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

出版社: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作者:羅傑.福特(Roger Ford) 著  页数:238  

内容概要

  為什麼在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虎式戰車可以擊毀同時代所有的盟軍戰車?  為什麼法國現代「勒克雷爾」主力戰車可以發射集中型號的彈藥?  為什麼美國現役的「艾布蘭」戰車具有如此強大的火力?  《戰車》介紹縱橫馳騁於二十世紀戰場所有型號的戰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場上的早期戰車雛形,直到波灣戰爭中的現代主力戰車。本書詳細介紹各型戰車的發展和使用情形,其中包括研發背景、設計特點和相關的具體戰例,從中瞭解以蘇聯的T-34、納粹德國的五號豹式戰車、美國的M60 戰車、西德豹式戰車和英國挑戰者式主力戰車為代表的世界王牌戰車發展史,並且比較各製造商和各國出產的各式戰車,讓您仔細體會戰車設計和製造的差異。本書收錄了八十餘幅照片,生動地再現了世界戰爭史上戰車的過人風采,並領略「陸戰之王」--戰車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的氣魄。

作者简介

  羅傑.福特(Roger Ford)  羅傑.福特(Roger Ford)是軍事和航空領域專家,也是一位多產作家;在專業研究武器和戰場應用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其中包括《專家群體》、《戰鬥與生存》、《艦船與海洋》等書;同時還撰寫了有關機槍方面的權威論著《殘酷的收割機》。目前定居法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艱難的誕生歷程 斯溫頓建議 林肯機器 崔頓—威爾森 基欽納的疑問 機槍載具 法國戰車的發展 CA-1裝甲車的武器系統 「聖夏蒙」型裝甲車 索姆河,一九一六年九月十五日 戰車乘員條件 首次成功 英軍的Mark4型戰車 Mark4型戰車的裝甲 齊格菲防線 戰車遭受的批評 康布萊戰役,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早期的戰車戰術 德軍戰車 重戰車 騎兵戰車 一次大戰後期的法國戰車 第二章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車 兩次戰爭間的不確定性 英國Mark1型輕戰車 更大與更強維克斯公司出品的重戰車 Mark3型巡航戰車 「小戰車」概念 早期的問題 英國輕戰車 步兵戰車 「馬提達」戰車 B1型戰車 「霍奇基斯」H-38型輕型戰車 發展趨勢:日益重型化 法國騎兵戰車 優秀的S-35戰車 美國陸軍裝備的戰車 洛克島兵工廠生產的戰車 美國中戰車 沃爾特?克利斯帝設計的戰車 從M1919型戰車到M1921型戰車 克利斯帝的M1928型戰車 蘇聯 蘇聯的仿製品 T-28型戰車 波蘭 波蘭戰車 波蘭的戰車發展計畫 TNHB型戰車 出類拔粹的捷克戰車 PzKpfw 38(T)型戰車 義大利 一號戰車 輕戰車的發展 四號戰車 第三章 「閃擊戰」:二次大戰中的戰車 輕戰車和中戰車 德軍的中戰車 三號戰車 三號戰車M型三號潛航戰車 改良型四號戰車 「大貓」 五號「豹」式戰車的誕生 在庫斯克會戰中首次登場 寡不敵眾的五號「豹」式戰車 可怕的「虎」式戰車 亨謝爾公司的原型車 裝備八十八公厘砲 笨拙的「象」式驅逐戰車 重疊式路輪 六號「虎」式戰車 米歇爾.