了,他卻還可以走到路的盡頭之後,這種人叫作「探險者」。  一個人要走到路的盡頭,可能需要許多的堅持與耐心。但是,一位探險者要走出盡頭之外,則需要絕對的勇氣,以及,對於生命不同想像的渴望,因為他想要看見盡頭之後的風景,而且,他不認為盡頭就是盡頭。  小時候常常都會看著國外探險家出生入死的探險故事,心裡面總是會浮現著「有為者亦若是」的感動;漸漸長大後還是喜歡看著探險家以生命換來的故事與照片,但卻總覺得好像在看著好萊塢的電影一樣,縱然播放著多麼吸引人的情節或鏡頭,卻總是覺得那似有若無的距離,好像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因為,這總是一群遙遠的人在一個更遙遠的地方發生的故事,怎麼也無法和自己身邊的生活經驗連在一起,看著自己身邊終日為生活忙碌的父母、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表姐堂弟、鄰居同事同學……怎麼也無法想像這些人和這些探險故事可以有任何的關聯。「探險」這回事,與我們的文化之間,有著看不見的遙遠距離。  終於,全球七大洲最高峰的探險故事,有機會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社會裡頭,發生了。這是一段真實的記錄,真實的人物,真實地屬於台灣所滋養出來的探險故事。所有曾經參與這個七頂峰攀登計畫的人,不論是成功登頂的人、放棄登頂的人、以及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物,我們或許和你一樣擁有共同認識的朋友,分享同樣的生活樂趣,也面對同樣的社會壓力,就像你每天會在路上遇見的人群們一樣的,平凡。  只因為我們找到那多了一點點的勇氣,堅持往前走,就算那只是一條看似荒蕪的山徑,也要走到盡頭,看見那原本被山頂所擋住的、盡頭之後的世界。原來,這一個自己和這一個世界,也可以這樣地完全不同! 

内容概要

  狂風,暴雪,酷寒,低氧  踏錯一步即永不復返的凶險  不論是群山施予何等多變的無情試煉  往頂峰接續踏出的腳步是行者不變的堅持與追尋…  「你為什麼要去爬山?」  「因為山在那裡。」  費時三年,七大洲,六位攀登者,無數位協助人員,無數次瀕臨生命臨界的考驗……不論意見再怎麼紛歧,前方是如何危險,唯有登上世界七頂峰的夢想,能夠一再凝聚眾人,重新點燃就要熄滅的希望。從二〇〇六年到二〇〇九年,由伍玉龍、江秀真、黃致豪、謝穎泝、陳仲仁、黃博政等登山好手組成的台灣七頂峰攀登隊,從歐洲最高峰的厄爾布魯斯峰開始,逐步邁向亞洲最高峰聖母峰。幾位原本互不熟悉的隊員,歷經磨合、分裂、和解、團結。他們唯一的共同目標,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向山走去,一回又一回地,在山的盡頭,肯定自己的勇氣。  《勇氣,在山盡頭:全球七頂峰攀登紀實》由七頂峰專案統籌執行人連志展執筆完成,為七頂峰攀登隊留下最真實的貼身記錄,呈現出攀登者在極限之地最動人的堅韌與毅力。不只是每個隊員們自我挑戰的實現,也是台灣一次輝煌的榮耀。 

作者简介

  連志展  1973年生,七頂峰專案統籌執行,擔任非洲最高峰攀登隊領隊、卓奧友峰與聖母峰攀登隊基地營經理。**政治大學登山隊OB、政大社會系暨花師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畢業、1999年第二屆「生態文學暨報導獎」新詩組首獎、2002中央山脈大縱走婚禮、2003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理事、2004《聽看雪山》作者、2005台灣生態登山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目前定居宜蘭三星,現為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理事、「彩虹太陽田野工坊」自然農法水稻水梨農夫、歐都納「全球 14座八千米巨峰探險計畫」專案執行。

