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头奇遇记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孙幼军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小布头奇遇记》问世,距今已有三十二个年头了。它的第一批小读者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回首当年,他们该会同我一样,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吧!  这本书曾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评奖一等奖。1990年我做为安徒生文学奖候选人去美国参加IBBY大会,领取的“作品荣誉证书”上就印着《小布头奇遇记》的英译本书名。  本书根据小布头的奇遇引发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思巧妙,语言风趣幽默,在轻松阅读欣赏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微笑不止。本书曾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评奖一等奖,是我国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的第一部作品。

作者简介

  孙幼军,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33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汉语教学,业余进行文学创作。现为外交学院副教授,同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1961年作者出版了第一部长篇童话作品《小布头奇遇记》,深受读者喜爱,他也因此一举成名。其创作的长篇童话还有《没有风的扇子》、《小济公传》、《漏勺号漂流记》(与孙迎合著)、《漫游奇境》;系列童话集有《怪老头儿》、《小猪唏哩呼噜》;中篇童话有《怪老头儿前传》、《云里国历险》、《白妞儿和妖精》、《蛤蟆将军和他的兵》、《神秘的大鸟》等;短篇童话有《小贝流浪记》、《小狗的小房子》等。另有小说、散文百余篇及译作八种。  曾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园丁奖”优秀作品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孙幼军于1990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

书籍目录

总序新版自序一 新年的礼物二 小布头的心事三 苹苹得到了小布头四 当上了火车司机五 漂亮的新外套六 小布头生气了七 离开了苹苹八 到什么地方去呀?九 坐上了真正的火车十 变成了大白薯十一 小芦花十二 小布头哭了十三 多嘴多舌的大铁勺十四 小布头想听故事十五 大铁勺讲的故事十六 一口稀饭十七 弄了满身米汤十八 小布头遇险十九 一笔挺难算的账二十 鼠老二出了个坏主意二十一 救了小芦花二十二 小布头的梦二十三 小布头遇救二十四 决定坐飞机去找苹苹二十五 小布头换上新装二十六 等飞机二十七 小布头教小金球种麦子二十八 什么是勇敢二十九 黄珠儿讲了一个故事三十 小金球也讲了一个故事三十一 小布头坐上了“飞机”三十二 小布头想念朋友三十三 第二次遇救三十四 深入鼠洞三十五 碰见了老朋友三十六 小黑熊和布猴子三十七 小老虎三十八 联欢大会三十九 大家都感到非常幸福四十 后来……作家与作品作家相册作家手迹主要著作目录本书获奖记录谈谈《小布头奇遇记》o叶圣陶关于《小布头奇遇记》和《小布头新奇遇记》o阿甲

