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企業之國

出版时间:2010年05月28日  出版社:木馬文化  作者:Dan Senor,Saul Singer  译者:徐立妍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以色列這個小國,
土地面積小,人口少,周圍強敵環伺,戰雲密佈,
但它卻是世界高科技新興企業最興盛的國家,
連新加坡、杜拜、南韓都要專程取經。
以色列全國人口710萬,面積2萬2千平方公里,四周強敵環伺,沒有天然資源,更無法取得區域資金。但是……
*以色列有全球最活潑、成長最快的新興企業
*以色列經濟成長率在60年之內達到50倍
*在那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新興企業,總數超過全歐洲的新興企業加總
*在那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新興企業,總數超過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四國的加總
*2008年,以色列每年的人均創業投資,是美國的2.5倍,是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
*愛爾蘭、杜拜、新加坡都想要複製「以色列效應」
*以色列民間R&D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是印度的5倍,中國的3倍,英國和加拿大的2倍半,法國、德國、美國和新加坡的2倍,日本的1倍半。
*僅在2008年,就有200億美元創業資金流入以色列,等於當年流入英國的資金,或當年進入德國與法國資金的總和。
*巴菲特於2006年打破不投資外國公司的紀錄,花45億美金買了一家以色列公司
*Google總裁表示,美國是世界企業家的首選,「但在美國之後,以色列是最佳地點。」
*全球頂尖科技當中,有一半都買了在以色列創業的公司,或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
作者訪問了以色列最傑出的投資人士、創意人士、外交政策擬定者,為讀者說明以色列如何將外部不利的環境加以轉化,搭配自身特有的「無懼權威、扁平式領導」風格及政府政策,打造出一個擁有高度創意與企業家精神的社會。
本書深入分析了幾個重要因素,包含移民政策、研發計畫、兵役制度等。這些因素正是以色列今日經濟奇蹟背後的原因。以色列全國的危機,卻成為全民最佳的能力培養場,在部隊中學會了有效溝通、組成有行動力的團隊、在工作上隨時採取機動變化等技巧。
今日全球經濟局勢中,擁有創新能力者就擁有勝局。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必須仿效以色列,積極培養創新精神,建立活潑有能力的團隊,發展勇於任事的心態。《新興產業之國: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正是最佳的指南,讓我們從這個活潑有彈性的小國家,學得新世紀生存、興旺之道。
本書特色
台灣與以色列國際處境相似,兩國經驗可以加以比較,師法以色列新興企業精神,再創台灣經濟奇蹟。

作者简介

丹恩,席諾 Dan Senor
出生於紐約市,在多倫多成長,先後就讀於西安大略大學以及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後於哈佛大學取得企管碩士學位。他曾擔任外交關係協會中東研究的兼任資深研究員,負責研究中東地區的政策、政治情勢及經濟狀況。身為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資深顧問,他是在伊拉克任職最久的文官之一,五角大廈還因此封他為最高榮譽獎章。他同時也擔任五角大廈顧問,提供建議給美軍中央司令部,在美國眾議院擔任外交政策與溝通顧問。他投資了很多以色列及美國的初創公司,現在則是與總部設在紐約的全球投資基金共同投資。瑟諾的分析文章經常出現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他也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旗幟週刊》(Weekly Standard),以及《時代》雜誌寫稿。瑟諾先生目前和他的妻子與兩名兒子住在紐約市。
所羅.辛格 Saul Singer
是《耶路撒冷郵報》的專欄作家,也是前社論版編輯。他曾著有《對抗聖戰:以色列的窘境與九一一後的世界》(Confronting Jihad: Israel’s Struggle and the World After 9/11),歷史學家麥可.歐倫稱這本書是「對中東有興趣的人都一定要讀,不管你是外行或專家都能讀」。他寫稿的對象包括《華爾街日報》、《評論》(Commentary)、《時刻》(Moment)、《新領導者》(New Leader)、以色列-巴勒斯坦的電子雜誌《苦檸檬》(bitterlemons),以及《華盛頓郵報》的部落格《後全球化》(PostGlobal)。一九九四年搬到以色列之前,他是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的成員,以及也是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成員。
譯者簡介
徐立妍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目前就讀於師大翻譯研究所筆譯組,譯有《污點》等書,並持續翻譯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創企業之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从郑州到成都的火车上,带着特有的心情看的这本书。
      
      也许在家过年的那段日子太过颓废。
      
      心灵上一直得不到净化。
      
      以前对以色列的了解,仅仅局限与课本上,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个国家的农业滴灌技术,当然了,还有连年的战争。
      但是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直到看完这本书。
      
