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徐建军  页数:268  

前言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丛书,是教育部重大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研究”的最终成果。  丛书的基本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当代社会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我国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发达国家相关学科知识为借鉴,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探索、形成有中国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体系,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与科学化,培育大学生良好德性与非智力因素,与智育紧密结合开发人才资源。  丛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并根据大学生的这一根本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能实现。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发展的主线,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既是个体不断学习、选择、提高的自主性过程,也是个体不断认识、适应、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一切领域都呈现学科化与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所有群体都有开展竞争与自主创新的诉求。

内容概要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以大学生网络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重点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个层面深入探索和系统论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层面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重点阐述了网络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及其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出了网络的“五性”特征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五项功能,全面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在方法论研究层面探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阐述了注重针对性、突出隐蔽性、彰显个性化的方法论特性;提出了育人为本、共建共享、功能优化等原则方法,阐述了以思维与表达方式、教育方法、平台建构为主体的方法论体系。在实践操作层面,针对网络热点、难点问题,专题研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的主体建设、舆论掌控、群体引导、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指导、文化建设等专题。

作者简介

徐建军,现任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大学生思想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一章 网络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的本质和功能  (一)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二)网络的定义与特性  (三)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  (一)网络与学生思想行为的关联  (二)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三)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  (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任务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四)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三)网络传播的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二、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学理论的借鉴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学理论的借鉴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管理学理论的借鉴 三、中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自发探索时期的消极影响论  (二)主动建设时期的二元影响论和要素论  (三)深入发展时期的成效论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和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和主要途径 二、利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二)借鉴过程中的探索  (三)发展探索下的创新 三、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一)转变传统教育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二)架构体系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平台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  (一)哲学关于主客体关系的追问  (二)教育学视野中的主客体关系  (三)网络空间的主体与客体特征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意义  (一)信息社会发展的热切呼唤  (二)增强学生主体性的现实需求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特征  (一)教师的主体性特征  (二)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三)师生的主体性关系 四、以人为本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二)教育者的素质提高  (三)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引导第五章 网络舆论的掌握与引导 一、网络舆论的类型及特征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形成及分类  (二)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  (三)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群体 二、网络舆论的掌握  (一)网络舆论掌握途径  (二)网络舆论调控策略  (三)网络舆论动态分析  (四)网络舆论信息报送 三、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意义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  (三)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与途径  (四)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  (五)对网络恶搞的引导 四、网络信息员与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一)网络信息员与网络评论员的作用及素质要求  (二)网络信息员与网络评论员队伍选培与管理第六章 大学生网络群体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定义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成因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类型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特征  (五)大学生网络群体媒介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  (一)网上学习行为  (二)虚拟交往行为  (三)网络消费行为  (四)网络恋爱行为  (五)网络越轨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消极作用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引导模式  (一)丰富载体,占领阵地  (二)疏导结合,强化自律  (三)整体联动,构建和谐第七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 一、网络道德的特点  (一)道德主体的自主性  (二)存在状态的开放性……第八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指导第九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虚实两重性。网络的虚拟性就是把人的实践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比特空间。网络用户在比特空间彼此交流、获取信息,而这个空间是一个世界性的共有的虚拟空间。网络行为也是虚拟的,它只是通过技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人们往往按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语言,其身份通常是不真实的。但是,网络技术并不能把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照搬到网络世界,它只是以文字、声音、色彩、图片、动画、影视等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将其再现于网络世界。这种虚拟现实的虚拟性,并没有完全彻底的超越、脱离现实。它只是对现实生活本身进行加工处理甚至重新构建后,形成的对现实生活的直接、间接乃至变相的反映。因此,网络世界的表现方式是虚拟的,但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现实世界的人,表现的内容是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且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这种表现方式的虚拟性和表现内容的现实性,构成了网络的虚实两重性。网络世界存在诸多矛盾,而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第二,平等交互性。网络的平等性是指网络用户、网站及投资者之间处于平等关系。网络空间每个用户都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传播者、制造者。网站不论规模大小,只要赢得用户的认可和信赖,就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网络的交互性分为实时交互与非实时交互两类。实时交互指用户每作出一次选择,马上就能得到一个回应,如网络聊天即属于实时交互。而非实时交互是对一方发出的信息,另一方不必或不能及时回复,网络可存储该信息,以供对方回复时查阅,如电子邮件即属非实时交互。总之,网络信息匿名的特征,使网络成员在虚拟空间的平等成为可能,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交流和发布信息。而交互式沟通,则使人们能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因此,在网络社会,网民缺乏的并不是信息资源,而是筛选信息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编辑推荐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是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最终成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公研究”最终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大学生现在已经不再局限于平时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了,他们是网络的爱好者,作为学工一线人员。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大家好好研究。
  •   物流很快,书的纸质也不错~~
  •   此书有网络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整体还可以吧!肯定的说值得参考。
    就是邮递的太慢了我等的急死了。既然到了就不退了。
  •   本书理论和实践结合,值得学生教育者一看
  •   主题新颖、内容详实,可读性强!
  •     总序
      第一章 网络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的本质和功能
      (一)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二)网络的定义与特性
      (三)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
      (一)网络与学生思想行为的关联
      (二)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三)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
      (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任务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四)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三)网络传播的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二、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学理论的借鉴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学理论的借鉴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管理学理论的借鉴
      三、中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自发探索时期的消极影响论
      (二)主动建设时期的二元影响论和要素论
      (三)深入发展时期的成效论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和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和主要途径
      二、利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二)借鉴过程中的探索
      (三)发展探索下的创新
      三、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一)转变传统教育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二)架构体系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平台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
      (一)哲学关于主客体关系的追问
      (二)教育学视野中的主客体关系
      (三)网络空间的主体与客体特征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意义
      (一)信息社会发展的热切呼唤
      (二)增强学生主体性的现实需求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特征
      (一)教师的主体性特征
      (二)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三)师生的主体性关系
      四、以人为本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二)教育者的素质提高
      (三)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引导
      第五章 网络舆论的掌握与引导
      一、网络舆论的类型及特征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形成及分类
      (二)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
      (三)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群体
      二、网络舆论的掌握
      (一)网络舆论掌握途径
      (二)网络舆论调控策略
      (三)网络舆论动态分析
      (四)网络舆论信息报送
      三、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意义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
      (三)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与途径
      (四)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
      (五)对网络恶搞的引导
      四、网络信息员与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一)网络信息员与网络评论员的作用及素质要求
      (二)网络信息员与网络评论员队伍选培与管理
      第六章 大学生网络群体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定义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成因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类型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特征
      (五)大学生网络群体媒介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
      (一)网上学习行为
      (二)虚拟交往行为
      (三)网络消费行为
      (四)网络恋爱行为
      (五)网络越轨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消极作用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引导模式
      (一)丰富载体,占领阵地
      (二)疏导结合,强化自律
      (三)整体联动,构建和谐
      第七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
      一、网络道德的特点
      (一)道德主体的自主性
      (二)存在状态的开放性
      ……
      第八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指导
      第九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