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景生意 創實業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焦廷標 著  页数:304  

前言

  (本文作者為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每一本傳記都在述說一個令人感動的人生故事。  父親這本傳記,述說的就是他從童年時經歷戰爭的顛沛,因緣際會得以渡海來台,進入電線電纜業,把握機會堅忍苦幹,時值盛年卻病了十幾年,吃盡痛苦受盡磨難;奇蹟式的病癒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在台灣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盡一份心力,也隨著兩岸經貿的互動而發展新局。與當代企業界的前輩們的故事一樣,父親曾歷經艱辛和挫折,也曾得獲有緣貴人們的相助;就是這樣一個創業家們創新與開創實業的人生故事。  勤奮的學習--日新又新  父親常說,他只念了四年小學,所以如果有人問他有甚麼學位,他會笑答:我有幼稚園的文憑。因為知道自己因為戰亂沒有機會自學校教育中學習,養成了父親藉由敏銳的觀察,由生活與經驗中學習的能力;養成了父親尊重知識人,並不斷向他們學習的熱情。  祖父務農,父親童年時正逢戰爭,物資短缺,為了求取生存,父親嘗試過多種不同的工作。初來台灣時身無分文,加入電線電纜事業發展,從學徒到與人合夥,白手起家,到獨當一面建立自己的事業,其中機緣巧合,參與了台灣的基礎建設,並為電線電纜業的技術革新做出貢獻。本書裡許多故事,都圍繞於父親經營華新麗華事業體系的過程。  六歲那年,我隨父親至工廠值夜。工廠的硬板床實在不好睡,父親夜裡巡視工廠,我就起來跟著走。當時甚麼也不懂的小孩兒,只知道橡膠材料味道很重。大學時進入華新麗華工廠實習,再次接觸到類似的絕緣設備與材料,兒時印象頓時回到腦海。和所有的製造流程一樣,做出好的電線不難,但要做到零缺點,則需要卓越的生產管理。日本公司以優秀的生產管理名揚世界,父親不僅數度赴日實習,也將他的孩子們送到日本企業實習。剛進入華新麗華工作時,常被父親質問:為甚麼做了幾十年的電線還是做不到零缺點?第二代的我則是在父親和許多企業先進前輩的鼓勵與協助下,建立積體電路事業。如今製造積體電路也是一樣,雖然品質不良率是以ppm(百萬分率)的單位計算,但每一ppm的問題,同仁們還是得鍥而不捨的找到原因,避免重覆發生。  創業需要靠時勢,但是父親教導我們,一生之計根在於「勤」,勤於當下的事業,也勤於學習新知,才能在開創新局的機緣出現時好好把握,這樣的「勤」奮精神,就是創業家的精神。  敏銳的洞察--審時度勢  父親特愛閱讀楚漢三國古籍,常藉古書之境引導我們通透事理。有同仁想換工作環境,父親就要我們問他「蕭何月夜追韓信是為了什麼?」想來我那主修數學的妻子,就是通過父親考她「諸葛亮是用那一門科學借到東風的啊?」,成為我家媳婦的吧!  企業的永續經營,就是一個不間斷精益求精,努力不懈的長期過程。其中由實際操作和錯誤中學習,統計分析,點點滴滴的累積與分享,就是傳承。傳承是困難的,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一門藝術。理論分析終須經驗判斷,因為分析時眾多的情報,那一個情報重要?還是靠經驗結晶的直觀。書中談到父親獨排眾議,為瀚宇博德選擇江陰設廠,如今實證成功,就是一個實例。  另一個創業家的重要特質,就是能夠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並設法從失敗中站起來。父親有一句名言: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多年來父親時時提醒我們:身為領導者,既要能謀還要能斷。既不可當斷不斷,斷錯了,不能顧面子不修正;即便賢如孟子,不也是「此一時彼一時」!許多經驗傳承的過程中,我們充分感受到父親容許孩子們、部屬們由錯誤中學習成長的胸襟。  堅毅的定靜--行健自強  父親與他的企業先進朋友們,在創業過程中沒有一帆風順的,不懈怠的準備以掌握先機與勇敢的面對逆境坦然回應,是最最珍貴的學習經驗,也是我們經營事業的最佳借鏡。長輩們皆歷經艱辛與挫折方得成功,我們自然也應不畏懼人生旅途中的挑戰。  一九七七年,父親開始面對病魔的糾纏,歷時十餘年。辛苦的過程,彰顯了他堅強的意志力與生命力,讓他悟出了許多生命的自然法則與養生之道。許多等待這本回憶錄的朋友對我表示,「養生之道」是他們最有興趣的焦點。但我相信順服逆境,一位好的人生伴侶非常重要,這正是我母親所扮演的角色。母親一路走來為父親與家人竭盡心力,尤其在父親病中,自父親的飲食醫藥以至內外困境的處理,自操持家務以至孩子孫輩們的教育,母親無不親力親為關愛備至;父親來台數十載,在台灣開枝散葉,孩子們也都在各自的崗位為集團努力,母親真愛的貢獻功不可沒。  智慧的傳承  父親生為農家子弟,必備的捕魚抓蝦養鳥的能力,都真實反應在我們的生活中,奠定今日大家庭的文化。周末帶著孩子上菜市場,回家下廚;在樹林間抓蟬,草地上抓蚱蜢。家鄉的美食,父親總是嘗試在台灣複製。他會找一家餐廳,依當年的記憶與大廚討論,找本地材料重覆的試做試吃,一旦試驗成功,他就請親朋好友同樂,待大家都品嚐過了,他就開始想另一道菜……。  如今我們也常常上菜市場,每逢週末帶著孩子們回家下廚,一同吃飯聊天,三代同歡其樂融融。能夠聽他口述許多企業先進的故事,學習做人處世的道理,以及經營企業的寶貴經驗,是我們的福氣。  當今企業治理的透明化加上資訊網路的媒介,企業經營的經驗可以快速廣傳分享。但是三十年前,父親的口述是我們唯一的「網站」。父親已屆八十八「米壽」高齡,期待他把曾經對我們講過的故事,曾經帶領我們共同經驗過的歷程,全部紀錄成書,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孩子們的事業皆繁忙,過去追隨左右的資深幹部多已退休,華新麗華創建初期留下的文獻,在過去數次搬遷中,也不知存入那間倉庫。這本回憶錄,幾乎由父親獨自寫作或口述而成,雖然有些許缺乏充足背景資訊之憾,但彌足珍貴;因為這些經驗對我們後輩而言是無價之寶,是父親一生智慧的傳承。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迅速發展,希望下一代能秉承「勤奮學習」的態度,勇於開創不同於前輩的事業,勇於面對挫折與逆境,以「自助助人」,「自利利人」的精神發展事業與回饋社會。在此感謝大家,與焦家晚輩一同分享父親的創新精神和開創實業的故事。