      这个国家战乱不断,这个国家有一群优秀的士兵,每个年轻人都身兼多种身份。
      我感觉是骨子里的犹太血统才能有今天的以色列经济奇迹。
      本-古里安,以色列的开国总统,正式这样一位英雄的人物才有了以色列的今天。
      不管是发展大学,农业,航天工业,科技行业。
      政府部门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现代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了,前总理佩雷斯,致力于以色列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这些并没有恭维的意思,只是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做出正确的英明的决定时,他的民族没有可能不兴旺,不繁荣。
      
      当我们看完一本书之后,除了心灵震撼之外,
      这并不是一本小说,也许可能看完就有所遗忘,但是以色列这个国家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体系,他们的年轻人那种拼劲。
      
      我们羡慕迪拜的富丽堂皇,但以色列的人却更爱自己的国家。
      当我们希望在微软或者谷歌工作的时候,以色列的年轻人却希望自己创业。
      
      这是一个创业的国度,当别人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其他人的想法只能是比他做的更好。
      
      而这个世界,也只有一个以色列。
  •     《创业的国度》:从创业、文化,理解以色列式创新的缘由。
      创业--寻找未知的机遇、拥抱未知的恐惧;创新--涅槃中的烟火、资源的有效利用.
      本书中透露的以色列文化特点:血性、团结、高效、真理越辩越明,当然前提是“一切
      
      为了以色列”的信念。
       本书值得借鉴的地方:以科技为引导,以人才为核心、以教育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是高
      
      增长型的经济发展之基础。
      PS:想一想~日本现代文化同样不缺乏:爱国主义、使命感、短缺意识、灾难意识,且由
      
      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其外部环境与以色列较为相似。为何?日本经济没有形成以色列那
      
      样的高增长型创业模式?我想,答案是:日本文化与以色列相比,缺乏积极的接触陌生
      
      环境和融合不同文化的习惯。更不用提创业后作为“持续改进”的创新了。*PS再PS:中
      
      国在全球空有大量侨民,却没以色列文化那么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或许是少了宗教性
      
      国家这样一个前提吧?那么,马列主义和宗教何以互相替代吗?答案:不能,因为马列
      
      主义是以社会经济学为基础的政治学说、是对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猜想,而宗教所解决的
      
      ——人精神上的苦恼,不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改变。所以说,中国要想完善自己的文
      
      化从而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需注入新的内容。
  •     [美]丹·塞诺 [以]索尔·辛格著,两位作者对以色列进行了长期实地考察、采访了当地优秀企业家、创业者、政治家及学者为读者逐一揭示了以色列如何将外部不利的环境加以转化,结合自身特有的“无惧权威、扁平式领导”的民族风格及政府政策,打造出一个拥有高度创意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
      
      在笔者读这本书时,曾发出这样的质疑:以色列,一个弹丸之国,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他却是世界发达国家20强中GDP增长最快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95%,在美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人均风险资本投资是美国2.5倍中国80倍印度350倍,耳熟能详的路由器、奔腾、酷睿、ICQ......都生于此。他是怎么做到的?
      
      最谨慎的方式就是放胆一式。——以色列总统 西蒙·佩雷斯。
      
      个人看来,这种冒险家精神才是以色列创新背后的根源,生活中枪林弹雨中的以色列人天生具备了种基因。此外,用书中的说,以色列民族精神的本质就是“不满足”,石油资源具备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西蒙·佩雷斯极力促成夏嘉曦的电动车计划。
      
      兼容并包的移民政策对以色列经济发展起到很大帮助。这个国家虽然不多,却包含了70多个不同的民族。有的犹太移民来自伊拉克、波兰或者埃塞俄比亚,他们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同的教育、文化和历时背景。但以色列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犹太国家,而是通过一种神论将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语9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流散的犹太人汇聚到了一起,为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年满18岁的以色列人都要去部队至少服役两道三年,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以色列一个人在学术上的经历并不比其在军队上的经历重要。服役期间除了基本的军事训练,最重要的就是科技知识学习。在服完义务兵役后,除部分人转入预备兵役外,其他男女青年可根据自愿的原则报名服志愿兵役,成为职业军人,也有一大部分人选择读大学。根据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以色列45%的公民都接受了大学教育,这个比例在世界范围最高。
      
      以色列人认为教育系统就是要将不同种族、宗教、文化、政治背景下融合犹太人传统的价值观上,他们打破了学生“死记硬背”追求标准、制度、顺从的约束,注重体验式教育。其高等教育机构享有充分的学术和行政管理的自由,向所有那些符合入学条件的人敞开大门。不够入学资格的新移民和学生,可以参加专门预科班,如能圆满完成学业,就可提出入学申请。
      
