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与水环境研究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越文化与环境国际研讨会组委会 编  页数:36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文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在河渠整治和处理水体污染方面多作议论。而且在这两个方面,包括绍兴在内的长三角以及江南的其他地区,做得确实很不够,河渠淤积和水体污染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和大量投入,务使北调的南水能够尽可能有较好的质量。本文开头就说过,水是一种流动的液体,以长三角为例,此区范围内,任何一个地区的错失,都会影响北调的水质。所以,尽管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相对落后,但付出的代价其实已经不小。

书籍目录

越文化与水环境泛论水文化与河流文明鉴湖水系与越地文明水·水科学·水文化水文化——越文化生成发展的重要基因水利和海洋文化孕育中的越文化侗族水文化与古百越民族文化遗存闽越古村落水文化意蕴水与中华区域文化——以吴越文化为例越地山水中的人文风貌陇右文化与越文化起源之研究——关于中国地域文化与环境因素的个案考察吴越地区的水神信仰大禹治水的文化母题意义浅谈绍兴与水相关的神祗信仰谢灵运体论略——以谢诗中的“水”为例陆游的镜湖情缘山水神韵的谢氏家族山水诗创作所凸显的江南水乡情调越地水环境与戏曲文化生态略论绍兴滩簧腔系演剧的复兴吴越水乡古城“夹城作河”构造初识越国水利工程及其对宁绍平原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略论宋代鉴湖流域的市镇宋代绍兴地区水旱灾害与赈济明清绍兴水利兴修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官民分责与南北分治:康乾时期钱塘江南岸海塘的修筑略谈水环境的资源保护与整治措施论越地水乡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以绍兴本土的传统知识、传统智慧为例绍兴城市水利的传承和发展对绍兴水文化建设之探索和传承论民俗对于建设绍兴文化水乡的价值浙江省灾害链和防治对策

章节摘录

  水文化与河流文明  葛剑雄  我报告的题目是水文化和河流文明。我们讲的水文化,是指人类或者是某一个人类的群体,以水为基础所产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正因为这样,水文化和其他类型的文化一样,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也就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那么河流文明呢,应该是水文化中间一种特殊的、也是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文明的类型。  首先从物质层面讲。自从人类产生以后,大概很早就知道水是人们息息不可离开的,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间,人们逐步认识到,水不仅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并且有不同的类型。譬如说,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的水质、不同的水位,以及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所起的不同作用。那么到了现代科学产生以后,人就知道了水,它所存在的、所包含的不同的元素,以至以前不太重视的微量元素,用它更好地解释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依载于水所产生的不仅有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食物,还包括带有精神的、欣赏的意义的,比如茶、酒、各种饮料以及各种特殊的饮品。那么在生产上,恐怕人类最早只是利用自然界依托于水所产生的产品,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人类最早都曾经经过采集、狩猎、渔猎这样一些阶段,但等到人依靠自己的生产方式维持自己生存的时候,农业、牧业、林业、采集业、渔业都离不开水。比如我们南方在古籍中早就记载了这样一种生活的方式,所谓“饭稻鱼羹”,就主要依靠水稻农业,把鱼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在靠海的地方,在中国早就把它确定为渔盐之利,除了渔业以外还看到了海水中所包含的盐的作用。即使是游牧民族他们也离不开水,所以以前有一种“逐水草而居”的说法,因为他们游牧的地点是根据水和草这些人类跟他们所饲养的牲口所必需的物质为转移的,所以游牧民族其实也是跟着水而行动,这一点是全世界所普遍具有的。水也提供了人类早期的、最原始的交通方式,因偶然性地随着水的漂流发明了船、产生了航运,从河流进入海洋,从海洋进入大洋,属于这样一种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也利用水把它作为一种武器。在中国,在春秋后期就有了“以邻为壑”这样一种说法,后来发展到以水代兵。与此同时,人类也利用水来灌溉、航行、排灌,并且在治理河流的过程中,发展能够利用水治水。比如从明清开始,治理黄河的方法“束水攻沙”,这种方法用到近年来小浪底水库,利用积淤的水量去冲刷河道,那就是用水本身来治服水带来的危害。利用水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利用水来克服水带来的祸害,逐步地做到从资源上、从物质上达到人和水的一种和谐的关系。  其次是精神层面。有一些物质享受,它本身离不开精神。比如说茶、酒,对人来讲它绝对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享受,它也兼有精神的功能。水本身的存在能使人类产生一种观念、产生联想,所以水是一种很重要的景观资源。在《诗经》里,有“在水一方”这样的描述,在《楚辞》里,也提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个时候的洞庭水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而是在人们心目中的,是女神出现的这样一种环境。所以我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中国也包括世界各国,都留下了对各种水景观,如浅水瀑布、地下水、浪的波涛这些各种的描述,以及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水环境里人的心态。