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詞家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26日  出版社:天下雜誌  作者:陳樂融  页数:344  
Tag标签:无  

前言

  推薦序 一  造血人  五月天主唱 阿信  你記得聯考前熟到夢中都會出現的公式嗎?  你記得十五歲那年默寫的任何一篇課文嗎?  答案也許是否定的,至少對我來說。  我完全不記得那些曾經花了無數個白天夜晚,用盡各種方式刻到心版上的所有學業內容。  曾經的青春  也許你,跟我一樣,在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升學之戰後,也把這些通通都還給老師了。  但,找個句子,起個頭給你:「天天想你,天天***,到什麼時候才能***。」你能默念出來嗎?  我們再來試試看:「把愛 剪碎了******, 越傷得深 越明白*****。」  還有你到死都不會忘記的:「我和你吻別,在***……。」  還有更多更多的歌,只要旋律一揚起,雙唇就好像有了自己的意志,竟然可以不自覺地就把歌詞一字不漏的唱出來。  還有更多更多的歌,當我們走到人生的交叉路口時,就像羅馬神諭一般,無聲無息的出現在耳邊,默默的左右著我們的抉擇。  飽滿的靈魂  於是,我們一路走來,有時孤單,卻從不害怕。因為我們擁有著那些交織起歲月的歌,那些映襯著快樂時光的歌,那些教我們怎麼去愛的歌,那些陪著我們失戀落淚的歌,那些充滿夢想的歌……。  然後,我們才發現,原來一首歌詞,記憶竟然這麼深刻,影響竟然這麼巨大。那些陪伴我們長大的歌,就像你我身體裡一顆顆充滿氧氣的紅血球,決定了長大後的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  小時候,長輩都說不要只聽那些靡靡之音,但我多麼慶幸,活在靡靡世界的我,因為有了這些歌,而所以長成了一個有血有淚有靈魂的人。  這短短的序,獻給那些為我的生命造血的作詞人。  推薦序 二  讓星空亮起來的作詞家  流行音樂觀察家 馬世芳  關於這本書的創作緣起、訪談原則與材料取捨,乃至於編纂過程種種曲折,作者已在自序和後記做了清楚交代。選擇「詞人」角色作為流行音樂口述歷史起點,箇中苦心孤詣的深意,作者也已細細申說。我想,應該沒有人能寫得出更好的「導讀」了。我只能簡單回饋若干「讀後心得」,聊表敬意與謝意。  歌曲的靈魂  我總在想:成就一首傳世好歌的首要條件,究竟是寫詞、作曲、編曲、抑或演唱?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旋律」最重要,「聲腔」、「編曲」次之,至於唱的是什麼字詞,大約只是讓歌手出聲的藉口。然而我反覆思量,漸漸感覺:一首傳世好歌,固然詞曲編唱互相支持,構成有機整體,但若細細探去,許多時候,編曲甚至旋律似乎都可以後退,歌詞卻無論如何不能太壞。如若作者所說:旋律是肉體、歌詞是靈魂,那麼徒具軀殼而沒有靈魂,或者美人絕色而竟靈魂品質欠佳,總是難以彌補的遺憾。  流行歌曲原是朝生暮死的「時尚商品」,生命周期難得超過三兩個月。一首歌倘能傳唱一年,已堪貼上「經典」標幟。在這個潮流瞬息萬變而不得不習慣短視的行業,詞人亦往往擺脫不了「生產線作業員」的身分。  這本書除了以「行內 / 內行人」的身分深入剖析這十幾位台灣樂壇頂尖詞人的手藝,更赤裸裸攤開了音樂產業針對歌詞的下單、採購、競標、量產流程:詞人得先攻克唱片公司內部企劃、製作、行銷的關卡,順應業主陰晴不定的品味,才有機會正式面對市場的考驗。嘔心瀝血的作品屢改屢退、或被擅自刪修得面目全非,更是唱片圈的常態。  流行音樂史  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如今許多歌曲,竟是以「大比稿」方式徵件,廣發樣帶交給詞人競寫,回收件數動輒逾以百計,最終只有一件「有幸」錄製成歌,其餘都只能丟進垃圾桶。即使如作者這樣夙負盛名的資深詞家,亦難倖免這一場場煎熬。  在任何行業,即使以壓榨腦漿為常態的廣告界,我都難以想像如此大手筆、如此華麗、如此殘酷的「常態性才華浪擲」。  讀到這樣的段落,不禁掩卷而歎:假如連同行都如此慣於輕蔑文字的勞動成果,我們怎能指望多數樂迷建立 「流行音樂作為創作門類」的共識,怎能奢望創作者重新找回「文化人」的自覺與自尊?而那正是過去三十多年來,台灣這塊島嶼貢獻給漢語文化圈最最重要的文化輸出啊。   得有一雙洞燭人事的利眼、數十年江湖閱歷、外加幾捧熱血、三分傲骨,才寫得出這麼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台灣流行音樂的影響太大,為它考證身世、認真作論的敘述又實在太少。  這本書總算跨出了關鍵的一步,亦將成為後人修史必讀的重量級文獻。  自序  謝謝與你們的歌詞結伴同行  陳樂融  歌詞,不是大塊文章,又不像詩;即便也是感性與理性交織的文字作品,在正統眼中,總像個非文學、又非「非文學」的歧出之物。  有些詞極雅,充滿意象、文法、字詞與情感的創新,抽離單獨成文本,也禁得起細細分析、咀嚼。  有些詞極俗,不避口語,不扮艱深,不求隱喻,以合音律熨貼、能唱好唱、一聽即溶為要務。  有些作詞者努力把歌詞跟文學拉上線,好像這樣可以提高詞人的千秋地位。有人又索性把它往廣告文案靠攏,強調它在短短篇幅,能幫歌手「點字成金」的商業價值。  