章节摘录

  新年快要到了,幼儿园里好热闹呀!  大家都在忙。小朋友忙着练唱歌,练跳舞,还排练一个歌剧——《小白兔种麦子》。在除夕的晚上,小朋友要演出,要请爸爸妈妈、老爷爷老奶奶都来看呢!缝纫组的阿姨也在忙,忙着给小朋友赶做新衣裳。炊事员伯伯也在忙,忙着给小朋友做好吃的东西。老师就更忙啦:她们要教小朋友唱歌跳舞,还要给小朋友准备新年的礼物。  新年的礼物已经做出好多好多了,都摆在一张大桌子上,上边盖着一张大红纸。红纸上写着五个大字:  新年的礼物  盖在红纸下边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小朋友谁都不知道,老师不让他们看见。到了新年那天一拿出来,小朋友准会高兴得叫起来:“哎呀!……”那多有意思呀!  你们也不知道红纸下边盖的是些什么吧?啥,我可知道!那天我到幼儿园去,偷偷掀开红纸看了一眼。哇!真好啊!你们猜猜是些什么?猜不到呀?让我小声告诉你们吧:是玩具!  没错儿,红纸下边盖着好几十件玩具!有小黑熊呀,长颈鹿呀,胖小猪呀,瘦猴子呀,洋娃娃呀,还有小汽车,小火车头,拖拉机,喷气式飞机……哎呀,我都说不过来啦!那些玩具可漂亮啦!那些小动物就跟真的一样,是用阿姨裁衣服剩下的布头做的。还有,那些汽车、飞机,好像自己会跑、自己会飞似的!  除夕的晚上很快就到了。  除夕,就是说,第二天就是新年,那些玩具就要送到小朋友手里啦!  “明天就是新年啦!”有一位老师说,“咱们做了多少件玩具了?对,我得数一数!”  这位老师就是小老师。她干吗叫“小老师”呀?这是因为:第一,她姓萧,“萧”和“小”,声音差不多;第二,她是幼儿园里最小的老师。她的年纪,比三个六岁的小朋友加在一起少一岁。你们说,她多大?对啦,她十七岁。  小老师说完,就数起来:“一,二,三,四……”  数完了,小老师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跳。她的辫子也高兴得一跳一跳的。  “哎呀,九十九个!差一个就一百了!差一个就一百了!”  “一个也不差了!”戴眼镜的徐老师说。  小老师问:“怎么不差呀?咱们幼儿园,不是有一百个小朋友吗?”  徐老师笑着说:“对呀!可是你忘了,咱们的书架顶上,不是还摆着一只小哈巴狗吗?就是让孩子们弄坏了一点儿,缝一缝,还蛮好的!”  小老师说:“对啦,我忘了小哈巴狗啦!”  别的老师也说:“蛮好,蛮好!九十九加一,等于一百。”  老师要回去吃晚饭了,吃了晚饭,她们还得快点儿赶回来。要知道,除夕晚上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呀!不光所有的小朋友都要来,爸爸妈妈们,还有老爷爷老奶奶们,也都要来。大家都要来参加联欢会,看小朋友表演《小白兔种麦子》,老师赶回来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她们要给客人预备茶水;要招待小朋友的爸爸、妈妈,老爷爷、老奶奶;在联欢会上,她们还要给小朋友分点心,分水果,还要……  徐老师招呼小老师一同走,可是小老师没走。小老师心里想:  “给小哈巴狗缝一缝,补一补,这倒很容易。可是这是件旧玩具呀!孩子们早就玩腻了,哪一个小朋友分到了他,都不会欢喜。要是九十九个小朋友都快活,只有一个小朋友不快活,那该多不好啊!对,不管怎么样,总得再做一件新玩具,好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快乐!”  小老师到处找做玩具的材料,可是材料全用光了。她一个人在屋子里到处转,一会儿拉开抽屉,翻了个底儿朝天;一会儿拉开衣柜的门,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她又跑到书架跟前,把每一本书都打开来,看看里边是不是夹着什么可以做玩具的东西……  窗子外面飘着鹅毛似的大雪,天气很冷。小老师可忙得满头大汗。  找来找去,小老师才找出了~丁点儿东西:一片很小的葱绿色的布头,还有一片也是很小的桃红色的布头。葱绿色的布头,是做一个大洋娃娃的裙子剩下的;桃红色的布头,是做那个大洋娃娃的脸蛋儿剩下的。  “唉!”小老师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我干吗把那个大洋娃娃做得那么大呀!现在,剩下这么一丁点儿布头,不够做一个布娃娃的了!”  小老师坐在桌子前面想了一会,忽然笑眯眯地说:  “对啦!我就做一个小不点儿的布娃娃吧!当然喽,他很小。可是我特别用心做,把他做得非常漂亮,非常可爱,不管谁看到,都会喜欢他!”  小老师就盘算起来:“桃红色的布头,做小布娃娃的脑袋和身子;葱绿色的布头,给小布娃娃做件小上衣;小布娃娃的裤子……小布娃娃的裤子……唉!小布娃娃的裤子用什么做呢?总不能让他光着屁股啊!”  小老师皱着眉头发愁。她一边想,一边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她走到衣柜的前边,看见大玻璃镜子里也有一个小老师。  小老师一站住,大镜子里的小老师也站住了。小老师张开两只手,歪着头问镜子里的小老师:  “怎么办呢?”  镜子里的小老师也张开两只手,歪着头问:  “怎么办呢?”  小老师捋捋辫子,使劲儿想。

