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喪鐘

出版社:臉譜  作者:桃樂絲.榭爾絲  页数:400  译者:朱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日本推理小說之父 江戶川亂步 自選黃金時期推理小說BEST 10第十位  ◎密室之王 約翰·狄克森·卡爾 自選推理小說最愛BEST 10  ◎推理評論家 H.R.F基亭 百大推理書單  ◎英國百大推理書單第十八名  ◎美國百大推理書單第二十八名  他抬頭往上看那些有如張著血盆大口般的大鐘,感到一絲暈眩,彷彿這些大鐘突然鬆脫,往他身上砸……牆壁間悄悄響起模糊的迴音,死亡就在橫樑之間徘徊。  風雪之夜,因車禍耽擱行程的彼德·溫西爵爺主僕,投宿芬徹奇聖保羅教堂的牧師公館一晚,因緣際會與當地一組敲鐘人共同完成艱辛的新年鳴鐘任務。不久,范亞伯斯牧師來信表示,原本平靜的小鎮為因病去世的村民敲響喪鐘之際,竟在一具入土的棺木上發現面部遭搗毀、雙手齊腕砍去的無名男屍。沒有毒殺跡象,也不是窒息勒死或任何疾病致死,亦沒有致命傷痕,甚至連死者身分、行凶動機都不明。溫西爵爺應邀前去解決這樁難解的疑案,眼看真相就要大白,溫西卻險些喪命……  敲鐘術是英國傳承已久的古老技藝,當教堂鳴鐘時,具有報時、傳遞訊息、增添慶典氣氛等功能,亦作為報喪之用。除此之外,位於芬徹奇聖保羅教堂裡的那幾口鐘,附會其中的傳說更勾起村民無盡想像……繞耳的鐘聲醞釀出前所未見的懸疑緊張氣氛,融合聽覺與視覺雙重饗宴,結局大大出人意表,不到最後一章,不知事件真相!  本書《九曲喪鐘》發表於1934年,是溫西爵爺長篇探案中的第九部作品,以歷史悠久但日漸凋零的小鎮芬徹奇為背景,英國古老的敲鐘技藝貫串期中,將推理小說最重要的三元素──「誰殺的」、「為何殺」、「如何殺」──發揮得淋漓盡致,連日本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都將本書列為黃金時期推理小說BEST 10第十位。

作者简介

  桃樂絲·榭爾絲,1893年6月13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推理小說黃金時期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兼有詩人、翻譯者、劇作家、神學研究者等身份。她是一位走在時代先端的摩登新女性,是第一批在牛津大學取得學位的女性之一,突破當年社會對女性的諸多限制,以其多樣的才華取得與男性並駕齊驅的社會地位。  榭爾絲是英國作家威基·柯林斯與柯南·道爾的仰慕者,以提升推理小說的文學地位為目標,創作了一系列由彼德·溫西爵爺擔任偵探角色的推理小說。榭爾絲受同時期的前輩作家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與班特萊(E. C. Bentley)影響,重視推理小說的公平原則,於1923年發表首部彼德·溫西爵爺探案《誰的屍體?》(Whose Body?)──這個優雅中帶點古靈精怪個性的貴族神探一登場,旋即獲得讀者極大迴響,還被七十年後的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票選為推理史上最受歡迎的三大男偵探之一。  榭爾絲於1957年12月17日因心臟衰竭過世,留下十四部溫西爵爺探案(十一長篇、三短篇),享年六十五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泰勒·保罗:保罗是我的名字,荣誉也是我的名字。”
      荣誉属于塞耶斯,书封上写着“唯一能够令阿加莎分享侦探女皇桂冠的女推理小说作家”,此话不假,不读塞耶斯,不会知道除了阿加莎对于诡计和布局的精巧构思外,还有塞耶斯绵延的才情,醇厚的英伦风情,以及温西勋爵如此散发优雅诱惑力的侦探。“黄金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推理小说巨作”只怕有人误解了这句话,或许感觉上略逊于奎因的《X的悲剧》和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但本书兼具极具诱惑性的剧情以及强大的诡计支撑,更有古典推理具有的解谜趣味,即使温西勋爵没有在最后做一把推理秀造成了小小的遗憾,终究瑕不掩瑜。
      
