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臺灣圖史

出版社:如果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石文誠 ,陳怡宏 ,蔡承豪 ,謝仕淵 著  页数:116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臺灣固海上之荒島。」傳統漢人史家連橫在著名的《臺灣通史》的序文上,開宗明義便這樣描述臺灣。  然而,遠古的臺灣,並非一直是座海島。隨著地殼的運動、長期的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海洋水位的升降,臺灣有時與大陸相連成一體,有時又懸隔成一孤島。  根據研究,臺灣與大陸最近一次被海峽隔開,大約發生在一萬多年前,也就是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前後的事。  雖然,史前人類在臺灣的活動,最早可溯自兩、三萬年前的「左鎮人」,以及位於臺東,代表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遺址。但若考慮海島地理條件的形成,及其對日後臺灣歷史所發生的根本性影響,我們不妨說,一萬多年前冰河時期的結束,全球海平面上升,這既形成了臺灣海峽,也形成了臺灣「歷史」的新開端。  形成海島後的臺灣,一方面鄰近大陸,易於往來,另一方面又是親潮與黑潮南下北上兩道洋流的交會之地,所以不但沒有孤島的封閉性,反而可藉洋流與季風之便,北往琉球、日本,南下菲律賓、馬來西亞與中南半島等地,得到更廣大的活動場域。  有些學者認為,正因有這樣的好條件,使臺灣成為古代人類從大陸地區逐步遷徙至大洋洲諸島的重要跳板。這支從臺灣出發,綿延擴展超過一千公里的遷徙族群,即我們現在稱為南島語族的祖先。而留居於臺灣的各部族原住民,也因這樣的地理條件,常與海外世界保持接觸,因而保有較強的文化適應能力與多元性的傾向。  即使到了近代,世界海洋商貿活動興起,臺灣比鄰大陸,又不受明朝海禁制約,面向大陸不穩定之局勢時可進可退,能不受波及,且可成為南來北往的航線樞紐,具有如此優良地理條件之臺灣,逐漸引來外商與東西方各海上強權的注意,也因此而登上世界商貿舞臺。  從歷史發展來看,十六世紀以來的臺灣,無論是早期的海盜私商,或者後來的荷蘭與西班牙,乃至鄭成功的入主,以及十九世紀末日本的入侵,無不著眼於臺灣在地理與地緣上的特殊價值,因而也左右了臺灣四百多年的歷史面貌。  如今我們可以理解,清朝派施琅攻克臺灣後,施琅力主將臺灣納入版圖,所持理由即為:「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他的意思,簡單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臺灣一地,雖屬孤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在地緣政治的防衛觀念下,清廷開始經營臺灣,設置官方行政機構。  就在清朝完成其行政建制後不久,一場規模龐大的「移民運動」發生了。僅在十八世紀間,便有超過百萬以上的漢人先後移入。這種為墾拓而來臺灣定居的移民,論其規模,幾乎跟同時間歐洲白人移入美國的情形相當。這樣自發性且長時間的大規模跨海遷徙,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不但寫成了臺灣歷史極為特殊的一頁,也形塑了臺灣社會充滿開創性與草莽性的特色。  憑藉自發性的漢人移民之力,篳路藍縷,辛勤墾拓,兩百多年來,一路把臺灣從荒蕪之地轉成遍地良田,而各種社會組織與產業活動也隨之興旺擴展。到了十九世紀末,在史家連橫眼中,臺灣已是「百事俱作,氣象一新」的寶地了。  然而,地理條件與地緣關係仍主導著臺灣歷史。甲午一戰,臺灣割讓,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代。這五十年是歷史發展的大變局,臺民遭新興職殖民政府統治、差別待遇,但在殖民管制下,臺灣同時也經歷了一場現代化的社會轉型過程,無論基礎建設、產業或教育都有大幅的進步。其中苦樂悲喜,五味交雜,真是一言難盡。  二戰結束後,日本歸還臺灣。緊接著國共內戰失利,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往後數年,世界局勢又驟變。  分別由美、蘇主導的兩大國際集團,開始冷戰對峙。臺灣因處於東亞島鏈的核心位置,亦不能不捲入其中,歸入美方陣營,成為東亞圍堵防線中的重要一員。這一國際形勢,竟也左右了之後六十餘年的臺灣歷史發展。  直至上世紀七○年代,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臺灣成長極受世界矚目,歷史的轉向也開始露出曙光。八○年代,臺灣的高雄港已成為全球第四大貨櫃運輸港,九○年代以後更長時間保持在全球前三大的地位。冷戰結束後,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開始起跑,中國大陸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處此亞洲崛起的新局面,臺灣又再一次站上世運際會的關鍵舞臺了。  本書的寫作,範圍雖然涵蓋四百多年的臺灣史,以及更久以前的先民足跡,但形式上則盡量取其簡要,希望用極短的文字,配合豐富的圖片,以讀者一日之內即可通讀的篇幅,表達臺灣歷史的整體面貌。  這樣的敘述,首先面對的困難,就是如何選擇的問題。其中,先民辛勤墾拓的事蹟,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變化,固然都應涉及,但在篇幅侷限下,則不求個別事件的詳細周全,而偏重從綿延的時間長河中,始於各地遺址考古發現,終於日本戰敗歸還臺灣,掏洗影響全局的材料,匯成脈絡,以此重新審視歷史的意義。  歷史不斷累積向前,世局也不斷推陳出新。面對新的世紀變貌,歷史就是最好的嚮導。如果這本小書讓讀者不僅看到過去,也能順其脈絡而對未來產生自信與勇氣,那就是本書最大的成功了。

