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通鉴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德发 等主编  页数:全三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研究古代中国文学就是在研究古代中国文化,探索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转换也是探索古代中国文化向现代转换。所谓古代文学形态的转换,即要探索古代文学作为一个结构整体是何时在何背景下开始解体的,有哪些重要的结构因素因时势而被淘汰,有哪些结构因素经过调整或更新而与现代文学结构发生了对接并发生转变,还有哪些古代文学结构因素仍具有生命力而直接被现代中国文学结构所吸纳,成为现代中国文学总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在古代中国文学形态向现代中国文学形态的转换过程中,是哪些内外机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呈现出何种特殊规律……上述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套装上中下卷)》笔者朱德发、魏建力图探讨与解决的。

书籍目录

绪论  世界化与中国文学
一、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换
二、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设想
上卷 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形成(1900—1929)
第一章 多元文化语境并存与文学观念转变
第一节 新潮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观念变革
第二节 政治文化影响与文学的泛政治化观念
第三节 新民文学观·人的文学观·革命文学观相互并存
第四节 传统文学延续与古典文学观念的调整
第五节 消费文化兴盛与消遣文学观的活跃
第六节 翻译文学对文学观念转变的影响
第七节 文学由精英向大众转型及平民文学观的生成
第二章 政治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文学态势总览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结缘
第二节 从政治小说到革命小说
第三节 从爱国诗章到普罗诗歌
第四节 从政论散文到战斗杂文
第五节 从“梨园革命军”到政治话剧
文学个案解读
第六节 梁启超其人其文
第七节 谭嗣同其人其文
第八节 黄遵宪其人其诗
第九节 陈天华其人其文
第十节 柳亚子其人其诗
第十一节 陈独秀其人其文
第十二节 李大钊其人其文
……
第三章 新潮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四章 传统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五章 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中卷 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演化(1930—1976)
第六章 多元文化语境趋同与文学观念归一
第七章 政治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八章 新潮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九章 传统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十章 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下卷 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拓展(1977—2010)
第十一章 文化语境多元化与文学观念开放化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十三章 新潮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十四章 传统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十五章 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后记 书写的构想与说明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 对于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换并非热门话题,已有不少的学术著作和优秀论文问世,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推上了相当高的学术层次;笔者只能在汲取他人可用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进行探索,但愿能有所发现有所拓展。不过对有些研究者所持的“断裂论”或“取代论”,即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换在五四发生了“断裂”;或日五四文学革命生成的现代文学完全取代了古代文学,我是不能完全认同的。实质上这两论的主旨在于断定,通过五四新文学运动所产生的现代文学是与古代文学毫无瓜葛的,是两种完全异质相对的文学形态。记得笔者曾持过这种观点,但在后来的论著中不止一次纠正过这一见解,现在有些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看法。这里不想展开论述,只补充两点:一是文学是一种审美的偏于感性的精神文化,它永远不会发生“断裂”,即使采取暴力手段从表层把它斩断,也如同“抽刀断水水更流”;即使通过大批判把它批倒批臭也会在气候适宜时重新立起来焕发芳香;即使利用改良或变革的手段把古代文学的糟粕清除,也会留下它的精华重放光彩,甚至它被清除的糟粕在相宜的气候下也会沉渣泛起,死灰复燃,这样的怪现状只要到现下的书摊走一遭就屡见不鲜了。这不仅因为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学形态不同于物质文化结构在强烈地打击或爆破或燃烧下可以摧毁、散架甚至销蚀,精神文化的文学或用纸媒或用电媒作为介质所装载的是见不到摸不着的历代作家诗人对社会的感悟、人生的体验和自我的感受,甚至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或潜意识,并且是以独特的灵感思维或形象思维方式所构想的千姿百态的文体形式和语言符号而组合成的文本;若是说古代文学的外部形体结构有可能在外力的冲击下发生一定程度的“断裂”,那么与外形结构相联系的文化意蕴或情感内涵是怎么斩也斩不断的,“藕断”尚能“丝连”,况文学乎?所以文学的变革不能采取政治革命的暴力手段,只能把“因势利导”或“推陈出新”或“承传创新”作为上策。更因为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学是主体思维开出的花朵,是创作主体文化人格作用的结果,而古代作家诗人的主导思维既有重“顿悟”的整体思维,又有以“取象”为特质的形象思维,虽然儒学传统看重理性,但是它与佛、道结为三位一体而作用于作家诗人主体却形成了以“顿悟”、“取象”为特征的非理性思维,导致古代中国文学创作几度灿烂辉煌的局面,试想这种适宜于文学营造的古代作家的主体思维模式逮及晚清至五四的文学变革能够完全“断裂”吗?只能经过调整或充实与现代文学作家主体思维对接和契合而运作于现代中国文学的创构中。至于现代文学是否完全取代了古代文学,两者之间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已有不少的著述对这个问题做了雄辩的阐释。既然古今文学在转换中并未出现“断裂”或。断层”,那“取代说”就站不住脚,不攻自破了。二是笔者想特别指出的,本书探索的不是中国的古代文学向中国的现代文学转换,而是古代中国的文学向现代中国的文学转换,也就是古代中国的所有形态的文学(既包括汉民族的汉语文学也包括少数民族的族语文学)是否都转换为现代中国的所有形态的文学?这是从古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相对应的宏阔视野来洞察古今文学的转换,不只是从现代性的立场上来考析古代汉语文学向现代汉语文学的转换;由于考察视野放大了,文学形态复杂了,因此更不能也不该武断地说古代中国文学在晚清至五四的文学变革中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了“断裂”或“断层”,一切结论只有经过考察与分析方可获得或验证。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套装上中下卷)》编辑推荐:研究古代中国文学就是在研究古代中国文化,探索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转换也是探索古代中国文化向现代转换。所谓古代文学形态的转换,即要探索古代文学作为一个结构整体是何时在何背景下开始解体的,有哪些重要的结构因素因时势而被淘汰,有哪些结构因素经过调整或更新而与现代文学结构发生了对接并发生转变,还有哪些古代文学结构因素仍具有生命力而直接被现代中国文学结构所吸纳,成为现代中国文学总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在古代中国文学形态向现代中国文学形态的转换过程中,是哪些内外机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呈现出何种特殊规律……上述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笔者朱德发、魏建力图探讨与解决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