      “巴蒂·托马斯:阿伯特·托马斯要我在此,无论我的歌声如何,都要受到喜爱和欢呼。”
      无论前五十页是否显得过于抒情,以至于惹恼了一些脱水迷的小气氛,比起水田洋洋洒洒在金字塔里增加童话故事的手法令人发指,这些精美的文字适合在日落黄昏时,慵懒的躺在摇椅里,阳光透过纸面,把铅字的影子投射在薄薄的眼皮上,绝不适宜午夜卧于睡床上,晃动着欲坠的灯光,睁大眼睛找寻看不清的脉络。这是一本很浪漫的书,去除血腥的谋杀情节,读到最后洪水来袭,四方的镇民聚集于教堂之中,听着钟乐,积极面对灾害的情节,温馨从容使人动容。如果说P·D·的《教堂谋杀案》是写人情极佳的小说,才情不相上下的多萝西·L·塞耶斯的《九曲丧钟》就写出了一个小镇的欢笑与悲伤。
      
      “迪米蒂:虔诚纪念理查德·索普;配徽章资格;主啊释放仆人;平静安详。”
      小镇上的教区长,区长夫人,七个敲钟人,侦探及随从,索普一家,颇有正义感的贼……无不有着各自的缘由及不安,除了书中最该死的死者,其他人都在最后获得了“平静安详”。教区长担心新年能否敲满钟声,区长夫人担心区长所担心的,七个敲钟人担心能否继续这神圣的钟乐,更有一名年轻人新加入钟乐团,勋爵担心自己的到来打乱了小镇的步调,随从显示了忠心,索普小姐显示了创造力,贼决计不做一个撒谎的贼,还有一个水闸管理人担心洪水来袭,水闸老旧无法抵挡,一些这些着意都被最后的钟声敲碎,被洪水冲散了,所以,没有凶手。
      
      “朱比利:周年大庆;托天之福;无所不知者;大地。”
      这本书里,无所不知者,并不存在。温西勋爵也是在最后一刻才明白了一切。一开始索普先生疾病加重,已无回天之力,同时镇里流行流感,恐不能完成钟乐,前半段也敲响两次亡者的丧钟,可说此时是小镇气氛最粘稠不清之时。索普已死,要埋葬于夫人之墓,发现毁容,断手的尸体,围绕着死者身份以及项链下落进行了大量的查访推理验证,产生变奏。其中在教区长的帮助下,温西勋爵利用钟乐的知识破解密码,找出项链所在是一大亮点。然后有着复杂的情节堆砌的尸体身份和断手因由的解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古典推理小说中也难以见到如此美丽璀璨的故事。最终,温西勋爵解决了死因这个终极的诡计,就是放在如今看来,也是诡异而大放异彩的。
      
      “杰瑞刻:杰瑞刻致约翰·阿格罗特;我的声音最美;一五五九。”
      一切从项链失踪说起,管家和贼串通,索普失去了一家之主,也失去了许多的财富,更何况还有一个奇怪的一毛不拔的亲戚。之后两人进了监狱,一人疑死,一人不知所踪,之后更牵涉到身份叫做瑞弗莱的死者,“一个完美的案子”温西如是说。之后塞耶斯更是用了漂亮的无面尸和身份互换解决了这个难题。
      
      “约翰:约翰·科尔铸造我;约翰牧师买下我;约翰福音传道者帮助我。”
      “完美的案件”又重新从项链之谜开始,围绕着是合谋还是背叛,继续这恶人更恶,好人受伤的诅咒,在某种宗教意味的结局里,恶人受审判,好人得好报,索普的一毛不拔的亲戚将项链遗赠给温西,更将更多财富交给富有创造性的索普小姐,象征着希望的延续,约翰·索迪没有遗憾的离开人世,这种种宿命的交接,形成了一个轮回,就像项链本身,一粒粒珍珠散落,和蚂蚁交换,却组合出了完美的圆。在项链之谜隐藏了更深刻的真相,当抛开温西费了好大劲解除结界,才发现还有一层古旧的结界处于其中。
      
      “萨巴思:圣钟;圣钟;圣钟;主;上帝;萨巴斯。”
      我不断的呼告,向上帝提出疑问,却不由的毁灭了我自己。本书中第二层几乎解决一切的真相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世事难料。如果人心里没有希望,也就没有鬼怪存在了,绝望的人,并不需要鬼怪来害怕,他本身就是一个噩梦了。只能说约翰和詹姆士是悲剧的两面,从不离开彼此。他们的结局是善良的。
      