内容概要

  為什麼 機會錢 一捧煙  「見景」要能「生意」的見識,如何可得?  「能人創實業」的膽識,如何淬鍊?  從新莊的一畝三分地,到跨越兩岸的三千七百億傳奇  看華新集團創辦人焦廷標的見識與膽識  見景要能生意,是焦廷標縱橫商海六十載的絕密心法,強調的是對大局形勢的洞察力,而他的諸多創業與經營過程,展現了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是“能人創實業”的具體實踐。  焦廷標自1948年渡海到台灣,參與了永光電線廠、太平洋電纜、中華電纜以及華新的建廠與管理,到後來華新麗華的經營,他在掌握機運的同時,以敬業、樂業的精神,務實的創業辦廠,更對產業升級負有強烈的使命感。當焦廷標五十四歲時,卻由於積勞成疾,因肝病而倒下,其間的過程有如煉獄。當群醫束手無策宣告放棄,他卻持之以恆練習道家的靜功克服了病魔,在病情反復的十二年後,讓身體恢復應有的功能,在九○年代初期,又開始前進大陸,開拓事業新局。2011民國一百年,熟讀三國演義的焦廷標,即將迎來他的八十八米壽,應諸親友與晚輩們的懇請,他親自述說了屬於自己從大陸到台灣的大江大海篇章,與眾人分享他在商場上經歷過的秋月春風,是非成敗;也引領我們一同探視他所擘畫的未來風光。