身份認同  其實,歌詞就是「合歌的文字」,你把它往哪裡推都可以。你可以把它寫得極藝術,也可以讓它夠俚俗。  你可以讓它如詩、如劇、如偈、如囈,也可以把它變成朗朗上口的童謠、傳單或口號。  歌詞沒配上曲,作者仍可以說它是詞,外人看來格式也像詞,但終究不是「歌詞」。  有配上曲譜,但沒人編曲演唱,或從沒公開發表,其實也跟私人日記、信簡差不多,無須多探討它的文類或文學價值。  寫歌詞,或者,做一個當代的流行詞人、詞家,其實需要先面對這一關「身份認同」。  我是刻意習作歌詞而開始寫歌詞的。本書訪問的許多名家,有的甚至也不知自己當年怎麼忽然寫起歌詞。  有些很愛聽音樂,與音樂人發生文字關係,看似順理成章。有些則根本不比任何一個普通人更愛聽歌、唱歌,本來也可以終生不碰這個作品型態,而耕耘其他文體。  有的同業甚至透露他們連寫作都不愛。他們就是命定似的,接觸寫詞、填詞,然後,走上職業或半職業之路,達成了世俗定義的「作詞家」地位。  歌詞,百字上下的空間,需要一種奇特的自律與自負,才好創造。  因為有字數、句數、格式、韻腳、甚至主題的限制,詞人(尤其是先有曲再放字進去的「填詞人」)在這個「複合藝術」中,注定綁手綁腳。  如何把源自胸中的情感與思潮,妥切地放置在這些框框中,不斷自我裁切、琢磨、替換(甚至閹割!)—─考驗作者是否有耐心與信心,去玩這場文字與音樂的拔河。  就是因為詞、曲「聯合創作」的行為,本質上是場拔河,所以特別需要我所謂的「自律」與「自負」。  最好的唯一  你必須相信你在做的事情是「夠好」的,但跟別的個體就能完成的創作(如繪畫或寫小說)相比,你又得自我抑制,不能去想它是「唯一且最好」的。  白話點說:你必須相信你的詞,是可以與曲匹配、甚至遠遠讓它加分;但你又得承認,你必須和你沒有負責的另一半「勞動成果」,一輩子相依相伴—─甚至完整的說,還得加上和演唱與編曲相依相伴—─你的文辭才真在世人心裡,有了全貌的成就。  因為,不但作詞、填詞,常常需要改動或者被合作伙伴與業主要求改動,連既成的一首出版發行過的歌,都可以隨著不同環境或市場要求,忽然從一種語言變成另一種語言的歌,不是嗎?  旋律依然故我,但詞一變,編曲和演唱一變,似乎這段旋律又完全可以改頭換面,再投胎一次。  這是音樂家永遠可以自傲過作詞家的一點。他們的音樂是可以承載如此不同的情思,甚至,完全拋棄掉詞與唱,還能變成獨立的演奏曲,流傳於世。  我常常在與作曲人、製作人或唱片公司高層不合的時候,氣得牙癢癢,揚言還是寫自己純文字創作最好。  但,一回身,如果寫的固然是純文字,但它同樣得面臨與商業機制(出版商、市場、消費者)交手的眾多坎坷與磨練,好像,也未必都那麼美滿順心?  沒有格律羈絆的揮灑—如寫散文、小說、隨筆、網誌——固然快樂,但我還是從來沒有放棄過與音樂(以及流行音樂工業)耳鬢廝磨的痛楚與得意—─也許,這也是創作心理學上的一種「愉虐」(Sadism and Masochism)?  填詞時先聽到動人而能引發想像的旋律,或寫詞後幸運遇上傑出而別有洞天的譜曲,加上樂器演奏、編曲、歌手配唱、錄音等製作流程出來的整體效果,成就了一個四、五分鐘的嶄新的迷你世界,一個關乎七情六欲的微型戲劇。這串互動, 老實說,引我深深陶醉。  相逢不相識  儘管更多時間,在唱片工業一環中討生活的詞人,是在埋怨拿到的旋律不出色還得填上精彩的文字,氣憤自己的創造天分不受尊重,連文筆不如自己遠甚的製作人、作曲人、唱片企畫、公司老闆,都能論斷要求。  如果可以不具名調查,多數專業作詞者都會承認:或為了配合歌手的形象與能力而降低自己的文藝標準,或交出去的歌詞被拼湊與強迫改動,或先寫好的詞被譜成難聽的曲,甚至常常對最後出爐的歌「相逢不相識」,只因與原先期望的美感或意境差別太大,連自己都懶得多聽幾遍。  但,我們畢竟還是卑微、勤奮、歡欣、喪氣地一路走過來了。畢竟,歌詞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只是一份興趣,而是工作。  不只是工作,而變成專業。不只是專業,有些作品,甚至昇華為藝術。  有些藝術,甚至成為議題、歷史與集體回憶。  《我,作詞家——陳樂融與14位詞人的創意叛逆》這本書,邀訪的十四位作詞家,最資深的楊立德,出道已歷三十三年,至今仍活躍於兩岸創意界;最資淺的方文山,也已經進入第十一個年頭,仍屬當紅炸子雞。  我們這些人,有幸參與了台灣擔任華語流行音樂界龍頭的整個產業發展過程,非常幸運地,我們也留下了為數還不少的作品,在主流市場持續發揮產值,同時也活在億萬聽歌的人滿滿的回憶裡。  我們之中的很多人,甚至比傳統狹義的「作詞人」走得更遠,活得更寬廣、創作得更精彩。  你我的記憶  這在更久遠的年代,可能不容易達成。已然開始的數位年代,網路單曲的收聽習性讓聽眾幾乎沒能力「認識」(遑論尊敬、喜愛)詞曲作者,看來前景也有點不利。  沒有作歌的人,聽歌的人某些心情,或許無法被巧妙地訴說。但沒有聽歌的人,創作者注定要承受更大的寂寞。  所以,是合作的作曲人、歌手與產業上下游和周邊無數環節的貢獻者,讓這些短短的詞作被聽到、被喜歡、被傳誦,但也直到真有夠廣大的知音支持,這個循環才找到最終的完美。  讓我向所有聽過我們歌詞的朋友,說聲最純樸、誠摯的「謝謝」。  也要謝謝天下雜誌出版願意採納這個寫作計畫,還有一年多來幫助我的每位朋友與工作同仁。  更要謝謝最終答應受訪與拍照的這些優秀作詞家,我知道你們某些人大半生傾向低調,但身為一個也曾受你們作品影響的聽眾與讀者,容我說:  我的人生,謝謝曾有你們的歌詞同行。