      “高德:高德;高迪;赞美主。”
      最后死因的诡计,就像之前说的,很难猜到,还有,既然如此,就不要破坏这种美感。赞美主。赐予这样的饕餮盛宴于吾。只用一章就颠覆了所有神圣的钟乐,详尽的资料造成的庄严肃穆的感觉,而营造了一种虚无,悚然的——幻觉。
      
      “高德、萨巴思、约翰、杰瑞刻、朱比利、迪米蒂、巴蒂·托马斯,泰勒·保罗。
      九下丧钟一个人。”
      未必不能说此书和《东方快车》出人意料的方式有太大的不一样。
      再说一句,温吞水的慢节奏,不是为了迎合现代人快餐式的思维而存在,况且这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罗嗦和呓语。如何能以此否定一个古典作品,如此只一章就三十分钟多的古典乐岂不是不堪于流行音乐?
      愤怒,不解,反问。遗憾。终于惘然。
  •     哈哈哈一看到这个文名就忍不住联想了。很久以前在书店随手买了几本,其中就因为这个名字很特别才拿的。
      结果翻开一看根本不是以为的那回事,剧情什么的看得时间比较久记得不太清楚了。最有趣的其实是国外的一些风俗,比如说乡村教堂里的九口种由大到小都分别起了名字。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凶手的杀人手法,其意外性到现在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     首先,不要乱骂翻译,做这一行的不容易,虽说语言不那么完美(Sayers奶奶的语言其实非常冷幽默,译本没太体现出来),但至少没什么大错,细节也都比较准确(这对推理小说迷们很重要)。
      
      而且,原文有些巧妙之处,恐怕也无法体现出来,比如,这本书的原名叫做The Nine Tailors,打眼一看可能会迷惑,因为这个tailor是从teller(鸣钟告知死亡)演化来的,9响死的是男人(女人6响,儿童3响),谋杀案发生的地点是St Paul,而Jeff Deacon的化名是Paul Taylor(谐音),而那口重要的大钟叫做Tailor Paul(也就是Teller Paul,是这一凶案的见证人~~),这些名字都很有深意,而且也成为某种程度上的线索,不过译成中文就很难体现。(不过如果是我的话,会加脚注,^_^)
      
      有人抱怨塞奶奶的书不如阿婆的好看,这点我同意,后者的可读性确实比前者高。因为这两个风格不同,塞奶奶是学者,她的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严谨的学术内涵,有强烈的宗教情怀,但也会被人指责为“冗长、枯燥、太多的细节”(最后这一条尤其明显,我看sayers的书,心急的话,是会跳过一些描写段落的,看阿婆的就绝对不敢,因为那会遗落线索......);而阿婆更多是娱乐式的,令读者爱不释手,大呼过瘾(当然最自得其乐的,是老太太自己.......),不过,就像你不能把钱德勒的书仅仅当成悬疑作品一样,看塞奶奶的书,也不要只看谋杀案,当成对博学的头脑的赞叹比较好(Sayers的其他欧洲译本,一般都会有连篇累牍的注释,我还见过一本法译本上附上圣诞演奏的简谱。)
      
      这部作品有许多脑残粉丝,包括Sinclair Lewis(美国第一个诺奖得主),他称《九曲丧钟》是“四大必读”之一。在MWA(不解释了,相信推理迷都知道)百大的Favorite Murder Weapon里,我们的大钟排名第三,榜首是速冻小羊腿——Roald Dahl某短篇《XX怪客》(本人实在是记不清了%>_<%),有些童鞋可能认出来了,这厮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作者,身为儿童文学家竟然如此吓唬小朋友,实在是行径可耻......而.第二名是福尔摩斯系列的蛇(不知道是哪篇的闭门思过去......)。
      