内容概要

  一本輕鬆讀完的臺灣小史!  ◎最簡短、最輕鬆、最好讀的臺灣史  ◎圖文並茂,每張圖都是一則臺灣歷史小故事  ◎第一本從區域地理環境的角度看臺灣史  從史前時代到日本時代,本書用最簡短的文字,簡述臺灣史的輪廓,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輕鬆掌握臺灣歷史的主要發展脈絡。  本書五個章節,將臺灣歷史大致分為四個時代段落,從史前時代,歷經大航海時代,到清朝和日本時代,依照時間的順序,簡述臺灣歷史。並依照臺灣多變且特殊的地理環境,獨立一章,描寫各個區域的獨特歷史發展概況。  精美彩色的插圖,每張圖都是一則臺灣史小常識。章節末頁並附上大事記年表,讓讀者輕鬆掌握臺灣史上的大事件。

作者简介

  石文誠  臺中縣清水鎮人,任職於**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對於目前工作能與所學及志趣相結合,覺得相當幸福快樂。對臺灣歷史研究的興趣,聚焦於所謂近代初期(early modern),大約十六至十八世紀左右這段期間的臺灣歷史。  陳怡宏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2001),**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現為**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2008~至今)。研究興趣為日本時代臺灣社會史。  蔡承豪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中研院臺史所訪問學員、臺師大兼任講師,及參與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規劃。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史、農業史、技術史、環境史。  謝仕淵  **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組助理研究員。關注臺灣運動文化史、物質文化史等課題。

书籍目录

推薦序序章第一章 早期的居民最早的「臺灣人」/多樣的生活適應/貿易與碰撞/原住民傳說中的遠古歷史第二章 異文化的相遇荷蘭人在臺灣/雞籠山淡水洋/臺灣海域的強權競逐/十七世紀臺灣島內族群關係第三章 唐山過臺灣移民的黃金時代/交織的族群關係第四章 地域社會與多元發展信仰/海/平原:米與糖/丘陵:樟腦、客家人/城鎮:商業/後山第五章 鉅變與新秩序乙未割讓與鄉土保衛戰/近代統治與社會掌控/由部落原住民到高砂族/殖民經濟的建立/殖民地下的新人民/殖民都市與摩登生活/烽火歲月

章节摘录

  推薦序/盛治仁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  臺灣歷史從數萬年前的史前文化到近代全球化的發展,其間臺灣社會曾經歷多次跌宕起伏。在這些衝突與洗煉過程中,不但沒有讓臺灣文化消失,反而為臺灣社會帶來愈發光彩多樣的風貌,讓臺灣文化發展出自己的主體性,突顯出臺灣人的包容度與適應潮流的韌性。  向下紮根、走向國際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並行的兩大核心目標,因此在致力推廣臺灣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本會也不忘竭力深耕本土文化,建立大眾對於本土文化的認識與認同。早在二○○三年時本會就曾經委請學者專家編纂臺灣歷史辭典,以供學者及民眾讀臺灣史時查詢參酌。本會也相當樂見所屬機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這本《簡明臺灣圖史》,從自然環境、政治發展、人文風土等多方面提綱挈領地引導民眾感受臺灣史的脈動,化浩繁的歷史資料為簡要的圖文與列表,讓民眾得以無負擔地學習臺灣歷史。  身為現代臺灣人,我們毋須經歷前人所走過的歷史風浪,就能享有多元融合文化的洗禮,但是我們自有我們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希望讀者們能夠藉由閱讀這本臺灣史,感受先人面對挑戰的勇氣與智慧,並從中獲得啟發、以史為鑑,除了要避免重蹈歷史的錯誤,更應該學會用包容的精神、開創的勇氣去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