      当然顶级的以色列大学或许很难进,但在这个国家可以与哈佛、普林斯顿和耶鲁媲美的是国防部精英部门,其中还有一部门,其苛刻的选拔标准、超强的军事训练是其他部门不及的,这个给部门专攻科技领域,名为Talpiot。里面的学员代表精英中的精英,成为以色列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骨干。
      
      对科技的重视,科技创业者在以色列也得到不少福祉。当地政府就是最大的创业孵化机构,上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财政部提出了“首创”项目(Yozma)该基金由风险资本家、风险资本公司及银行组成。政府通过这个项目给创业者投资,如果失败了一分不用还,如果成功了,只需要将最除政府投资加上每年的利息还给政府就行。
      引起人们关注的不加价是以色列创业公司数量多,还有这些公司的高周转率,这一也被当做一项资产。更深层次的东西是敢于“超级构思”,并付诸实践,将各种科学、领域之间的大胆融合,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以小的形式存在,却又大的作为。
      
      在书的最后总结到。今天的以色列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建国者的爱国主义、使命感、短缺意识和灾难意识;以及以色列和犹太人骨子里的好奇、自信、傲慢、独立思考、雄心勃勃、远见卓识与逍遥自在的秉性。
      
      
      文/李清乐 微信公众号:ziyan-watch(TMT商业观察+书评)欢迎订阅。
  •     也许因为,这本书既不是思想深邃的学术巨著,也不是纯粹的时尚潮流读物,在它最火的时候我也没想着翻一翻。若非赶鸭子上架研究区域创新的基准,可能也和绝大数人一样很难理解其中深入浅出的价值。开始,也仅仅是把它当成一本故事书,但是越到后来,越觉得其中很有些味道。
      
      在读这本书之前,印象中的以色列更多的是属于一个宗教性的国家、安全环境岌岌可危的国家,但绝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国家。能想象以色列2012年的人均GDP是北京的2.3倍么?而且它的面积没比北京大多少!而且30年前的以色列可能并不比刚刚改革开放的北京优越几分。
      
      但是,这本书还是过于赞颂以色列的“经济奇迹”,仅在最后一章指出危机出没。重新理性的消化此书,还是十分有必要的。世界之大,被公认最有创新生命力的不过是硅谷和以色列,若想把以色列的经验推广到全中国,那肯定是极其不现实的,但北京若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也将足以是中国的骄傲。在大家被上海自贸区搞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习总一行去中关村集体学习,顿让人心生希望。但是,学什么、怎么学,却绝不简单,至少没人希望北京只有被逼到一个危险环顾的发展环境里才能出现“奇迹”。
      
  •     说了很多,说的很牛X,但是究竟问什么牛X,究竟怎么样能牛X,又给想要牛X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完全不明所以。
      简单来说,就是叙事很多,但是没有理论架构。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要提倡个什么东西。基本上就是在一直地说,以色列很牛,以色列很棒,以色列很强悍。那又如何呢?我是看了感觉和没看差不多。
      除了多知道个七日战争,我都不知道看了这个有什么收获。
      可能是我没有细心地看懂的缘故吧……?
  •     1.无等级观念,肆无忌惮挑战上级或权威的氛围 (公司文化)
      2.因为四面楚歌的国家生存环境,而对旅行的热衷.
      3.国家预备役制度对年轻人的培养和交际圈的给予.
      
