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叩鳴集 4

出版社:一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善性導師 著  页数:280  

前言

  編者的話:  展開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是一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書名為《佛乘叩鳴集》。它是佛乘宗善性導師多年來弘法過程中,面對學員和不同場合社會大眾提出的疑惑,所作的開示紀錄。《禮記》有云:「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今將問答語錄編纂成冊,假其名以問世。  明師無論問者諸根利鈍,均隨所應度,期令眾生遍發歡喜,願行菩提。因此編者自當儘可能保留話語原貌,未敢贅飾,用能彰顯叩鳴之際,觀機示教的善巧方便與歸元無二之宗趣。眾生疑問容或支離,然釋者所答必然指向究竟。讀者於此契入,舉凡行住坐臥、六識所及的生活煩惱瑣事,進至對生命真相、宇宙全貌的認知,將可事半功倍,豁然疏朗。  又內容雖屬問答形式,但因考慮讀者需求各有因緣,故將每一問答配一題號,並作篇章分類以利查索;另在重點語彙名詞處稍加註解,以便解讀酣暢;針對若干不同題號中的相互可參照內涵,亦作出參閱連結提示,俾便讀者舉一反三,心領神會。每冊書後均按筆畫順序臚列關鍵名詞索引,工器雖微,若能按圖索驥亦稱可觀。  佛法博大精微,經典浩瀚,且譯筆多簡約古直,末法眾生常歎難窺堂奧。今善性導師慈悲為念,以最平易近人的淺白話語,開導眾生了知佛法,引導學子進入信、解之門;至若登堂入室、取精用弘,則端賴修習者的行深與證入。故叩鳴實無小大之分,廣釋群疑亦僅開啟聽聞者的「自性」罷了。君不見惠能大師所言:「諸佛妙義,非關文字」,德山舉棒,臨濟一喝,莫非如是。祈與有緣讀者共勉。  

内容概要

  《佛乘叩鳴集》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至第四本。從第一本的突破宿命(因緣果篇)、生活面面觀(生活篇)、鬼神的真相(疑惑篇)、透視生死(臨終關懷篇);到第二本的命運的脈絡(因緣果篇)、成就的不二法門(去習氣 修德大篇)、心靈的進化與超越(意識篇)、信什麼,如何信?(信仰篇)、生命的昇華(修持篇);再到第三本的思想觀念導引一切(理路篇)、實踐檢驗真理(事修篇)、跳脫意識作用(感應/相應篇)、超越身心靈(身心一如篇);每本都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方便導入究竟;雖有相同篇章,但內容卻是由淺入深地來說明修行的整個次第,慢慢帶領讀者對於佛法義理的了解,逐步建立起對人生、對修行的整體概念、正確認知。未來將陸續出版,相信大家所面對的種種心理與生理問題,都能在這幾本書裡獲得解答。  本系列叢書有兩大特色:第一,它是一本「實證」的書籍,有別一般的文字解。佛法是講「實證」的,假設沒有實證,文字再優美、再怎麼詮釋也搔不著癢處!現代人無論是看佛經或一般佛書,看完之後常感使不上力,不知如何去修!而 善性導師的回答問題中,在在展現了佛乘大法最了義的見解,對於方便與究竟,都是一次到位的。當你了解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什麼是方便,什麼是究竟,自然懂得熟輕熟重,自然懂得分寸的拿捏。  第二,正因實證的關係,因此在實踐力行上有著非常具體的方法。讓我們對於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包括習氣、煩惱等等,能做最簡潔、明確的處理。佛乘大法一開始就談到「體相一如」,也就是「空有一如」,它雖然要你看破這個「相」,但我們既然活在這個現象裡,那麼就好好的從這個「相」,漸漸地融入這個「體」,也就是所謂的「融相入性」,相和體都要圓滿。唯有把「相」一併融入這個「體」裡,才不會偏有或偏空,這才是真正的佛乘境界。  眾生都擁有兩樣東西,一是本心,一是意識心。人類稱為萬物之靈,意識心的層次就高,但也因為意識心層次高,所以經常妄念紛飛,甚至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在修行過程中,兩個心都具足;在未證本心以前是意識心抬頭,只要意識心抬頭,本心就潛藏起來。修行就是要學習怎麼樣讓意識心停止下來,讓本心抬頭,讓般若作主。  人的一生,在成長的路上須面對、解決種種問題,其中最難的可說是面對自己、洞見自己。佛家所講的解決是「永恆」的解決,而不是短暫這一生的解決。所有的人,不管他的困境再大,心再苦,都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他天生所具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佛性」。任何一個眾生只要有「佛性」的存在,就一定可以成佛,因為佛性就是成佛的性質;只要肯修正、肯付出,當有一天完全沒有任何習氣時就成佛了,就完全不受物質現象的侷限了。