      最后说说塞奶奶这个人。她是个教职人员的女儿(书里那个忘东忘西的教区长就是以她老爹为原型的),有过法国家庭教师,之后是寄宿学校和牛津大学,不过,多萝西女士可不是严谨无趣的女学究。她表面天真纯朴,又长于诱惑,在大学期间追求者甚众。不过她第一段认真的感情却发生在29岁,对方是个叫做John Cournos的记者和小说家,不过,她显然所托非人,这位Cournos先生不但声称不相信婚姻,还强迫多萝西和他同居,而在她终于忍痛和他分手后,他竟声称,那些不结婚的话,是对她“忠贞程度的测试”,显然这段感情让多萝西遍体鳞伤,多干年后,在《剧毒》里,她几乎如实记载了这段经历,而她笔下的Harriet Vane,则有极为强烈的自传性质,当然,最后这个书中的自己,嫁给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这或许就是小说家的特权吧:-D
      
      在此之后,多萝西和一个叫做Bill White的人有过一段情缘,这人是个汽车推销员,也不是做丈夫的材料,而这段感情也不过是为了疗伤。可意外的是,多萝西有了身孕,在30岁上,她生下一个儿子,送给她表亲抚养,这件事连她父母都不知道。三年后,她和离异的记者Atherton Fleming结婚,后者还收养了她的私生子。这段婚姻初始完满,可是随着多萝西名声日益显赫,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Fleming开始酗酒,经常性地劈腿,知道1950年他的猝死,这段痛苦的婚姻才终于结束。所以,在Busman's Honeymoon终于修成正果、那种百转千回的天赐良缘,最终也没有降临到多萝西身上。
      1957年的冬日,多萝西猝死在圣诞节的前夕,她死之后,人们才知道,她的“侄子”John Anthony是她的儿子。
      
      
  •     老实说,我边看边打旽……除了头尾,中间的废话量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书都多……我真是投降过好几次了。不过我还是推荐--因为它的确是部只要看过就无法忘记的书。
      作者对资料搜集的认真程度实在无法挑剔,虽然看了还不会敲钟,但真的给我见识到敲钟这回事--除夕钟连敲九小时--敲完就变成敲钟人自己的丧钟了吧。不论何地都有其令人佩服的传统。
      那些日系迷一看到顺序的敲钟人列表,无一例外期待书中有连续谋杀。作者却只给了具腐尸……这就是他们鼓噪的原因了(笑)。如此华美的封面包装及情节介绍,换来几百页的描述--对村人日常生活的--我对作者如此认真又如此猖狂的风格再一次投降了。
      这部像炖汤一样把线索完全溶解在描述之水里的书,如果真要进行推理,任何人都不是作者的对手……她明明已多次提示钟的威力,但你就是猜不到。整个案件本来就很简单,完全可以一目了然,但其重心就在思考的盲点上,这使得它令人拍案叫绝,虽然非常闷又非常长,仍然是部经典(经典的同时是作者化简为繁的耐心及能力)
  •     很久以前,在论坛上看过同好对这部作品的介绍,说是赛耶思的最高杰作。光看简介,确实是一个好案子,一个好故事,可一旦真正读起来,就完全是两回事了。全书的大部分章节名包含了钟乐的专业词汇,章节开始之前还截取了钟乐书籍的文字,作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可我却没什么阅读的欲望,要不是为了知道结尾这个推理小说最低的阅读要求,恐怕我也不会耐着性子读下去。作者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介绍英国的组钟文化,“企图”让读者接受其文化灌输。但很可惜作为一个中国读者的我来说,在没有任何文化背景,没有任何情感依托的情况下,只会把这看成一种“偏执”的表现欲。
      
      案件本身的开头与《希腊棺材之谜》颇为相似,挖开的棺材上发现了一具男尸,更进一步的,这具男尸牙齿被打碎,双手被切除,面部被毁容,典型的“无面尸”诡计,还有什么?死因分析,珠宝大盗,密码破解。这些好题材,在那些唠唠叨叨,拖泥带水的对话,情节中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那篇评论短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谜团只是一时的谜团,文化才是永恒的文化。”没错!但如若把《九曲丧钟》作为推理小说,那么谜团或者说推理才是永恒的,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一部推理小说应该承载的内容,更不是一部推理小说的实质所在。
      