      明年暑假去以色列,shall we? 同路人
  •     1. 以色列没有过多的等级观念,这让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挥思想和创造力的机会,也让团队的领导有一定的压力保持自己更加优秀。以色列的公司或者是军队中,团队的中高层领导数量特别少,这也就给基层人员相应更大的权利做出对现实情况做出各种反应和决策,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2. 以色列年轻人普遍具有比其他人丰富得多的多的旅行经历,阅历的增加带了眼界的提高和能力的进步。
      3. 常年面对战争是劣势,但也使得军队成为了最优秀的人才培养基地,而长期在战火中的经历也让人才得到充分的培训,而全世界最高的大学入学比例也保证了整体人口素质。
      4.怀疑和争辩很重要,相比之下,井井有条却一切在政府如父亲之手管理下的新加坡是最好的反例。
      5. 常年吸收有活力的新移民。
      6. 风险投资在创业企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7. 外部环境的艰难,盟友的离开反而促进了摆脱依赖和独立的创新。
      8. 宗教的特殊团体性创造了独特的团体关系,这些人际关系网络对创业起到很大的作用。
  •      如果你上一次看到以色列的名字是在硝烟弥漫、剑拔弩张的国际新闻上,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不是IT界人士。
      在平常人眼中总是与空袭、火箭弹、封锁等字眼一起出现的以色列,在科技圈内却是一个人人闻之肃然起敬的名字。如果要问当今科技界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是哪里?有不少人可能会遥指 “麦加”的方向。这里全世界创业公司密度最高的国家(以色 列共计有3 850家创业公司,平均每1 844个以色列人里就有一人创业),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量比中国、印度、韩国、日本、 加拿大和整个欧洲大陆在此上市的公司数量还要多。
      这里是硅谷的“后花园”,芯片巨头因特尔的心脏。在Tesla的“闪电”令世界颤栗不已之前,在总理佩雷斯的领衔挂帅之下,这里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动汽车网络。
      这个只有800万人口,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漫漫黄沙所覆盖,60年前还是和印度一样穷困潦倒的国家是怎样实现凤凰涅槃的,如果考虑到这一飞跃是在战火不断、强敌环伺的“包围圈”中实现的,就更加令人不可思议了。
      或许正是全民皆兵、军民合一的体制为60多年来50倍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人们的思维定势里,军队总是意味着纪律、服从和整齐划一,创新精神简直是其战之而后快的头号大敌。然而,在以色列这个全民兵役的地方,军队或许正是创造力和能动性的孵化器。以色列恐怕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随时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了,士兵的训练不是按部就班的沙盘操演,而是更讲求随机应变的战场实操。而且,从独立战争、消耗战争到波斯湾战争,以色列面对的都是兵力悬殊的非常规作战,突然袭击更是家常便饭,底层士兵的应变能力有时并上层将官的运筹帷幄更能决定战争的胜败。这样的战争环境塑造了以色列高度自主的军队体系:不再“官大一级压死人”,而是士兵可以随时指出军官的错漏之处。美国军队中髙级军官占整个作战部队的比例 为1 : 5,而这个比例在以色列国防军中仅为1 : 9。这种蔑视权威的文化已经深深地植人以色列公民的灵魂之中。
      “当一个出租车司机能指挥百万富翁、23岁的年轻人训练自己的军官时,等级制度自然就消失了。预备役制度从本质上强化了这一点,反等级的理念在以色列社会随处可见,从作战室到教室,再到董 事会会议室,它无处不在。”正是这种理念,而非石油、资本、土地,才是创新的根本动力。
      在军事技术转化为科技实力方面,就连世界“头号军阀”美国也要向以色列“拜师学艺”。美国自内战以来本土几乎没有遭受过战争的蹂躏(所以可以理解9.11事件在美国人心中投下的巨大而漫长的阴影,这意味着一百多年来和平的终结),虽然背负着“世界警察”、“救火队”的使命,但是其实美国的军事制度已经是独立在经济、社会之外的“外挂装置”,所以可以理解五角大楼与硅谷之间的彼此隔膜甚至彼此敌对。一个美国征兵人员指出:“在以色列,军队有权选择最优秀、 最聪明的人;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最优秀、最 聪明的年轻人选择我们。”当最聪明的那一群人背负国恨家仇勇攀军事科技高峰的时候,他们也在进行最为严格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素养训练。一旦他们脱下军装,就可能将原本用于战场杀敌的技术用于驰骋商场。
      与四面有广阔大海作屏障的日本不同,处在四面仇雠的“夹缝之中”,以色列发展工业的每一条道路几乎都被堵的严严实实。被逼无奈之下,只有生产体积微小、价值巨大的芯片,甚至没有物理形态的软件、网络产品才能实现对周围封锁的“突围”。而军民一体的以色列,每一个人身上也被深深打上了国家性格的烙印。以色列的国家性格,就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下绝处逢生。所以,在世界上的几乎个个地方都能看到以色列的旅游者,越是被困在狭窄的不毛之地,越是要奋不顾身地跳出来,去拥抱更大更广阔的世界。这种精神难道不正是创业精神的最佳体现吗?
  •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行业,都有太多的关于群体效应的例子。
      蒙古族开创元朝,是蒙古族好战的群体效应;
      散落在各地的山西商会,记录着曾经的晋商繁荣;
      到今天,创业帮里的阿里系、google系、腾讯系等;
      更加具象的就是使用“查好友”通用版和定制版的客户,省青联、竺可桢学院,省科协,乐创会,北大EMBA等,都是通过实际的组织或圈子来打造“群体效应”的胜利,友谦网络就是帮助群体增强内部联络和合作,增强群体效应。
      回过头来来,以色列成为所谓的“创业的国度”,也是群体效应在国家层面上的体现。正如我一直对“犹太人”抱以很大尊敬和浓厚的兴趣,似乎这一称号赋予了犹太人一种带着某种特征的自我认识和高度的犹太认同感,才能在科学领域和商业上产生了极强的影响力。
      在中国,等级制度超越平等,集体主义超越个人主义,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创新,限制个性。中国也在不断地改变,虽然民意依然改变不了上面的一个决定,校长还是来了,但是校友通过微博表达声音,通过某种方式在几个小时内把各地分会会长联合起来,风水校长幽了校长一黑,此事也获得了网络和媒体极大的关注,这就是变化,如果校长没做好,相信校友和同学也会想办法维护浙大的利益的;虽然微信也不能革掉运营商的命,但是刮层皮还是做到了,甚至逼着微信去做更好的产品创新,O2O做的更彻底;
      也许我们国家创业者仍然不会成为绝大部分人优先考虑的职业,但是在任何一种体质内,都无法彻底泯灭创业者的热情和理想,也许可以称之为信念。
      所以,战乱时期,以色列企业依然开工,不延误一份订单;所以,他们勇于挑战以前的技术,不断开创出新的产品,众多多学科交叉的人才打造一个个impossible的产品和技术;他们不惧怕权威和上级,不满足于安逸,背负着“国家的使命”,打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创业的国度”。
      中国的转型在持续,给创业者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创业者也要更好地利用群体效应,利用当地创业的政策和氛围,利用行业的资源、校友的资源、同乡会的资源,最终的目的是践行自己的梦想,改变世界。
  •     This book is more about how to build a startup ecosystem rather than how to build up a startup.
      Some days ago, the Startup Genome Report ranks the Israel the 2nd among all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s, only below the Silicon valley and above Boston. There are some magic ingredients about Israel. That's the reason I'm attracted to read the book, and the book does this job quite well.
      Some take-away lessons about the success of the Israeli startup ecosystems:
      1. everybody knows and respects everybody;
      2. survival through success;
      3. an ample supply of engineers;
      4. grant and venture systems to support novel ideas;
      5. social acceptance of failure.
  •     阅毕《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全书,我认为以下因素造就了以色列经济奇迹:
      国家存亡提高了有识之士和整个社会的使命感,塑造了一个有着广泛共同目标的集群;
      不循规蹈矩、无明显阶级观念、敢于怀疑和质疑权威的文化氛围;
      迫于生存需要而亟需大力发展的国防工业(带动了许多科技产业发展);
      义务兵和后备军制度在保卫国家的同时,无意中培养了一个优秀的熟人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脉坏境;
      与美国的良好关系(带动了投资和无意中的一定程度保护);
      战乱和不稳定使得大部分人没有更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让创业成为不错的选择之一;
      政府引导和支持的风投促进了创业企业的成长;
      散步在许多发动国家的犹太人,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高素质的移民。
      