魏特曼 「虎王」式戰車 「虎王」式驅逐戰車 蘇聯紅軍的戰車 T-34戰車 T-34系列戰車 T-34/85戰車 蘇聯重戰車 「史達林」式戰車 IS-2型戰車 二次大戰中的英國戰車 阿拉斯的勝利 「馬提達」和巡航戰車 英國步兵戰車 貿然生產 最初的問題 「邱吉爾」式戰車的記錄 「人馬座」式戰車 「挑戰者」式戰車 技術上的倒退 「彗星」戰車 美國人參戰 M3型戰車和M5型戰車的區別 M22空降戰車 「霞飛」式戰車 美國的中戰車 M3型戰車英國採購的M3型戰車 M3「李/格蘭特」型戰車 加拿大「拉姆」型戰車 「雪曼」式戰車的誕生 「螢火蟲」戰車 「雪曼」戰車的衍生型 第四章 轉型中的戰車:從波茨坦到越南 日益成熟的美國 美國對戰車的分類 美國的輕戰車 戰車和自動推進的混合 美國的中戰車 亞力森公司的驅動系統 M47「巴頓」式戰車 「巴頓」的下一代戰車 M48戰車的基本設計 M48的缺陷 紅外線 新式裝甲 M48戰車砲塔 搖擺式砲塔 M67火焰噴射戰車 M48戰車的升級 M60戰車 M60的更新 M60的飛速發展 以色列的M60系列戰車 衍生型 美國的重戰車 機砲還是機槍? 「克利斯帝」系統 出色的「百夫長」 「百夫長」的多種衍生型 不幸的「征服者」法國戰車 瑞士各種試驗戰車 蘇聯的中戰車 T-54的火控系統 T-54升級為T-55 具有無限生命力的T-55 蘇聯的重戰車 蘇聯的輕戰車 PT-76兩棲戰車 第五章 現代戰車 中東戰場上的裝甲車輛以色列「馳車」主力戰車 「馳車」2型戰車 以色列國產戰車的優勢 蘇聯戰車 T-62戰車 T-62 衍生型 AT-8 反裝甲飛彈 T-72戰車 T-72戰車的表現 T-80戰車 中共仿製的戰車 69-3式戰車 中國的水陸兩棲戰車 亞洲戰車 三菱公司的74式戰車 小型的戰車生產國 TAM戰車 義大利的OF-40戰車 前衛的S式戰車 波音公司生產的引擎 過時的STrV103戰車 奧地利「庫拉希爾」式戰車 德國戰車的復興 德國「豹」式主力戰車 「豹」2式戰車 「豹」2式戰車的升級計畫 法國「輕型和高速」戰車 法國的制式砲彈 法國「雷克勒」主力戰車 可自動裝填的一百二十公厘戰車砲 「雷克勒」的計算機 英國的「酋長」戰車 「酋長」戰車的出口情形 「波斯獅」1型戰車 從「酋長」到「挑戰者」 「挑戰者」2型戰車 FV100系列裝甲車 美國的新型主力戰車 克萊斯勒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的設計 直線上升的費用 燃氣渦輪引擎 「艾布蘭」戰車投產 強悍的「艾布蘭」戰車 M1A2主力戰車 「艾布蘭」戰車的競爭對手 不斷拉大的差距 歷史上最優秀的戰車 沒有答案的問題 附錄 補充資料 A7V型戰車 「威派特」MarkA型中戰車 「雷諾」FT-17型戰車 Mark7型「領主」輕型戰車 CA.11(M11/39)中型戰車 一號戰車B型 五號「豹」式A型戰車 Mark2型A12步兵戰車 M4A3「雪曼」式戰車 M24型「霞飛」戰車 M47「巴頓」1型戰車 「蕭特」戰車 AMX-13戰車 T-55戰車 EE-T1「奧索里約」主力戰車 STrV103型主力戰車 「豹」2式主力戰車 AMX-40主力戰車 Mark3型「酋長」式主力戰車 「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 「維克斯」/FMCMark5型輕戰車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艱難的誕生歷程  一九一六年九月,隨著第一輛英國戰車衝向德國人據守的戰壕,世界戰爭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在當時,幾乎沒人能夠預料到這種「笨拙的機器」將對二十世紀的戰爭模式產生何等深遠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相持階段,交戰雙方都沒有辦法突破對方的陣地。