作者简介

  焦廷標  1924出生于江蘇江陰,只有四年小學的正式學歷,少年時闖南走北從有著販夫走卒的經歷,但掌握機運渡海來台,更自學成才,成爲太平洋電線公司廠長,華新麗華總經理、董事長,現為華新麗華集團公司榮譽董事長

书籍目录

推薦序 稱奇、稱道、稱賞/張祖詒引言  父親與他的創業家精神/焦佑鈞第一章 江陰少年 故鄉歲月第二章 渡海來台 甘苦創業第三章 立業成家 發展茁壯第四章 掌握契機 深耕華新第五章 人生考驗 以靜治病第六章 返鄉 佈局新中國第七章 我的經營思考第八章 華藏恆春後記編後語 創業者的見識與膽識

章节摘录

  對一個年營業額近三千七百億的集團創辦人,  富貴的意義是什麼?  作為光復後,台灣企業第一代草根創業家,  經營與管理究竟是什麼?  兩次重病,而終究都創造了康復的奇跡,  頤養身心的智慧,他從何而得?  領先進入中國內需市場,  台商傳說中的「長江計劃」,又是什麼?    初夏,台北一○一大樓前,松智路上,人來車往。穿過繁忙的信義商圈,站上視野三百六十度的頂樓,面對即將迎接八十八米壽的華新集團榮譽董事長焦廷標,無限的好奇,一一湧動!    「知足就是富」,「舒服就是貴」、「不求人就是貴」,帶著不改的鄉音, 這位昔日的江陰少年,開心地笑了起來。圓桌上,一道道江南的家常菜,油豆腐燜黃豆芽照例沒有缺席。談笑間問起了「長江計劃」,焦老爺子罕見的沉默了片刻;不久菜又上來了,一時之間話題岔開,注意力全都回到了食物。    但是,焦廷標顯然沒有忘記「長江計劃」。隔周再見時,他親自以文字記下重點,寫了滿滿兩頁的筆記,他指出,「談長江計畫,這是多麼大的事情,當初有想、有做,但終究是虎頭蛇尾,今想起來簡直是牛吃海,如果當年是一個點,好好做,做強做大反倒好,吃虧在到處跑,到處布點。從上海到武漢說是像條龍,實際上卻像是滿天星,人力不集中,資源分散,同時布點更是件苦事,沒有規模,沒有大盆大碗的觀念,不過當時確實沒看那麼遠,誰也沒有料想到今天的環境會有如此的變化……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商機,確實是百年難遇、千載難逢,我想只要踏實一步步去做,絕對都有機會。」他執意要把自己的「盲點」說出來,「警惕自己,也警惕別人」,他鄭重的說。    一個「長江計劃」的話題,讓我們親眼見識到了第一代創業者的坦白與真切。八十八歲已經放手交棒的焦廷標,對當前大局變化、產業環境的關注,絲毫沒有鬆懈;還繼續扮演著教練的角色,在場外盯著晚輩們的表現,督促著要他們為整個集團的布局與出路,再打幾場漂亮的仗。    焦廷標自一九四八年渡海到台灣,參與永光電線廠、太平洋電纜、中華電纜以及之後華新的建廠與管理,到後來華新麗華的經營,就不斷地展現他的才能與擔當,他在掌握機運的同時,以敬業、樂業的精神,務實的創業辦廠,不但耐得了煩吃得了苦,更對產業升級負有強烈的使命感。    華新在焦廷標的帶領下,不但為當時十大建設提供高速公路橋梁所需的高強度PC鋼線,進行了新產品開發;也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帶動國內銅導體的製程革命,提升了導體的導電率,一年省下一個石門水庫的電量,對台灣的工業與電子行業的發展,發揮一定的作用;另外,更在同業反對的情況下,汰換了原有設備,毅然投資發展塑化絕緣電纜,提升通信品質。對於這些當年配合政府的政策需求,憑膽識完成任務,為台灣產業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焦廷標至今頗感欣慰。    廣被稱為焦老爺子的焦廷標,交友廣闊,人緣奇佳;但是,也許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才是他真正的知音。因為,彼得.杜拉克在一九八五年完成的重要著作《創新與企業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恰恰給了焦廷標傳奇的一生一個系統性的註解。彼得﹒杜拉克認為創新不是高科技的專利,在本業上不固步自封,而不斷地調整、變化,甚至拋棄,都是創新。