  •     
      “以色列是全世界高科技新兴企业最兴盛的国家,七百万人口当中,平均每1,844人就有一家新兴企业。为什么?”
      
       老实说,首先是仿照以色列国旗蓝白条纹的封皮吸引了我,进而这段文字让我驻足翻阅,两篇推荐序成功地让我在托福考试前两星期,冒着1500RMB打水漂的危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它看完。
      
      或许,作为一个小国国民,没什么比得以“一窥其他小国的成功法则”更有吸引力了吧?
      
       书中对于以色列人的创新活力,丹・塞诺和索尔・辛格向我们揭示的是一个充满了创业和冒险的国度:到2008年,这里共计有3850家创业公司,平均每1844个以色列人就有一个人创业;人均风险资本投资是美国的2.5倍,中国的80倍;同时也是在2007-2008年度唯一一个风险资本投资获得大幅度增长的国家。
      开篇先以某企业家勇于打破业界传统,说服世界汽车大厂进行全电池动力车的投资与研究。
      
       之后的第一篇章,作者首先阐述以色列小国,基于实用、危机意识创建的军队制度,让士兵由上至下,都充满了变革的心态,以能力而不以位阶马首是瞻。开篇以让美国电子支付巨头Paypal高阶管理人员大跌眼镜的某反电子诈骗公司(来自以色列)的故事,说明以色列人的特质(坚持、积极等)以及他军方的背景让他们公司具备了某些出众的能力。很自然的展开接下来对以色列军队的描述
      
      “以色列军队中,习惯将训练、模拟、有时甚至是战争中的表现,都视为是中性的。只要能高明的处理风险,那么总是能学到东西”
      
       因为所处环境充满敌意,这个国家的军队自从建国开始(甚至建国前夕),战争的硝烟就开始缭绕。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的士兵、军士官,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而这基于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做赌注所进行的。
      
       书中的例子,某位士兵被歹徒挟持,指挥官手中只有一只军犬、士兵和推土机可以运用。在考量歹徒紧邻隔壁小学,使用推土机、士兵,都可能造成无辜人员的伤亡,军犬救人质的做法却不实际,该怎么办?
      
       指挥官最后决定,使用烟幕弹净空学校,解除己方所顾忌的元素,再放心以推土机进行攻坚。
      
      这个指挥官,二十三岁。
      
       战场上的历练,让以色列军人通常具备了对实际现况的分析处理能力,而动不动就以生命做赌注的选择,也让下级勇于质疑上级的决策。
      
      “如果你不能说服我相信你的对现况的分析和决策,为什么我要把命交给你?”
      
