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

出版时间:2004-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冯达文,郭齐勇  页数:423  字数:30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由冯达文、郭齐勇两教授主编。全书约70万字,时间跨度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共分为先秦时期的哲学、汉唐时期的哲学、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等五编。本书在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维、新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传统训诂和现代诠释等方法,以文献史料为主,兼顾考古发掘史料,尽力摆脱和打破以往哲学史简单分类、教条化及西方模式,凸显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围绕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来展开有重点性的梳理、阐发、探讨、分析,力求准确地诠释和通俗地表达传统哲学思想的意蕴,并充分注意传统哲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全面展示其哲学本体论、价值论、人生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个侧面,从而建构和撰写出一部耳目一新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全书篇幅适当,体例架构新颖,资料运用得当、内容充实而简约,是一部颇具思辨性、科学性、原创性、新颖性,适合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自学中国哲学史读者学习的有益教科书。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第一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第一节 “与命同仁”的观念结构
第二节 “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第三节 “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
第四节 孔子哲学的思想史价值
第二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第一节 以“道”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与经验世界的辩证展示
第三节 由宇宙论开出的人生观和政治论
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
第一节 “兼以易别”的社会政治理论
第二节 二元分立的世界观构成
第三节 “三表法”与经验主义的认知主张
第四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
第一节 “性自命出”与早期儒家的“情性”说
第二节 《大学》、《中庸》的“性命观”
第三节 孟子依“不忍人之心”确立的性善论
第四节 孟子“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学说
第五节 孟子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思想
第五章 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
第一节 《太一生水》所展现的宇宙生成过程
第二节 庄子的“齐物论”
第三节 庄子的“道通为一”说
第四节 庄子的“逍遥游”
第五节 援道入法的稷下之学
第六章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
第一节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第二节 《易传》的“变易”思想与气化流行观
第七章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
第一节 惠施的“合同异”辨析
……
第八章 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
第九章 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
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
绪论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
第二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
第三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
第四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
第五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
第七章 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
第八章 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
第九章 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首先,在爱的范围和程度上,儒家依据宗法伦理,承认有亲疏远近之别、贵贱差等之分。墨子则坚决反对宗法伦理,主张爱无差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下引该书只注篇名。) 其次,在先后顺序上,儒家主张先爱自己之“亲”,然后再推及别人之“亲”,是谓“推己及人”。墨子则相反,要求人们首先去爱利别人的父母:“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自己的父母也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最后,在爱与被爱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墨子则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兼爱上》)就性质而言,儒家的仁爱学说是一种彻底的义务论,墨子的兼爱论因对实际利益和后果的重视而呈现出功利主义的色彩。 墨子认为,儒家“差等之爱”的出发点其实是自私自利,因而在最终结果上和极端的利己主义并无不同;社会中的许多罪恶和不平等现象如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无故获得富贵,也都是由这种“差等之爱”引起的。墨子相信,把这种“差等之爱”推到极致,必然会出现“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天志中》)的结局,因此,他坚决主张“兼以易别”,即用平等的无差别的爱来代替那种有差等的爱。 就对“差等之爱”的批判而言,墨子的“兼爱”论显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有力地揭露了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不合理,同时也暴露了儒家伦理的局限。儒家以亲族为起点的推及之爱,注入了贵族性的“恩泽”成分,无法突破此族与彼族、贵族与平民在经济利益上的分隔与界限。但另一方面,墨子抹去人我之别,把人与人的关系设想成包括在经济利益上的无差别无对立的境界,又使他的“兼爱”学说蒙上了一层具平民性的空想色彩。

编辑推荐

《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全书篇幅适当,体例架构新颖,资料运用得当、内容充实而简约,是一部颇具思辨性、科学性、原创性、新颖性,适合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自学中国哲学史读者学习的有益教科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9条)

 
 

