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纯成  页数:309  字数:300000  

前言

地球上的河流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社会和一切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河流,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文明都不会产生。黄河文明作为世界上的古老文明,是在黄河流域孕育、形成和发展的。黄河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尽管如满天星斗般遍布中国大地,但是,这些文明大多没有延续至今天,它们要么是中断了,要么是消失了,要么是迁移了,而只有形成和发展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河文明,逐步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壮大成中华文明的主体。长江对于孕育中国古代的早期文明也有着重要作用。考古发现表明,长江流域文明的一部分,存在的时间比中国境内的其他文化还要早,发展程度更高,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演变,大多出现了中断和迁移,有的成为黄河文明的组成部分。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气候温暖湿润,水流量充沛,黄土冲积平原最适合早期的农耕有着直接的关系,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是黄河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黄河文明形成以后,由于地区条件的差异,不同历史时期在许多地方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中心,这些黄河文明中心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是文化、人口中心。任何一个黄河文明中心的形成都与它所处的优越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优越的生态环境是造就和形成黄河文明中心的重要因素。

内容概要

大自然把不同面貌、结构的生态环境赐予了不同的民族,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作为中华文明直根系的黄河文明。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黄河文明是在不断转移中发展的。夏商周(西周)时期,晋南的陶寺、洛阳、安阳和镐京先后成为黄河文明中心,生态环境的变化是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东周至北宋时期,西安、洛阳多次成为黄河文明中心,每次转移不仅与气候冷暖和降水量有关,而且还和黄河的频繁泛滥相连。当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大时,黄河下游频繁泛滥,黄河文明中心转移至中游地区的西安:当气候变冷,降水量减少时,黄河下游泛滥大大减少,黄河文明中,己、转移至中下游地区的洛阳。开封是这一时期最后一个黄可文明中心,北宋末年,黄河文明中心转移至长江中下游。元明清时期,黄河文明又北上在北京地区形成了中华文明中心。     环境问题不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问题;而是今天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与未来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的关系问题,只要树立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人类就一定能够达到诗意般地安居。只有当生存方式实现了人是根本目的伦理观念的改变,人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生存危机,当然也?包括生态环境危机。随着生态文明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确立,黄河文明将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更为辉煌的篇章。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环境科学工作者和公务员了解生态文明时阅读此书大有裨益,也可供高校师生、中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张纯成,男,1950年3月生,河南巩义人,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哲学学术技术带头人。1976年8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系,1978年1月至1982年12月先后在河南大学政治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学习哲学、科技哲学和科学技术史。在《自然辩证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文明溯源  黄河探源  文明前夜  黄土与黄河  三皇五帝  炎黄传说  治水与文明第二章 黄河文明中心的确立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中华文明的根系  文明中心的确立  陶寺文化第三章 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  晋南到豫西  二里头文化  历法专著《夏小正》  洛阳到安阳  殷墟文化  安阳到西安  西周文化  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思考第四章 周秦时期的黄河文明  中国气候的冷暖交替  镐京(西安):西周时期的黄河文明中心  洛邑(洛阳):黄河文明中心的东移  黄土冲积大平原  河洛文化  关中:黄河文明中心的西返  周秦时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思考第五章 两汉时期的黄河文明  秦汉交替时期的生态环境  西汉文化  文景之治  汉武大帝  黄河五次改道  瓠子堵口  凿空西域  西汉辞赋  光武中兴  豫西:黄河文明中心的东回  洛阳太学  治河双星  黄河安流五百年  两汉时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思考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黄河文明  隋代文化  运河贯通南北  唐代前期的生态环境  大唐文化  两都规划建设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公主远嫁  佛教文化  玄奘西行  唐诗五万  唐代后期的环境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  隋唐时期黄河文明中心的思考第七章 宋代的黄河文明  开封的地理位置  水系环境  东京梦华  清明上河  定都之议  宋代文化  宋代经济  宋学精神  宋词二万  回河之争  气候趋寒  东移南迁  文明光芒  宋代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思考第八章 黄河文明发展的轨迹  何以没有再返  气候变迁与文明发展  黄河泛滥与文明中心  蒙元文化  丹心照汗青  文明北上  中华文明发展  黄河文明的历史分期  中华文明起源的分布  黄河文明中心的转移  黄河文明的特点第九章 黄河文明的地位,作用和贡献  黄河文明的地位  黄河文明的作用  黄河文明的贡献  大同与小康  人学论争  为自然抑或为人  中原圆梦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中,有三皇五帝的传说。由于考古资料的缺乏,很难考证他们的真实。因而只能作为传说来对待。即便是史学对他们活动的记载,也是后来史学家的追述,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也未可知。“五帝”的说法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战国末期才有了“三皇”的说法。即先有“五帝”,后有“三皇”。到了汉代,人们把“三皇”置于“五帝”之前,才有了“三皇五帝”说法的古史系统。“皇”最早不是用作对部落首领的称呼,它的原意是“大”和“美”。战国末,因“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人主。如在《楚辞》中有西皇、东皇、上皇等的说法,同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称为“三皇”的提法。在《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开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曾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确定其人物是谁。现在看来,“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夏代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不过,他们不是真正的“皇帝”,而是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皇帝”一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表示其地位的崇高无比,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皇帝”一词由此而来。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中国最早文明的历史是先有“三皇”,后有“五帝”。但是,对“三皇五帝”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史学界的认识不尽相同。具体讲,“三皇”有五种说法,“五帝”也有五种说法。“三皇”的五种说法是:一说认为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出自《尚书大传》);二说认为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出自《风俗通义》);三说认为伏羲、祝融、神农为三皇(也出自《风俗通义》);四说认为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也出自《风俗通义》)。

后记

本书的主要内容系作者主持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环境变迁与黄河文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5JA720005)的最终研究成果。研究生态环境对黄河文明的影响,是作者在研究生态哲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想法,也是作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同中国历史上的文明进行对接,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中国化的一个结果。通过生态环境变迁对黄河文明影响的研究,作者发现,当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黄河文明中心必然发生转移,生态环境变迁引起了黄河文明中心的不断转移。作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以后,有些学者认为作者的一些观点带有地理环境论的倾向,但是,在作者看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更没有引起社会性质的变化,仅是引起了黄河文明中心的转移。历史上的黄河文明中心既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科技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综合的中心。在这项研究课题没有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之前,作者所在单位河南大学就把此项研究作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金给予了立项资助,资助的题目是《生态环境变迁与黄河文明发展》(项目编号:05ZDRW012)。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金的资助,为本项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也为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提供了重要的前期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该书主题是从生态环境角度谈论黄河文明的变迁,本来很有意义。
    可惜作者并没有认真围绕主体去论证,只是从不同朝代的生态环境变化角度做了非常宽泛的论述,多数有价值的观点和资料都是从别人那儿引的,缺乏原创性。许多地方内容重复、数据打架,很不严谨。当然,该书的好处是简单易读。如果你是外行,不想做深入研究,该书还是可以看一看。该书参考摘引的文献也可作为你在这方面搜集资料的指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