      PS:想想还有什么以九字开头的作品。《九尾怪猫》,和这部相似的阅读经历。知道还有《九九神咒》,《九加死等于十》,希望它们不要再令我失望了。
      
  •        读书之前听说这本书是塞耶斯的最高杰作。所以对这本书期望很高,毕竟能和阿婆齐名的作家不可能没有点儿真本事的。结果却我略感失望了。
      
         其实这本书情节还是很不错的,塞耶斯写作功力果然不同一般,人物、景色描写很细腻。但是这部书有个关键的硬伤,就是推理大多靠猜测,除了其中一个密码的破解比较精彩外,其他谜团,包括最后破解死者死因也是一个意外,而不是推理,并且那个死因我也猜到了,所以丝毫没有震撼感。这本书最大的一个谜题因该是死者的身份,而作者在这上面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调查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不停的反复推敲,算是看点之一。可是作者居然在最后只让温姆西说了句“我知道了”,然后就让警长抓人,然后所有的秘密都是嫌疑人们说出来的,真的很不过瘾,让人觉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勋爵是怎么推理出来的。
      
         另外,此书的翻译前后差异很大,第一章和第二章前半段翻译得乱七八糟,晦涩难懂,感觉仍是在看外语。之后就好多了,语言也流畅了,故事也逐渐进入了高潮,在调查死者身份那一段写的极好,看的也过瘾,不过就像我前面说过的,如果答案是由勋爵大人自己说出来那就更好了。
      
        总之这本《九曲丧钟》是我有耐心看完的第一部赛耶斯的小说,都说赛耶斯的书文学性好,可是我总觉得推理小说最重要的还是情节和诡计的设计,文学性高于推理性就有些喧兵夺主的感觉了,所以总的来说只是两个字——还行。 不过在有了看两个版本的《贝罗那》的经历后,我深知群众这套书的翻译质量有多差。希望不久会有新翻译版的《九曲丧钟》出版,让我真正体验一下这本所谓的“塞耶斯最高杰作”!
  •     好多人都在骂 有说翻译的不好 有说塞耶斯文笔不好的 还有说读不下去的云云 不过自己却是很喜欢
      
       看完找来原著看了下 其实翻译没有太多的差异 细节上确有不足
      
      不过我对翻译一直没有那么挑剔 而且迷题也确实很巧妙 就买来收藏了
      
      有耐性的同志可以试试
  •     超赞的说!塞耶斯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作之一,排名高居20世纪30年代推理小说榜首。书中经典的本格派诡计令人叹为观止:恐怖的尸体,诡异的死因,都令人惊叹不已,又琢磨不透。而当最后结局揭晓的时候,所有人又都会由衷的喊出哪句:原来如此!
  •     这本书我是一个晚上浏览完的。平心而论,构思有可取之处,但是其文字真是“不忍卒读”。
      看了几部群众版的塞耶斯系列,学乖了。读塞耶斯不能像读阿加莎、铁伊等女作家的小说一样细细看,必须跳过大量无关宏旨的议论和枝蔓,快速浏览。打个比方,骑自行车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保持平衡。沉到细节里聊无趣味。
      原因恐怕一是糟糕的翻译,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二是塞耶斯的细节掉书袋较多,离开作者的时空背景,读者很难意会。反观阿加莎等的文字虽然也有絮叨的时候,但内容却能跨越时空,反映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会。
  •     这是我经过无数次努力才看完的书!我的神啊,要不是想看到结尾,真的是看不下去啊。。。
      谁想要这本书,拿去吧。。。
  •     由於群衆版已經惡評如潮,出於不破壞這部經典名著的心情,我買了臉譜的版本——但就在準備看的前一陣,突然就中了某篇惡劣書評的雷,把<非自然死亡 >和這本的底一塊瀉了……雖然沒點名,但是桃樂絲·塞耶斯的詭計之獨特,可是一眼就知道是哪本書的-_-||| Who, Why, How,溫西爵爺刻意把最巧妙的一塊放在最後,我卻在第三部分結束時就已經知道一切了。
      
      比起之前看過的<烈性毒藥>,這本書的水準確實是高出一截的,不愧是塞耶斯的最高傑作。她巧妙的把英格蘭教堂的敲鈡傳統與全書情節融合起來,每節的標題也都跟某种敲鈡法有關,也因此這本書應該是相當難譯的……(書裏也說了,即使在英格蘭懂得敲鈡的人也不是很多,何況是沒有這個文化背景的譯者)不過群衆把一本書交給兩個人譯又沒有最後統一風格潤色的做法還是很惡劣。臉譜版的翻譯總體上還是很流暢的,有少數幾個地方稍不通順但不影響理解,敲鈡的部分也譯的很好。回到全書的結構,第一部分只是溫西爵爺意外的因車子故障逗留芬徹奇,又機緣巧合地成爲敲鈡人的一員,完全與罪案無涉;也因此不少人在這裡就放棄了。只有看到後面才會知道一切都從這裡開始……第二部分開始發現無名屍體並調查,第三部分基本查明真相,除了最後的大謎團放在第四部分。塞耶斯的作品向來以別出心裁的詭計聞名,而這次更是如此,即使在被瀉了底的情況下整個閲讀過程中我還是持有相當的疑惑的,不過最後的解答確實很合理。(p.s.那個詭計是看到過一遍就不會忘掉的……)整體情節的安排可得4星半。如果是沒能堅持看完群衆版的朋友,還是值得找本臉譜版看完結局的。
      