       下一篇章中,作者以其他具备同样条件的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所谓的同样条件是指:
      
       来自迫近国家的威胁,如北韩之于南韩,日本之于新加坡。所以他们有征兵制、后备军役、擅长科技等。其中甚至新加坡连建国时候的军队架构都是以色列顾问所研拟的,那么,为什么南韩、新加坡,无法培育出如以色列遍地开花的新创公司?
      
       书中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是他们的一致性与服从性,使得变化的可能性遭到缩减。作者使用“阿波罗号与哥伦比亚号”的历史,让我们更形象的了解,相似的危机,不同的精神导致云泥之别的结果。两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对于任何一个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都报以分析、讨论、修改的步奏进行。哥伦比亚号的陨落来自于基地的指挥者认为撞击的破洞是经常见的、可忽略的问题,最后酿成大错。
      
       当然,这不只是事后诸葛。以色列人在军队当中依然秉持着这种精神。飞行员的团体任务报告中,出错者与未出错者都要提出报告,分析自己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再来的篇章是积极的产业政策。这部分其实和《心耘》中描述新加坡的活力没差多少,建国大佬们的不遗余力的工作、礼贤下士。后来则讲述以色列一路建国以来,磕磕绊绊,最终成功建立空军、创投资金的历史。
      
       作者在书中,将大量的采访材料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在更加广阔的视野里探讨以色列的公司文化、大学、科研、兵役、投资,等等不同的社会面向。纵然作者以组合式的方式来向我们呈现“因为以色列的A方面如何?B方面如何?C方面又有XXX,所以….他们成功!”
       但个人的看法,归根结底:年轻、小国、外敌。
      
      【外敌】
      
       先说外敌吧。这是个人认为他们一连串连锁成功因素的源头。
      
       首先因为外敌环视,他们无不抱着除以色列而后快的心在虎视眈眈。这使得以色列集中了大部分的精力在国防上,不仅仅是高端的火箭飞弹,乃至于对军队服役士兵的素质培养,让以色列最优秀的人才都争先恐后的希望进入部队,为了获取最好的技能培训。
      在服役过程,就像前面提到的,外敌环视的环境造就以色列军队无时无刻有无数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提供了他们实际操作的机会,更重要的,这种“所学即所用”的观念也深入人心。
      
       文中提到以色列最优秀的部队,学员在培训期间,就需要分组将所学知识(物理、人体工学等…)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直升机驾驶在天空飞行期间,座椅会使得背部不适。於是他们钻研、实验找出问题、分析、改良驾驶座椅。
      
       也因为紧张背景,以色列军人需要随时做出以性命为赌注的决策,这不仅是自己分析问题,还有相信他人的决策。所以,在时时以命相搏的环境,绝对信任显得可笑,只有参与者都认同合理的决策才能让大家赌命。
      
       在以色列军,未失误与失误者都不轻松。两者都要分析自己的成功/失败,来预防或改善组织的运作流程。这源自于“他们可以赢九十九次,但一次的失败就是亡国灭种”的信念也是现实。这种危机意识让他们保持着前文提到的“阿波罗号”的精神。
      
      在以色列,成功或失败,都不會是运气
      
       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多样兵种组合的不同任务让以色列青年有机会接触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才,并和他们成为铁杆兄弟,这无疑是珍贵的人脉资源。(一起扛过枪嘛)。和这一比,大学号称不同领域人才的聚集地,但多样性有了,点与点之间却无从连线…(我大学的时候就没动力工程专业的朋友,大家学业压力都大…)
      
       当这些人服役结束,他们在软实力方面,已经具备了“变动环境下做出分析、决策”的分析力和“将任务完成”的执行力;硬实力方面,以国家防卫、民族存亡为目的的军事训练自然很锻炼人。
      
       书中举例美国电子支付Paypal某负责防止电子诈骗的VP会见了来自以色列的企业家,在他接过Paypal给他的考题:检验10万笔个人资料(极机密个人信息已被处理),找出有意诈骗的账户。
      
       结果呢?他让Paypal大跌眼镜,他们不仅在比Paypal检验更短的时间,找出更多笔诈骗,甚至还检测被Paypal识别【诈骗】的无辜用户。
      
      VP忙问以前干什么的?
      