书籍目录

推薦序  成功永遠站在堅持與不輕易放棄的一邊!  程鯤(歐都納董事長、七頂峰計劃發起人)推薦序  山的魅力  葉世文(現任營建署署長)推薦序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葉金川(前衛生署長、台灣健康運動聯盟理事長)隊員序  山是我最大的財產  伍玉龍隊員序  攀越極限的喜悅與感恩  江秀真隊員序  有爭吵,更有尊重  黃致豪作者序  只需要多一點勇氣關於七頂峰計畫七頂峰隊員介紹Mt.1-起點七頂峰的夢想宣告:歐洲·厄爾布魯斯峰Mt.2最簡單的慘烈考驗:非洲·吉力馬札羅山Mt.3衝突的引燃:南美洲·阿空加瓜峰Mt.4「合作」的震撼教育:北美洲·第拿里峰Mt.5把自己藏好:大洋洲·卡茲登茲峰Mt.6毅力的推進:南極洲·文森峰前夕生命換取的登山價值:亞洲·卓奧友峰Mt.7因為山在那裡:亞洲·埃佛勒斯峰後記七頂峰計畫創紀錄一覽

章节摘录

  Mt.1-起點  七頂峰的夢想宣告:歐洲.厄爾布魯斯峰  [BOX]  厄爾布魯斯峰(Mt. Elbrus)  所在座標:北緯43°21′18″,東經42°26′21″  國家山系:俄羅斯,高加索山脈  海拔高度:5,642m  代表性:歐洲第一高峰  首次登頂:1874年  二〇〇八年十月五日晚上七點,梁明本老師和我在零下十度的風雪之中,離開歐都納世界七頂峰攀登隊位於西藏喜馬拉雅山北側、海拔五千七百公尺高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Mt. Cho Oyu)攀登基地營帳蓬,前往大約十分鐘路程之外的美國IMG攀登隊的基地營。為了準備〇九年的聖母峰攀登,七頂峰攀登隊除了隊員謝穎泝因為個人因素無法前來之外,包括顧問梁明本以及隊員伍玉龍、江秀真、黃致豪,在〇八年秋天先來到卓奧友峰進行訓練攀登。前往IMG營地的路上,我和梁老師之間沒有任何的交談,只是任憑著雪粒在風中撞擊著臉頰,心中則不斷思索著,等一下要如何向美國隊提出希望協助搜救的請求,因為伍玉龍從昨天晚上獨自出發攻頂,在唯一一次的無線電回報之後,到現在已經超過了七個小時沒有任何的音訊,而最危險的黑夜,已經降臨……  @@登山者的追尋@@  「秘書長,呼叫秘書長,我是伍玉龍,我預計再十五分鐘就會登頂……」  「好的,好的,請注意自身安全以及折返的時間點……」  這是中午十二點半伍玉龍從山上發出的訊息,告知在基地營留守的中華山協秘書長梁明本和我,似乎一切順利,再十五分鐘就即將登頂了,我們收到訊息之後都不禁歡欣鼓舞了起來,雖然無線電裡面的聲音聽起來似乎非常疲憊、沙啞。我們不以為意,畢竟在超過八千公尺的地方活動、沒有使用氧氣,想必是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折磨。而即將成功登頂卓奧友峰的伍玉龍,將會成為台灣第一位不使用氧氣、不聘僱高地雪巴協作員、以阿爾卑斯方式攀登八千公尺巨峰的第一人。我們興奮地等待著勝利時刻的到來。  秀真拿著望遠鏡觀察,剛好看到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人,正在卓奧友峰傳統路線所在的西北壁上,即將翻過西北壁的最高點,抵達峰頂的稜線區域,除了他之外,前後都看不到其他的登山者。「如果伍玉龍即將登頂,那我們看到的那一個紅色小點,應該是落在後面的黃致豪吧?」由於無線電一直無法順利通聯,我們只能做出比較合理的推論。之後就飄來一陣陣的雲霧,我們就再也無法從基地營看到巨大的卓奧友峰了。  十五分鐘過去了,沒有消息。三十分鐘過去了,我們還是沒有收到來自峰頂的消息。  我與梁老師心中的疑惑愈來愈大。不是應該在十五分鐘就登頂了嗎?已經過了一個小時,為何沒有任何的消息?我們的GPS衛星定位儀可以記錄發話者的位置,趕緊拿起剛剛收到通話的GPS通訊機,轉到發話者的位置頁面,清楚寫著剛剛發話位置是海拔高度八〇五三公尺,這個高度正好是西北壁要翻上峰頂主稜的高度啊!所以我們剛剛看到的那一位紅衣登山者,不是黃致豪,而是伍玉龍!