      相比起阿加莎·克莉絲蒂的作品,從情節的安排角度來看塞耶斯不比她差,但看完的感覺卻還是稍遜一籌……一方面是語言華美、背景豐厚的同時也就不那麽平易近人,正如塞耶斯是牛津畢業的才女而AC卻沒有正式的學歷一樣。另一方面塞耶斯的書多了一點拘束,少了一點奇想,更接近于正統的古典推理。所以<九曲喪鐘>、乃至於塞耶斯筆下的作品,至多到達<尼羅河上的慘案>這樣的佳作水準,卻沒有像<東方快車謀殺案><羅傑· 艾克羅伊德謀殺案>這種石破天驚的作品。
  •     过多的模仿福尔摩斯的痕迹。
      翻译太差,以至于很多读者在尸体出现前放弃了阅读(上图的书,前百页略旧,后面崭新),变奏鸣钟这东西,大家都不太了解,出场人物又过于集中过于多,要想勾住读者的心,翻译很重要。
      53页15行,“当泽佩林来的时候,我们真的感到非常害怕”。
      69页3行,“泽佩林会突然来一下,当做警告声”。
      这个“泽佩林”,我想应该是“zeppelin”——齐柏林飞艇吧。
  •     期待已久的塞耶斯,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中的高峰阅读体验。这首先要归咎于乱七八糟的翻译。此书为两人合译,前半段的翻译惨不忍睹,不仅全无韵味可言,不少地方连基本的通达顺畅都难以保证,读起来非常拗口憋气。很多句式根本就是硬邦邦地从英文直译而来,毫无修饰和润色,拿来做汉译英练习倒是不错。约摸从第二章第六节左右开始,应该是换了一个译者,情况有所好转,虽然仍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但起码可以没什么阻碍地融入故事了。群众社此次突然推出塞耶斯系列,固然是一大惊喜,然而如果空有速度却毫无质量可言,又有什么意义呢?此外这套塞耶斯的装帧也实在死气沉沉,唉。更勿论《谁的尸体》附加六个短篇的广告语,居然被印到《非常死亡》的封底,这和盗版有什么区别?怕是犹有过之。不求编辑选书的眼光有多么精准,但拿到一部的版权,就好好做这一部的出版,这是基本的职业素质问题。群众社此次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
      《九曲丧钟》总的来说,是一个脉络很清晰的案件。侦探要解决的问题,很明显是这三个:1.死者究竟是谁?2.他是怎么死的?(这两个可以用塞耶斯另两部作品的名字来概括:“谁的尸体”+“非常死亡”,嘿嘿)3.珠宝藏在什么地方?围绕第一个问题,塞耶斯设计了一个无面尸诡计,对死者身份的破解过程在侦破中占的篇幅最多。总的来说,这一部的无面尸,设计得不错,连续出现几次转折,解答合情合理。围绕第三个问题主要是一段密码的破解,其方法正扣合全书主旨“钟”,也不失精妙,虽然由于知识的限制,以及翻译打的折扣,我并没有完全理解...
      