同時,法國東部和北部戰場更被認為是「不可逾越的鴻溝」。雙方用機槍作為據守陣地的主要武器,由於防守方的火力太猛,進攻方往往不得不取消相應的戰役企圖。在進攻中,缺乏防護的官兵經常遭受慘重的傷亡;同時,也沒有任何車輛能穿越雙方對峙區內的無人地帶。至於那些在機槍和火砲攻擊中倖存下來的車輛,則會被視為「奇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地面戰鬥就以這種方式在延續……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九一四年八月爆發時,交戰雙方均無任何機械化的運輸工具,後方梯隊絞盡腦汁來支援前線作戰部隊。於是,大量的馬匹就成了部隊運輸的主要機動力量。與此同時,在執行後勤補給的隊伍裡,也出現了一些曳引機。它們以內燃機和蒸汽機為動力,主要用於牽引一些諸如大型火砲之類的重裝備。此外,一些早期型號的曳引機還用履帶取代輪胎。儘管這些曳引機實際的行進距離往往無法超過十英哩,但還是出現在負責後勤保障的後方梯隊裡。所有這些問題都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深思。  斯溫頓的建議  在一九一二年,一位澳大利亞工程師,同時也是專業發明家的摩爾(Lancelot de Mole)先生向英國陸軍部遞交了一份裝甲車輛的設計圖,卻被英國官僚們視為無稽之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一位當時在英軍服役的軍官——斯溫頓(Ernest Swinton)中校也提出了類似的方案。但不同的是,斯溫頓中校提出要在現有的「霍爾特」(Holt)履帶型曳引機基礎上(「霍爾特」履帶型曳引機是當時主要的火砲牽引車輛),發展具有裝甲和火砲的履帶式裝甲車輛,以便在戰爭中扮演機動的「機槍破壞者」。早在擔任帝國防禦委員會助理秘書時,斯溫頓中校就已經預見到裝甲戰鬥車輛(AFVs)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斯溫頓中校曾作為「官方見證人」——唯一可以到戰區進行訪問的隨軍記者——在塞姆遜(Charles Samson)領導的皇家海軍航空兵團(RNAS)駐法國中隊作過短期採訪。由於該中隊執行迫降飛行員營救及地面偵察任務,所以他對前線部隊的作戰環境有著直觀的認識。同時,他也參與了漢彌爾頓爵士(Sir Ian Hamilton)對於日俄戰爭報告的編撰工作,對機槍所具備的巨大殺傷力同樣有著清楚的認識。斯溫頓中校將建議寫在備忘錄中,提交給當時的帝國國防委員會秘書漢基(Maurice Hankey)中校。漢基中校又將其呈遞給帝國參謀本部及其主官基欽納(Kitchener)。但是,與之前此類方案的命運如出一轍,這項建議也被束之高閣。漢基中校認為,斯溫頓中校的建議將有助於打破戰場上的對峙局面,因此他又準備了一份行文較長的備忘錄呈遞給當時的海軍大臣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而後者曾對運送到法國和比利時的裝甲汽車有很深的印象。邱吉爾建議當時的首相阿斯奎斯(Asquith)向陸軍部施壓,促使他們認真考慮斯溫頓中校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陸軍部決定提供給「霍爾特」履帶型曳引機一次測試的機會。於是,在一九一五年二月十七日——一個暴雨如注的日子,沒有攜帶武器和裝甲的「霍爾特」履帶曳引機與一輛卡車於舒伯里內斯(Shoeburyness)開始了對比測試,由於暴雨的緣故,地面一片泥濘,在卡車裝載二噸半沙袋而履帶式曳引機拖載二噸半沙袋的情況下(二噸半為車上預計裝備的武器和裝甲的重量),履帶式曳引機並未能順利通過戰壕。