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 富谷至  页数:156  字数:160000  译者:刘恒武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是2003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文同名书的中译本。译者刘恒武曾留学于日本佛教大学研究生院,同时作为班员参加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我主持的研究班,在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刘君付出了诸多辛劳。    承蒙刘恒武君和人民出版社的精心安排以及宁波大学科研基金的支持,本书中文版得以顺利付梓,我作为作者觉得十分欣喜,感谢之意无以言表。希望拙著可以让中国研究者更多地了解日本的简牍研究,从而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刘恒武君在日语方面精研日久,贴切完美地译出了笔者日文原稿的笔调和文风。我已仔细阅读了译稿,并与刘君反复交换过意见,应该说,这部译稿已经打磨得相当成熟。刘君不仅是本书的译者,亦是本书的评论者。    在本书出版之际,有不少的感慨,虽系一已的所思所想,却想在此抒表出来,作为本书的收尾。    在二十五年前的1981年,我作为进修生远赴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留学。当时年纪不过二十七八岁,同学当中有黄留珠、王维坤、张廷皓、周天游和余华清等人,现在诸位都已各成一家,在中国学术界担负着不同的重任。虽然当年我们不过是一群书生意气的学子,却彼此相约,希望携手致力于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

作者简介

作者:(日)富谷至 译者:刘恒武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第一章 关于纸的发明第二章 纸以前的书写材料第三章 木简和竹子简第四章 简牍述说的书写世界第五章 楼兰出土的文字资料——木和纸的并用第六章 由汉到晋——由简牍到纸后记原著图版出处一览引用简牍说明中文版后记译者跋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建议相对竹简、木简感兴趣的人们来读读。真的是好书!
  •   海外学者,独具慧眼。
  •   非常好,身为门外汉的我也看得很愉快
  •   封面喜欢,纸质一般,手感差了点儿,但是不妨碍书的内容,推荐购买!
  •   资料收集全,思虑细密。
  •   真的不错,纸张好,内容更好!
  •   书的内容不说,读者自己判断。价格便宜,物流很快,运费低。
  •   还在读,很吃力,但是很欣赏作者研究态度
  •   很学术同时也很有趣,非常值得一看。
  •   该书是从书写材料及其发展的角度-木竹到纸张,阐述对中国礼制与文控体系的影响,视角颇为新颖,而且难得的是作者是日本人,却能够如此深入地述说中国文化。这本书的名字较长,粗看起来以为是本通俗类图书,实质是本学术类图书,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可读性,这一点要感谢作者和译者。这本书是作者的同学翻译的,可能本身对内容就比较熟悉,而且感觉到很用心修辞,因此阅读起来,感觉文笔流畅,丝毫感觉不到是翻译的图书。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翻译得如此好的书了,亦赞亦叹。
  •      日本人治史,常能发人所未见,此国内所素来欠缺。此书有创见者在于两方面:其一重视简牍的形式,如尺寸、材料、编连等;其二则在重视简牍出土地点和内容的关联,从中揣度该内容的简牍是如何到达该地,起到何种作用等。
       不过此书装帧和内页设计颇有问题,日文原版所用配图移置时尺幅过小,分辨率太差,并添加了许多无关紧要的附图,干扰了原书的结构。将一本专门著述设计成了非专业科普探秘类的风格,在此类书籍的出版方面,人民出版社终究不如三联、商务、中华有经验
  •     作者在即将结束全书的时候,提出了“书写材料的政治制度史”这样的题目,细细想来,的确是令人耳目一新且颇觉振奋的。本书的大部分篇幅在讲述书写材料从甲骨到纸的变迁中,最为重要主要的书写材料——简牍中透露的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文献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种种,清晰的告诉我们:不同的书写材料(碑刻、简牍、纸,或者分的更细如竹简和木简),在不同的时代,其不同的装帧、书法、刻字、颜色等等,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我认为,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作者如何理解这些意义,而是把这些意义用活生生的材料呈现出来。这种“呈现”的意义似乎更大。于是,一些在文化史上看似板上钉钉,或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题霎那间有了答案。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通过竹简编缀的打结方式,看出汉代档案的归档方式,并透露出经典的形成过程。
      
      所以,透过竹简等书写材料的意义,可以让我们对秦汉帝国的运行方式窥其一斑。作者在末尾提到的“书写材料的政治思想史”正是遵循这样的逻辑:书写材料——行政文书——行政体制——政治制度。他甚至认为“在简牍的基础上展开的汉帝国的行政,与纸张时代的唐代的政治之间,必然是有区别的。”(第138页)但我觉得,从行政体制到政治制度,这其中的飞跃无论在汉唐都必然与经学有关,经学才是帝国最重要的政治。那么,书写材料从一种程式化的行政体制飞跃到具有制度的意义,这其中必然与儒家经典在公文中的引用、书写有密切关系。但具体怎样,又难以叙说。希望能早点看到作者的后续著作吧。
      
