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申凡  页数:323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丛书是由国家“985’工程Ⅱ期项目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创新基地主持的“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之一。  有关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的学术关注由来已久,但对于本课题的专门研讨和集中组织则发端于2004年国家启动的985工程Ⅱ期项目。当时我们设计的“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课题获得批准,被列为华中科技大学的985Ⅱ期项目之一。于是一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学者在课题的感召下组织起来,开始了积极的学术研究。  之所以设计本系列研究课题,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现阶段,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文社会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良性健康互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紧迫。其突出表现是:  其一,科技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和提升。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科技的发展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杠杆和推动力,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先进的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就不可能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在生态、心态、伦理、社会、文化等领域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峻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内容概要

  本丛书是由国家“985’工程Ⅱ期项目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创新基地主持的“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之一。有关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的学术关注由来已久,但对于本课题的专门研讨和集中组织则发端于2004年国家启动的985工程Ⅱ期项目。当时我们设计的“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课题获得批准,被列为华中科技大学的985Ⅱ期项目之一。于是一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学者在课题的感召下组织起来,开始了积极的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

  申凡,1947年出生,河北宁晋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法学硕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1986年出版了教材《新闻采访学纲要》,1999年修订后出版了《当代新闻采访学》。1988年出版了专著《采访心理学》。2001年作为第一副主编编写出版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新闻心理学》,并作为主编编写该书的辅导教材与练习册。  在大众传播媒介及传播理论研究方面出版有专著《中国企业报研究》《市场经济与企业报改革》《当代传播学》。发表有论文《论传播资源》《解放以来我国报业结构演变探析》《中国民间传播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等。  主持完成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我国新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主持完成过两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改革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如何为构建和谐湖北服务研究》,主持的教改课题《文理交叉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丛书主编简介:  欧阳康,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帅。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家协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主席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著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自选集》《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大学文化人生》等;主编有《人文礼会科学哲学》《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百六十余篇,先后十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十余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传播、媒介与社会一、人类的传播创造了社会与文化(一)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的纽带(二)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文化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三)传播使人类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与精神的联系性二、传播媒介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媒介系统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大背景(二)媒介系统是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三)媒介系统功能的独立性及其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性三、媒介推进了社会发展(一)传播媒介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动力之(二)媒介能超越社会文化第一章 媒介对社会系统的协调与平衡——结构一功能主义视域下的媒介功能理论一、社会理论中的结构一功能主义(一)“共时分析”下的结构主义整体论(二)社会“有机体”和“功能必备条件(三)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的联合二、宏观结构一功能视角下的媒介功能分析(一)媒介功能的社会属性分析(二)媒介功能的社会价值分析(三)媒介功能的社会效力分析¨三、中层理论与媒介的测评功能研究(一)早期大众社会理论下的媒介效果研究(二)中层理论与媒介测评功能研究的范式转变(三)中期的媒介测评功能研究(四)结构一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媒介稳定性第二章 媒介促进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技术视域下的媒介功能理论一、技术之“手”:媒介功能的“另类”解读(一)媒介技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二)信息化社会的展望(三)全新的视角:从媒介技术解读媒介功能二、从英尼斯的“媒介偏向性”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向性(二)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三)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理论贡献和理论缺陷三、麦克卢汉之后的研究(一)梅罗维兹的媒介“情境论(二)贝尼格的“控制革命论(三)丹·席勒的“数字资本主义论第三章 媒介维护人的尊严与平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视域下的媒介功能理论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脉络(一)20世纪初“社会研究所”的初创(1923-1930年)(二)霍克海默掌管后对“社会研究所”的定位(1930-1933年)(三)二战时期“社会研究所”的迁徙(1933-1950年)(四)马尔库塞时代,:从思想到革命的超越(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五)哈贝马斯时代:辉煌之后的陨落(20世纪70年代以后)二、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一)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二)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三)弗洛姆的“心灵革命(四)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五)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视域的媒介功能观(一)早期学派领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媒介功能观(二)“青年造反派”领袖马尔库塞的媒介功能观(三)后期学派领袖哈贝马斯的媒介功能研究四、法兰克福学派对传播学传统学派的影响(一)法兰克福学派与传统学派在媒介问题上的主要分歧(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影响和评价第四章 媒介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文化研究学派视域下的媒介功能理论一、文化研究学派的产生及其理论来源(一)文化研究学派的发展轨迹(二)文化研究学派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文化研究学派的思想渊源二、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文化研究理论的确立(二)20世纪70年代:意识形态理论开辟了文化研究新方向(三)20世纪80年代后:向世界扩散过程中众多思潮的介入三、文化研究学派媒介功能观——媒介是意识形态博弈的场所(一)葛兰西:媒介是意识形态霸权产生的场所(二)斯图亚特·霍尔:媒介是“现实”建构的场所(三)福柯:媒介是权力生产的场所(四)约翰·费斯克:媒介是逃避和抵抗的场所四、文化研究学派对媒介理论的贡献(一)研究内容:注重双向研究并突出受众主体性地位(二)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分析法从质的方面研究媒介功能第五章 信息社会媒介对社会结构的切入第六章 媒介产业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重“共时”的稳定轻“历时”的变化  结构主义倾向于优先考虑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暂时易变的东西。它贬低行动和事件的流动性,而寻求历经时间而愈益稳定的社会结构,正是由于这个观点的指导,结构主义具有了独特而有争议的研究方法。共时分析就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一个写照。共时分析只“拍摄”社会的“快照”,与之对立的历时分析则重视时间过程中的发展。这一理论特点和研究方法后来成为结构主义受到广泛批评的原因。因为按照这种观点,媒介优先关注的是它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管理作用,至于现存的媒介体制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话语权会掌握在这一阶级而不是那一阶级手中,它在客观存在的社会冲突中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等,这些深层次问题却被结构主义者视而不见。  (3)反对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喜欢根据直接可以观察到的实体来说明事物。对实证主义者来说,要说明就是要找原因,而原因只是从观察到的规律中引申出来的。相反,结构主义者则认为,在可观察到的现象表层之下还存在着比较深层的东西。基本的结构不是观察者可以直接看到的,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些潜在的结构,以便说明表层的问题。

编辑推荐

  “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研究丛书  国家985工程Ⅱ期资助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