编辑推荐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示,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本丛书锁定的主要目标。第一,《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总结。编者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中至今100年间的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第二,《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20世纪五四新文化的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编者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典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  本书是《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其中一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布头奇遇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good good good....
  •   书非常吸引孩子
  •   王一梅最美的童话·鼹鼠的月亮河1:月亮
  •   必读 书目
  •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小布头奇遇
  •     《小布头奇遇记》,1962年出版,孙幼军著,沈培插画。母亲那一辈的儿童读物,小时候看过念念不忘,06还是07年的时候在淘宝搜到一家内蒙书商,放出来全新旧书30多本,大概是几十年前进的货被遗忘了,一口气买了三本。半繁体字。5000*5000大图
      http://img3.douban.com/view/status/raw/public/cb91f5eee05d8bc.jpg
  •      在贫苦年代的朴实善良的中国人民,孩童的天真伴随着温暖向上的情怀,少年渴望不凡的流浪漂泊,遇见不同的人,自己体验人生。和最初的朋友、亲人相遇时的温暖
       这本书曾经是很多人的童年启蒙作品吧,其实我看的时候离本书所描写的年代已经差太远了,中国这几十年变化太大。但我当初看的时候也没有感到丝毫的违和或游离,相反有很强的代入感。因为我们的亲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
       小布头的诞生及其经历,都深深的体现了物质匮乏年间的深刻特征,辛酸与温暖同时环绕,其实那是一个精神世界充实的年代,值得我们怀念和纪念。
  •     记得买的时候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是在一个地摊上花了五块钱买的,小学父母没有给我过零花钱,我也不知这5快是从哪里来的,书很厚,很旧,大概我看在这么厚的份上,觉得实惠,才买过来的,内容很独特,很精彩,以致过了10多年,我都大学毕业了,却依然记着,感谢这本书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开心。
  •      一点儿也不夸张的是,我幼儿园中班读的这本书,94年买的。。
       内容是关于一个姓肖,但是长得很小所以被称作“小老师”的老师,用娃娃的下脚料做了个叫“小布头”的娃娃,然后跟它后来的主人苹苹的故事。
       小布头分别在幼儿园,苹苹家,火车上,大农村发生的故事现在想想还基本都能想起来。。
       哎。。刚才翻一眼,里面还有小时候歪歪扭扭写的字在里面呢。。幼儿园的字怎么呢么不成形。。。
      
      岁月如梭啊。。。。。。。。。。。。。
  •     《小布头奇遇记》问世,距今已有三十二个年头了。它的第一批小读者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回首当年,他们该会同我一样,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吧!
      
      这本书曾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评奖一等奖。1990年我做为安徒生文学奖候选人去美国参加IBBY大会,领取的“作品荣誉证书”上就印着《小布头奇遇记》的英译本书名。
      
      但是,真正带给我欢乐的是我的那些小读者。也正是他们,使我有勇气把这本旧作重新拿出来。当年,我是为他们写的这本书;今天,在很大程度上,我也还是为他们,为这些已经不小了的“小读者”才拿出它。
      
      我常常会碰到当年的小读者。他们偶然得知我是“小布头的爸爸”,脸上那种成人的严肃就一扫而光,刹时间变成孩子,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他们小时候读过这本书。有些还会津津有味地跟我讲起书中连我都记不得的细节,大声给我背诵我自己也背不出的几只大老鼠的打油诗。他们最爱讲的一句话是“小布头给我的童年带来欢乐”,却不知道这话给了我多大的安慰。一次我到燕翔饭店去会一位日本朋友,外套丢在大厅里不见了。一位保卫人员问我来做什么,我说你们这儿一个日本客人想译我一本书,约我来商谈。
      
      他好奇地打听是什么书,我告诉他了。这位一本正经的保卫人员一下子变成了个娃娃,大喊大叫说:“呀,《小布头奇遇记》我小时候看过!”接着兴高采烈地讲起他是怎么买的这本书,同学借走了找不到,他又是怎么着急。接下来他安排我在一个房间的沙发上坐好,开始楼上楼下地疯跑起来。跑得满头大汗还没有找到,他就要我留下地址,说找到了给我送去。我很过意不去,他却说:“您给我们写了小布头,我怎么着也得想办法给您找!”还有一次我应邀参加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会议。与会的一个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听介绍说我是《小布头》的作者,快活得不得了,跑来说个不休。她当晚回家,连夜缝制出一个很大的“小布头”来,第二天会上送给我。那个透明的袋子里还装着个小本本。她告诉我,那是“小布头的户口”。
      
      
      我拿出来看,果然上边写着小布头出生的年月日,还有住址什么的。我在北京一家医院里护理病重的母亲时,每天来查病房的是一位表情庄重的女医生。她不苟言笑,来去匆匆,对我一得闲就伏在病床上一角满纸涂鸦总投以怀疑的目光。可是一听说我写过一本叫《小布头奇遇记》的书,她立刻叫道:“啊,那是您写的呀?我十岁的时候就看了,可好玩儿啦!”又是拍手,又是跳脚。往常那个矜持的主治医师,奇迹般变成一个小女孩子。我也不再是个有些碍手得脚的“病人家属”,倒像是她童年的游伴。
      