此一測試結果表明,車輛裝載負荷和車輛拖載負荷在通過障礙物時是有差異的。根據測試結果,陸軍部認為斯溫頓中校提出的方案並不可行,將不再考慮類似的設計。  陸軍部的決議並沒有改變邱吉爾的初衷。既然陸軍對此設計不感興趣,邱吉爾就轉而責成海軍部「陸艦委員會」(Landship Committee)對該方案再次進行驗證。  林肯機器  在經歷了一連串失敗後,一個小的裝甲車輛設計組成立了。該設計組的召集人是林肯郡的富勒牽引引擎製造廠主管崔頓(William Tritton)爵士,而海軍機械車製造廠主管威爾森(Walter Wilson)則擔任他的副手。幾乎與此同時,斯溫頓中校設計了新的裝甲車輛草圖,這種新裝甲車輛將適於在前線進行作戰。很幸運,該方案最終被接受了。新設計的裝甲車輛可爬上垂直高度一.五公尺的45°陡坡,並可通過寬度二.五公尺的戰壕。  一九一五年八月十一日,第一輛「林肯機器」(或者叫做「崔頓機器」)開始進行製造,同年九月十日對樣車進行了測試。這輛車在工藝上沒有什麼創新之處,唯一的創新是使用了美國「巴爾勞克」(Bullock)型曳引機的履帶系統。首輛「林肯機器」在測試中暴露出很多的不足。為此,崔頓爵士建議將小塊的金屬履帶聯接起來組合成新型履帶結構。這項建議得到了採納。重新製造的「林肯機器」1號車(也被叫做「小威利」【Little Willie】)在使用新型履帶後,整車的行駛性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它能通過寬一.五公尺的戰壕,並能爬過垂直高度一.四公尺的陡坡。  崔頓—威爾森  然而,這輛改良型的樣車又落伍了。威爾森先生在樣車組裝工作結束前又有了新的靈感。九月時,他製作了一個大的木質裝甲車模型,該模型與斯溫頓中校設計的裝甲車草圖非常相似。斯溫頓本人也深有同感。威爾森先生認為,增加前履帶和後履帶之間的垂直高度並使上履帶向前運動可以增強戰車的爬高能力。由此,他覺得裝甲車輛前履帶的驅動行進能力比任何其他部分的變速箱都要重要。在原型車中,威爾森先生使用了直徑等同於十八公尺的輪子。接著,他又製造了第二輛「崔頓—威爾森」(Tritton-Wilson)樣車,這輛車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裝甲車輛的代表。  一九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在「陸艦委員會」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威爾森先生展示了他所設計的改良型裝甲車。細節設計方面的工作隨即展開。該型車有著不同的暱稱,如「大威利」(Big Willie)、「蜈蚣」、「威爾森機器」,甚至「戰車之母」等,於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在佛斯特廠(Foster’s workshops)完工。其主要性能如下:車長(包括後驅動/穩定輪)九.九公尺,車高二.四公尺,車寬(包括兩側的突出砲座)四.二五公尺,車重超過二八噸;主要的武器裝備為二門裝在突出砲座上的六磅砲;戰車正面的主裝甲厚度十公厘,兩側裝甲厚度八公厘;最高時速五.五公里。在裝載二二七公升燃油的情況下,最大公路續航力為四○公里。可以爬越坡度為百分之二十五的階梯,垂直爬高高度為一.四公尺,可通過三.三公尺寬的戰壕;可透過轉換變速箱中的變速檔來控制車輛在行進中的狀態。戰車乘員四人,車長和駕駛位於前砲塔內,另二名乘員負責換檔。此外,由於戰車在運動中噪音太大,指揮官只能透過手勢或用錘子敲擊預先約定的信號來與後方乘員進行交流。戰車尾部裝載了一對穩定輪,用來增加戰車通過戰壕時的穩定性。從一九一六年十一月起,戰車尾部裝載穩定輪已成為一種慣例,這對穩定輪同時也擔負起控制戰車行進方向的作用。  基欽納的疑問  在一九一六年初期,在裝甲車試製成功後,英國官方訂購了四十輛。