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对立与文化融合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忠谦  页数:334  
Tag标签:无  

前言

  时值新中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海内外辽金文学研究的同仁齐聚京郊名胜红螺寺旁的钟磬山庄,举行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的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有七十余人,大家济济一堂,畅谈辽金文学研究近些年来的深入开拓,又都浸染在共和国60年大庆的喜悦气氛之中,享受着北京秋光的美好,更显意气之勃发。期间杨忠谦博士到我房间恳谈移时,甚为相得。忠谦将他的文稿送给我,并希望我为这部著作的出版写一篇序。我因前些年对辽金文学史下过一段工夫,且较早地出版了《辽金诗史》等拙著,现在也在辽金文学学会做一点组织工作,承蒙忠谦的信赖,加之我对这个论题尤有兴趣,因此欣然愿意为本书命笔作序,一是我和忠谦的缘分,二是可以借此深化我本人对金代这段时期诗坛的了解。  我和忠谦相识还是他在大同大学执教的时候,大同大学前身的主体部分是山西雁北师范学院。忠谦彼时在师院的中文系讲授古典文学。雁北师院非常重视辽金文学研究,并且专门成立了辽金文学研究室,忠谦当时是这个研究室的负责人。和忠谦一见之下,觉得其人与其名甚为吻合,忠厚谦和,恰是我对其人的深刻印象。其后不久,忠谦就到华东师范大学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黄坤教授。忠谦对于辽金文学研究不能释怀,其博士论文还是以金代诗史研究为选题。黄先生是以古典文献为其学术专长的,忠谦在黄先生门下学到了文献学的真功夫。这在他的这部书稿中体现得是很明显的。