      
      获奖和孩子喜爱并不等于说这本书就是“成功之作”。事实上,在我这本“处女作”里,主人公小布头被我当作所谓“反映现实”的工具。我精心安排的不是主人公个性的发展,而是那背景。好比拍摄人物像,我把焦距对准人物身后的建筑物。结果是,背景是清晰的,人物面目却模模糊糊。听到赞扬的话越多,我越觉得它不该有这样严重的缺陷。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布头”成了我不大不小一块心病。我缺少了点儿“不悔少作”的气魄。获奖并没给我多少安慰,反而使我心怀惴惴。这有些像把我拍的一帧连焦距也没调准的照片拿到摄影展览会上去展出。一想到有那么多人的眼光射向它,我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我开始怕别人在介绍我的时候说:“这是《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我在心里念叨:“最近十几年我写了那么多长长短短的童话,许多篇在思想、艺术上都比它成熟,为什么偏偏去拎不开的那一壶呢……”
      
      
      
      我并不仅是想想而已,还采取了行动。我跑到出版社去,对他们说:“这本书太旧了,还在那儿讲人民公社呢,早不适合今天的孩子,不要再印了!”那本书当时仍旧印刷得很起劲,每次的册数都超出我新书的两三倍。我说过之后,发现书还继续印,我又去声明。为了得到出版社的支持,我说,我做些修改再给你们。但那近乎托词。在我内心,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改。修修补补,它还是原来那样子;对大的框架做改动,它就不再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童话史”之类书里谈论的那本《小布头奇遇记》了。我想,我还没有老到丧失创作能力的程度,有那精力,我还不如写一本新的呢!
      
      
      就这样,小布头被搁置起来了,一搁就是四年多。
      
      在这期间,我并没有得到安宁。我常常收到当年的小读者写来的信,其中多数是讲要给自己的孩子也买本“小布头”,但是书店里没有,问我怎么才能买到。有些信里还夹有邮票和现钞,求我无论如何要帮他们买一本。一位年轻的妈妈写来的很长的信里说,她每天凭着记忆给自己的孩子讲小布头的故事,但时间太久,有些地方已记不清楚了。她就跑了好多书店去找,但哪儿都没有。接下来,她呼唤说:“小布头啊,你在哪里?”小布头在我的书柜里,但也为数不多,很快就寄光了。我不能把退回的钱也装进信封里寄,还是要跑邮局。每逢报上有什么报道,把我的名字同外交学院联系起来,就会有一批信寻到门上来。终于,我连珍贵保存的一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书也赠掉了。有的信非常令人感动,使我没有办法不尽心力。
      
      
      看来,我要埋葬掉小布头,为时还稍早了些。
      
      我不好埋葬小布头,还由于,它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孩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叶至善、李庚和韩淑锦等同志都为他的诞生付出过心血,尤其是叶至善同志。当时至善同志是出版社的领导,但是从审稿,安排画家制作插图直到考虑版面设计原则、开本大小和使用几号铅字这些具体琐细的事,他都亲自去做,连“内容提要”都是他自己动手写的。由于他的辛勤劳动,从我把修改稿交给他到我拿到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样书,前后只有四个月的时间。离开中国少儿社之后,他仍一直惦念着小布头,称他作“嫁出去的女儿”。他确是把小布头当作自己的孩子的。
      
      
      1980年2月,我参加《儿童文学》一次发奖会。至善同志的长子叶三午听说我叫孙幼军,跑过来说:“你怎么不去看看我爸爸?他总是挂念着你,说经过文化大革命,你多半已经不在世了。我爸爸还从图书馆给我借来不少关于非洲的书,说咱们这儿有‘文革’,让小布头到非洲去一趟吧!他是让我写‘续集’。我说,我跟他语言风格完全不一样,怎么写?我爸就说:‘你学嘛!’弄得我没有办法。这回就好啦!”我知道至善同志当初拿到原稿,曾让念小学的女儿小沫试读,听取她的意见。事隔十多年,他又拖住儿子来帮忙。他对小布头,真可说是一往情深了!我有什么权利独断独行,轻易就“枪毙”呢?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现在的一些朋友也没忘记这本书,一再催促我尽快完成修改工作。
      