      最后,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后记里说:“今天正在发生的由纸到储存盘的书写材料的变化,无疑会导致汉字书写能力的丧失……而等在教养与文化的缺失之后的是,甚至不知‘亡国’二字如何书写。”(第144页)一个“日本人”,在汉字书写材料的又一次巨变中嗅到了“亡国”的味道,这是令我们“中国人”值得反思的事情。这里,我把“日本人”和“中国人”打上引号,是因为在儒家文化中,中日分享着同一个文明,我希望有更多日本人能对汉字的变迁有“亡国”之悲,因为这次遇到的境遇其实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
      
      ps:本书为行吟泽畔兄推荐,在此谢过^ ^
  •     
      
      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
      著/富谷至
          
        
        今天在看日本学者富谷至的木简竹简研究,相对中国人理所当然的认知(往往直接跳过装帧进入考古研究、经学、诸子、律令的考证),有很可观的角度。以下是一些摘录与乱入杂说。
        
      
      
        
        (1)比如他会从单片木简、竹简与连缀成册的竹简入手,从装帧角度开始探讨,一支上书,连上皇帝的“制曰可”,再连下传文书和转发文书,一支一支追加,从二月发出的诏令,传达到边疆,用了五十天,同时号令也由单支竹简不断累加连缀,变成了整整一册(^_^ 想起了文件“会签”和“文件下发”)。“这样,五十天之间皇帝发布的诏书以几何级数增加。可以说,一枚枚追加上来的简如实反映了皇帝的命令如潮水浸透漫延一般一直传达到西北边境的末端。”
        
        “诏令不是闭合的典籍,而是开放着的卷宗,汉令的法形式大概如此。”这意味着在汉代,皇帝的诏令混同于法律,这仍是律令不分的时代。到晋代泰始年间,《晋律》二十卷原本作为法典存在,《晋令》对此相应制定,作为刑法典的《晋律》和行政法典的《晋令》开始相互区别,相互弥补。“由简牍时代向纸的时代过渡,也就是向新的政治行政时代的过渡,律令国家自此诞生。”
        
        激动!笑。《桐之卧所》就在这一背景下写成,不能单枪匹马去一一救人,就改写律令,去拯救所有人吧!(虽然平时结巴一说到法律条文就异常流利的成公绥,带着那么一股波士顿法律的味儿>v<)
        
        (2)在中国晋代,从皇帝官僚行政系统开始普遍用纸取代简牍(高贵乡公投掷到地上的黄纸诏,司马玮临刑出示怀中的青纸诏,东晋土断的黄白户籍),直到唐朝与突厥战争,被俘的唐人造纸工匠将造纸术传入伊斯兰世界,中间隔了四个世纪。伟哉华夏!
        
        (3)“传檄”的“檄”:檄是单片木简。
        
        而且和赎、赦一样,不需盛入布囊后封缄,也就是“露版”。
        
        看来十八路诸侯战董卓的时候,就是这么一片木片送来送去,留正本,送副本,留副本,送誊本……大家都有得看。
        
        一群勤奋的刀笔吏坐在漆黑的官厅里,等待往来文书,每天至多写两千字,一批专职的木牍竹简工匠,日以继夜地赶制木片竹片,每一支竹简从新鲜竹子砍下、剖片、烘烤、杀青,至少两年,一位书籍简牍商人(政府采购工程投标人)驾着牛车,赶在送货的路上……
        
        (4)通用条款与签名生效。
      
        富谷至先生十分看重出土文书的墨迹、笔迹,认为很多属于通用文书——由书记官写就,留白处需主管官员签字生效。同时,他也整理对比了汉晋之际的文书传递签收记录,这一点,是契约关系极大丰盛(“资产阶级铁拳”阿朴语)的日本学者相当敏感的一点。
      
        (5)还有,富谷至先生用非常微妙的语言表达了对天朝上国的感受。
      
        “关于封泥还想做点画蛇添足的补论。‘汉委奴国王’印是公元1世纪赐予倭奴国王的金印,接受金印的王对于金印的用途了解到何种程度?本来,中国皇帝下赐给外邦的印章是一种象征物,也就是所谓‘功勋印’的一种代用品,并无实际用途。但即便是象征物,关于为何做成那样的形状,本来的功能如何,如何使用等等,蛮族的首领也并非全不介意。倭国尚无文字,更无法想象文书行政之类了。我们很想知道,得到印章的倭国国王作何感想。”
      
        我想到的是表妹读书,老师在她手上盖章,表示今天获得几朵小红花。妈妈说:简直像猪肉检验一样lol。
      
      
      
  •   秦汉刑罚制度研究,这本你看了么
  •   没有,谢谢推荐^ ^
  •   ”在汉字书写材料的又一次巨变中嗅到了“亡国”的味道“ 这有点强作杞人之忧的感觉。 另,对同一本书的书评和笔记能在一起互相补充看就更好了。
  •   妈妈说:简直像猪肉检验一样lol.——妈妈讲得很好,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