作者简介

  善性導師  心即法,法即心,一切法皆為此心  若無此心,則無一切法  善性導師為佛乘宗 緣道祖師正式授記之傳法師。1993年赴美弘法、潛修,在歷經十多年的內省以及痛下功夫,終臻世出、世間圓融自在之境界。於1999年應邀返臺宏傳《佛乘大法》。  導師於生活中自然無礙地落實「嚴謹自持,身心清淨」,其提出之六字真言「去習氣、修德大」實為立身處世之圭臬,更為佛子「人成則佛成」之基本道行。  導師於實證中,領受宇宙人生之真相,因而將自身實證之體悟,於書中毫不藏私的明示。其不拘泥名相論說,直解佛法要義,不僅為現代佛教注入源源活水,更令聽聞者見地提昇,轉化生命內涵與層次。

书籍目录

著者簡介編者的話思想觀念決定一切(理路篇)1.因緣果 ─ 種因、結緣、得果;操之在我2.種因結緣 ─ 種成佛之因,結成佛之緣3.萬物有靈 ─ 眾生皆有佛性4.佛性/自性/本心 ─ 生命的源頭,真正的寶藏5.融相入性 ─ 處處王佛,時時自在實踐檢驗真理(事修篇)1.靜禪/打坐 ─ 意識不動,方得清淨2.九字禪/念佛 ─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3.動禪/無上禪功 ─ 動靜一如,人體生命科學4.丹田呼吸法 ─ 吸吐之間,念念為眾生5.禮佛拜懺 ─ 心空、罪滅,真懺悔成就的不二法門(去習氣 修德大篇)1.檢討自己 ─ 山不就我,我來就山2.減少塵勞攀緣 ─ 無情才是真有情3.和協不對立 ─ 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4.去習氣 ─ 習氣就是畫地自限5.修德大 ─ 我愈小,德愈大6.去習氣與修德大 ─ 鳥之雙翼,相輔相成索引

