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哲学第3卷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佐佐木毅,(韩)金泰昌  页数:342  译者:刘雨珍,韩立红,种健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年来,“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这一用语在我国学术界开始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这一方面来自于我国学术界对于国外前沿学术思潮的敏感反应,另一方面则与日本公共哲学研究者在我国的推介多少有关。其实,在半个多世纪前,“公共哲学”这一用语就在美国出现了,1955年著名新闻评论家、政论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出版了一部名为《公共哲学》(The Public Philoso-phy)的著作,倡导并呼吁通过树立人们的公共精神来重建自由民主主义社会的秩序,他把这样的理论探索命名为“公共的哲学”。但是,此后,对公共哲学的探索在美国乃至西欧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尽管也有少数学者如阿伦特、哈贝马斯等相继对“公共性”问题做过一些理论探讨。

内容概要

1.本书中论题一至论题五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将来世代国际财团·将来世代综合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22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日本公私观念的特征和外国公私观念的转换”的前半部分内容编辑而成(2000年5月12-14日,丽嘉皇家大饭店·京都)。该研究会的后半部分成果收录于第四卷《欧美的公与私》,敬请参阅。    2.论题四根据口头发表于将来世代国际财团与将来世代综合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l2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公私问题”的报告内容编辑而成(1999年6月12-14日,国立京都国际会馆)。    3.特论一 以及特论三是为本书新写的内容。    4.特论二 曾口头发表于“将来世代国际财团·将来世代综合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一次全球一区域公共哲学京都会议亚太地区会议”(2001年9月1-3日,于国立京都国际会馆)。    5.第22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参加人员名单请参照卷末一览表。    6.论题及讨论整理后,经过参加者校阅。论题中包括作者在改变原文主旨下进行修改的内容;讨论部分,则根据需要,有些地方予以缩短或省略。

作者简介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东京大学前校长,现为学习院大学教授,政治学家。主要著作:《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岩波书店,1970年);《柏拉图与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政治学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书籍目录

前言导言论题一  日本式“公私”观念的原型与发展  1.作为前提的诸问题  2.日本式“公私”观念原型的形成与结构:古代的“公”与“私”    3.中近世“公私”观念的发展  结语:对近现代公私论的展望  围绕论题一的讨论论题二  日本式的公私观念与近代化  1.“公”被“公共”化的理由  2.被强迫的自由  结语  围绕论题二的讨论论题三 “公”就是Public吗? 1.日本式的“公私”与Public的“公私” 2.作为Lesepublikum(公众)的“江湖诸贤”   3.作为Nomads(自由人)的“江湖散人”   结语 围绕论题三的讨论论题四 现代日本的公共性话语  1.市民社会的公共性  2.国民共同体的“公共性”    3.共同体与公共性的区别  4.国家公共性与安全保障体制的重构  结语  围绕论题四的讨论拓展 历史的“公”与现代/人的欲望与公共性/新自由主义与公共性/将来世代与公共性/以国家为中心的公共性与权力/公共性课题化的历史/时间轴的公共性论题五 向他者开放的公共性  1.1iberalism是无公共性的哲学吗?    2.1iberalism是接受他者的哲学  3.向他者开放的公共性的制度化  围绕论题五的讨论论题六  日本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的“公”与“私” 1.拙著《公共圈与交往》中的尝试 2.对“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质疑 3.思考公私问题的理论前提 4.高度信息化社会所产生的“公”“私”问题 结语:通往公私问题的政治学 围绕论题六的讨论特论一  日本的“公私”问题  1.围绕公私的诸概念与日本  2.德川思想的“公”与“私”  结语特论二 横井小楠的“公共”思想及其对公共哲学的贡献  1.幕末应对外来压力的诸类型  2.国际关系的成立与“公共”思想:经济的世界  3.“公议·公论”与“公共之政”:政治的世界  4.小楠的“公私”观  5.小楠对公共哲学的贡献  评论:横井小楠的当代意义(山胁直司)  特论三  日本宗教的“公”、“私”与“公共性” 1.日本思想的坐标轴 2.不受不施派与反抗的论理 3.国教会Vs.自由教会 4.近代日本的“否定论理” 5.公共空间与日本宗教的多元性 6.宗教多元主义与公共哲学后记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论题一日本式“公私"观念的原型与发展水林彪1.作为前提的诸问题(1)对公共哲学的关心我的专业是法史学,虽然对哲学并不熟悉,但是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市民,对富于实践的公共哲学抱有一些关心。我对现代的“公共”问题所抱有的关心,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内容:第一,日本这个国家,缺少以公共讨论来解决公共课题的传统,公共领域常被私人利害关系所篡夺,而且这种状况现在看来似乎愈演愈烈。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首先有必要把原本应是公共的领域构筑成真正的公共领域。第二,由于历史原因,直至现在,日本这个国家的人权思想还很薄弱,还存在“私”易受“公”以及“公共”侵犯的结构。由此我认为,应战略性地构筑一种不受公共侵害的私的领地。我认为,以上两方面同等重要。回顾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迄今为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专家参加的研究会强调的是第二个方面,然而更为一般的倾向,我认为是第一个方面,即把着力点放在如何创造公共世界这一问题上。也就是说,对如何把一个包含个体的整体(家族、企业、社会、国家以及国际社会)构建成一个“公共的”组织。最近有种论调认为,所谓的“公”就是国家的“公”,但是与此相反,如何构筑非国家的、社会次的“公共性”组织,应该是我们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的讨论主题。我同意这种立场,并认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当我们回顾日本这个国家的“公私”秩序的历史时,还有另外一个观点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即便“公”是非国家的、社会性质的组织,也应当保护“私”的领域不受“公”以及“公共的”不当侵害。我认为这两个观点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

后记

下面,我想从我们所关注的几个视角,对本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2000年5月12-14日)的报告、讨论以及拓展议题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五大类:一、究竟是否存在日本式的公私观念?若是存在,那么日本式的公私观念原型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变化的?它与中国及欧洲的公私观念有何不同?二、当今有关日本的公私观念的讨论,与公私关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有着怎样的联系?追根溯源地探讨日本古代公私问题的历史背景,对于思考当今日本公私问题是否有效?抑或紧紧盯住当今的现状就可以充分认识,没有必要追根溯源呢?三、所谓“公”与“私”中的“公”,与“公共性”有着何种关系?近年来的主流观点,倾向于将“公共性”与“公”等同起来,或者几乎作为相同意思进行解释,这种认识正确吗?我们是否应将“公共性”与“公”予以分开考虑呢?四、日本属于国民共同体还是属于市民的公共空间?将共同体的理论更加多元化(复数化)或加以扩大,是否就可成为公共空间的理论?共同体与公共空间就其构想、逻辑及结果而言是否相互有所不同?为何时至如今还要强调共同体?

编辑推荐

《日本的公与私(第3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共哲学第3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公共哲学我买了10本,都不错,能保证质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