内容概要

  這是你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後一次  看見台灣當代重量級作詞家的生命對話  孤單的歌、快樂的歌、失戀落淚的歌、教我們怎麼去愛的歌……  熟悉的旋律伴著我們走過人生歲月,有些歌一旦起了頭,你就可以自動接著唱下去-  原來,歌詞的意義可以這麼深刻!  陳樂融深入十四位台灣當代作詞家的創作生命,為華語流行音樂寫下跨時代的生命對話,這絕對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你可以觸碰時尚音樂背後最可貴的價值。  奉獻、塵緣、台北的天空、聽海、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瀟灑走一回、原來你什麼都不要、天黑黑、我願意、花心、如果雲知道、用心良苦、青花瓷……  離開歌手,走下舞台  這些紅遍華人世界暢銷名曲的背後  藏著一個又一個真誠、熱烈、時而飛揚、時而愁悒的生命  作詞—文字「精緻工藝」的表現  作者得將滿滿的情感與思維  納入百字上下的框框  切磋、琢磨、百轉千迴……然後找到出路  憑藉一股「自律」和「自負」  外加幾分孤傲、黠慧和創意  十四位本土作詞家穿梭旋律和文字兩端  在大眾心靈與市場定位間反覆叩問  呼風喚雨華語流行歌壇數十個年頭  多元跨界才子陳樂融  在出入音樂、藝文、媒體、行銷各領域後  以「作詞家V.S.作詞家」的高度、深度與廣度  首次為近三十年來華語詞壇的中流砥柱  留下第一人稱的訪談紀實  這是你的第一次,也希望不是最後一次  聽見「點亮星空的文字大師」的絕妙心法  台灣當代重量級作詞家惺惺相惜的生命對話