      “搜寻识别恐怖分子”
      
       任何东西一上升到国防高度,再应用于民间的时候总显得高精尖。软硬实力兼具的以色列年轻人似乎还欠缺着宽广的视野。
      但无须担心,他们几乎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出外高飞。以色列动辄三年以上的义务服役期(有的甚至6年),让退役军人离开军营后的安排就是——飞出去走走。
      
       选择远方国家的理由几乎那么自然,中东几乎只有敌人。而英语的普遍也让以色列人能畅行无阻。据书中透露,平均35岁的以色列人已经至少走过12个国家。
      
      
      【小国】
      
       以色列人口700多万人,这不仅让以色列政府管理方便,以色列人彼此之间进行资源的串联也相对容易。许多以色列公司当初的创业团队基本就是在军队服役的弟兄。或者另一条路,私人关系。以色列的义务役制度让这个小国家的人在找资源的时候非常方便(台湾虽然人口是以色列三倍,同袍潜在资源仍然适用),因为几乎A弟兄的家里亲戚就是干XX的,B弟兄爸爸以前军中同袍就认识XXX…总之,人少,让他们点与点之间的潜在能量得以发挥。
      
       也因为很小,个人名声不难打听,要是不爱惜羽毛,很快就会人人喊打。就像书里以色列人说的“这里太小了,人们之间都认识彼此,你走不掉的”
      
      【年轻】
      
       这个部分没什么好写但又非常重要。年轻给予这个国家的领导者、居民一种活力,在建国初期,以色列的政治人物手握大权,近乎独裁,却没有贪一分一毛?他们为以色列的未来主动规划,积极洽谈,为了企业设分公司甚至愿意出面做sales,当然国际社会对这些传奇性的人物也是赞赏有佳,自然他们的邀请很有诱惑力。
      
       这点我是参考新加坡——《心耘》。李光耀从不对他们的经济发展局say NO
      
      现在可以用【李想的创业成功要点】来对照一下以色列
      
      1、 方向:具备。将军队训练应用于其他领域,达成异业结合。(书中例子:研究飞弹镭射定位的人将该技术应用于医疗身体检查领域)
      2、 目标:具备。
      3、 意愿:具备。旅游看过花花世界、软硬实力都具备当然有底气
      4、 方法:具备。军队训练的解决力,服役的人脉资源
      5、 毅力:具备。军队训练的
      6、 成果:具备。
      7、 自我观察: 具备。军队训练的
      
       最后是我个人的想法,首先是看待以色列的成功。我认为他们的成功与周遭充满敌意,逼迫他们求新求变的因素分不开。要是区域关系和缓,军费下降,军人没有实践机会,优秀人才选择民间,人口增长人脉链接会不会削弱?像台湾这样,缩短役期导致军营回忆、同袍情谊、军营人脉也不是那么吃香,这种事有没有可能发生在以色列?人多了,上層人物還會那麼盡心盡力?
      
       总之,要是未来以色列的环境不再紧张,他们成功的要素还能不能保持,我给的是问号。当然,逻辑推导的东西要在现实发生,每一步都可能花上不等的时间,好比当初5年前对海峡两岸在政经民关系的推导结果现在正一步步发生,下一步不知道还要多久才出现…
      
      所以…咱慢坐喝茶
      
  •     如果我们看过〈美国种族简史〉的话,会发现所有种族刚开始时,都差不太多。
      
      书中列举了以色列创新的原因:
      
      1.地理环境所迫。
      2.社会等级制度的弱化,即使是在军队中。
      3.历史与宗教的力量。
      4.社会民主与文明的发展。
      
      个人认为第一项是最重要的。就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适者生存。
      
      
      
  •     一个集体的创新能力绝对不是因为某个单一的因素造就的,从一个民族的文化本身到所处的外部环境,再到个体对所在集体定位的认知,这所有的一切塑造了犹太这个民族,塑造了以色列这个国家;
      
      同理,危机和包容支撑了中国30年的高速发展,危机鞭笞着我们进步,包容让我们共同活在一个不完备的制度之下,但是这一切即将终结,因为外部的危机正在转变成为内部的危机,危机和包容之间的天平正在失衡;
      
      适度的混乱推动进步,这种理性混乱一直由小集体之间的发展、对抗和融合推动,但是在个别集体越来越强的时候,理性混乱也变得越来越不理性,而这才是社会发展的阻力。
  •     美,以作家合著
      
      本说在拿以色列和美国比,和新加坡,和迪拜比~没有中国,不具可比性.
      
      
      
      很难想象,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东西,竟然是在一个听上去和我们毫无瓜葛的地方发明或者生产的~
      
      政府的政策之类的就不谈了,说说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说说几点印象深的.
      
      人在17,8岁的时候经历责任是好的.比如以色列人,他们高中毕业必须当兵,而且还真的要上战场.而国家的命运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上.多数人当兵后会上大学,我想他们更明白学习的意义.他们征兵和中国的高考类似,但是在中国,大学不过一纸文凭~大多数人不清楚应该去学什么.
      
