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学功  页数:312  

内容概要

由杨学功编著的《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一种理解》作为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题是“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通过这一研究,笔者主观上企望达到的目标,是对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确切地说,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所实现的变革及其实质的一种新理解。本书共七章节,内容包括前提和方法问题,“本体论”的词源和汉译,“本体论”的学术流变(上)——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等。

作者简介

杨学功,1963年生,四川简阳人。198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并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兼涉当代社会理论和全球化问题。主要著作有《超越哲学同厨性神话》、《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与丰子义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与李德顺等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与吴元梁等合著)等。译著有《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哲学》(与徐素华合译)。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
上篇 “本体论”的语词和学术流变考释
 第一章 前提和方法问题
  一 哲学的中西差异和本书所取的语词权界
  二 哲学观问题和本书的研究路径
  三 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和ontology在哲学中的地位
  四 作为哲学类型的本体论和本书的问题意识
  五 文本解释学的方法论和本书所持的解释观
 第二章 “本体论”的词源和汉译
  一 关于ontolog)r词源和汉译的讨论
  二 词源和汉译讨论中的相关学理
  三 本书所建议的术语使用方案
 第三章 “本体论”的学术流变(上)——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一 前苏格拉底哲学中的“始基”问题
  二 柏拉图的“理型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上学”
  三 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中的“实体”问题
 第四章 “本体论”的学术流变(下)——从近代到现代
  一 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的“实体”问题及其内在矛盾
  二 休谟和康德对“本体论”的诘难
  三 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性质
  四“本体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遭遇
  五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历史命运和基本特征
下篇 马克思哲学对“本体论”的批判所展示的哲学新方向
 第五章 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马克思哲学的发生学考察
  一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前期准备
  二 从“自我意识”到“此岸世界”——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三 “生产劳动”和“生产方式”——《巴黎手稿》和《神圣家族》
  四 “人的感性活动”与“现实生活”——《提纲》和《形态》
 第六章 本体论哲学批判的前提——传统哲学观批判
  一 传统哲学观批判的案例分析
  二 马克思哲学观的本质之点,
  三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和当代确认
  四 评传统教科书的哲学观
 第七章 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
  小引 关于“世界观”的概念
  一 自然:在什么意义上是“现实的”
  二 社会:为什么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 人:只有作为结果才能成为前提
  四 实践:一种新的哲学视界
  五 对几种观点的辩驳
附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是统一的。人的“存在”和“本质”实质上是指人的“现实”和“理想”、“现有”和“应有”的关系,即人“是什么”和“应如何”的关系。它们不仅应该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实践活动是直接的、现实的,这些活动的方式及其成果,包括在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形成人的本质的基础,是人所有的东西;另一方面,实践又具有对现存的超越性,而不断指向未来,内在地包含着人“应如何”的导向。也就是说,人的现在和未来在实践中连接了起来,人的发展和变化在实践中展开。这样,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现实与理想、“现有”与“应有”的有机统一,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人的存在与本质的矛盾。马克思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深刻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从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和存在物的最本质的规定性入手,即从人特有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入手,来确定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的根基。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首先是人与自然分裂和统一的根基,其次是人与人分裂和统一的基础,也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分裂和统一的基础。一句话,人通过自己的特有的本质性的实践活动来展开自身的存在和历史的内涵,也通过创造性的、变革性的实践活动来超越人的现实的生存困境,改变现存的世界。自然观、历史观和人论,是构成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三个基本方面。这三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和互相外在的,而是内在关联的。因为在人的世界中,人化自然是基础,社会历史是舞台,人是主体。在现实世界中,自然、社会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马克思改变了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截然二分,敌视人或把人理解为脱离现实的自然和历史的抽象存在物的局面,他既从自然考察历史,又从历史考察自然,并从人的实践活动考察二者的关系,建立了自然观、历史和人论相统一的世界观,从而实现了哲学世界观的革命变革。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正确地指出,马克思在批判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以实践为基础和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崭新哲学观,并以这种哲学观为中心,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概念、马克思哲学的提问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出色地完成了作者给自己规定的任务。  ——夏甄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本书以存在论为线索,以批判传统实体论形而上学为重点,对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所作的研究,是颇有创新价值的。作者对于ontolo的词源学和在哲学史上诸多不同内涵的辨析,表现出深入的学理性和很高的学术性。本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具有开风气的价值。  ——王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本体论问题既是学界争论较大且无法回避的理论难题,也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和创建哲学新体系必须解决的哲学课题。本书以此为突破口,对本体论的真实蕴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研究,厘清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这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为今届的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概念工具。  ——李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本书希望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正确揭示马克思哲学的本来面目及其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这是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争论问题的一种回应,富有新意,提出了不少值得学术界进一步讨论的学术见解。  ——吴元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对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无论是肯定的观点还是否定的观点,歧义主要出在对“本体论”作何理解。为此,作者花了大量力气,从解释学、逻辑学、语言学等角度对“本体论”作了详细考证,进而对“本体论”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作者所做的这一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丰子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