  •   学习中国哲学入门的一本好书,非常好
  •   想要学点哲学知识,终身受益的东西
  •   新编中哲史 好好学习
  •   条理清晰,非常好,是经典版的新编
  •   梳理的很清晰,但对于各思想的内涵及演变,阐述上更清楚明白就好了。
  •   内容充实 条理清晰 值得一读
  •   幫朋友買的,單就作者的名聲,就可得知是部很好的書啦!
  •   书面干净 送货超级快 这本书适合考研专用 拿来读也不错
  •   看这本书大概也能晓得历史上哪些文人的情怀了。在儒家和道家之间左右摇摆
  •   内容没有看,但是竟然没有包装,只有一本书,纸张感觉很不好,有股怪味道,但这是书本的味道
  •   好的书,都要学习,一个人静的时候深深的读。
  •   书的质量没的说,绝对正版,老师推荐过,曾经作为考研用书进行学习。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挺好
  •   书的质量可以,但内容同学说不是太棒
  •   刚买回来,内容还没看。不过看目录排版都不错
  •   内容条理清晰 很容易入手 质量也很好
  •   这本书质量真不错啊 发货很速度
  •   这本书比我预定中要好很多,很多东西浅显易懂,建议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看。
  •   这是一本好书,条理清晰,是经典版的新编。
  •   有点偏。
  •   书挺好,快递挺快。。。。。。
  •   据学姐推荐这个版本的比较好
  •   这个商品不错,要是封皮再干净些就好了
  •   认真的做了读书笔记,这是一笔财富
  •   正版书,发货也快哈
  •   书很精美,发货很快。
  •   这个商品不错,物流太不给力
  •   真的很好!很喜欢!
  •   当当确实比天猫要便宜,但就是物流有点慢,包装不怎么严实,送到的时候外塑料包装已经破了
  •   对 我就是为了考研才买的。、。、。
  •   一个学姐推荐的,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   冯老师的好书,正在学习中
  •   看过冯友兰和钱穆的相关著作,再看看马克思派的解读,应该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
  •   不喜欢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比较详细,没有易经
  •   还没有读。据说不错。
  •   商品不错,值得购买,还未来得及细看
  •   这书编的不怎样。对编者的水平相当怀疑。郭齐勇自己编写的中国哲学史倒更加好些。
  •     此書缺憾是未談及魏晉關於才性的討論,但墨辯及道教可作為其他版本的中哲史之補充。
      
      本書在第七章第三節的〈後期墨家的知識論與邏輯學〉對墨辯有很詳細的論述,比勞思光、韋政通二先生的哲學史要詳盡得多,而高柏圓先生則是帶過。仔細看看後期墨家的知識論及邏輯,就會發現這一學派沒發展下去實在殊為可惜,它若繼續繁瑣下去,中哲史將是不同的樣貌(支離事業竟浮沉?)。
      
      第五章〈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與丹道理論〉及第八章〈道教的國教化與隨唐道教哲學〉對道教有詳細論述,關於道教,許多中哲史幾乎不會以一章節的篇幅去論述,或直接略而不提,而此書則用了兩個章節去討論。我認為它在哲學史裡相當重要。何乏筆先生曾說:
      
      「在價值或道德方面,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差異可能不是那麼大,兩者都主張『心主身』的觀念。身體哲學能否超脫道德方面的身心不平等及精神優先,而在身心平等上講道德、講自律、講修養,這才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又:
      
      「身體及衝動的解放顯然也有正面的道德意義,而且,道德者主義者『心主身』的主張有時不很道德。因此,『身主心』與『心主身』的辨證互動應該要取代單向度的『心主身』。簡單地說,這就是『身心平等』的內涵。」
      
      (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eubel/publications/3-3.pdf)
      
      唐代司馬承禎、吳筠談「性命雙修」,同時著重「凝神收心」及「養性練形」,反而是成玄英「重玄學」之後又一重視身體的傾向。與墨辯一樣,是研讀中國思想時不可忽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