根據多年對「微型案例」的研究,他歸納出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新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並非冒險家;他們只是試著去界定必須承擔的風險,然後盡量把風險降到最低。杜拉克指出,這些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新者,其實都相當保守平實,他們寧可花幾個小時,做現金流預測,而不是在尋求冒險。反之,他們尋找的是機會,好為顧客創造價值,也以此獲取應有的利潤與報酬。市面上對華新麗華以及焦廷標的報導與印象,往往是聚焦在「焦師傅」馳騁股市的風雲戰績,彼得.杜拉克的這番話,若聽在焦廷標的耳中,相信會是心有戚戚焉,而大嘆:「知我者,彼得.杜拉克也!」    談經營,焦廷標自己的「江湖一點訣」就是「見景生意」的本事。    他認為,對於需求和價格的變化,只有非常用功的去觀察、研究和體會,才能培養出眼力,也就是洞察力,否則看半天聽半天,也是白看白聽,在材料產業尤其如此。熟讀三國,也常常引用在實務上面,在他看來,孔明草船借箭成功,也都是用心研究、洞察天候的結果。焦廷標不諱言,華新創辦初期,在原物料、房產投資的精準和獲利「像是一劑大補帖,讓一個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孩子從此脫胎換骨,快速成長」,而此番經驗,也讓他體認到,「經營企業,無論製造,管理,銷售,商品,投資各方面,有獲利機會就要善用和把握,趨勢對了,機會來了,就要有決斷力,才能掌握稍縱即逝的機運。」然而,他也比別人明白「投機不發家,迷在股票是不能做事業的」。    事實上,不論是在求生存、謀生計或圖發展的不同人生階段,焦廷標都具體的以「見景要能生意」的洞察力,展現了他的見識;更不斷的以「能人創實業」的面貌,展現了他付諸行動的膽識。這些,恰恰也正是彼得﹒杜拉克所激賞的。彼得.杜拉克一向認為,專業知識其實是沒有產出的,必得需要透過機構組織,將之化作任務目標,加以執行才能產生績效。企業家運用洞察力、領導力加上執行力,搭建了工作組織平台,為顧客提供價值,滿足顧客需求;同時也讓勤勤懇懇的人有發揮的空間,可以共同創造財富並分享利潤,從而讓個人及家庭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他認為,這也是企業家的一種社會責任。焦廷標雖然沒有太多正式的學歷,但學習能力驚人。透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以及能積極的「就有道而正焉」,他總能自學成才,同時學以致用。像派駐日本學習技術期間,他就提綱挈領的掌握到住友「標準化、數字化、合理化」的管理原則,並將制度引入公司加以應用。更從與美國、日本優秀的同業交往中,吸收經營手法,得到不少借鏡。而對於失敗的經驗,他更是耿耿於懷,反覆檢討引以為戒。他真正的體會是「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深得「做中學,錯中學」箇中三昧。在他看來,經營管理並不艱深,掌握其中的精神、要訣,融會貫通,則「什麼生意都可以做」。    他的一句名言,「內行不丟,外行不做」,清楚簡單的表述了他面對事業抉擇的智慧。 但是,這句話顯然並不像字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完全與整個事業的縱向性和連貫性、整合性有關;強調的是需要專注,要有主力產品,尤其要有能負起責任、能做決策的經營團隊,才算得上「內行」。而華新在不同產業發展階段,其實也都有過多元的投資。所謂「外行不做」,或可理解成,投入之後成不了內行,就該退出。    不過,焦廷標的故事,最大的戲劇性轉折,都是出現在他正要「飛龍在天」大展宏圖的時刻,無奈因病而不得不退居幕後。第一次是正當壯年,正以每年蓋一個廠的速度衝刺時,卻肝病纏身。