      有这些做动力,我终于把这本书修改出来了。
      
      这本新版的《小布头奇遇记》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我只把“人民公社”和与此相关的“生产队”、“社员”之类词儿去掉,而那些人物、那些情节,都原封未动。标语口号也大多保留下来,因为当时就是那样子的。一些枯燥无味,孩子又不可能懂的个别段落,如苹苹的爸爸念报,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略去了。改动的重点在于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把啰嗦重复的“小布头又讲了一个故事”,整章地删去,而增写了小布头第二次进鼠洞的故事约一万字。这大抵相当于我删掉的总字数,可以维持原书的篇幅,更主要的是,我觉得它有助于丰富小布头、小黑熊、布猴子等人物形象。
      
      总的说,好比一个人,生就的一张丑脸,我做的只是给他刮刮胡子,洗洗脸,理理发。我不能把他的鼻子割下来,向上移动一厘米。就算我有那本事,我也不该那么做,否则,张三就不是张三,变成李四了。而当年的小读者在那里寻找的,正是这个丑张三。
      
      封面、插图都是原来的。沈培的儿童画极可爱,而这本书的插图,又是他付出过特别的努力的。为了小布头的造型,他画了好多张各种各样的形象,反复进行比较、选择。小布头这个人物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是和沈培成功的插图分不开的。我不心疼删去的章节,却心疼这些章节的插图。所以有时候为保留插图,我把想删的文字也勉强保留下来了。
      
      面对着厚厚的一大叠剪贴稿,我不禁想:现在的小读者,还会像他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一样地喜欢这本书吗?我实在没有把握。至于将来他们会到书店里为自己的孩子寻找这本书,我更是想也不敢想了!
      
      孙幼军1993年 3月于北京
      
      -----------------------------------------
      小书房 书评
      【小布头奇遇记】
      http://www.dreamkidland.cn/fxyl/101book/012.htm
      
      
      
      这个奇遇故事恐怕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在东北有一对小兄弟,弟弟的腿不方便,哥哥每天背弟弟去上学。爸爸把午饭的钱交给哥哥,中午由哥哥去买。这一天,弟弟等了好久才见哥哥回来。他没带什么好吃的,只有一个馒头,还有从地摊上淘来的一本旧书。弟弟指着封面,吃力地认读:“木、偶、奇、遇、记。”
      
      许多年后,这一对小兄弟都成为了鼎鼎大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弟弟叫做孙幼忱,哥哥叫做孙幼军。
      
      《木偶奇遇记》是怎样让他们着迷呢?先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吧:
      
       
      
      从前有……
      
      “有一个国王!”我的小读者马上要说了。
      
      不对,小朋友,你们错了。从前有一段木头。
      
       
      
      多年之后,孙幼军在他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中是这样开头的:
      
       
      
      有那么一个小布头……
      
      小布头?小布头是什么哪?
      
      小布头,嗯——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
      
       
      
      《小布头奇遇记》创作于1961年,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低幼童话,曾经影响了几代的孩子。出版至今,它的销售数量早已超过了百万,而实际的读者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播放过它的故事连载,每到播出时间,孩子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到收音机前收听“小布头”的故事。至今还有当年的小朋友惦记着它。
      
      在首次出版时,编辑叶至善先生(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忍不住效仿孙幼军的风格,写下了这样的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些什么?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
      
      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
      
      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碰翻了苹苹的饭碗,把米饭粒撒了一地。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
      
      “小布头”也生气啦,他不接受苹苹的批评,从苹苹那儿逃了出来。
      
      以后,“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它们讲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些事情,这些故事,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快自己看吧!
      
      “小布头”后来怎么样了呢?
      
      后来,“小布头”懂得了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的道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小布娃娃。当然喽,他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
      
       
      
      这段内容简介,不但清晰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而且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孙幼军在整部童话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
      
      “小布头”的故事在没有出版前,就已经深深打动了一个相关的人群: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两位著名编辑叶至善与李庚老师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为了测试孩子的接受状况,叶至善先生还请上五年级的女儿小沫先读一遍,10万字的故事,小沫几乎一口气读完,还大声念出来,听来有滋有味儿;正在准备结婚的画家沈培先生也被这个故事迷住了,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绘制了一百七八十幅图画,用画笔创造了苹苹、小布头、小老鼠们等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童话形象。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是使这部童话获得成功的一部分。
      