      挑战的文化,说许多人在以色列工作会被挑战,往往以"为什么是你领导我,而不是我来领导你."这样的问题开始的.在中国,这么问问题的人......不用说了.
      
      最谨慎的方法就是去放手一试.我喜欢这句话.创业是一种态度,你,创业了么?
      
      创意~创业需要创意.本书非常肯定的说,创意来自于经验.我想我们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混搭,多学科混合,比如用导弹技术与藻类生物技术结合(有点记不清,但绝对只比这个更混搭),治疗糖尿病......变态的高科技啊.
      
      圈子~为什么不呢.信任和了解是多么珍贵.
      
      旅行~偏神经病的那种(这个我一直没放弃).旅行可以让我们认识世界,更是了解自己.
      
      使命感和目标..."让以色列成为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有一个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目标."
      
      对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肃然起敬.
      
      
  •     创始人是技术出身的多半会更重视技术并践行技术创新,诸如百度和腾讯,创始人是销售出身的多半会更更注重营销如戴尔等。曾经的夜色列总理居然是诺贝尔得主,怪不得整个国家都更注重于技术创新与实践。
      
      书的序居然是以色列总理写的,“人们总喜欢回忆,而不喜欢想象”,诺贝尔的佩雷斯思想果然深邃。
      
      书的开篇酣畅淋漓,继续往后看,不那么回事,也许是思维习惯等问题,总之再往后看很费劲。
      
      看完此书我才知道原来ICQ(QQ最初就是完全仿照ICQ做的)是来自以色列的创业公司。
      
      另外里面有很多数据,因为看到一两处似乎并准确,从而降低了我对此书中其他数据的可信度。
      
      
  •     有数据显示: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全欧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的总和,甚至超过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四国的总和。巴菲特于2006年打破不投资外国公司的纪录,花45亿美金收购了一家以色列公司。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创业投资是美国的2.5倍,是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
      
      一种解释这来源于以色列文化对“创造性失败”的包容,只要承担的风险是理智的,经过慎重思考的,那么总有可以总结和学习的东西。
      
      对于领导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士兵对他的信心。如果士兵们不相信他,对于他的的能力没有信心,士兵们就不会跟随他。
      
      以色列军队中有专攻科技创新领域的部队Talpiot,从以色列最顶尖2%高中生中挑选,并通过一系列物理及数学测试,之后是人格测试和体力训练。他们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会更多的东西,同时也要接受空降兵一样的基础训练。以便于他们能更深刻领悟到“科技和军队的需求”
      
      Talpiot培训出来的人才除了拥有较宽的知识面外,真正的目的在于把他们培养成以任务为导向的的领袖,培养成能解决问题的人。
      
      新加坡未能始终保持住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至于该国领导人开始注意历史上与新加坡文化相悖的东西: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灵活性。李光耀说到“是到了要在商业领域掀起新一波创新浪潮的时候了。我们需要新的尝试,需要更多的创业者”。
      
      而以色列所富有的创新氛围则是“创新和自适应的文化”。
      
      机构的框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标准化模型,常规和体制控制着一切,包括要严格遵守时间和预算等。另一种是实验室模型,每天人们都会对每次练习、每条新信息进行评估和讨论,就像那种研发实验室的文化。
      
      检验,然后检验,然后再检验,对新的信息敞开怀抱,遵循丰富-加热-讨论的过程。
      
      战士们被分为两类人:想法大胆的人和敬小慎微的人。第一种的人的思考方式是遵守命令,但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完成,运用判断,投入一切需要的努力。第二类人倾向逃避,尽量避免额外的工作和承担责任。
      
      以色列的很多科技人才擅长处理复杂的定量分析问题-运用方程式,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等。
      
      大量自主军事研发积累的经验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入发展,以及有能力并且愿意尝试任何事情,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才为创业提供了合适的社会条件。
      
      以色列的风险:对于国际风险资本过度依赖,对出口市场也过度依赖,同时由于宗教原因,科技的力量没有进入经济的各个领域,很多劳动力没有得到高效和充分的运用。
      
      --------------
      结尾语:完成任务的唯一方式是组成一个团队,战斗口号是“跟我来”。如果不是言传身教,没有人会跟随你的领导,如果不去激励自己的团队,没有人会和你一起向前冲,你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   You got the right meaning.
  •   漏了个不字。
  •   The sentence "人们总喜欢回忆,而不喜欢想象” is also a reason that has attracted me to read it, but I found the content later to be not so relevant to this sentence, but more about execution, responsibility and eagerness to overcome the hostile environment. If they think it is these reasons that are stimulating the Israeli to imagine? But of course, to imagin is not the only crucial factor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Shimon Peres perhaps give just a partially good preference for this book.
  •   嗯,抽空找本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