靠著堅強的意志,焦廷標在病情反覆的十二年裡,硬是紮紮實實的修練了修身、齊家兩門人生大課。不但讓孩子們親眼見證「風雨睹真功,信心獲奇珍」的現身說法,更在事業版圖的人事佈局上,提早完成集團整體的接班安排。危機感讓整個集團更具凝聚力而又士氣高昂。    病癒後,正值台灣當局開放大陸返鄉不久,他靜極思動,決意親訪暌違四十年的家鄉。 很快的「遊子返鄉」就變成了對長三角的「業務考察」。尤其當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為加速改革開放,大舉推動基本建設,包括了道路橋梁、港口機場、電力、電信等等,市場龐大而明確。「見景再生意」,焦廷標見此光景,馬上體認到這是千年難逢、百年難遇的機會。何況電力電信還有基本建設原就是華新麗華的目標客戶,賣電線、電纜不就應該到大陸?內行本業豈有丟的道理?    和其他台商到大陸設廠、旨在外銷的加工企業不同,當時他瞄準的就是中國的內需市場。是距離家鄉江陰不遠的長江最大運輸口岸南京,就被他選中,成為投資設廠的主要根據地,再由此向外擴張,目前在中國已經設立了十多個營運點。他的決策絕非只是感情用事,「龍蟠虎踞石頭城」,說明了六朝古都地基的穩固,而一句「求官於朝,求利於市」,透露了他的策略抉擇。熟讀歷史典故,透過遊覽、拜會,加上「見景生意」的洞察,談笑之間,天時、地利、人和,都讓他給兜攏在一塊了,華新集團再度把創實業的精神在改革開放的中國進行到底。    事業形勢大好之際,二○○六年又是一場疾病,讓焦廷標不得不再次的回到「潛龍毋用」的蟄伏狀態。這回靠著更深的毅力與靜養,一點一滴把身子養了回來。從外人的角度來看,這也算是應驗了焦廷標常說的話,「好不見得就是好,壞也不見得就是壞」。也許就是生了這些病,讓集團事業總是維持在「終日乾乾」的兢兢業業狀態,也許就是生了這些病,讓焦廷標能夠真正的「放手交棒」!    所謂「人貴有賢父兄」,講究的是兄友弟恭,以及家庭中以大家長為中心,遇事有商有量的機制。多次的磨難與危機,促使焦家更加強調家庭的價值,他們以「父子同心土變金,兄弟合力山成玉」為庭訓,在老爺子焦廷標的看顧下將家業作了平衡的處理,合中有分,分中有合,這在現代社會企業傳承中,是一頁作風「新古典」的另類展現。同一時期在台灣發家的企業家族中,焦家是少數與豪門恩怨等負面社會新聞絕緣的家族之一。    如果用管理學家詹姆科林斯(Jim Collins)的著作《從A到A+:從優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裡,簡單的狐狸與刺蝟比喻來看,顯然,焦廷標掌握的是比較屬於狐狸的「機會導向策略」(opportunity-based strategy)。他向來都能將世事洞察,人情達練的 street smart 發揮到極致,同時總能深謀遠慮,機至而不失之。繼業的兒子們都覺得他是奇人,難以超越,但也似乎因此就自然而然的採取了屬於刺蝟的「核心能力策略」(competence-based strategy),必得各自專注地發展自己的事業長項,還得學習當個第五級領導人,善用外部的專業經理人,來建立自己的的經營團隊。    也許,焦廷標對此也已了然於心。回首來時路的跌宕與起伏,對於合作無間一同走過那段磨難的家人、親友以及同事,他有著無限的感念。問他目前尚有何事掛心頭?他與老友相見,緊握他雙手問候:「身體好嗎?孩子們好嗎?事業順利嗎?」作為回答,沒有高談闊論,也沒有爭霸稱雄的狂傲。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華新總部牆上掛的這幅大陸書法家啟功所書,佛教界宿耆趙樸初所作的「寬心謠」,也許正是焦老此刻心境的最佳寫照。對於未來的路要怎麼走,他神閒氣定,一言以蔽之「眾之智慧,以道行之」。或許這才是他以有為的方式,練就無為境界的另一番體悟吧!"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國策顧問 張祖詒  華邦董事長 焦佑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