      甚至文稿交给编辑前,“小布头”的故事就已经打动了一群孩子。在创作“小布头”时,作者还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员,他还没有正式发表过作品,正在默默地创作着一部大学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他是一位好客的叔叔,而且讲故事的本领棒极了,几乎每天都有一群孩子到他的宿舍去听他讲故事,他们兴高采烈地听着“小布头”的故事,每次故事告一段落时,孩子们都热切地问“后来怎么样了”。他们不知道,这位可爱的叔叔,小时候就极擅长给弟弟妹妹们讲故事,而且他是读着不少优秀的中外童话长大的,他也读过几乎所有能遇到的武侠小说和新文艺作品。这个超级书虫和故事迷,几乎注定要成为一位专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孩子王”。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再阅读“小布头”的故事,似乎会遇到一道时代鸿沟的阻隔,故事中的教训色彩、频繁出现的政治口号和那个时代一些特定的名词(如“人民公社”、“生产队”之类),看来已经不容易被孩子们理解了,但那些东西在那个时代是真实的。把它们搁在一边,这个故事仍然是一个好玩的故事。
      
      许多过去的小读者,至今还记得故事中那五只被认为是“坏典型”的小老鼠,它们本来是偷吃粮食的坏蛋,但在故事里被描写得活灵活现。不少读者还能背下关于它们的打油诗:
      
       
      
      鼠老五,鼠老五,
      
      溜出洞来散散步。
      
      最好找块甜点心,
      
      外加一个烤白薯。
      
       
      
      在这五只老鼠的身上,孙幼军非常自然娴熟地使用上讲童话故事的高招,轻快的几笔就勾出了它们的形象,童稚天然的语言牢牢吸引住小读者的兴趣,曲折的情节设计把故事引向高潮。童趣、幽默、好玩,在与“小老鼠”相关的篇章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插曲,却成为了能唤起永恒回忆的篇章。看来是一个意外,但仔细想想,一点儿也不意外。
      
      1990年,孙幼军先生获得了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提名,同时,《小布头奇遇记》也获得了安徒生奖“作品荣誉证书”。这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第一次。但获奖并没有减轻作者自己对这部作品的遗憾。他在1993年的一个修订重印本的后记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获奖和孩子喜爱并不等于说这本书就是‘成功之作’。事实上,在我这本‘处女作’里,主人公小布头被我当作所谓‘反映现实’的工具。我精心安排的不是主人公个性的发展,而是那背景。好比拍摄人物像,我把焦距对准人物身后的建筑物。结果是,背景是清晰的,人物面目却摸模糊糊。听到赞扬的话越多,我越觉得它不该有这样严重的缺陷。”
      
      小布头奇遇记,是诞生于一个几乎不能容忍童话的时代的童话。也就是在那个时代,因为它的一些超越自身时代的永恒的东西,它征服了不计其数的孩子们。它的奇遇,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教益的童话,这个童话告诉我们: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内心渴求,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一样。
      
       
      
      2003年,孙幼军爷爷创作了《小布头新奇遇记》,并特意邀请现定居于香港的画家沈培爷爷再次合作,为这个新奇遇插图。故事接着上次奇遇中的“后来呢”继续发展:
      
      小布头几经辗转,成为了男孩子朵朵的知心伙伴,他甚至坐飞机去了美国,陪伴朵朵度过了一个不那么平静(甚至可以说有些眼花缭乱)却也很温馨的幼年时光。
      
      小布头的新奇遇更像是一部温馨的家庭故事。在孩子好奇的眼中和脆弱的心灵里,大人世界的纷扰和无奈,引起了种种不安和疑惧。年届古稀的怪老头儿在故事里对孩子注入了深厚的同情和无尽的慈爱,他指派小布头代替自己给孩子最大可能的慰藉。
      
      如果说42年前的小布头充当了一个为孩子现身说法的榜样,那么这个新小布头却是孩子的玩伴和代言人,他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请大人们好好看看自己和孩子。
      
      “嗒—嘀—嗒—,嗒—嘀—嗒—”。小布头迷们,还等什么呢?
      