但基欽納對其性能仍然表示懷疑,他把裝甲車稱做「漂亮的機械玩具」。然而軍需大臣勞合喬治(David Lloyd-George)卻認為裝甲車是一種可以突破敵方機槍陣地的有效武器。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勞合喬治將「陸艦委員會」合併入軍需部。同時,在斯溫頓中校的建議下,「陸艦委員會」改名為「水箱供給委員會」(the Tank Supply Committee)(註:「水箱」和「戰車」在英文中是同一個單詞),以便替這種新武器保密。根據當時官方的說法,「水箱供給委員會」主要負責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今伊拉克)的沙漠地區提供水箱補給。就這樣,這種名為「斯塔克」的重型履帶車輛從那時起就被稱做「TANK」,並延用至今。在「水箱供給委員會」併入軍需部後,官方訂購戰車的數量迅速增加。據當時的文件記載,官方打算訂購一百輛Mark 1型(Mk I)戰車,而最終的訂購數量估計為一百五十輛。一九一六年六月底,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戰車駛下了生產線。  在戰車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時,斯溫頓中校已開始考慮戰車在戰場上應該使用什麼樣的戰術。一九一六年三月,他被任命為摩托化機槍部隊裝甲汽車分隊的指揮官。  機槍載具  最初,斯溫頓中校提議建造裝甲車輛是為了將其作為「機槍破壞者」來使用。但在裝甲車輛初具雛形的時候,他又開始考慮「機槍破壞者」自身的防禦問題:四挺「霍奇基斯」(Hotchkiss)型機槍是否足以擊潰利用戰壕和機槍進行狙擊的敵方步兵?敵軍能否利用現有火力輕易地狙擊並破壞進攻中的戰車?斯溫頓中校認為,當時製造出的戰車在火力方面略顯不足,射手在首先操縱機槍的情況下,很少有機會去操縱二門六磅砲。因此,在一九一六年四月,斯溫頓中校正式提出需求報告,要求在百分之五十的戰車上換裝維克斯(Vickers)公司出品的彈鏈給彈水冷式○.三○三英寸C型機槍,其中,C型機槍將安裝在改良後的砲塔上以取代六磅砲。用機槍來替代火砲的這種戰車被稱為「雌性」戰車(female),而裝載火砲和機槍的戰車則稱為「雄性」戰車(male)。「雌性」戰車主要用來伴隨並保護「雄性」戰車對戰壕中的敵軍士兵進行攻擊。就這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出產的戰車根據所裝備武器的不同分成兩類——「雄性」戰車和「雌性」戰車。在一九一八年,英國生產出所謂的「混合」型戰車,即戰車兩側砲塔一邊裝備火砲和機槍,而另一邊則只裝備機槍。  法國戰車的發展  幾乎與英國同步,德國起初也在研發裝甲戰鬥車輛此一新型武器。但到一九一四年,出於多方面的考慮,軍方廢止了相關的發展計畫。因此,在戰爭初期,除了英國之外唯一還在發展裝甲戰鬥車輛的國家僅剩下法國。一九一五年五月,法國主要的重武器生產商施奈德公司(Schneider)從美國進口了兩輛「霍爾特」履帶曳引機,並以此為基礎開始進行相關的實驗。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中旬,施奈德公司邀請法國政府主管發明事務的布利頓(Jules-Louis Breton)先生參觀該公司,並向他展示了一輛由該公司總工程師布利里恩(Eugène Brillié)負責設計和製造的小型曳引機。與普通曳引機不同的是,這輛曳引機的動力只有四五匹馬力,並且安裝了箱式裝甲。在演示中,小型曳引機暴露出來的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動力不足。