作者简介

  陳樂融  被稱為「集創意、書寫、主持、行銷、夢想於一身的新時代文化人」,歷任天下雜誌、飛碟唱片、華納音樂、飛碟電台、我要音樂台、銀河網路、元氣娛樂等主管,現為鷗業新媒體首席創意長,並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評審、編劇、講師和行銷顧問等多重身份。1986年進入流行樂壇,為80-90年代華語歌壇知名作詞家及唱片企畫人,企畫包裝過包括王傑、張雨生、小虎隊等數百位流行藝人及專輯,發表「瀟灑走一回」、「感恩的心」、「再回首」、「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等數百首膾炙人口詞作。1989年出版第一本書《日安.我的愛》即躍登全國暢銷榜,1994年迄今參與十多齣大型中文音樂劇編劇填詞及影視編劇工作,為台灣主流作詞家與藝文界和影視界合作第一人。陳樂融歷經大眾文化界創作、策劃、管理、傳播、評論及著作權各領域,除致力創作,也積極參與公眾事務,曾連續舉辦四屆全球網路詞曲創作大賽,鼓勵優良創作,也受邀擔任金曲獎、金馬獎、金鐘獎等各大獎項評審。現任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董事。  他的腳步仍在持續著!

书籍目录

楊立德:品牌包裝工程師娃娃:天生願過閒散日子的人陳克華:愛情,是人生鑽石最閃亮的一面林秋離:寫歌,我天生無敵丁曉雯:音樂的苗,被壓迫在社會角落何厚華:癌症:是老天爺給我的禮物陳樂融:不管有沒有知音,我在創作我自己鄔裕康:越寫越簡單,但並非簡單到沒有內臟廖瑩如:在這世界我到底擁有什麼姚謙:能獨立完成的事,才是真的「完成」厲曼婷:圈內要不了什麼了不起的東西許常德:若看不起潮流會被淘汰蕭慧文:對太美好的事有恐懼方文山:給我時間,憑空生出一個世界

章节摘录

  這是你第一次  看見台灣當代重量級作詞家的生命對話  十四個作詞家,走過二十多個年頭,他們一同從民歌走向大放異彩的流行音樂時代,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好歌。  陳樂融身為其中的一員,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走進十四個不同的創作生命,從作詞家V.S.作詞家的高度與廣度,以人文的角度出發,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走進前所未見的作詞世界-這是你的第一次,觸碰華語流行音樂世界背後不能自己的感動。  楊立徳  跨足攝影、廣告、唱片三個行業的楊立徳,現在是活躍於大陸房地產業的銷售好手,身為本書最資深的作詞家,蘇芮的「奉獻」、鄧麗君的「愛人」都出自於他的筆下;楊立德和彭國華一同開創「飛碟唱片」霸業,自許為「品牌包裝師」的他,問他為何會加入寫歌的行列,他歸功於小時候接觸教會的唱詩班,讓他開始對樂理及古典音樂產生興趣,更因為父親經常訓練他的作文能力,讓他得以遊刃於詞曲之間。  「只寫自己有感觸的東西」-楊立徳說他的作詞風格很白話,談笑間更鼓勵年輕人在創作的路上勇於做自己,不要理會太多的聲音和干擾勇敢往前行!  .歌詞代表作影音連結 蘇芮「奉獻」http://www.youtube.com/watch?v=7dqo90MoaKA  娃娃(本名陳玉貞)  中文系、學生時期擔任合唱團女高音的娃娃,經歷了民歌轉型流行音樂的年代,書中的娃娃分享了許多不曾公開的生活情趣,包括和老公特殊的婚姻信念與實踐,呈現出一種「大地之母」的情懷,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富有幸福感的女人,這種幸福感常常帶領她走過人生的低潮,因此她也希望能把這些溫暖裝進歌裡,讓更多人透過歌曲,在不安、黑暗的生活中找到多一些寬容與慰藉,費玉清「一翦梅」、張學友「想和你去吹吹風」、鄭中基「左右為難」、陶喆「今天你要嫁給我」等,這些都是他筆下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歌詞代表作影音連結 羅文「塵緣」http://www.youtube.com/watch?v=hOZdk4UC0aQ  陳克華  擁有詩人、攝影家等多重身分,陳克華更是眼科權威。  他的詩遠勝於他的詞,廣受五年級文藝青年的喜愛,對於文壇的地位比詞壇更顯赫的他而言,詞的創作僅是他偶入叢林的嘗試,王芷蕾「台北的天空」、蘇芮「塵緣」、張艾嘉「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等都是他的作品,數量不多卻不乏佳作。  曾經皈依密宗的陳克華,對於探究人生的根源有無限興趣,本書選他入列,也是想讓後人知道,台灣有過一個現代詩人拿起機關槍介入靡靡之音的時代。  .歌詞代表作影音連結 王芷蕾「台北的天空」http://www.youtube.com/watch?v=ElWLJDjD9-E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作詞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