      
      
  •     一本书,一样东西,被刻上了时间的印记后对每个人就变得意义不同,弥足深远。这本书如果放在现在就会被淹没在浩瀚的,品质良莠不齐的童话书当中,可是在那个年代,童话书少的可怜的年代,能得到一本自己想要的书,后边附带的是要诸如考试得双百一类苛刻的条件(现在的孩子如果有读书的想法估计家长就会美的屁颠屁颠吧?)。
      这本书,就是我其实根本没得到过的书之一。第一次看,是三年级,中午在“寄居”的同学家,分了很多天,如饥似渴的看完。至今伴随着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她家那举架高高的房子(现在都拆了)和放这本书的木头书柜。。之后的很长时间,我都沉浸在也想要一个小布头的想法中(是小布头,不是这本书!),甚至后来我自己找了布歪歪扭扭的缝了一个。但对这本书,当时却没有太多渴求了。
      前不久听yiko提起来这本书,突然就动了念头到网上买了一本,看着那些熟悉的图画还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字烙印,心里其实挺失落的,一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童年也再也回不来了,但我们这代独生子女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感可能会伴随我们终生。会去买这本重新印刷的崭新的书(我记得小时候的开本不是这么大),可能仅仅是想用十几块钱做为对小时候未能拥有的补偿,可是,真的能补偿吗?
  •     看到这么崭新的图片,我慌忙去找我自己的小布头。我童年的时候读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小布头。如今书面和背页都已经很斑驳了。尽管我那么悉心的呵护过它。可是岁月还是给了它应有的沧桑。
      多么单纯美好的童年啊,好像那么遥远,又好像那么近。
  •     这本书
      当初在卓越等了很久
      不是刻意的去寻找
      只是突然某一天
      想起了以前小时候
      睡前都会听爸爸或者妈妈读的一本故事书
      叫做《小布头奇遇记》
      也许关于故事的情节
      早就忘记了
      但是封面
      却一直跟着我成长的步伐
      留在我记忆的深处
      这样的一本书
      也许平时不会拿出来读
      但是我知道
      如果有一天我做了妈妈
      我一定会给我的孩子读这本书
      因为
      小布头
      让我孩提的时光
      跟着它一起飞到了很远的地方
      让我每晚都有甜甜的梦
      
  •     在学校图书馆借书时,偶然想起它。
      
      在查询机上一搜,学校果然有。
      
      抱回来重温。
      
      小时候在同学家借着看的,非常喜欢,看得忘了时间忘了吃饭。
      
      以后有了孩子,要读给他听。
  •     这本书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本书是繁体的……好像是我妈小时候看剩下来的。
      所以,推广简体应该花了相当长的时间。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可能是2-3年级。居然硬着头皮把一本繁体字的书看完了。可想而知这本书有多好看。
  •     文/黄大
      
      这是我很小的时候看的第一本童话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记得我好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从同学那里借来读的,它也应该是我认识字以后读的第一本书吧。
        
      小布头是一个玩具,准确点说是用一块布头做的娃娃。在童话故事里,作者通过一个布头娃娃的经历,透视了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拥有小布头那家子人的生活变迁。
        
      作者的文笔特别生动,故事情节也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小布头被老鼠们错当成点心抓到洞里,对三只老鼠的描写,那几只老鼠为了能吃到小布头说的四段顺口溜,还有大勺子回忆它主人的孩子饿肚子拉着它玩的那段情节,让那时的我看了不由得辛酸流泪。虽然三年级时也没认识多少字,但翻开书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也让我从此对读书发生了兴趣。
        
      在外这么久了我不知道这本书现在是否还在家里,也许它只能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了。
  •     不记的从哪里得到的了
      
      很好看
      
      小小的我为了小布的命运捏着把汗,直到她终于回到苹苹的身边.
      