章节摘录

  ?常聽人家說:「天機不可洩漏」,何謂天機?是不是真的天機不可洩漏?如果洩漏了會怎麼樣呢?  天機是命相及武俠小說的說法,甚至連道家都不講這東西,而道教也只牽扯到一點點這方面的問題而已。天有什麼機?哪一個天、哪一種天有什麼機呢?這是很奇怪的說法。中國人所想出來的這些東西,實際上,以佛教來講,可以把天機的道理提昇,那就是講因緣,天機就是因緣!以他們來講,天機就是命運,是個宿命的看法,也就是一定且固定是那個樣子;但是佛法講的因緣論,並非一定、固定是那個樣子的。我們講過,每個人的一生裡面,會有個主因緣,因為你累世種的因、結的緣太厲害了,所以主因緣變得很堅固,因此才會動彈不得,這樣演變到最後,就變成所謂的宿命論。  佛家講因緣論、因緣果觀,因緣是可以變動的,我們從因來變動、從緣來變動。從因,可以變動;從緣,你不要種這個因就好了;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要結這樣的緣,那就要改變成更理想的因,這樣更理想的緣自然就變動了,所以沒有什麼天機不天機的。天機,就好像有人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命運,比如你本身的命運是什麼呢?假設你一生就是每個月賺五萬元,那你現在賺多少錢?以你這個年齡來說,能賺五萬元算是不錯了。你現在三十歲,假設一直到四十歲、五十歲,你都不能突破這樣的收入,而且在人生的過程裡,也覺得不是很理想,所以你就會覺得自己的命運真差,怎麼賺都不超過五萬元,這就變成你的宿命了。  以佛法的角度來看,你是可以改變它的,簡單講,你可以進修所要學的東西;假設繼續進修都還不行,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你受到天賦的影響,也就是你的因緣,所以你怎麼進修也不會進步。那該怎麼辦呢?要靠修行,修行才比較有可能進步。由於你累世種的因、結的緣,所帶來的聰明才智,最多只能這個樣子,加上你又沒有太大的布施,對不對?你也不可能靠家裡,或等著錢從天花板上掉下來;假如你有大布施就有這個可能,忽然從天上掉下一筆錢來。我們學員就有這樣的經驗,當然不是真的從天花板上掉下來,而是路上撿到的。還有一位講師的媽媽,經常在路上撿到錢,不是只有一、兩百元而已喔,這些都是經常布施的緣故。  你想看看,在還沒有成就以前,佛法無非就是告訴我們,因緣可以有很大的改變,而且還滿容易改變及突破的,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呢?假設你這一世沒有突破這個因緣,就表示因緣不成熟,也就是不具足的意思,那就要等到下一輩子了。可是你說:我這一輩子很努力,在修行上很努力,種了很多善因,結了很多善緣,但還是不行啊!那就表示這因緣還是沒有成熟,還要繼續往這方面去努力,所以沒有所謂天機與不天機的問題。因此,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他不算命、不作預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知道因緣是隨時在變動的。  記得跟各位報告過,我在密宗修學一段時間之後,有一位師兄曾經帶我去認識一位算命的老前輩,他在香港和台灣的名氣都很大。在我印象中,當時他已七十幾歲了,只看了我一眼,就跟我說:「我不幫你算,算不準!」那時我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但在密宗時全部都改過來了,像是喝酒、打麻將等,所以他認為我的命算不準。我曾問過帶我去的那位師兄:「你有沒有跟他講我的一些經歷呢?」他說:「完全都沒有講。」反而是那位老前輩當下向我提出一個要求,他年齡那麼大了,還很客氣的說:「師兄,你能不能帶我去密宗修行呢?」聽說他從二十幾歲就開始幫人算命,算了五十年了,但他也了解修行是比算命還重要的。後來他跟我講,除非是特殊的人,比如親朋好友介紹的之外,平常他已不再幫人算命了。  所以沒有所謂的天機,如果講天機就變成宿命論了;佛家講的是因緣論,即使此生沒有成就,也應該改往修來,為以後鋪路。  ?有些親友很相信活佛轉世或菩薩再來,雖想改正他們迷信的觀念,但還是無法說服他們,該怎麼辦才好呢?  那還能怎麼辦呢,他們聽不進去就是因緣不具足,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有位親戚年收入相當不錯,平均約六百萬元,本來想讓他種點善因、結點善緣,就請他捐點錢助印經書;結果他想了將近十幾分鐘,就是不回話。經過再三催促後,他很勉強的從口袋裡掏錢出來,以每個家人各一百元計算,總共捐了八百元。布施是算比例,不是算多少的,月入五十萬元只捐八百元,這樣的比例極小,所獲得的福德自然就小了。  很多人因為收入不多,所以擔心捐款金額太小會不好意思。其實布施是以比例來代表人的心量,又何必擔心捐款有多少呢?只要比例夠大,即使別人是幾千、幾萬在捐,自己是幾百、幾百的捐,也沒什麼丟臉的;你們學了佛乘大法,這種小小的道理應該清楚才對。布施是心量的表徵,心量的大小決定修行成就機會的大小;但眾生經常捨不得財施,其實只有肯布施錢財的人,才有機會賺回更多的財富。  為了幫助比較親的親朋好友種善因、結善緣,我們也可以替他捐款等等,經典告訴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即便如此,在我們能力許可時,還是可以採取這種代他捐款的方式,替他慢慢累積福德;當他的福德累積夠了,自然而然,他的因緣可能有一天忽然成熟,也就慢慢會了解布施的道理,而加入布施的行列,或者慢慢不再迷信那些活佛轉世或菩薩再來等等的,就達到我們的目的了。  ?習慣、習氣、習性有何異同?生活中應如何觀察與修正呢?  習性是最難觀察出來的,習氣和習慣都還可以觀察出來。像我有一個壞習慣,各位曉得嗎?有時候學員的車子停在對面等我,我就會直接穿過馬路去。好意的解釋是,我不好意思讓他等太久;不好的解釋是,我這是偷懶,為什麼不走到紅綠燈才過去。我現在試著把它改過來,會想把它改過來的原因,是受到我大兒子的影響。  有一次,我看到12路公車已快到站了,我心想:「走那邊就來不及了」,於是我直接穿過馬路,大兒子看了,當然也跟著穿過去;事後我覺得自己做了一個很不好的示範。從那一次以後我就改了,不管多遠,我都會等紅綠燈。有一次,我發現他沒有照這樣做,我就對他說:你如果再這樣過馬路,萬一出車禍,保險公司是不會理賠的。他愣了一下,從此就不敢穿越馬路了。  所以你可以發現,即使你覺察力很高,在不知不覺中也會犯下很多的錯誤,而且不知不覺在累積當中,久而久之,就變成你的一個習慣,更久就變成習氣,再久就像我們歷劫累世累積到現在,就已經是個習性了,這就很難改了。  為什麼我們學員這麼認真上課,但習氣還是改不掉呢?因為太久了,所以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性了。每個人的習性不一樣,能解決這樣問題的機會也不一樣,那要看你歷劫累積到現在的習性,到底具足多少的條件,來解決你習性上的問題;所以你覺得改掉它困不困難呢?非常、非常的困難!假設你沒有辦法下大決心的話,就會把這一生的習性,又帶到下輩子去,也許下輩子到畜生道或靈界去也說不定。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