如果那是伍玉龍剛剛的通話位置,那他距離峰頂至少還有兩個小時的路程;伍玉龍已經因為低壓低氧的環境,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而在八千公尺的高度,一個錯誤的判斷,可能要付出無法想像的代價……  時間不斷流逝,從中午那一次的通聯之後,無線電再也沒有發出任何聲音。下午兩點,已經是原訂的折返時間,沒有回報。如果以他的位置與速度研判,兩點肯定還沒有抵達峰頂,他會折返,還是會繼續堅持往前走?在沒有使用氧氣以及雪巴與隊友陪同的狀況下,他的大腦在只有平地氧氣濃度三分之一的地方,可以進行理性的思考嗎?  梁明本老師說,沒有回報,他一定是繼續往前走,等到抵達峰頂才會回報。  三點,應該登頂了吧?還是沒有回音。四點,沒有回音。五點,沒有回音。六點,還是沒有回音。每過一刻鐘,我們的心情就往下跌落一層。  晚上七點,黑夜已經降臨,依然沒有消息。伍玉龍還是一個人停留在八千公尺以上的地方嗎?如果是,他如何度過在「死亡地帶」的漫漫長夜?我們不得不展開必要的緊急措施,準備向其他的隊伍求援,一定要在明天盡快找到他。  站在美國隊的通訊帳內,美國隊的領隊和西藏隊的隊長拿著兩本護照,正在向大本營的聯絡官報告這兩本護照內的個人資訊。其中一本護照的主人是前天從第三營上面跌落的美國人,另一本護照則是昨天被人發現停留在冰壁上的斯洛伐尼亞登山者所擁有,西藏隊隊長正在向聯絡官說明這兩位登山者發生死亡意外的過程。我看著那兩本護照裡面的主人照片,帶著陽光般的笑臉,讓我不敢再看第二眼,轉過頭去望著帳外飄飛的雪。現實生活、生命危險以及探險價值之間,似乎也已經交融成一團雪球,分不清楚彼此之間究竟是如何,或者應該如何維持著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為何登山者總是寧願冒著生命的危險,究竟追尋著什麼?  一九九四年,來自台灣的登山者拾方方在登頂聖母峰之後,沒有下山;九五年,邱瑞霖在北美最高峰遭遇暴風雪迷途死亡;九六年,高銘和在登頂聖母峰之後被救援下山,嚴重凍傷,切除所有的手指腳趾。九七年,郭明哲在西藏希夏邦瑪峰登頂後跌落山崖死亡;二〇〇〇年,林春明在希夏邦瑪峰攀登過程高山病發死亡;同年,王守德在吉爾吉斯坦的攀登訓練營墜崖死亡……  一九九六年的那一場山難,讓原本沒沒無名的台灣登山隊,一夕之間在國際間爆紅,卻是充滿許多輕蔑的評價與批評——「台灣隊連冰爪都不會穿……」、「……兩名穿著和配備十分古怪的緩慢登山者……台灣隊出現在聖母峰,山上多數遠征隊伍都很擔心台灣隊會發生災難,逼得其他遠征隊前去救援,危及更多生命……」這是台灣隊伍刻在喜馬拉雅山脈上的台灣之名。  我們必須追尋著重新刻名的機會嗎?或者只是因為「山在那裡」?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登山是否已經排除了背負國家光榮的宿命,純粹只是為了自我的實現?  在卓奧友峰的基地營,我問過伍玉龍,為什麼要來爬山?他當時回答我:「因為,我在這裡能夠證明自己,在這裡能夠找到一個別人能夠肯定的地方……」我們總是需要一個位置,在這個社會之中,「登山者」,是不是一個位置?  登山者的價值能不能出現?在哪裡?我和隊員們一起在高峰之上與高峰之下,不斷地尋找著。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讓世界看到台灣,是攀登隊成立時最初的目的,隊員堅持到底,不輕言放棄的態度,深深受到國際登山隊的肯定,在登頂聖母峰,完成攀登計畫時,我們也創造了多項世界級的紀錄。從尼泊爾陪著攀登隊飛回台灣的路上,感動的淚水在眼眶打轉,一路走來,我們真的做到了!」  ——歐都納董事長、七頂峰計劃發起人/程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勇氣,在山盡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