布利頓先生從這次展示中預見到裝甲戰鬥車輛在未來戰爭中的應用前景,因此,他在參觀結束後向法國參謀本部遞交了一份報告,力主研製並生產裝甲戰鬥車輛。  幾天後,法軍總司令霞飛(Joseph Joffre)將軍對布利頓先生的報告做了批復,同意研製並生產裝甲戰鬥車輛。十二月二十日,布利里恩先生受命研發CA型裝甲戰鬥車輛。他的計畫合作者是負責裝甲車輛實驗工作的吉恩—巴普迪斯特.厄斯泰尼(Jean-Baptiste Estienne)先生。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一日,一輛裝甲車原型被展示在法軍總司令面前。這輛原型車利用了「霍爾特」履帶型曳引機的履帶推進系統,並在關鍵部位加裝了裝甲。四天後,施奈德公司接到了一份軍事訂購合約。在這份合約中,法軍擬採購四百輛裝甲戰鬥車輛。最終,施奈德公司向軍方交付了相當數量的CA-1型裝甲戰鬥車輛,使其足以應付戰爭的需求。據史料記載,CA-1型裝甲戰鬥車的前端被設計成船型,並且裝備一個三角架以切斷或撞倒敵軍陣地前沿所設置的鐵絲網。與英國製造的第一輛裝甲戰鬥車輛相較,法國出產的同類型車輛不僅重量較輕,行駛表現和持久性也不如英國裝甲車。然而,儘管法國裝甲車存在著種種不足之處,但他們卻沒有尋求改進。因此,第一代法國裝甲車的戰鬥表現也就可想而知。施奈德公司製造的CA-1型裝甲戰鬥車在駕駛位置的右側安裝了短砲管的七五公厘砲,此一設計限制了火砲的有效射界——火砲的射擊範圍被局限在60°的射界之內。  CA-1裝甲車的武器系統  與英製裝甲車的防禦火力相似,法國裝甲車上也裝備了兩挺八公厘的「霍奇基斯」機槍。同時,由於該型裝甲車使用了汽油動力引擎,經常容易引發火災,因此也贏得了「機動火葬場」的綽號。施奈德公司隨後設計了兩型動力更強的裝甲車,即CA-2型和CA-3型裝甲車。CA-2型裝甲車的頂部旋轉砲塔上裝備了四七公厘砲,取代了原來裝配於駕駛右側的短砲管七五公厘砲。CA-1型裝甲車第一次「露面」是在一九一七年四月十六日的貝利—奧—柏克戰役(Berry-au-Bac)。在參戰的一百三十二輛裝甲車中,有五十七輛被摧毀。而在當時,對裝甲車構成巨大威脅的正是德國出產的K型步槍。  「聖夏蒙」型裝甲車  就在施奈德公司的CA系列裝甲車投入量產前,「聖夏蒙」(St Chamond)型裝甲車也出現了,該型車的總設計師是法國陸軍車輛採購部的利美荷(Rimailho)陸軍中校,生產商為FAMH公司。作為一款重裝甲車,「聖夏蒙」裝甲車裝備了與CA系列裝甲車相似的武器系統,同時,它也採用了類似於「霍爾特」型曳引機履帶推進系統的設計。但二者還是有所不同,主要區別在於「聖夏蒙」型裝甲車的履帶系統是由獨立的引擎驅動,而向每條履帶提供多少動力則由電阻箱來控制。從這一點來看,「聖夏蒙」型裝甲車的設計是超越時代的。由於電動馬達系統部分彌補了「聖夏蒙」型裝甲車在車重方面的劣勢,因此,該型裝甲車的設計基本上還是成功的。但在機動性方面,二十二噸重的車體也帶來了不少的麻煩,駕駛必須開足馬力才能駕駛「聖夏蒙」型裝甲車實施機動。而且,培訓駕駛也成為了一個難題,培養一名合格的「聖夏蒙」型裝甲車駕駛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由於以上種種的不利因素,時隔不久,「聖夏蒙」型裝甲車就被FT-17型戰車所取代。FT-17型戰車是雷諾公司(Renault)於一九一七年出產的一款輕型戰車,乘員二名。一九一七年五月五日,十六輛「聖夏蒙」型裝甲車參加了摩爾.德.拉夫克斯戰役(Moule de Laffaux)。在戰鬥中,有十五輛「聖夏蒙」裝甲車在德軍的第一道戰壕前就已經被摧毀。此後,FAMH公司停止生產「聖夏蒙」裝甲車。到一九一八年初為止,剩餘的該型裝甲車不再承擔作戰任務,而成了專門的訓練車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