      而第二个问题,即死者的死因,便是这部作品最大也是最后的悬念所在。据闻塞耶斯甚为喜好设计各种各样离奇的杀人手法,那么这部当可谓典型了。不过最后的答案,居然被我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想来是因为之前已知道死法奇特,有了心理准备,加之书中也很有一些伏笔……可能这就是我对这部小说略微有些失望的原因吧--中后段的翻译水平好转,加上故事渐入佳境,胃口逐渐吊高,但期待中最后的震撼却没有完全出现,心理上不免有了一层落差。
      
      此书的结构也很明朗,起承转合,清爽利落,典型的黄金时代推理小说布局,对于读者来说在结构方面应该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要在这里挑刺的话,也就是开头部分可能拖沓一点,但这段背景环境的描绘,及对钟乐艺术的渲染,想来塞耶斯应该是下了大功夫来写的,揉进了很多个人的积累和体验,本来读起来应该会别有意蕴,但遗憾的是小说里这种地方历来就最考验译者的功力,这次落到这个垃圾译者手中,白白被糟蹋了,甚是可惜。
      
      《九曲丧钟》向被称为塞耶斯的最高杰作(至少也是最高杰作之一吧),但综合起来看,若以各自最高杰作来pk一下的话,塞耶斯的《九曲丧钟》比起阿婆的《无人生还》/《罗杰疑案》、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X的悲剧》、卡尔的《三口棺材》,恐怕都还是输了一筹。《九曲丧钟》里的凶手并未表现出缜密的布局和精巧的设计,作为侦探的温西爵爷也没有带来波洛、埃勒里、费尔博士那样精彩过瘾的大段案情剖析,试想凶手和侦探都不十分出彩,都没有完全发挥的一部推理小说,欲跻身极品的行列,是不是就会有些底气不足呢?就我来说,读毕《九曲丧钟》,并未像以前读前文提到的哪几部杰作那样,惊愕之余震撼不已,反倒是略一回味,心里下了一个“还算不错,但可以更好”的评断,然后便开始设想哪些哪些环节还可设计得更为巧妙一些,哪些哪些伏笔可以处理得更隐蔽一些。譬如,作为故事背景的这段二十年悬案,其真相究竟如何?随着案情深入,虽反复提及此案,却都差不多只是在原地打转,直至破案,悬案本身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发生预想中应有的颠覆性变化,只不过在悬案的后续情节上发掘出了新东西。纯以此点对比,阿婆的《啤酒谋杀案》显然要高明不少。另外塞耶斯的故事固然是讲得不错,但细节和伏笔的处理,至少在此书中,感觉有点僵硬,不够浑然天成,最典型的就是水库闸门这条情节线,前面出现不止一次,都很突兀,让人觉得格格不入之下,一想可知必是有所用意的伏笔,那么当最后高潮用到这段情节的时候,便很难说能完全达到作者预计的效果了。就人物方面而言,总体感觉也一般,从侦探到若干主要角色,感觉面目都模糊不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糟糕的翻译使得很多体现性格的对话都读来味同嚼蜡的缘故?但愿吧
      
      总的说来,《九曲丧钟》可以称之为一部特色鲜明、值得推荐的佳作,估计鲜有读者能在那三个问题一一揭晓之前便一举看穿案情全貌(我虽猜到死法,但却在无面尸诡计上被忽悠了一道^_^),但恐怕很难进入我心目中的top行列。购买同系列其他四部的计划,似乎要暂时搁置了。
  •   蛇是指斑點帶子案吧
  •   我认为这本书最妙的正在于她所设计的诡计谜底透出的深刻文化含义。。这倒不是一个一般性的杀人诡计可以比拟的~
  •   还是翻译有问题。说塞耶斯文笔不好,那绝对是国际玩笑。
  •   楼上正解......塞耶斯胜在文笔情调
  •   2009-12-26 12:04:11 鸽群中的猫煮锡
      还是翻译有问题。说塞耶斯文笔不好,那绝对是国际玩笑。
    ~~~~~~~~~~~~~~~~~~~~~~~~~~~~~~~~~~~~~~~~~~~~~~~~~~~~
    就是~ 塞耶斯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才女。
  •   我一看完,马上就给人了,确实累啊!!
  •   看了几天了,才看到不到一百页
    每天都是在睡觉之前看几页的,果然很见效,看了几页之后眼皮就睁不开了。
    要不是据说这本书很精彩,我也就不会耐着性子看下去了
  •   貌似本书的案件比《尼罗河上的惨案》复杂多了……
  •   “p.s.那個詭計是看到過一遍就不會忘掉的……”
    的确。
  •   《尼罗河上的惨案》我根本没兴趣看完,阿加莎的推理我没有一本看完的。。
  •   早期作品都被后来人抄袭烂了,自然不会有新鲜感觉
  •   这部书看了前面一部分,翻译的乱七八糟的,实在看不下去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