水,有的时候,给人带来希望,有的时候,成为一种阻隔人类之间来往的障碍,但更多的时候,人们喜欢在水面前,抒发自己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的一种感情。这种观念发展到能用水来隐喻各种人、各种群体的性格、特点。比如以前都说“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在我们先民的观念中,山跟水,它所代表的文化类型是有很大差别的,它所代表的人的性格也是有很明显的区别。但是总的来讲,水会给人更多的联想、更多的智慧。同时,水也被人们做其他方面的隐喻。比如早在西汉的时候,有人就指出来,老百姓的口,就像水的口一样,你是不能随便堵的,堵的话就会出大事,唐朝的政治家,也是用水来比喻百姓跟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讲到“水可载舟,水可覆舟”。我们都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所以水作为一种观念,已渗透到各个方面。我们中国传统,把龙作为一种象征,其实,龙也离不开水。有些地方把山洪看作是蛟,到现在民间还广泛流传,把洪水跟龙的活动联系起来。  水的精神层面也反映着不同的信仰。有的宗教,把水作为他们崇拜的对象,作为他们很多信念的来源。我们民间的各种崇拜中,也包含了很多因为水所产生的神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都保留着对早期洪水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才产生了对水的敬畏。传说中,有水母、水神,有河婆、河神。我们中国早就把四条著名的河流定为“四渎”,并且因此产生了对四渎、对河神的崇拜。清朝皇帝曾经不止一次派人去勘探黄河的正源,但他们并不是为了科学考察,而是希望找到真正的黄河源头。因为当时人的观念,认为河神是住在河源的,以前之所以黄河不能够安然,是因为没有找到正源,人们对河神的祈祷,对它的崇敬,它还不知道。尽管我们今天看来只是一种迷信,但实际上它起的作用还不小,它约束着人们对河流保持起码的敬畏,不要随心所欲地去改变。正因为这样,汉武帝作为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当他听到一个齐国人跟他建议,应该打开黄河的上游,把水引到蒙古高原,可淹没匈奴,中国也不再受黄河洪水泛滥的威胁。汉武帝尽管心里很赞扬他的大胆,但还是认为河流是神规定的,最好还是不要随便地变动它。这种观念,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对自然的敬畏也是我们人类文化遗产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一种对河神的信仰崇拜。由此发展,又发展到对海洋的崇拜。中国闽台一带盛行的对妈祖的崇拜,最早也是出于保佑海上航行平安的愿望。在早期希腊罗马时代,我们看到当时留下的一些遗物,上面都有女神、海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的船头都要放上女神。有一次在智利已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聂鲁达的故居里,我就看到他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在船头上的海神。这样一种崇拜,反映了他们当时对海洋、对水的一种认识。  第三方面是制度文明。由于人类作为群体,它跟水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水源充沛的地方,还是水源紧缺的地方,都有一个如何来管理的问题。在人类早期就已经产生了相应的规范,即自己这个群体中个体对水的利用方式以及他们所应该分配到的份额。我曾经在北非,在利比亚的古代美斯和托尼斯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地方看到不同的管理水的方法。比如有一个村,他们规定每天早上分配生活用水,是由专人来管理的。他必须把手放在古兰经上宣誓,然后才开始分配,以显示他的公正。古代美斯还保留着古老的水房,那一定要有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看着前面的流水,由他把不同草标放在里面,决定这个水流入每家院子的时间和分量。在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在山西、河南等许多地方,特别是比较缺水的地方,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刻在碑上的水则,用来规范用水的行为。在很多家谱里都有管理水的记载,更不要说为了涵养水库。尽管当时是用“封水”的名称出现的,规定那些在封水地区绝对不可以砍伐的山林,包括灌溉工程的维护以及包括在缺水时期水的供应。浙江塔山堰还有很多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都有它管理的功能。在世界层面我们看到一些缺水的国家,它对水的管理也是非常先进。比如以色列全国整个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但由于全国系统性地进行了水的管理,所以它现在完全可以充分地保证居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每年可以出口花卉、水果、蔬菜,现在发展到出口水管理技术以及节水的工具。在历史上,很多文明,是把水作为自己的基础的。事实也证明,有些文明的消失可能表面上看是其他天灾人祸,但是起根本作用的还是水。我们知道撒哈拉沙漠在一万多年以前,它的很多地方都还是农田以及人类生存的乐园,到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撒哈拉沙漠中找到古代的商道和古代的建筑。我曾经在苏丹的北部沙漠里走了几天,就看到了不少罗马时代留下来的古建筑,有的虽然已经风烛残年,但还显示出当年的辉煌,而现在这些都已经列进世界文化遗产了。我们中国历史上大家一再争论不休的楼兰古城,它消亡的真正原因,我想其实最基本的还是水,是因为河流改道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水源的断竭,才最终导致了它的覆灭。如果仅仅是战乱或者外族入侵的话,只要这个地方适合人生存,那么它总是能够恢复的,而只有水的断竭才造成了它的万劫不复。这些都值得我们作深人研究。跟丰富的水文化相比,我们现有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觉得我们这次会议的召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水文化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它集中的反映,或者说它最高的方式,我认为应该是河流文明。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真正对人类特别是古代的文明产生重要作用的,都是依托于大江大河。