内容概要

经过金初四朝的发展,到世宗、章宗两朝,诗歌创作由“借才异代”进入到“国朝文派”时期。诗坛上表现出三种审美趋向:第一是由政治、宗教、哲学因素而形成的普遍性特征——尚自适;第二是由地理、历史、民族因素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崇气格;第三是由文化、教育、艺术因素而形成的时代性特征——重典雅。这三个主要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金代民族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文人的仕途空间受到压缩,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功名意识,使不少诗人又回归到能够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在以文继祖的理想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以蔡珪、刘汲、党怀英、元德明为代表的豪杰诗人表现出气势豪迈、朴素磊落的鲜明的北方文化特点。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朝廷形成的宴享之风,与胡汉士族的典雅生活追求融合为一,在文人们中间日益兴起浓厚的士大夫生活情趣,促进了诗歌的典雅风气。这时期的女真皇族诗人完颜匡、完颜雍、完颜璋、完颜翡等的创作,体现出中原儒家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融合的显著特征。他们的诗歌既风格典雅、手法多样,又保存着北方少数民族朴素、豪放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杨忠谦(1963——) 
山西应县人。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理事,重庆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求索》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学术专著《柳永形象论略》,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四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近十项。目前正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金代家族与金代文学关系研究》。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金代中期的时代背景与民族特征    二、“国朝文派”的文学渊源第一章  金代中期诗坛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文化政策    一、社会文化背景    二、科举政策及其文学贡献  第二节 文化思想的转变    一、金世宗的史鉴意识    二、文化开放政策  第三节 诗歌主题的变奏    一、现实主义作品主题    二、史鉴意识作品主题第二章  “国朝文派”的北方文化特征  第一节 对“气格”的普遍崇尚    一、“气格”理论的发展    二、“气格”说的逻辑基点  第二节 “气格”的诗歌实践    一、崇尚“气格”的审美风范    二、追求“气格”的诗歌实践  第三节 诗歌“气格”说的特征    一、地域性    二、主体性    三、圆融性第三章  汉化背景下“国朝文派”的典雅趣向  第一节 诗人生活典雅化    一、朝廷礼乐制度规模化    二、诗人队伍宫廷化    三、诗人生活艺术化  第二节 诗歌创作技巧化    一、《明昌辞人雅制》    二、尖新派代表王庭筠    三、逞奇斗巧的王寂诗歌第四章  自适诗风的形成  第一节 自适诗风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原因    二、民族因素  第二节 自适诗歌的多元表现    一、云泉是处堪为乐,轩冕从来只累人——诗人的“小隐”    二、身虽市朝寄,心与功名疏——诗人的“中隐”  第三节 隐逸自适的思想渊源    一、佛教思想的濡染    二、老庄“齐万物”的影响    三、三教合一思想的融会贯穿    四、诗人的自适情趣第五章  诗歌艺术特征论  第一节 科举对诗歌的影响    一、“辞赋”科与诗歌艺术之关系    二、科举对文风的影响  第二节 诗歌体裁的多样性    一、古体诗    二、近体诗    三、楚辞体诗歌  第三节 诗歌体式的丰富性    一、回文体    二、集句体    三、连珠体    四、寓言体    五、渔父体    六、天随子体  第四节 诗歌用典的多元化特征    一、密集用典,表现文人趣味    二、反意用典,强化主体情感    三、组诗用典,隐含多元主题  第五节 诗歌句式的丰富性    一、炼句    二、炼字    三、对仗第六章  诗歌的意象  第一节 山水意象的倾心经营    一、诗人普遍的山水情结    二、山水意象的多样构造  第二节 “香草”意象的比兴寄托    一、主体性特征    二、女性化特征    三、对象化特征  第三节 动物意象的文化内涵    一、“下视平芜低”的“鹰”意象    二、“奔腾多奇龙”的“马”意象  第四节 “残缺”意象    一、“残缺”意象的表现特征    二、“残缺”意象的文化精神第七章  诗歌因革论  第一节 陶谢风流到百家    一、强烈的“三径”情结    二、兴寄高妙、真淳简淡的美学特征    三、从文学意义的学习到生活旨趣的无意识渗透  第二节 苏学盛于北    一、“苏学盛于北”之原因的考察    二、金人对黄庭坚的接受    三、对苏、黄诗风的反思  第三节  以唐人为旨归    一、金诗学唐的进程    二、王若虚、王庭筠崇白、抑白之争    三、学杜理论的建立第八章  南北文化融合下的少数民族诗歌  第一节 女真族诗人的文学创作    一、女真文学的发展    二、金代中期的女真文学创作  第二节 其他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渤海诗人的文学贡献    二、契丹族代表诗人及其诗歌第九章  政权对立下的南北诗文互动  第一节 政权对立下南北诗坛的诗歌主题    一、孝宗诗坛的涉金之作    二、金代文人的涉宋之作  第二节 南宋文献北传    一、南宋诗文作品北传    二、理学的北传  第三节 金代文献南传    一、金诗词作品南传    二、金代史籍、历象之类书籍人宋    三、赵可文集入宋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金代中期的时代背景与民族特征  世宗之前的金初四朝,其诗人主要由辽、宋人金的作家群所构成。由宋人金的文人相对较多,著名诗人有宇文虚中,张斛、滕茂实、朱弁、洪皓、蔡松年、高士谈、吴激、马定国、祝简、孙九鼎、施宜生、刘著和晁会等。他们的经历和庾信相似,诗风也显示出南北融合的特点。他们的诗歌本是宋诗的移植,但由于不同的地域背景、文化氛围的影响,已经具有一些北方文学的雄豪特色,表现出由宋诗向金诗过渡的特征。他们在客观上充当了文化传播的使者,其创作为日后金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女真皇族中产生了以完颜亮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即借才异代时期)诗坛的引导主题由两大基调组成,即抒发去国怀乡的悲凉情思和崇尚高情远韵的隐逸心态。宇文虚中和吴激等人代表前一种倾向,蔡松年代表后一种倾向。  金世宗登基标志着金朝进入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随着金朝对汉文化的主动接受,生活在金国的各族人民在文化上互相吸收、融合,代表金诗特色的“国朝文派”诞生。大定时期形成的“国朝文派”又称“中州文派”或金源文派。这一称谓最早由金中期文学家萧贡提出,后得到元好问的确认。“国朝文派”是元好问针对金初“借才异代”时期主要由宋儒一统文坛的情况而提出的,其实质是要确立金朝自己的文学地位。  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蔡珪小传》中云:“国初文士如宇文太学、蔡丞相、吴深州等,不可不谓之豪杰之士,然皆宋儒,难以国朝文派论之。故断自正甫为正传之宗,党竹溪次之,礼部闲闲公又次之,自萧户部真卿倡此论,天下迄今无异议。”由元好问这段记载来看,“国朝文派”的提出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有一定的权威性。倡此说者萧贡(公元1158-1223年),历仕世宗、章宗两朝,在文学、政事上有突出贡献和影响。

编辑推荐

  《政权对立与文化融合:金代中期诗坛研究》以金中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背景,以当时女真政权的治国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等作为研究视角,重点从审美论、艺术论、因革论等几个方面,对金代中期,即“国朝文派”形成时期的文学创作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影响金代中期文学发展的走向做动态的考察。并采取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横向和纵向的维度来研究金代中期,也就是“国朝文派”产生与发展时期的诗歌内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本文希望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时期南、北(宋、金)诗风的差异及其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权对立与文化融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