      看完以后我也做了一个小布头,不过没那个好看:)
  •     这是我遵循“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精神后借来看的第一本书,记得还是抢我那个发小的。最值得怀念的是我自己也做了个小布头,并用玩具模板给他在台灯下面做了小小的床,还有小小的枕头和被子,我也很想让他坐坐玩具的火车,不知道他是不是也不喜欢女孩子呢,呵呵:)过去了20年,仍然历历在目。
  •      看了好几个朋友写的头一句都是"这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书",我也如此.
       还记得那是小学三四年级时邻座男生的一本旧书,封皮早都没了,好几内页也破得不成样子.但这本书还是吸引我看了下去,虽然当时那个男生不大情愿借给我看.哼!(还记得他的样子呢)我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封面的样子,可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还是感到温暖和愉快.
       本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就少,写儿童小说的作家也少,这是我对那个时候儿童小说仅有的一个回忆,当时很喜欢,一看到就被吸进去了.看过后自己的布娃娃再也不乱丢了,怕她们也会有像小布头一样的艰难遭遇. :)
       不敢保证现在的孩子会特别喜欢,因为可供他们挑选的好的童书实在太多了.可我还是推荐这本书,梗概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小的布头做成的娃娃遭遇的有我们那个时代特色的各种经历.我认为小布头是坚强的,和有自己的梦想的.
       感谢孙幼军老师,希望看到更多中国原创的好的儿童小说!而不是让很多孩子和家长们不得不崇洋媚外.
  •      看它很偶然,不知从哪得来的一本旧书,前面也少了一些,就那么看下去了。但十年过去了,我都有些淡忘了,突然看到了这本书,真的是很开心。记得 当时是非常非常喜欢它。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有一个这样的小布头。可爱又让人生气。许多情节还是记得很清楚,小火车拉,大汤勺拉,还有那个关心她的小姑娘。值得一看
  •     小小时候看的,书里还全是革命教诲呢。当时书封面是黑色的...很可爱的书,还记得许许多多细节...当时看的时候极向往被系到风筝上..
  •     从朋友那儿看到这本书,一阵欣喜,很小很小的时候看过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小布头的经历很神奇,很有趣。虽然大部分情节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心中仍然能隐约涌现出当时对这本书的喜爱。爸爸妈妈可以给小朋友买,记得好像看了好几遍呢!
  •     这本书很老很老了,我在很小的时候读的,甚至在那时,我印象中读的也是一本旧书。封面是差不多的,就是那个小布娃娃和那一只鹰。
      故事情节实在是记不太起来了。好像是工人师傅用边角料作了一个小布娃娃,叫小布头。后来不知道怎么出去转了一圈又回来的故事。历险记嘛,都是这个套路。只记得故事很温馨,在历险中小布头学到了很多美德,特别是强调劳动的重要性,给小孩子读非常适合。
      由此联想起其他小时候的童话:
      《大林和小林》:一家两兄弟,一个在自己穷苦的家里长大,一个给地主收养,结果呢,一个成了革命的无产阶级,一个成了寄生虫,最后当然是被革命了。这个拍了木偶剧的。
      《秃秃大王》 :不记得是谁写的了。基本上也是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故事。有一个很愚蠢的秃秃大王,长得很难看,他一生气牙齿就会长长。比较好玩的他的几个大臣,其中一个是一头狼,名字叫“——”,注意不是破折号,而是表示闭嘴一会儿。于是常有这样的场景:某人闭嘴不说话,该大臣质问“你叫我干什么?”,那人很委屈:“我没叫你”,“那你刚才不说话,就是在叫我的名字,难道你不知道我的名字是——”。哈哈,现在看觉得有点无厘头的味道。最后的结局呢,秃秃大王太生气了,牙齿狂长,把他自己顶到天上去了。于是大家一起用扇子扇,就给扇跑了。
      
      以前的童话书都很精美,有很可爱的插图,不知道现在的版本如何。
  •   奇遇呀
  •   当时我也看很多繁体的书,什么一千零一夜之类的...
    也是2~3年纪,我都不知道怎么啃下来的,连猜带蒙,好佩服自己啊。。。。
  •   家里那本已经没有了,后来在网上买了本再版的。
  •   呵呵~~~小布头,童年的回忆。经历中勇敢,分享中快乐。
  •   这是我小时候读得次数最多的一本书。还是繁体的。呵呵。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
  •   我好喜欢你这个题目啊。。。善良勇敢的小布头 呵呵
  •   我也做了我也做了。不知道哪儿去了
  •   我做了一个,还有头发,还“不小心”弄上点腮红,看着特逼真。
    我弟弟说,你也“不小心”把我的小布头也弄点腮红呗,哈哈哈
    他那个特别难看,属于我的试验品:)
  •   我是94年的时候看的小布头奇遇记,那是我过12岁生日礼物。我爸爸小时候看过,当做生日礼物送给我和我双胞胎的姐姐,希望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后希望我们喜欢小布头~~后来我妈妈给我俩做了第一代的小布头,我们爱不释手,天天玩,就玩破了。后来又相继做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昨天恰好是第一代小布头17岁的生日!时间过的真快。我跟姐姐都在今年结婚了,所以第三代的小布头的黄色帽子的后面,分别缝着我俩的结婚纪念日。我还把他带到德国来啦!每天都要抱着他睡觉。抱着他,就想起妈妈,想起家~~~
  •   4242,真是记忆深处的东西,记得有一张图是小布头和一个饭勺,而饭勺正在讲一个关于一个小孩子饿死了的很悲惨的故事……
  •   我给女儿买了孙幼军近期又写的一本《小猪唏哩呼噜》,同样非常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