河流不仅提供了人类生产、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它把分散发展的文明汇成一个总体,并且依托这些河流所拥有的特殊条件,把它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比如我们中国,尽管我们的文明像满天星斗,产生在祖国大地的东南西北,但在早期起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是黄河流域。因为黄河跟黄土高原造成了大片的以黄土结构构成的冲积平原,它为华夏诸族的聚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又比如说埃及的尼罗河,我曾经从下游一直追溯到在埃塞俄比亚的尼罗河的源头,我看到它沿途大多数地方都是沙漠,而它的河床基本上是花岗石的结构。从航行的角度来讲,它非常的平缓,但是它的周围很难发展。但由于它巨大的水量,带来了上游的泥沙,富有营养的泥沙,所以每年它的泛滥为古埃及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到现在为止,古埃及90%的人口还生活在尼罗河三角洲,这就奠定了埃及的文明。其他的大江大河,包括两河流域基本上都具有这样的条件。大江大河还提供了人们交流的条件,所以整个流域各种不同的亚文明,最后都能够汇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通过它,连接到海洋,连接到世界各地。在这一点上应该承认地中海周围的河流文明得天独厚,因为它通过地中海,达到了相互之间交流、融合的作用。而像恒河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由于外面的海洋离其他文明的距离过远,在历史时期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作用。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拥有黄河、长江这样世界级的河流,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对外的交流主要还是通过陆路而不是海路。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以水文化为基础,逐步扩大、逐步地深人。也正因为这样,我想我愿意跟各位共同努力,大家一起,把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做好。我认为绍兴这一带,在水治理、水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有超过其他地方的贡献。那么,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有利形势下,我想我们的水文化研究不仅应该为我们研究历史、追溯以往,更应该为我们向往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鉴湖水系与越地文明  王 建华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与水之间的活动,就有了文明的律动。管子说:“水为万物本原”,这不仅仅是中国先哲的至理名言,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也曾提出过“水是万物的始基”的著名命题。作为自然的元素的水,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明史形成了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事实上也如此。世界上凡是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古国,大都与江河水域有着渊源关系。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古巴比伦文明。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孕育了北非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印度的古文明产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古代文明则与黄河、长江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水也影响、制约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一  越文化发生于长江下游,被视为长江文明的有机组成,它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从区域文化宏观研究角度来看,需要与长江文明联系起来考虑;若具体到越文化发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则须与越地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地理自然环境相维系了。无论是史前还是历史时期,越地的文明史总是与水的治理史息息相关。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绕不开关于水的话题。一部越地文明史,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如何与水环境共存并协调发展的历史。  古越先民生活在长江下游的东南沿海一带,亚热带温暖的气候,充足的雨量,丘陵和平原交错的地理环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在史前的古越大地上,较早地绽露出人类文明的曙光。浦阳江流域、曹娥江流域、姚江流域和钱塘江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表明,我们的先民在这里曾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这个地区不仅有着完善的史前文化遗址,如浦阳江上游的上山遗址,曹娥江上游的小黄山遗址,浦阳江下游的跨湖桥遗址,姚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而且还创造了与环境相一致的地域文化特征。  从浦阳江上游的上山遗址,人们发现亚洲最早的栽培稻遗存等实物,证实了长江下游地区的越地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上山遗址年代大约距今为约1 1000-9000年之间,年代相当古老,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越文化与水环境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论文集里面的文章参差不齐,不过总体还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